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3.58.247.31

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學位論文

中原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基於公共安全的考量,在避免因室內裝修之關係而釀成災害的前提下,政府頒布「建築物室內裝修管理辦法」來管理室內裝修業。由於這項辦法的施行對室內裝修業界而言,雖然是邁向專業化的一項關鍵,也因首創實施而形成諸多在實務上與法令規範上相互抵觸之狀況。致使在裝修之設計規劃初始,便產生對建築技術規則及室內裝修管理辦法認知上的差距、對審查作業內容與檢測標準不熟悉及無法有效掌握裝修材料之運用等等的問題,為今管理辦法無法全面徹底施行,且業界反映疑義案件頻繁之最主要原因。因此,在現階段法令與實務各持一種標準行事而無法聚焦之同時,本研究之目的,冀予釐清在進行裝修前之設計規劃,如何根據法令條文的合理性,達到法令規範的要求,以解決實務上之疑義。 是以,室內裝修在設計規劃時與實務之間所發生的疑義案例現況,為本研究探討之主要議題。對於較具爭議性之實務案例上的選擇,則全面針對在裝修設計規劃時存在之與法令規範抵觸的問題,包括:1.圖說標準的層面、2.管理制度的層面、3.法令規範的層面。經由這些層面所架構出疑義案例之整體現況,就將相關案例區分成:(1)專業名詞上的疑義案例、(2)實務上的疑義案例 (包括:法令規定的解釋、材料的使用),二大類型。分別以三個面向進行交叉驗證,以解室內裝修之疑義:其一對案例之相關法令規定與定義做說明、其二分析業界立場的看法及引發出實務之狀況、其三為專家研判案例之審核標準及意見。最後歸納出現階段國內於室內裝修常見的疑義,並提出解決方案。進而提供業界朋友及有志從事室內設計之後進,未來在設計規劃上之參考依據。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論文摘要 近年來由於國外連鎖企業的經營模式引進台灣,快速的改變了人們的消費型態與消費習慣,尤其以飲食業中的咖啡連鎖店發展最快。各家連鎖咖啡店以各自的特色,在全省各地展開擴點行動。連鎖咖啡店已成了老、中、少年休閒、聊天的好去處,在空間的設計與規劃上也突破了傳統,改為明亮、潔淨、便利統一的形象。本研究選擇以星巴克咖啡店為研究範圍,以探究咖啡連鎖店的空間意象與消費者忠誠度之關聯性為何? 本研究以星巴克咖啡店的消費者為問卷調查對象,探討其空間印象、生活型態與忠誠度之間的關聯性。經以電腦統計軟體對301份有效問卷統計分析結果發現: 1. 空間印象的6個因素當中,受測者最滿意的是「店內氛圍」; 2. 生活型態的4個因素當中,受試者最同意的因素是「感性消費」。 3. 空間印象、生活型態各因素與忠誠度之間,大部分呈顯著正相關。 4. 消費者對星巴克忠誠度的預測變項為:「店內氛圍」、「月消費次數」、「天花與標誌」、「流行品味」、「感性消費」,這5個變項聯合可預測忠誠度35﹪的變異量;其中,屬於空間印象因素的「店內氛圍」與「天花與標誌」其可預測的變異量佔總量的75.4﹪。 本研究結果可做為室內設計業者對於商業空間規劃與設計上的參考。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摘要 自80年代大陸進行改革開放之後,海峽兩岸隨著政治、經貿關係的解凍,台灣室內設計業者赴大陸投資的活動已是不可避免的趨勢。然而海峽兩岸將近四十餘年的隔離,造成雙方在文化、社會、意識型態、工作價值觀及政治經濟制度等因素的明顯差異,使得台灣室內設計業者在執行兩岸管理時,尤其是人力資源管理方面,面臨了阻礙及挫折。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在探討、比較兩岸室內設計業者工作價值觀與工作態度(工作滿足、組織承諾、工作投入)的關聯情形,以期能「知己知彼」,提昇台灣室內設計業者在兩岸之人力資源管理效能。 