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4.238.20

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學位論文

中原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探討個人目標導向、課室目標結構、自我調整與自我效能間的關聯性。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調查對象為桃園縣國民小學五、六年級學童,有效樣本數為574位,問卷回收可用率為97.8%。使用工具包含個人目標導向量表、課室目標結構量表、自我效能知覺量表與自我調整學習策略量表。經描述統計、t考驗、積差相關、典型相關、多元迴歸分析、逐步多元迴歸分析、階層迴歸分析與路徑分析,得致以下結果: 一、由現況分析得知:學童具有高的趨向精熟與逃避精熟目標導向,以及中等的趨向表現與逃避表現目標導向;知覺到高的趨向精熟與逃避精熟目標結構,以及低的趨向表現與逃避表現目標結構;中上的自我調整與中等的自我效能知覺。 二、五年級學童在趨向精熟目標導向、趨向表現目標導向、逃避表現目標結構、自我調整與自我效能上顯著高於六年級學童;男學童則在逃避表現目標導向、趨向表現目標結構、逃避表現目標結構與自我效能上顯著高於女學童,女學童則在逃避精熟目標導向上顯著高於男學童。 三、學童之個人目標導向、課室目標結構、自我調整與自我效能間具顯著相關。 四、課室目標結構能預測個人目標導向、自我效能與自我調整;課室目標結構與個人目標導向能預測自我效能與自我調整;課室目標結構、個人目標導向與自我效能可預測自我調整。 五、本研究所提之路徑模式與國小學童的觀察資料可以適配(卡方值為18.16、p值為.11)。 根據本研究結果,對教師之教學與輔導方面提出建議,並對未來研究方向之提出建議。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瞭解桃園縣兼任行政職務教師知識管理、資訊素養與學校效能現況及其相關與預測情形,係以桃園縣國小兼任行政職務教師為問卷調查之對象,依據本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運用電腦統計軟體予以資料的處理及分析,藉以回應本研究目的與問題,並以文獻有關的研究進行討論,做出本研究之結論與建議,以為相關之教育行政主管機關、學校與兼任行政職務教師及對日後相關研究之參考依據。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針對桃園縣187所公立國小兼任行政職務教師為研究對象之母群體,進行分層隨機抽樣問卷調查,共發出960份,回收883份,回收率為92%,而有效問卷為883份。依此進行統計分析,其研究結果如下: 一、桃園縣國小兼任行政職務教師知識管理、資訊素養與學校效能的現況屬中高程度。 二、桃園縣國小兼任行政職務教師背景變項為年齡、行政年資及學校規模項下其知識管理各層面中,有顯著差異存在。 三、桃園縣國小兼任行政職務教師背景變項為年齡、行政年資及學校規模項下其資訊素養各層面中,有顯著差異存在。 四、桃園縣國小兼任行政職務教師背景變項為年齡、師資培育別、行政年資、學校規模及學校類型項下其學校效能各層面中,有顯著差異存在。 五、桃園縣國小兼任行政職務教師知識管理、資訊素養與學校效能整體及各層面中均呈中度正相關。 六、桃園縣國小兼任行政職務教師知識管理和資訊素養整體層面而言,以「資訊整合評鑑」為對學校效能有最大的預測力。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做出結論,並對教育行政主管機關、對學校及兼任行政職務教師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探討國小特教實習生於新制實習後,其專業發展的現況以及影響因素為何。本研究有效問卷共有214份(回收率是72.54%),以描述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法和逐步多元迴歸分析法進行資料分析,經歸納後獲得以下結論: 一、國小新制特教實習生傾向於認為新制實習制度的負面影響很大,但是他們從事特教工作的意願很高,也能在實習中將職前教育的所學發揮出來,再加上實習輔導人員與實習同儕給予其許多協助,所以他們在實習需求的滿足性也很高。此外,當他們遭遇問題時,會積極的面對,並且藉由實習省思、教學檔案和參與研習等方式來解決。 二、雖然國小新制特教實習生主觀認為新制實習制度的負面影響很大,但他們在整體專業能力、六項專業能力和二十項細項專業能力三個方面,都有高等程度的提升。 三、主要實習的班級類型、教師資格檢定的影響程度、職前特教知能的運用程度、實習教授的協助程度、輔導教師的協助程度、進行教學省思的頻率、製作教學檔案的時數、參加研習活動的時數、實習需求的滿足程度、擔任特教教師的意願和積極解決問題的頻率等十一個變項對於國小新制特教實習生專業能力的提升具有顯著差異。 四、實習教授的協助程度、輔導教師的協助程度、職前特教知能的運用程度和實習需求的滿足程度四個變項能顯著的預測特教實習生整體專業能力的提升。

