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6.154.103

中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學位論文

中原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高科技產品佔總出口的比重逐年增加,已成為台灣未來經濟的主要動力,而高科技產業附加價值高,國際競爭也格外激烈,為保有競爭的優勢,高科技產業需要不斷在研發,製程及管理上做可觀的投資,因此其特有的資訊就變成公司最重要的資產也亟需要安全的保護。處技術轉型期的台灣企業目前正是全盤檢討資訊安全的最佳時機。 本研究的目的是從文獻及在摩托羅拉台灣廠的工作經驗中找尋最適的安全資訊管理機制。雖然可確定的是沒有一套完美的機制,不過台灣廠商能夠儘早規劃及建構資訊安全管理系統並觀摩先進外商的做法相信可以降低資訊安全的風險到最低點,並確保台灣產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 在符合機密性,整體性及適用性的資訊安全三大原則下,設計安全系統的第一步驟是做好整體企業的風險及脆弱點評估,以便以有限的企業資源做最有效益的安全措施的運用。不過基本上,安全措施應與企業整體策略相結合,並需取得員工的承諾與支持才能確保安全計劃的成功。除了做風險評估外,其它需要考慮的步驟有:安全策略制定,資訊安全專責人員指派,安全計劃的內容及規範的細節,計劃的執行,員工訓練及追蹤考核等,如果以安全的領域來區分時,則可分為實體安全,運作程序安全,人員安全,系統資料安全及網路安全。 本論文報告最終獲得以下幾點結論: 1.資訊安全對公司重要投資及資產的保護無比重要,因此安全規劃應與公司整體營運策略相配合,而不應認為只是一種可有可無的計劃。 2.標竿國際高科技廠商的安全作業方式是一種省錢又可預知未來趨勢的最佳途徑。 3.訂定一套安全稽核清單,有利作業上的溝通及偵測可能的安全問題。 4.資訊安全是一種持續進行的過程,應定時檢討改進。 5.只有全員參與並負起應有的責任,才能保證整體安全系統的成功。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論文摘要 隨著經濟環境與資訊科技的急遽改變,今日已沒有一家企業能夠單單依賴組織內部提供營運所需的所有資源。因此,產業間或跨產業的策略聯盟與購併已成為目前全球熱門的趨勢。至於這些策略行為能否真如預期地發揮其成效,則待進一步的探討。 本研究以民國82年87年從事購併與策略聯盟之上市電子公司為研究對象,共計取得21個購併樣本以及36個策略聯盟樣本。根據實證結果分析,本研究之結論如下: 1. 以整體而言,購併可透過較多的財務比率使提昇其績效,如流動比率、負債比率、總資產週轉率、應收帳款比率及營業成本比率等。而策略聯盟雖可藉由提高資產運用效率使績效表現更好,但無法藉由降低成本比率,發揮營運效率來提昇其績效。 2. 在國際企業購併與策略聯盟方面,國際間購併變數呈現顯著型態的為,營收成長率、流動比率、負債比率、總資產週轉率、銷貨利潤邊際、營業成本比率等六個變數。而國際間策略聯盟的變數呈現顯著的型態者為,負債比率、應收帳款週轉率、銷貨利潤邊際以及營業成本比率等四個變數。 3. 在國內企業購併與策略聯盟方面,國內購併變數呈現顯著的型態包括,應收帳款週轉率及營業成本比率兩個。國內策略聯盟變數呈顯著型態有,總資產週轉率及營業成本比率兩個。 4. 由上可之發現,國際購併與策略聯盟較國內購併與策略聯盟包括更多的變數以影響公司績效。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論文摘要 企業在面臨全球化的競爭環境之下,越發的重視產品與服務的品質與效率,而在知識經濟時代中,「創新」即是企業提升競爭力的關鍵因素。從熊彼得(Schumpeter)提出「創新」的觀念至今,曾有許多的學者為這個名詞下過定義,但是對組織而言,所謂的創新不僅僅是指技術或產品的創新,還包括了流程、策略、組織體系等,舉凡企業經營活動的內容都含蓋在內,所以創新可以說是任何層面的新奇表現。 本研究嘗試以Michael E. Porter(1980)競爭策略的理論模式,與創新活動的範疇加以配適,探討在「內在因素」-創新能力與「外在因素」-創造力工作環境配合的情況之下,企業所採用的競爭策略與創新領域配適的策略類型對企業競爭力之間的影響。