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88.10.246

中原大學國際貿易研究所學位論文

中原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隨著JIT採購、供應商管理、快速回應等的觀念發展及企業的環境愈來愈激烈。以供應鏈中最頻繁的活動且重要的莫過於採購行為。企業為了成本及提高本身的競爭優勢,必須有效益的應用供應商管理來有效降低採購相關的風險,以及提升技術創新能力與生產績效。 問卷一共發出 800份,回收97份,回收率為12.13%,分析對象以國內製造業當中關於電腦週邊設備類、半導體、及通信器材類為主。本研究進行因素分析,採取特徵值大於1的因素,以縮短原始資料的構面, 並以線性結構關係來探討供應管理的架構。這研究顯示出採購風險、技術創新與生產績效對供應商管理是有顯著的。 此研究的目的,是希望透過關係導向管理、緩衝導向管理、資訊科技管理藉以討論採購風險、技術創新能力與生產績效的影響。藉由這個本研究的實證的結果,我們將能夠提供管理人企業在採購過程中對於供應商管理機制的建立與生產績效提升之參考。

  • 學位論文

高科技產業一直是我國最重要的經濟命脈,但隨著IC製造業與電腦與其週邊產業利潤的下降與大陸市場的興起,我國在高科技產業的競爭力似乎大不如前。在高科技產業一片低迷的情況之下,光電產業的未來發展性,使得政府在2002年提出「兩兆雙星」計劃,目的在於提升未來光電產業的發展潛力,進而帶動台灣整體經濟的發展。本研究透過資料包絡分析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與麥氏生產力變動指數(Malmquist Productivity Index)分析與比較2003至2005年中,光電產業的光碟片、光碟機與LED廠商的經營績效與生產力變動情況。在樣本廠商的選取上,選擇光碟片、光碟機與LED產業中,公開上市上櫃之廠商。資料來源為證期會公開資訊觀測站與台灣經濟新報資料庫。 本研究之研究結論如下,在整體的平均效率方面,光碟機廠商的整體效率最佳,其次為LED廠商,表現最差的為光碟片廠商,代表光碟機廠商在2003至2005年中的經營效率最佳。就純技術效率而言,表現較不理想的廠商是光碟片廠商,表示光碟片廠商應在行銷與營運的技術上進行效率的改善,以提升光碟片廠商的未來發展性。在規模效率與規模報酬方面,光碟機與LED廠商在銷售的規模上,擁有最適規模效率的廠商家數較少,代表在規模的控制上,光碟機與LED廠商仍存在一定的進步空間。在差額變數的改善方面,整體的產業都需要減少研究與發展費用,代表我國的光電產業的研發費用普遍太高,未來應提升研發效率,減少在研發上所產生的資源浪費。透過麥氏生產力變動指數分析,發現在2003至2005年中,光碟片、光碟機與LED廠商的生產力皆下滑,表示國內的光電廠商,在刺激銷售之餘,應追求整體生產力的提升。 透過本研究的效率分析與生產力的變動情況,可提供給企業管理者作為改善現階段經營情況,做為未來發展的依據,藉以提升我國光電產業的整體競爭力。