本研究以台北及上海的室內設計業者為問卷調查對象,研究方法以次數分配、描述性統計、卡方考驗、t檢定、二因子變異述分析、Scheffe事後多重比較、Pearson相關分析、逐步迴歸分析等,經以電腦統計軟體SPSS 8.0對501份有效問卷統計分析,研究結果發現如下: 1. 兩地業者對工作價值觀6個因素的重視程度全都在70﹪以上,其工作滿足、組織承諾、工作投入的程度也在60﹪以上。 2. 兩地不同個人屬性的室內設計業者各變項間大部分具有關聯性。 3. 兩地不同屬性的室內設計業者在工作價值觀、工作態度(工作滿足、組織承諾、工作投入)上有部分顯著差異。 4. 工作價值觀各因素、工作滿足、組織承諾、工作投入相互間絕大部分有顯著正相關。 5. 兩地業者的個人屬性、工作價值觀對其工作態度(工作滿足、組織承諾、工作投入)有顯著的預測力,且兩地間有顯著差異。 本研究僅針對台北及上海兩個地區進行問卷調查研究,以致在研究結果的推論上必須受到一些限制,但對於欲赴大陸開闢另一市場的台灣室內設計業者而言,本研究的結果及發現應仍有一定程度之參考價值。建議後續研究,可以考量不同研究重心及主題,深入分析各變數間構成項目的互動關係,或是加入影響工作態度的變項,例如跨文化、企業文化、人格特質,以擴充研究結果的完整性。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文化資產是祖先們所遺留下來的珍貴遺產,其本身所承載的歷史意義及文化脈落,提供給我們追本溯源的線索。透過展示的機會,將其背後所隱含之價值呈現在世人眼前,增進人們對文化資產的認知與了解。 而古物展示的詮釋手法常被質疑是對其文化歷史真實性的一種削減,經常所面對的問題,是時空異置所造成的經驗與記憶的斷層。本研究以「兵馬俑秦文化特展」為例,引用傅柯的「異質空間」及巴赫汀的「嘉年華會」觀點進行剖析,探討展示機制顯露的異質性格與現象。展示是一種「異質化」的過程,文化物種與參觀經驗在權力與意識作用之下顯得游離與不定,是加深異質現象的禍首,更使展示成為一種邊緣化的異質空間,遊走在真實與虛構的平衡點上。 古物脫離了原生脈絡關係的連續性,其本身異質、矛盾的角色,讓歷史文化的真實意涵面臨到被取代與曲解的危機,然而故事性的展示文本能重新詮釋文化脈絡,表徵文化脈絡的真實性,並且被深刻地認知。而儀式化的再現情境與常民化的慶典,雖然強化了展示本身的差異性格,卻能協助參觀者連結記憶與經驗的斷層,也同時得到解放慾望的平等權力,並自行建構參觀文本。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老舊建築在時間的累積下,於現今的時空中存在著,空間在「過去」、「現在」的時間軸上改變著,而能於時間軸中找尋到一個定位,是對舊建築再利用的最好說明;在過去的理論中,這樣的定位標準都會著重於「建築量體」上,然而真正體驗空間的「使用者」卻常常忽略。在本研究中,作者試圖以一種新的思維去解讀再利用的建築,以使用者的感官經驗為切入點來詮釋它的時代意義、新舊之間的定位,不單單是探討「建物」本身的新舊轉化,而是使用者於再利用建築中,不同的感官認知與轉化(舊的記憶與新的認知上的延續與衝突),空間仍然存在於時間軸上,但是對於空間新與舊之間的解讀,不再只侷限於「建築物」本身,而是回歸到「人」的身上。 本研究首先回顧了舊建築再利用的相關文獻,而對於人的感官經驗的分析,透過閱讀以歸納分類,最後進行質化的大量分析,進行實地觀察與訪談,在20號倉庫、八卦窯餐廳、豬舍茶亭三個案例中,分析出使用者於空間的感官經驗,在過去與現在的比較分析。不管建築物是否被改變了,對於使用者而言,記憶與現實中的空間有所不同了,這是記憶(舊)與現實(新)兩者間的轉化,這種轉化是由使用者的感官經驗與認知所組成,它是對再利用建築的另一種詮釋,也是舊建築對時間軸上的不同定位。