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1.239.148

中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學位論文

中原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現今能兼顧經濟、社會與環境三重底線(triple bottom line)帄衡的社會企業已是中 外政府鼓勵發展的新趨勢。私營企業開始擔負更多的社會責任,非營利組織開始學習主 動創造財源,是社會企業崛貣的脈絡。「原創社會企業」除去了非營利或是純營利企業 慢慢演化為社會企業的演化過程,有明確的社會目的並視為使命,運用創新的商業手法 為其量身打造符合混和價值的經營模式,填補社會需求創造社會價值進入競爭市場,此 種符合三創(創新、創意、創業)精神的原創社會企業也成為台灣政府鼓勵發展的新目標。 原創社會企業是懷抱社會使命創建公司以商業手法實現價值主張,但其經營歷程中 容易因為過度強化社會使命而弱化經濟目標,使公司無法維持有效率的營運機能,不夠 具有市場競爭力而造成營運的窘境,反之,若是一味強調經濟機能而忽視社會使命則容 易偏離創業初衷,無法產生社會價值發揮應有的社會影響力,加上原創社會企業所陎對 的市場相對弱勢且經營資源較不足,創業過程中的經營風險比一般商業創業更高,在經 營過程中為了為兼顧價值主張發揮混和價值追求永續經營的同時,其經營模式勢必也將 陎臨更多的限制與衝突,需要更靈活適性的調整方式因應之。 因此本研究以多扶接送、众社會企業以及大誌雜誌三個不同型態的台灣原創社會企 業做為此次個案研究的對象,採用質性研究的個案研究法,透過與經營者深度訪談的方 式,探討在各自的經營歷程中為了兼顧混合價值目標將會陎臨的挑戰與衝突,又如何透 過經營模式的調和化解衝突達成社會企業的績效目標得以在競爭市場中存續並發揮社 會影響力。 最後透過訪談整理分析得出研究結論,價值主張是原創社會企業堅孚的創業初衷與 目標,因不容調整而易產生營運衝突,例如為實踐價值主張而受限於關注對象的弱勢條 件,將產生資源配置與關鍵流程的衝突々因社會績效評核困難亦易造成成本效益難回應 價值主張的衝突,而以上衝突皆能運用營模式調和化解並達到績效目標。由此可知為了 兼顧混合價值目標對於經營模式所產生的衝突與挑戰雖然無法避免,但原創社會企業仍 能透過經營模式調和衝突化解危機,使組織運作更臻成熟,得以建立組織的應變能力, 增加市場適應性與競爭力,可作為未來原創社會企業新進者經營之參考。

  • 學位論文

臺灣約2千3百多萬人口,每4人即擁有一部自小客車,密度之高亦不難想像汽車相關產業之商機有多龐大,故導致原廠與民間汽車修護廠爭相分食這塊大餅。一般消費者,除了定期保養外,免不了遇上一些修繕的情況,還有重新烤漆的可能。過去塗料廠商的銷售往往侷限於B2B (Business To Business)模式,這不免讓人思考,若能將產品推廣至終端客戶即B2C (Business to Customer)模式,那對於廠商在市場佔有率與銷售額之提升,可能產生相當之助益。若廠商欲考慮將塗料銷售推廣至終端客戶,則對於消費者的關鍵購買因素,勢必要有更深入之瞭解。因此消費者偏好之產品屬性與產品組合,即為本研究欲探討的重點。 本研究將以聯合分析法為基礎,衡量汽車塗料之最高消費意願組合偏好和汽車塗料屬性的相對重要性,期望研究能將結果與實務相互結合,並提出若干建議予國內汽車塗料廠商,作為未來管理與行銷策略改進之參考。本研究採取兩階段問卷調查,並運用聯合分析法進行偏好結構的分析。首先使用第一階段問卷,挑選出相對重要之7項產品屬性,再透過第二階段問卷,計算出產品組合的成份效用值。最後依據偏好的不同,產生出兩個主要區隔,分別為「久耐候-中價格 導向群」與「高硬度-久耐候 導向群」。 經過實證分析,本研究針對不同區隔之新產品開發、消費通路、品牌策略與B2C (Business to Customer)模式發展共四部分,對國內汽車塗料廠商提出相關之建議。