  • 學位論文

國際間的經貿合作正如火如荼的進展,區域性的經濟組織也持續擴大整合範圍及參與國家。亞洲區域國家在多邊或雙邊貿易協定的強化發展趨勢下,東亞區域的自由貿易協議展開東南亞國協組織的內容鞏固並擴大與中國、日本、韓國等三個國家進行經貿合作機制的整合性探討及執行的可能性評估,形成東協加三的整合趨勢。 台灣缺乏豐富天然資源的利基,與貿易的依存度極高,尤其與東南亞國協及中國、日本、韓國等國家的貿易關係緊密。應密切注意東協加三的發展,由於會員國之間的貿易將因為關稅優惠及便利無礙的貿易與投資環境得以大量流通,對於非會員國的台灣恐將造成貿易排擠及貿易轉移的效果。 本研究先介紹全球區域整合之演進及東南亞國協區域內組織之架構與功能,再針對台灣與東南亞國協及東南亞國協加三之間的實際經貿關係,從貿易、對東南亞國協的直接投資、產業競爭力等方面作分析探討,並試以引力模型來驗證雙方的貿易流量關係,最後提出因應建議及檢討本研究之限制。 期望透過本研究整理,呈現台灣與東協之實際經貿關係,政府相關當局及企業能重視東協加三經貿整合對台灣的影響,並積極採取有效的對策,以降低對台灣的負面衝突。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摘要 全球環保意識的抬頭,特別是產品的開發生產與回收再利用,在近幾年尤其受重視,以往電子相關產業從未體驗過的衝擊波浪,現在正在水面下以飛快的速度傳遞中,那就是「E」環保(environment),環境保護波浪的衝擊。 一提到E,由於其重要性之高,因此也是許多製造商一直以來視為努力的目標不斷改進。但事實上,對於現場的機器設計者或製造技術者來說,「Q」品質(quality)、「C」價格(cost)與「D」交期(delivery)是最重要的,至於「E」環保(environment),則是心有餘力時才會進行改善,藉以提高企業形象。 但在2002年到2003年之間,這種狀況產生了劇烈變化,因為「E」環保(environment)變成了交易的基本條件,所以在設計或製造,品質管理的現場都逐漸變成需要最優先來處理。從日本SONY的綠色採購制度,乃至歐盟將於2006年7月正式展開的電子電機設備限制使用危害物質指令(Restriction of the use of certain Hazardous Substances in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RoHS)與廢電機與電子設備指令(Waste Electronics and Electrical Equipment, WEEE),均著重在電子、電器產品的環保規範。我國電子、電機產業目前代工仍佔多數,輸歐的比例也很高,因此只要是輸歐的產品,也將被要求符合RoHS與WEEE的規範。有鑒於2001年10月日本新力(Sony)所發生的遊戲機「PS one」事件,在全球掀起一陣譁然,更讓以設計為主的日本、韓國,以及包含台灣在內以代工為主的東南亞國家,不敢對於此兩種規範掉以輕心。 本研究先以RoHS與WEEE指令的初探為起始,了解其定義與規範,並以實際應用說明,使達淺顯易懂之目的;最後探討台灣電子電機設備產業的現況。

  • 學位論文

近年來政府之經濟重點揭示了「兩兆雙星」為產業發展目標,亦勾勒出對於資訊電子業的重視程度,又「品質」乃企業面對產業競爭時之關鍵利基,ISO 9001品質管理系統為世界所共通的品質標準平台,所以對於以外銷導向為主之資訊電子業而言,尤其重要。另外,當企業在推行ISO 9001後,對其經營績效是否又會產生什麼影響性,亦值得去深入探討。因此,本研究以「推行ISO 9001對企業經營績效之影響分析—以台灣資訊電子業為例」為研究主題。本篇之研究對象為商業周刊所公佈之2005年千大上市上櫃營收排行榜公司之資訊電子業且通過ISO 9001驗證者,選取348家進行問卷調查,有效回收問卷為103份,進行初步的統計分析,以及利用LISREL統計軟體進行結構方程模式(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分析資訊電子業實施ISO 9001品質管理系統後,公司在管理與財務績效、環境績效、品質管制的效益和整體經營績效間是否有影響與關聯等作探討。研究分析結果發現: 1.此模式之變數因果關係成立。 2.品質管制的效益對整體經營績效有影響且具有正面及顯著的結果。 3.企業提升產品品質與主要產品形象對提升公司內外部效益的影響最為顯著。 4.使企業在面對全球化的趨勢時,更能夠確實掌握其有利之競爭力利基並增加利潤,以朝永續經營的方向去發展,故確實值得鼓勵業界去推行ISO 9001。