繼而選擇適當的配適策略,並建立所需的內外環境因素,以達到提升企業競爭力的目的。 在本研究中以持續進行創新活動的國內資訊電子相關產業為研究對象,共寄出655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81份,經由統計方法整理分析後,歸納出數點重要的實證結論如下: 1. 研究結果顯示不同的競爭策略與創新領域配適策略類型會有不同的企業競爭力,表示本研究的主要論點獲得支持。 2. 接著,在加入創新能力與創造力工作環境兩中介變項後,本研究獲得以下結論: (1)競爭策略與創新領域配適策略類型、創新能力與企業競爭力之間的關係 A.獨特技術配合學習能力,具有較佳的企業競爭力。 B.低成本營運配合技術能力,具有較佳的企業競爭力。 C.市場導向與多元化配合管理能力,並沒有明顯較佳的企業競爭力。 (2)競爭策略與創新領域配適策略類型、創造力工作環境與企業競爭力之間的關係 A.在創新領域廣者對於配合創造力工作環境的情況,會比在創新領域窄者,具有較佳的企業競爭力。 B.採用差異化導向且配合創造力工作環境時,不一定會比採用低成本導向者,有較佳的企業競爭力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取至民國89年以到期之21支認購權證為研究對象,探討股票型認購權證之預測能力及其波動度,其中,包括6檔以電子股為標的的權證,6檔以傳統類股股為標的的權證,7檔組合型權證,以及2檔障礙型認購權證。本研究利用隱含波動度、GARCH(1,1)、EGARCH(1,1)、及歷史波動度四種方法,來估計權證標的股的波動度。分別將計算出來的波動度、履約價格、標的股價、到期日、無風險利率帶入到B-S模型,再將權證分為組合型權證、上限型權證,以電子類股為標的的權證,傳統類股為標的的權證加以分類,分別比較其價格的誤差。並利用三種價格誤差的指標,平均絕對誤差(MAE)、平方誤差方根之平均值(RMSE)、平均誤差百分比(MPE),來比較理論價格與市場價格的差異。 實證發現,不論使用MAE、MPE、或RMSE間任何一種指標,以隱含波動方法所計算出來的價格誤差皆是最小,但使利用歷史波動度計算出來的價格誤差皆是四者最大者,此外就GARCH波動度方法,普遍而言,其價格誤差亦小於EGARCH波動度。兩母體平均數差配對樣本的統計模型,比較在不同波動度方法下,理論價格與市場價格的誤差,隱含波動率的定價誤差與GARCH(1,1)模型、EGARCH(1,1)模型及歷史波動度方法有顯著差異,而GARCH(1,1)模型、EGARCH(1,1)模型及歷史波動度模型,在理論價格與市場價格的誤差,並未明顯的不同。 實證發現,以電子股為標的的權證與以傳統類股為標的的權證,在定價的誤差上有程度上的不同,在組合型權證方面,卻有市價低於理論價格的現象發生,在障礙型權證上,市價與理論價有某種程度上的差距。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以台灣資訊電子產業上市公司為實證對象,探討景氣衰退時廠商所處之市場結構、本身的行為、所面臨的經營風險對其經營績效之影響。本研究主要藉由S-C-P模式探討影響資訊電子產業廠商績效之因素;以及各項風險因子對資訊電子產業廠商經營績效之影響。 本研究共選取117家公司為樣本,研究期間為1997-1999年。採用Limdep統計軟體,以Panel Data之資料型態進行處理分析,並以固定效果及隨機效果為估計方法,實證結果共分成兩部份,一為針對整體資訊電子產業;二為針對資訊電子業中之電腦系統業、零組件業、輸出入週邊業、半導體業及網路通訊業。總結實證結果如下: 本研究發現就整體資訊電子業而言,廠商規模、前二期研究發展密集度、成本優勢、產品差異化程度、事業風險及應收帳款週轉率等均與經營績效呈現顯著正向關係,而市場佔有率、當期研究發展費用率、外銷比率及負債比率等則與經營績效間呈現顯著負向關係。其中,市場佔有率所得的結果,引伸之管理意涵為當景氣衰退時,資訊電子業的廠商若要達到利潤極大化,則應仔細考慮是否以擴大市場佔有率為目標。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面對詭譎多變的市場與捉摸不定的消費大眾,服務品質的良窳及顧客抱怨的處理方式成為企業成敗的關鍵因素。消費者除了在意服務品質外,對於服務過程中所發生服務失誤,業者的處理方式與態度,直接影響消費者的再意願。