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摘 要 台灣自一九○○年之後的一個世紀中,經日治時期、國民政府時期,至八○年代解嚴之後,台灣社會走向多元文化,這一百年來當然有許多生於斯、長於斯的本土畫家,他們描繪並見證台灣這一百來的轉換過程,不少的畫作在各項展覽中被發表,被印成畫冊。本研究從現有的文獻資料中,對台灣繪畫的景觀現象、表現精神及其張力觀點著手,探討畫作中在圖像文字上所呈現的意涵。從各種圖式與文字上去捕捉常民生活中的故事,具體呈現台灣生活社會內各自所具有的樣式與精神,顯現景觀現象的本質,在繪畫表現與文化背景內探討場所精神的內涵。 「場所」一詞是在1976年由瑞福(E .Relph)引進「環境」的研究,一直到1980年經由舒茲(C.Norberg-Schulz)擴大解釋,並引用到建築界進而提出「場所精神」之理論,近代建築師與都市規劃師在建構建築空間與城市空間時謂之構圖(Composition)是理所當然,而建築師在建構建築空間之餘,仍要塑造「場所精神」是否能夠獨立完成,仍待證明,但是追隨者依然是風起雲湧!針對這股風潮為筆者深感興趣之所在,根據Norberg-Schulz之理論以本土畫作來探討台灣的場所精神。 本土繪畫中有許多以寫生的方式做畫,畫家親身體驗與生存環境的關係,並感受與社會文化相通的情懷,逐漸孕育繪畫藝術的靈感而從事創作,台灣各地區的景觀自然成為描繪主題。這些繪畫正符合列斐伏爾(H.Lefebver)所論述空間產製的「表徵空間」,也就是屬於生活經歷層面而創作出來的空間,對於研究台灣的場所精神甚具參考價值,本論文即依據此種研究動機來撰寫,收集台灣具代表性的畫作及當代藝術評論為研究文本,根據其中所收集之有關描繪各地區之地景、空間為題材的繪畫為研究案例,並依場所精神所應具備的條件,以現象學的觀點,將台灣的景觀以及城市形態作分類,並詮釋其中所隱涵的空間意義,不僅探求畫中所表達的意涵,更透過繪畫來引申台灣場所精神之所在。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芝山岩於民國八十二年依「文化資產保存法」指定為古蹟,為保存與展示芝山岩豐富的考古、人文、自然資源,台北市政府將於「芝山岩文化史跡公園」內籌設「芝山岩文化展示館」以呈現芝山岩多元化之風貌。本研究設計實際參與「芝山岩文化展示館」展示設計工作,以整體呈現芝山岩之文化史跡與自然史跡為設計主要目標。 基於「芝山岩文化展示館」的遺址博物館特質,設計過程首先對考古遺址展示進行探討,發現遺址展示有逐漸趨向環境重建(environmental reconstruction)、全景模型(Diorama)等「虛擬化」展示的趨勢,並衍生出展示「真實性」(authenticity)的問題:展示中片段的史料多經過考證,可謂真實不虛,但片段的史料串接為歷史或串接為某一個逝去文化的生活全貌時,便存在虛構的特性。然而,史料(如史前文化的遺留物等)的考證僅是博物館展示的起點,在史料真實不虛的前提下,做出「最有可能的假設」,將片段的訊息脈絡化,重現過去的歷史面貌,方能達到展示生動教育的功能。 本研究設計秉持上述理念進行「芝山岩文化展示館」展示設計工作,並且在學者、設計規劃者不同觀點與角度的意見拉扯間,逐漸完成。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摘 要 智識、文化、藝術、文明階段性的演進串連起各個民族及不同文化的整體脈絡,在世代的接替中所衍生出對現代社會文化的刺激及演變,即為一種對時代性的考驗。在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同時,是互相影響其而演進的。當西方新藝術運動發端之時,為一種反歷史主義、反主流藝術的一種解放運動,向民居及異國文化學習,是為西方設計史中邁向現代主義之始的一個轉折點,為邁向現代主義之始,此運動承接自工業革命以來所主張抗拒機械文明,提昇工藝品質和平民福利不但是沿著「美術與工藝運動(The Arts & Crafts Movement)」的軌跡發展下來,卻是由原先對工業革命的反感由追求自然浪漫轉向對工業接受而邁向理性的現代之路。 