  • 學位論文

摘要 違約風險可界定為企業償還負債能力上的不確定狀況,在違約發生之前,往往只能評估公司發生違約的可能性。違約是一種極少發生的事件,但當違約發生時,貸出者或交易對手遭受的損失往往非常的嚴重。近年來因巴塞爾協議的修訂,銀行更致力於建構適當之信用風險模型。而量化模型的發展十分迅速,就信用風險控管上,將有助於增加預測違約風險之準確性。 本研究嘗試在KMV模型的架構之下,針對台灣上市上櫃公司的違約風險進行測試,並且加入Duan(1994,2000)的最大概似估計法估計參數,以作業特性曲線(Receiver Operation Character;ROC)及交叉分類表做為模型的驗證方法,比較Duan模型是否能比KMV模型提高對台灣上市公司違約機率方面的預測能力。樣本期間為1998年至2005年,取違約公司66家與對照樣本正常公司132家。 本研究實證結果發現在作業特性曲線的檢定上,KMV模型的AUC(area under curve)數值是0.7942,Duan模型的AUC數值為0.8194。因此無論是藉由ROC曲線的表現上或是AUC數值大小的指標上,證明Duan模型優於KMV模型。在交叉分類表的檢定上, Duan模型的準確率為84.61%比KMV模型的78.92%為高,也說明了Duan模型的準確率高於KMV模型,因此可以說Duan模型在配適台灣上市和上櫃公司資料時有較好的區別能力,在違約機率的估計上比KMV模型佳。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人類使用了大量的資源來維持經濟發展,但這些資源的使用最後會形成廢棄物質而回到環境中造成污染。因人類的社會建構在物質之投入與產出上,故利用物質流來分析的主要目的即為衡量自然資源真正的使用情形。本研究以World Resource Institute之物質流分析架構為主,彙整物質流分析相關之研究,以探討台灣紡織業之物質流,並使用國際學者認同的指標,如使用密集度( intensity of use, IU)、IPAT ( 衝擊 =人口 ╳ 富裕 ╳ 科技 );impact = population ╳ affluence ╳technology )、EKC (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來探討台灣紡織業工業生態現況。 另一方面則利用縱斷面之角度實證分析台灣之經濟成長原因和軌跡,當然也將紡織業納入考慮。利用經濟成長模型、結構方程模式(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之實際經濟成長相關因子,尤其加入紡織相關因子以進一步比較及探討永續發展之前景。 本文突破傳統的論文研究,不僅探討紡織業之物質流帳,亦增添經濟帳之探討,以全方面的探討紡織業之工業生態現況。而經由實證結果可以得以下結論: 1.近年來人造纖維業及紡紗業之使用密集度降低,可能是產業外移及紡織技術進步所引起;2. 人力資本、實質資本及技術進步的確會對經濟成長有所影響;3. 在結構方程式中,以整體適配度觀點來看,整體模式是恰當的,而其中服務因子、工業製造因子、紡織因子及商業因子皆具有正向顯著性,也說明了台灣以往之能持續發展,紡織業因子不失為發展經濟之重要指標。

  • 學位論文

台灣屬於海島型經濟體系國家,地小人稠、天然資源有限,經由國際間頻繁的貿易活動,為我國帶來可觀的外匯存底,自1950年起,政府積極發展各項國家重大建設、提升全民教育程度以及改進產業技術水準,我國在短期間內締造許多聞名世界的經濟紀錄。多年來,台灣經濟體系經歷各時期的產業結構變化,從台灣光復時以農立國,隨著國民生產毛額的提高,經歷以勞力密集為主的工業時期,目前進入以服務業為主的知識經濟時期。本研究可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將針對台灣地區1990至2005年之間的經濟成長相關變數進行實證分析,在這段時間內,台灣的經濟經歷初期的快速成長、各個時期的產業結構轉變,到目前維持低度的經濟成長,其間發生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1999年之921大地震以及2000年首度政黨輪替。本研究以經濟成長模型作為理論基礎,進行結構方程模式分析,以便了解各生產因素在經濟成長中所扮演的角色。第二部分是以Wernick & Ausubel(1995)及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 et al.(1997)所建立之國家物質流帳為架構,以重量為單位,利用物質平衡(material balance)之投入-製造-產出的基本觀念,追蹤物質經由經濟活動在人類社會移動的情形,收集台灣織布、染整以及成衣業之進口量、出口量、生產量、消費量和廢棄物等資料,建立三個產業之物質流資料庫。經由實證結果可得到以下結論:(a)在 structure equation modeling(SEM)中,無論是在基本適配度、內在適配度及整體適配度方面,皆符合良好之適配標準,參數估計值皆有顯著影響,表示SEM在本研究中應用在經濟成長分析是有效應的;(b)無論是「資本因素」、「教育因素」及「人力因素」分別對於「服務因素」、「生產因素」、「紡織業因素」與「商業因素」皆呈現正向影響力;(c)織布業、染整業及成衣業無論在使用者集中度intensity of use(IU)、impact, population, affluence and technology(IPAT)分析或IU之EKC(environment Kuznets curve)皆顯示台灣的產業結構已轉變,以往需要大量勞動力的製造業大多外移至其他工資低廉的國家,目前是以服務業為主,三個產業在經濟成長與物質使用上,均晉升為已開發國家之列。