  • 學位論文

連接器產品應用範圍遍佈所有的電子產品,可以算是國內電子產業發展的縮影。IEK預估全球連接器產值成長幅度,2014年為4.1%,2015年則為5.3%,台灣連接器產業在對雲端、物聯網、綠能、汽車、工業及醫療等產品的投資逐步發酵之下,IEK預估2014年台灣連接器之產值年增率為3.2%,2015年則為3.4%。在全球市場需求的成長之下,當國內連接器產業面對中國連接器廠商的崛起,及削價競爭,該如何改善其經營效率、為公司創造利潤、提高生產力即為本研究欲探討之議題。 本研究選定台灣地區18家上市、上櫃之連接器廠商,藉由2012年至2014年各廠商財務報表所提供之財務狀況,運用支持多投入項及多產出項的經營績效評估方法:資料包絡分析法,進行效率分析、規模報酬、差額變數分析及敏感度分析。比較國內連接器廠商的經營績效,並經由實證分析結果對各廠商提出建議及策略,以期幫助國內連接器產業持續發展。 依據連接器廠商經營績效之比較結果,結論將其分為三群,並為不同群組與廠商提出建議。群組分為「效率領先群」:由鴻名、湧德、宣德、信音、幃翔、詮欣、瀚荃與正淩,此8家廠商所組成﹔「效率已改善群」:由建舜電、嘉澤、萬旭、佳必琪與福登,此5家廠商所組成﹔「效率待改善群」:由台端、矽瑪、凡甲、宏致與禾昌,此五家廠商所組成。最後再依研究結果歸納出,影響大部分廠商之經營績效的關鍵因素為「營業成本」。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摘要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變遷,一方面台灣住宅供需失調,價格的波動加劇。另一方面市場資訊匱乏,民眾對於居住環境品質需求益加重視。近年政府針對無購買能力的民眾,規劃建構社會住宅,專供出租之用。以期結合政府與民間資源,建立健全的住宅市場。此外,為考量國家財政負擔沈重,亦希望透過民間參與公共建設之方式,如:都市更新、BOT,或發行不動產證券化(REITs或REAT),來增加資金融通管道,降低投資風險,以減輕政府財政困境。 本研究依據我國住宅政策的發展現況及相關法令,並參酌不動產證劵化之各種經營模式的使用經驗,以探討不動產證券化運用於社會住宅政策之關鍵成功因素的研究分析,特以德爾菲專家決策法,彙總出四項主要構面及十二項相關準則,據以建構層級架構模型,再以這些關鍵因素設計問卷,並分成不動產業、金融財務領域及機關學校等三個主要群體,共發出42份問卷,計回收有效問卷25份,再應用層級程序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求取各項構面及準則的權重值,以瞭解整體及個別群體對社會住宅證券化的重視程度及其差異。 本研究結果顯示,在各項關鍵因素中,四項最重要的構面依序為「穩定收入」、「資產證券化效益」、「財務評量指標」及「信用增強及法務管理」。而在十二項評估準則中的重要程度,前五項依序為「出租率」、「投資報酬率」、「商辦及停車場租金貢獻度」、「利息償債能力」及「資產經營管理效益」,其重要程度逾80%。此外,本研究也針對各群體作共識度分析,發現從主要構面之觀點而言,不論整體或個別群體,「穩定收入」的共識度獲一致性的認同看法,因為不動產證券化,必須要收入穩定才能收益正常,且可減少價格大幅變動之風險。但本研究發現其中一項準則之權重與共識度的排名各有所不同,那就是權重排名只居中間,但共識度卻是最高的「利息償債能力」。本研究結論為政府應即刻推動社會住宅證券化,且應注重「出租率」及「投資報酬率」。並建議將「利息償債能力」納入社會住宅證券化應考量的因素,以供政府機關推動社會住宅政策之參考,並作為投資者參與證劵化商品投資之衡量指標,俾達加強社會住宅福利政策及公有土地活化之目標。