  • 學位論文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桃園縣公立高中學生幸福感與自我效能的現況,並分析桃園縣公立高中學生幸福感與自我效能間的相關性以及幸福感對自我效能的預測力。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以桃園縣公立高中938名學生為研究對象,問卷回收有效樣本938份。使用的工具包括「高中生幸福感問卷」與「高中生自我效能問卷」,首先分別探討桃園縣公立高中學生幸福感與自我效能的現況,其次分別考驗不同背景變項之公立高中學生幸福感與自我效能是否有顯著性差異,最後更進一步探討公立高中學生幸福感與自我效能間的相關性以及幸福感對自我效能的預測力。所得資料採用平均數、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典型相關、多元迴歸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 其研究結果如下: 一、桃園縣公立高中學生幸福感屬中等程度以上,各層面中以「金錢支配」得分最高,而「健康狀態」得分相對最低。 二、桃園縣公立高中學生自我效能屬中等程度以上,各層面中以「人際關係」得分最高,而「體能表現」與「學業成就」得分相對最低。 三、不同背景變項的桃園縣公立高中學生在「整體幸福感」有顯著的差異。二年級的學生高於一年級的學生,而就讀社會組的同學高於尚未分組的同學。 四、不同背景變項的桃園縣公立高中學生在「整體自我效能」有顯著的差異。男同學優於女同學;有男(女)朋友的學生優於沒有男(女)朋友的學生,而就讀二年級的同學則高於一年級的同學。 五、桃園縣公立高中學生幸福感與自我效能有四組典型因素存在,第一組典型相關係數為.825,第二組典型相關係數為.452。第三組典型相關係數為.235,第四組典型相關係數為.154。 六、桃園縣公立高中學生幸福感對自我效能具有高度預測力。 根據上述所得之結果,提出本研究對教育行政機關、學校、教師、家長與未來研究者之建議。 關鍵字:自我效能、幸福感

  • 學位論文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桃園縣國民小學校長第五級領導、教師組織公民行為與學校效能之現況,並分析不同背景變項之差異、相關及預測情形。以桃園縣公立國民小學校長及教師為研究母群,分層隨機抽取75所學校,1108位教師為研究樣本,以「國民小學校長領導第五級 領導問卷」、「教師組織公民行為問卷」以及「國民小學學校效能問卷」為研究工具實施調查研究,問卷回收996 份,有效問卷951份,可用率為80.4%。問卷回收以描述性統計、t-test、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典型相關及多元迴歸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 本研究結果歸納如下: 一、桃園縣國小校長第五級領導各層面以「勇敢面對困境」最高,「掌握刺蝟原則」最低。 二、桃園縣國小教師組織公民行為各層面以「自我要求」最高,「主動助人」最低。 三、桃園縣國小教師學校效能各層面以「教師教學效能」最高,「社區家長支持」最低。 四、男性、校長年資較長、教師教學年資較長、學歷較高、擔任主任、學校規模較小及學校地點在鄉、鎮者,其校長第五級領導較高。 五、教學年資較長、學歷較高、教師兼主任、任教學校規模較小及學校地點在鄉、鎮者,其教師組織公民行為較高。 六、男性、教學年資較長、學歷較高、擔任主任、學校規模較小及學校地點在鄉、鎮者,其學校效能較高。 七、校長及教師在校長第五級領導、學校效能之整體及各分層面上達顯著差異,且校長對於校長第五級領導及學校效能之知覺均高於教師。 八、「校長第五級領導」與「學校效能」之間,呈顯著正相關。 九、「校長第五級領導」與「教師組織公民行為」之間,呈顯著正相關。 十、「教師組織公民行為」與「學校效能」之間,呈顯著正相關。 十一、學校效能各層面中以「認同組織」對於整體學校效能最具預測效果。 本研究依據上述結果,提出之建議如下: 一、對教育行政機關之建議: 在校長甄選、儲訓、遴選與視導中強調第五級領導內涵,並納入校務評鑑及校長考核中。 二、對校長的建議: 宣導第五級領導內涵,訂定職務輪調制度,鼓勵資深優良教師進行課程領導或同儕視導。 三、對教師之建議: 教師多利用空餘時間從事學位進修及研習,嘗試從事行政工作,並與同儕進行合作學習。 四、對未來研究之建議: (一)本研究僅針對桃園縣公立國民小學,未來可將研究對象擴大,增加研究的廣度。 (二)未來可透過深度訪談、質性研究及進階統計方法,與量化結果做多面向的交互檢證。 (三)未來可增加專家效度的程序及研究工具的適切度,使研究結果更臻完美。