  • 學位論文

摘要 經濟的發展需要使用自然資源,因為所有的工業都需從自然環境中提取自然資源,這些自然資源經過工業生產系統加工轉變成為商品。但是自然資源並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且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難以兼得,使人類日益重視自然資源使用的情況。在工業生態學研究領域中,物質代謝循環為一重要的探討方向。若人類社會的工業系統,能加強物質循環再利用,則可使工業系統更有效率的運作,並減少經濟活動對環境造成的衝擊,進而達到資源之永續利用。本研究主要目的不僅包含台灣造紙業之物質流資料建庫也涵蓋台灣造紙業之總體經濟分析。在物質流分析方面,利用國際間通用指標:使用密度(IUTMR)、environment Kuznets curve、IPAT method,以了解造紙業物質使用情況與該產業對環境之衝擊。在總體經濟分析方面,本研究以Solow經濟成長模型為基礎,作台灣造紙業之結構方程模型分析。本研究以結構方程分析產業在國內尚屬首創,以Solow模型為基礎,利用投入(資本、教育、人力)與各產業之產出之概念,並應用線性結構方程模式,對造紙業在總體經濟中之情況,進行因素與路徑分析,並進一步探討其間之關聯性。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因應衍生性商品的蓬勃發展,風險管理受到愈來愈多的重視,而在眾多的風險管理工具中,風險值具有量化風險的優點,以金額呈現風險的方式,使風險的表達更為簡單明確,廣為投資機構及金融機構所採用,並將風險值視為衡量市場風險的標準。 衡量風險值模型如雨後春筍般不斷更新,然而目前針對衍生性金融商品並無一最適之風險值估計模型。本研究採用三種風險值估計模型:歷史模擬法、RiskMetrics 模型、GARCH 模型,針對五種股價指數期貨:道瓊工業股價指數期貨、那斯達克股價指數期貨、恆生股價指數期貨、日經225 股價指數期貨、臺灣加權股價指數期貨進行風險值估測,試圖找尋估計股價指數期貨之最適模型。 本研究之實證結果發現: 一、整體而言:以成功率來比較各模型,歷史模擬法較為適合,若以概似比檢定比較,則以RiskMetrics 模型較佳,若以平均誤差百分比絕對值而言,也是以RiskMetrics 模型之MAPE 值最小,因此,對於股價指數期貨風險值的估計,似乎以RiskMetrics 模型較為適合 二、個別而言: (1)道瓊工業股價指數期貨:估計持有資產天數1 日時,選取RiskMetrics 模型;估計持有天數5 日及10 日時,選取GARCH 模型。(2)那斯達克股價指數期貨:估計持有資產天數1 日、5 日及10 日時,均選取RiskMetrics 模型。(3)恆生股價指數期貨:估計持有資產天數1 日時,選取GARCH 模型;估計持有天數5 日及10 日時,選取RiskMetrics 模型。(4)日經225 股價指數期貨:估計持有資產天數1 日及10 日時,選取RiskMetrics 模型;估計持有天數5 日時,選取GARCH 模型。(5)臺灣加權股價指數期貨:估計持有資產天數1 日及5 日時,選取RiskMetrics模型;估計持有天數10 日時,選取GARCH 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