  • 學位論文

文創產業長久發展所要面對的問題,因為影響文創產業企業評價的研究極為重要。主管機關及業界專家,也積極研討我國目前文創產業籌資及評價所面臨的相關問題,希望本研究讓有意投入文創業者,提供籌資與評價實務,進而能協助文創業者順利於資本市場籌資! 本研究僅以Porter(1985)所提出的價值鏈觀點,發展成衡量構面,並運用專家意見法與模糊層級分析法(FAHP)做為本研究的分析方法,進行分析衡量構面與評估準則間的權重關係,以探討影響文創產業的企業評價之關鍵因素。 研究結果發現,以「企業經營展望」與「文創產品與衍生價值」這兩大構面之合計權重值達63.0%,在目前「成長迅速」競爭激烈的文創產業的企業,企業決策者應將其列為最優先考量之層面。

  • 學位論文

本研究以2005至2013年台灣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針對台灣經濟新報資料庫(TEJ)整理之台灣電子產業與非電子產業資料,透過panel data以及SPSS統計軟體之敘述性統計、相關分析與複迴歸模型分析,探討台灣上市公司所有權結構(外圈、內圈、核心圈)與利益同化(席次股份偏離情形、家族化程度)對企業價值、財務績效、董監事與高階人員薪酬之影響。在理論觀點上,本研究有別於代理理論(agency theory)與管家理論(stewardship theory),採用個人理性的微觀基礎(micro foundation)作為立論前提,從個人層面及家族企業之家族面與企業面的雙元系統模型切入,以組織結構的差序性觀點發展出所有權結構,並進一步對公司治理議題中之效率監督(efficiency monitoring; 由外而內)與利益同化(interest assimilation; 由內而外)的動態互動情形進行延伸探討,充分反應出台灣社會特殊的股權結構與管理型態,強化對台灣上市公司有關公司治理議題之解釋,以補充核心代理問題及管家理論單方面分析上的不足。

  • 學位論文

現今智慧型手機市場百家爭鳴且競爭越趨白熱化,且消費者在進行手機品牌轉換時也越趨容易,在市場有限的情況下,智慧型手機之軟體與硬體是各家手機大廠絞盡腦汁紛紛尋求創新的方法外,手機品牌的塑造也是手機廠商較勁的因素,而品牌權益則是吸引消費者轉換的因素,然而,消費者在轉換的過程中勢必會產生轉換成本,當兩者情況並存時,消費者會如何抉擇將是本研究探討的重點,故本研究期望從研究iPhone的品牌權益與轉換成本探討消費者手機品牌轉換時之決策因素,藉此提供智慧型手機廠商更多的策略方向。 本研究以量化為主,調查消費者轉換至iPhone時決策之因素,再以迴歸分析個別因素以及兩因素之交互作用,以驗證研究概念,分析品牌權益與轉換成本對於消費者品牌轉換時其重要性程度,屆時提供給手機廠商擬定策略之思維。 研究結果顯示,品牌權益底下之品牌忠誠度、品牌知名度、知覺品質;轉換成本底下之經濟風險成本、評估成本、學習成本、利益損失成本、品牌關係損失成本,對消費者轉換至iPhone有顯著影響,而在品牌權益的影響下,轉換成本中的經濟風險成本、評估成本、利益損失成本、品牌關係損失成本對品牌轉換有顯著影響,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在交互作用中,高品牌權益對消費者品牌轉換時之影響較轉換成本來的大,故本研究建議手機廠商投入資源塑造品牌權益,並藉此獲得效益。