值得注意的是此時歐洲多國的設計師、建築師、藝術家也受到博覽會傳播東方藝術影響,歐洲藝文興起了東方主義(Orientalism)熱潮,向日本學習的風尚;然而像東方學習,已早在十八世紀有「中國風」(Chinoiserie)的漆器、花瓶、繪畫及家具的收藏熱和模仿製造。本研究針對新藝術家具之理性風格和中國明式家具的理性簡潔表現之中的設計哲學。同時並探討明式家具及新藝術家具,在歷史文化變遷中,形式與樣式風格的關係類比,以反映其對當代家具的影響。 本研究中透過明式家具的形態、思想、文化、樣式和新藝術家具理性型式的分析比較,在分析的過程中不難發現,不論是明式家具或是新藝術家具已具有二十世紀的現代設計觀、時代造形語彙。明式家具與新藝術家具的簡約機能、機械美學和構件元素的優雅實用具備現代思潮之前衛性,當代家具現代性之始直至今日的藝術化多元性呈現亦延續了多項新藝術運動及明式家具的簡約和優雅形式。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隨著經濟的成長與飲食習慣的改變,喝咖啡已成為國人飲食文化中相當重要的一環,上咖啡店也逐漸成為當今生活社交的一部份。對現今的消費者而言,上咖啡店不僅是喝咖啡、吃點心而已,享受咖啡店的氣氛也是很重要的消費目的,換句話說,咖啡店內的空間所營造出來的氣氛也是被消費的對象。本研究以非連鎖的個性化咖啡店(individual coffee shops)為研究對象,主要的目的在探討顧客對咖啡店商店印象屬性的重視程度、滿意度、綜合態度與其忠誠度之間的關係。 本研究根據文獻及問卷調查整理後,將個性咖啡店的商店印象(store image)屬性分成六個構面(factor):產品器具、服務促銷、外觀特色、設計效果、空間機能、環境氣氛。在對3家個性咖啡店181位顧客進行問卷調查,並以電腦統計軟體進行問卷資料的統計分析之後,本研究發現:(1)較受重視的咖啡店商店印象屬性大多屬於「空間印象」因素。(2)在10項消費者特徵變項中有5項對於「商店印象」部分構面之重視程度有顯著的影響差異。(3)「商店印象」滿意度及綜合態度對於3家咖啡店的顧客忠誠度皆有顯著的影響差異;而「商店印象」六個構面之滿意度及綜合態度與顧客忠誠度之間全部均呈顯著正相關。(4)逐步迴歸分析結果顯示,顧客忠誠度相對最高的Z店,其被選入的預測變項有:「空間機能滿意度」、「外觀特色滿意度」、「外觀特色綜合態度」等3項,這3個變項全都與「空間印象」有關,反映了空間印象的塑造與經營對於這類型咖啡店的重要性。 本研究結果可做為個性咖啡店的經營者以及空間規劃設計者之參考。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摘要 因社會型態的日益複雜化,國內每年發生火災的機率也相對的提高,造成火災之原因與室內裝修使用易燃材料有很大的關係。政府相關單位因為對此問題的關切,實施「建築物室內裝修管理辦法」,由於這種機制在國內室內裝修的發展歷程中是首次施行,關於防火設計施工出現了諸如對審查作業、法規、施工圖說……等不熟悉的問題。 有鑑於此,我們實需掌握具爭議之室內裝修防火設計形式,以及釐析具爭議之設計形式其防火設計的審查內容,以解決疑義之處,進而提高室內空間防火效能以維護安全,此為本研究最主要之目的。 本研究蒐集的案例可歸納出幾個類別,分別為:(一)天花板裝修:天花板、窗簾盒(二)牆面裝修:牆面類、螢幕、白板類隔屏類(三)櫥櫃(四)其他。研究以法令、防火材料特性及防火設計與施工,等三個層面,分析這些具疑義的案例其室內裝修防火設計形式上的問題,研究結果以材料上和工法上的角度建議其改善方式,使其達到防火效能,以符合審查要求,並以此提升國內室內裝修之防火安全。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