  • 學位論文

本研究之主旨,是探討非自然科學領域畢業之新手教師,在國小六年級自然科教學的授課過程中,應用科普讀物教學,對該教師學科教學知識、學生學習成效所產生的影響及教學實施的困境與限制。本研究採用個案研究的方法進行,研究計畫起迄時間為九十七年九月至十二月,在完全不介入教學的情況下,觀察個案教師在國小六年級的自然課程中,應用科普讀物教學之情形。研究者每個月進入教室觀察二次,並進行教師及學生訪談。質性資料的蒐集來源包括教師觀察札記、個案教師晤談、學生晤談、個案教師省思札記及學生學習心得等。透過三角校正、長期觀察、個案教師檢核及與專家、同儕討論等方法,以確保質性資料的信度與效度。本研究的結果發現: 一、在教師學科教學知識方面 1.科普讀物能幫助非自然領域畢業教師,增加自然學科知識的廣度與深度。 2.科普讀物有助於自然科學課程內容前後的銜接。 3.可幫助個案教師及學生瞭解特定單元的知識學習,以及迷思概念的澄清。 4.科普讀物的使用,促使個案教師可以更加善用「圖示表徵」的教學方式。 二、在學生學習成就方面 1.學生能從多元的科普讀物中解答疑惑。 2.促進學生對科學詞彙和概念的理解。 3.延伸科學學習主題。 三、在學生學習態度方面 1.促使學生主動查詢相關議題的科普讀物。 2.增進學生對科學閱讀的興趣。 3.增進學生對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的學習興趣。 本研究進行同時,研究者發現在教學實施的過程中,個案教師遭遇到科普讀物的選擇、教學進度落後,以及少部份學生對科學閱讀興趣低落等困境與限制。而根據本研究的成果,研究者也提出在國小自然科課程的教學上,科普讀物的教學應用及其後續研究兩方面的建議,以供後續研究者參考。

  • 學位論文

摘 要 本研究在探討後設評鑑的相關理論與內涵,針對桃園縣國民中學九十六學年度校務評鑑進行後設評鑑研究,以了解校務評鑑實施現況,並根據後設評鑑標準效用性、可行性、適切性以及精確性四方面檢核評鑑工作優缺點與價值,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改進建議。 本研究依研究目的,透過文獻探討、問卷調查、收集資料,並發展「後設評鑑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針對受評之國民中學學校成員進行調查,共寄出215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173份,有效回收率85.1%。資料處理採用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以及事後比較,以檢核填答者意見之差異情形。 本研究之結果與結論歸納整理如下: 一、校務評鑑實施的過程中,以學校自我評鑑階段認同度最高,評鑑報告結果處理與檢 討階段認同度最低。 二、在後設評鑑標準中,以效用性得分最高,其次為適切性、精確性,最低為可行性。 三、不同性別填答者,只在評鑑內容規劃階段精確性中有顯著差異,男性認同度高於女 性。 四、不同職務之填答者,在評鑑內容規劃階段中與自我評鑑階段效用性及評鑑結果處理 階段可行性、精確性無顯著差異,其他階段與整體皆發生顯著差異,校長認同度高 於組長、教師。 五、不同年齡之填答者,只在評鑑報告處理階段可行性中無顯著差異,在其他階段與 整體皆有顯著差異,年紀較長者認同度高於年紀較輕者。 六、不同最高學歷之填答者,在評鑑內容規劃階段的效用性、訪評實施過程的精確性、 評鑑結果處理階段的適切性與整體階段的效用性、精確性具有顯著差異,且均為專 科或高中或高中以下認同度高於學士。 七、不同學校規模之填答者,在各階段都沒有發生顯著差異,因此在這次校務評鑑中, 學校的規模對校務評鑑的認同度並無影響。 根據以上研究結論提出具體建議,以供教育行政機關、學校教育人員及未來研究者參考。