過去已有很多學者從事消費購後行為研究,本研究進一步從顧客服務品質認知面取向觀點,判別顧客類型與其所需服務復原策略之關係,藉以發展顧客對服務品質認知與服務復原策略之分析模式,提供企業面臨潛在顧客抱怨時,預先判別顧客類型,及時提出迎應復原措施及行動,及企業在決定其產品策略時之預應(proactive)服務復原策略。本研究是以行動電話手機使用者為實證研究,分別以桃園、中壢與板橋地區之行動手機通路商及中華電信服務窗口之顧客為施測對象,有效回收問卷共計452份。研究方法是利用單向度之Guttman尺度為衡量工具,建立顧客對服務品質認知取向之層級性量表,以集群分析區別不同的服務品質認知取向顧客群,並利用T檢定與交叉驗證分析找出不同服務質認知取向的顧客對服務復原策略的偏好順序,經分析後本研究之結論如下: 一、建立顧客對服務品質認知與服務復原策略之整體性架構與一般化 模式,經由實證分析評估此分析模式之可行性,本模式之運用可 提供未來學者對於不同產業、不同議題引申運用。 二、以單向度Guttman尺度建立顧客對服務品質認知取向之量表,以區別不同的服務品質認知取向之顧客群,讓業者能夠清楚明瞭顧客對於服務品質認知取向,以利業者作市場區隔及擬定行銷策略之參考。 三、依據本研究之發現,「品質取向」顧客群,對於「即時性」的服務復原策略滿意度較高,而「價格取向」顧客群,則較重視「實質性」的復原策略。企業可分別針對其公司的產品策略加以先行定位,再做市場區隔,針對其主要的顧客群,施以最有效之服務復原策略。為使企業資源有效利用,建議業者針對不同服務品質取向的顧客群所重視的服務復原策略,列為優先實施的復原措施。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論文摘要 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在探討企業聲望、人才招募管道與招募成效之關聯性。我們透過文獻的探討,發展出四項主要假設:假設一探討企業聲望與各招募方式採用程度之關聯性,假設二探討企業聲望與招募成效之關聯性,假設三探討各招募方式與招募成效之關聯性,假設四探討企業聲望與各招募方式採用程度對招募成效之交互關聯性。 有鑑於此,本研究除進行相關文獻的探討外,還透過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實證研究,經過統計分析,歸納出下列重要的研究結論: 1.企業聲望高低與各招募方式採用程度具有顯著的關聯性。意即當 企業聲望高時,雜誌徵才廣告、人力仲介公司、校園徵才及線上招 募等招募方式的採用程度較高,反之,當企業聲望低時,雜誌徵才 廣告、人力仲介公司、校園徵才及線上招募等招募方式的採用程度 較低。 2.企業聲望與招募成效具有顯著的關聯性。意即當企業聲望高時, 校園徵才總成效及招募效率較好,反之,當企業聲望低時,校園徵 才總成效及招募效率較差。 3.各招募方式採用程度與招募成效具有顯著的關聯性。意即當員工 薦舉及線上招募的採用程度高時,招募總成效較好,反之,當員工 薦舉及線上招募的採用程度低時,招募總成效較差。 4.企業聲望與招募方式採用程度對於招募成效之交互關聯性部份顯 著,顯示兩者間仍有相當程度的交互作用。意即當一公司企業聲望 高同時高度採用同仁薦舉、報紙徵才廣告及校園招募,對改善招募 成本、招募成果滿意度及招募效率有相當程度的正面效果。 關鍵字:企業聲望、招募管道、招募成效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民國八十年六月二十六日是我國金融史上重要的里程碑,主因係政府核准十五家新商銀的設立,使我國銀行業正式進入戰國時代。近年來,銀行業除了面臨外在經濟景氣下滑、產業外移以及政經情勢混沌之局面;內在則逢低利率時代的來臨,銀行資產品質惡化以及獲利能力衰退之困境。因而政府在去年起陸續完成修訂銀行法、金融機構合併法、金融控股公司法及金融重建基金設置管理條例等,主要目的就是要對體質不佳的金融機構要有次序的淘汰與改善,加以我國即將加入WTO,面對國際大型銀行之強大壓力,銀行經營績效之重要性倍受關注。 準此,本研究主要目的在評鑑上市(櫃)三十四家商業銀行之經營績效,供主管機關、社會大眾及銀行管理者參考,研究結果如下: 一、利用因素分析萃取之經營績效指標與CAMEL原則相近,顯示本研究所 選擇之研究變數,經由因素分析評鑑銀行經營績效,具有一定之客觀性。 二、分析績效分數在平均值以上之銀行家數: 1.在八十七年時,績效分數高於平均值以上之家數中,新銀行佔八家,舊銀行佔十一家;而在前十名的銀行中,新銀行佔二家,舊銀行佔八家。 2.