  • 學位論文

台灣的人壽保險產業於1945年台灣光復時全部都為公營事業,直到1962年,當時政府為促進國內經濟成長與保險發展,特別開放民營保險公司進入市場。其後又於1987年開放外商人壽保險公司在台設立分公司。截至2015年六月底止,台灣地區共有二十八家人壽保險公司,其中24家為本國人壽保險公司,4家為外商在台分公司;根據現代保險及理財雜誌報導,西元2013年台灣的壽險投保率由1993年的47.32%大幅成長至222.97%。由此可知,在過去20年中,台灣民眾覺醒且越來越了解人壽保險之重要性,因而積極投保,不再像於20年前那麼強烈地抗拒投保。 近年來,人壽保險公司為培育更多優秀的壽險業務員,激勵手法推陳出新與層出不窮。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且作信度分析,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迴歸分析,以期了解業務員之那些人格特質與保險公司之激勵效果會產生業務績效。研究樣本包括某人壽保險公司之北、中、南區業務員,本研究發現業務人員的人格八項特質中的性別、年齡、職位和壽險服務年資等四項,對於業務績效呈現顯著差異。此外,根據實證結果,本研究發現保健因子及激勵因子都與保險業務人員之業務績效呈現顯著正相關,其中九項保健因子中的“提供良好學習環境”、“幫助員工達成目標”及“提供適當的獎酬”等三項,均為提升業務員績效的重要方法;而在十一項激勵因子中的“獎勵傑出業務員以提供其出國旅遊的獎勵”,及“給予績效良好的員工升遷機會”等兩項,更是業務員所嚮往的目標,並促使其全力以赴,因而提高其業務績效。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近四十年來我國政府推動公營事業民營化之政策迄今並未改變,目前僅餘小部分的公營事業尚未完成民營。當時民營化的目的除了順應國際潮流外,也期望能蛻變成不同以往的管理風格與組織體制。另外,民營化後經營績效的改善,亦值得令人期待。但時至今日,公營事業民營化後的經營績效是否大幅改善,能否支撐政府繼續推動其他七家公營事業之轉型,還是以提升績效為口號而執行效果不佳呢,促使本研究加以探討公營事業民營化之成效。 本研究使用多項財務比率、以及設置獨立董監事與否對股東權益報酬率的影響,以探討在公營事業民營化後,企業經營績效是否有所不同,並透過橫斷面時間序列模型,探討我國公營事業民營化後之企業經營績效,研究樣本分成一般行業11家、金融業9家,共計20家企業,研究期間也分成兩部份:其一為全樣本期間(自民營化前兩年至2014年年底止);另一為自各家企業民營化起至2014年年底止,藉由實證模型來觀察民營化後對於民營化前的經營績效之比較分析,實證結果如下: 1.在全樣本期間,一般行業之設置獨立董監事及現金流量允當比率與股東權益報酬率呈顯著負相關,但每股盈餘則與股東權益報酬率呈顯著正相關。 2.自民營化當年至2014年年底,本研究發現一般行業的每股盈餘及設置獨立董監事與股東權益報酬率呈顯著正相關,但利息保障倍數及現金流量允當比率,則與股東權益報酬率則呈顯著負相關。 3.在全樣本期間,金融業的每股盈餘及總資產週轉率與股東權益報酬率呈顯著正相關。 4.自民營化當年至2014年年底止,本研究發現,金融業的負債佔資產比率與股東權益報酬率呈顯著負相關;而總資產週轉率、每股盈餘及設置獨立董監事則與股東權益報酬率呈顯著正相關。 彙總言之,本研究發現,對一般行業而言,民營化前後最大差別在於設置獨立董監事及利息保障倍數之不同,而對金融業而言,民營化前後最大差別在於設置獨立董監事及負債佔資產比率之不同。可見民營化使公營企業注重設置獨立董監事,因而促使其業務經營更加透明化與客觀化。

  • 學位論文

台灣是以中小企業為主的經濟體,且台灣經濟以國際貿易為主軸,與國際連結程度甚深,台灣中小企業必須面臨到國際大廠的競爭。在國際競爭環境下,台灣中小企業的資本、品牌、專利技術都跟國際企業相去甚遠,在此情況下,台灣中小企業如何與國際企業進行競爭是本篇研究的重點。本研究以熱昇華印表機產業為研究對象,採取個案訪談法進行研究,藉由個案訪談了解台灣熱昇華印表機製造商和國際一線大廠多年來的競爭往來互動。結果發現,雖然個案公司和國際企業在資源相似性差距甚大,市場相似性卻相當高,但是個案公司透過上中下游整合縮小彼此之間的資源差距,再透過市場區隔在相同市場作出差異,成功找到生存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