  • 學位論文

近幾年來,新移民成為我國多元文化教育之新興議題,而新移民係指來自大陸及東南亞地區嫁至台灣的女性。然而,這些新移民成為性別、種族及階層的三重弱勢團體。為了要改善她們的生活和文化適應,學校為推動新移民教育的重要地方。而校長必須發展新移民教育領導,且關注公平性、社會正義及尊重差異。因此,我國政府在北、中、南三個地區設置「新移民學習中心」,而桃園縣平鎮市忠貞國民小學為北區的「桃園縣新移民學習中心」。 本研究主要在探究「桃園縣新移民學習中心」之運作情形,並探討校長如何推動新移民教育,瞭解校長新移民教育理念及實踐情形,更進一步探究校長新移民教育之成效及其面臨的挑戰。 本研究參與者包含校長、4位學校行政人員、3位中心行政人員、2位教師及4位新移民志工。資料蒐集包含參與觀察、正式訪談、非正式訪談、文件分析及研究日誌,且運用持續比較法(Glaser & Strauss, 1967)進行資料分析。並使用三角檢證、研究者回饋及參與者查證,以確保資料的真實性。 本研究主要發現指出校長為「新移民學習中心」的重要領導者,積極推動新移民教育。另外,「新移民學習中心」成為新移民的「後頭厝」,她們喜歡來這裡學習中文和其他文化適應課程。新移民稱此中心為「快樂天堂」,因為她們在中心找到朋友並互相扶持。藉由課程及活動的參與,她們找到自信和自尊,且以成為中心的一份子為榮。

  • 學位論文

討論是學生交換知識、分享心得的重要學習過程,在學生的學習中,除了教導學生吸收新知外,更重要的是能夠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進而增進學習的效果。本研究旨在應用「問題本位學習」理論,輔以「問題本位學習網路聊天室」(Problem-based learning Network Chatroom, PBLNC),探討大四學生的在「資料庫應用」課程表現。為了解學生在網路學習的溝通歷程,實施單元「通訊錄」,探討在「問題本位學習」下,學生線上學習討論歷程。 為達上述目的,本研究採用立意取樣法,以直接觀察、問卷調查以及半結構式晤談進行資料蒐集。本研究以桃園縣某一所私立大學資訊工程學系四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以專家測驗之分數為依據,使用S 型分組將研究對象分成6個異質性學習小組,在學習過程中使用「問題本位學習」教學模式與教學流程並輔以「問題本位學習網路聊天室」收集學生在三個月中參與對話的討論記錄,取其中一組對話討論過程,利用是語用學(Pragmatic)與語意學(Semantic)兩種理論做基礎來分析對話討論內容,探討學生在問題本位學習的討論歷程。 研究者分析對話內容後發現,學生在語用學的表現上,小組分工合作所扮演的角色有所不同,在不同的討論時段討論頻率有所差異溝通模式亦不太相同,而在語意學方面同組成員所表達的內容與所用到的討論技巧亦在一開始和最後面的討論是以認識運思的討論技巧作回應,至中間才開始有論證運思表達自己的想法意見。最後歸納出研究發現並針對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以供未來做為其他教育學者之參考。

  • 學位論文

摘 要 本研究採用探索性、質性取向的行動研究設計,主要研究對象為一位學齡前自閉症兒童,研究的共同參與者包括了研究者、家長與幼稚園教師。 藉由在遊戲場上的實地觀察和記錄,呈現自閉症兒童在自由遊戲時間的實際表現,以訪談家長及教師來蒐集研究參與者間的看法和經驗,並透過共同研討、擬定行動策略的過程來發展適當的支持策略,增進自閉症兒童的同儕遊戲與社會技能。在撰寫質性研究報告時,研究者採取「敘說探究」的寫作形式,濃密的呈現發生在研究現場的情境脈絡,以及研究參與者不同面向的觀點。 本研究結論如下: 一、該自閉症兒童對同儕遊戲與社會互動,在研究初期表現出缺乏注意力、無法參與,與頻繁的行為問題;在密集介入期間,其遊戲技巧和興趣都獲得提升,行為問題則小幅改善;在持續觀察期間,對於同儕遊戲的注意力和興趣則仍保留,溝通表達能力亦持續增長。 二、針對自閉症兒童在研究歷程中的需求,研究者採用的相關介入策略有:遊戲現場的社會性支持與協助、視覺性的支持策略,和雙向溝通技能的介入。 三、研究參與者在協同行動研究過程中,不斷調整自我的觀點,修正行動與策略,並和兒童在研究歷程一起成長。 最後,根據研究結論,對自閉症兒童家長、特殊教育與融合教育教師、學校及行政相關單位,及未來的研究者提出建議以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