在八十八年時,績效分數高於平均值以上之家數中,新銀行佔十家,舊銀行佔九家;而在前十名的銀行中,新舊銀行各佔五家。 3.至八十九年,在績效分數高於平均值以上之家數中,新銀行佔十家,舊銀行佔六家;在前十名的銀行中,新銀行進步至六家。 其可能原因為舊銀行在原有體制下,雖擁有較多的客戶資源及業務規模,然經營效率無法跟新銀行相比,因而被新銀行趕上。 但另一方面,新銀行彼此間績效優劣者的差距,也日益拉大。 三、綜合八十七年至八十九年的經營績效,在三十四家上市(櫃)樣本銀行中,排名前五名模範生,依序為:世華銀行、台新銀行、中信商銀、富邦銀行及中國商銀,而排名後五名之後段生,依序為:華僑銀行、高雄銀行、泛亞銀行、高雄企銀及台東企銀。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二十一世紀初,全球經濟即將邁入一個新的里程碑,而全球資金移動的快速,更是令人矚目,其中又以進出亞太地區新興市場的資金數量為最多。當外資逐漸增加其投入台灣証券市場的資金比重時,對於以散戶為主的台灣股票市場之投資人應該如何掌握外資的脈動,而外資交易行為會對我國股市產生何種衝擊,以及外資持股的股價是否具有領先指標,外資買賣超是否含有投資情報的內函。並進一步探討外資買賣超之標的個股報酬率與整體股市的報酬率的關係,以及在多頭市場,空頭市場評估投資人跟隨外資操作的可行性。 檢視外資買賣超第一名之個股與市場表現的變化關係,以及買賣個股後五日異常報酬之變化情形。並且透過 獨立性檢定,檢定外資買賣金額與大盤加權指數漲跌之相關性。 本研究之結論如下: 1. 研究期間中,對外資買進日報酬率分析與檢定結果顯示,外資投資報酬率較大盤加權指數報酬率為高。 2. 外資當日買超標的股之報酬率平均值大於大盤加權指數報酬的平均值,足見外資買超標的股具有較佳之投資績效。當外資大量買入個股時,該股有顯著正的異常報酬。 3. 外資當日買超之第一名個股,無論在多頭市頭或空頭市場均較大盤加權指數具有較佳的報酬率,而投資人在次日跟進時,無論在多頭市場及空頭市場也較大盤的加權指數具有較佳的報酬率。 4. 有關外資買超之標的股,在當日、及次一日均有較佳於大盤加權指數的報酬率,但是在次二日、次三日、次四日及次五日則無顯著報酬的訊息。 5. 有關多頭市場外資賣超之標的股,在當日、次一日及次二日均顯著劣於大盤加權指數報酬率,也就是外資賣超標的股之當日、次一日及次二日股價的跌幅較重於大盤加權指數的跌幅,然而在次三日、次四日及次五日則無此訊息。在空頭市場外資賣超標的股,於當日、次一日,至次五日均未顯著劣於大盤加權指數報酬率,所以投資人也無法經由外資賣超的訊息跟進而獲得較高的報酬。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網路是二十世紀末期最偉大的發明,不僅改善了企業與消費者的交易模式,同時也改善了人類的生活習慣。而網路產業受到全球上網人口增加以及資訊科技的普及,接踵而來的商機也越來越大,無疑是未來最具成長性的產業之一。美國的網路產業發展執世界之牛耳,而台灣的網路產業發展也與美國密切相關,然而國內對於台灣與美國網路產業股價的關聯性少有探討,本研究將對台灣之網路產業以及美國網路產業股價的關聯性作深入的研究。 本研究採用向量自我迴歸模型(VAR),選取台灣加權指數、台灣網路指數、美國NASDAQ指數、美國ISDEX指數等四個指數以及台灣與美國各四家具代表性的網路公司,以1999年10月1日至2001年3 月30日之股價日報酬率為研究資料,來探討兩國網路相關股市、個股股價間關聯性。本研究結論如下: 一、美國NADAQ指數對台灣網路指數的影響勝過美國ISDEX網路指數對台灣網路指數之影響。顯示台灣投資人在買賣網路股時,還是以NASDAQ的表現為主要考量因素。 二、本研究的各項分析均顯示台灣網路股會受到美國網路股的影響,所以美國網路股為台灣網路股的領導者。 三、本研究發現台灣網路股受到美國網路股的衝擊反應具有規則性,且均在第二期達到最大,其後迅速收斂。 四、台灣與美國的網路股的資訊傳遞具有高效率,並在第五或六期完成收斂。 五、就衝擊反應與預測變異數分解兩方面來看,思科和精業,分別為美國與台灣網路股的重心。 六、CISCO是美國網路股中對台灣網路股最具影響力的公司。 七、本研究發現台灣與美國同一產業的網路股之間並未有特別大的衝擊或解釋力。顯示投資人在選擇股票時未將台灣與美國相同產業範疇的網路股股價變動納入考量。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