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5.11.98

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學位論文

中原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學科教學知識是教師專業知識的核心,透過教學法和對教材的理解,以多元的教學方式,希望學生能達成最有效學習與理解。因此,一位專業的教師應該具備豐富的學科教學知識。本研究的目的旨在探究初任與資深國小教師在四年級分數教學知能之比較。本研究採用個案研究法,透過測驗工具、訪談、教室觀察及文件分析等等,試圖詮釋兩位教師有關分數之學科教學知識。綜合歸納後,提出本研究的結果與建議。 研究結果顯示: 一、兩位個案教師在分數知識之差異 (一)兩位教師同時忽略了題目單位,導致運算結果出現了錯誤的判讀。 (二)初任與資深教師對於分數課程知識有基本的掌握與瞭解,但資深教師比初任教師的分數課程知識更有組織與連貫性。 二、兩位個案教師在學生學習分數知識之差異 (一)兩位教師同時在教學中太快脫離具體情境操作,進入形式化過程。 (二)資深教師比初任教師更能透過豐富的教學經驗瞭解學生分數概念發展序列。 (三)資深教師比初任教師更能察覺學生平分圖形的困難。 (四)資深教師比初任教師更能掌握學生學習等值分數之發展。 (五)資深教師比初任教師更能察覺不同表徵對學生解題成功率的影響。 (六)初任教師的學生較無法清楚掌握單一個物「幾個中的幾個」到多個個物「幾份中的幾份」 三、兩位個案教師在分數教學知識之差異 (一)兩位教師因為不了解專有名詞的意義,影響了辨別教材差異的判斷。 (二)資深教師比初任教師更瞭解分數教學序列的編排。 (三)在實際教學現場中,資深教師比初任教師更能幫助學生澄清迷思概念。 (四)資深教師比初任教師更能幫助學生將舊經驗與新的分數知識相結合。 (五)資深教師比初任教師所使用的教學表徵更多元化。 (六)資深教師教導學生理解題意再進行解題,初任教師則教導學生用關鍵字解題。 根據研究結果,研究者提出的建議如下:在教學方面:盡量要求學生以圖像表徵輔助作答;精確掌握分數課程銜接知識;個人反思可提升分數教學知能;充實自我分數教學知能。在後續研究方面:進入實際教學現場觀察的重要性;可針對分數課程編排進行相關研究;可針對其他單元、年級進行相關研究;探討數學教師PCK中之其他向度。

  • 學位論文

國中生文化資本、社會資本與 學習適應關係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桃園縣國中生文化資本、社會資本與學習適應的現況,並分析不同背景變項之差異、相關及預測情形。以桃園縣公立國中學生為研究母群體,分層隨機抽取40所學校,1100位國中生為研究樣本,以「文化資本問卷」、「社會資本問卷」、「學習適應問卷」為研究工具實施,問卷回收998份,有效問卷971份,可用率為88.3%。問卷回收後分別以描述性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典型相關以及多元迴歸進行資料分析。歸納本研究結果如下: 一、桃園縣國中生文化資本各層面以「閱讀習性」最高,「文化培育」最低。 二、桃園縣國中生社會資本各層面以「同儕關係」最高,「父母教育參與」最低。 三、桃園縣國中生學習適應各層面以「身心適應」最高,「學習習慣」最低。 四、不同家庭結構、家庭社經地位、居住地區之桃園縣國中生其文化資本和 學習適應有顯著差異。 五、不同家庭結構、家庭社經地位、居住地區之桃園縣國中生其社會資本有顯著差異。。 六、桃園縣國中生文化資本、社會資本與學習適應整體及各層面中均呈中度的正相關。 七、文化資本與社會資本各層面中以「閱讀習性」對於整體學習適應最具預測力。 根據上述所得之結果,提出本研究之建議如下。 一、對教育行政機關的建議: 多舉辦說明會宣導教育政策、落實親職教育,並廣設終生學習管道。 二、對學校的建議 增加文化參與活動、充實校內圖書資源與設備、規劃有系統的親職教育。 三、對教師的建議 提供多元的教學方式、營造和諧的師生關係 四、對家長的建議 提供優良的學習環境、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強化親子關係、積極參與親職活動和研習。 五、對未來研究之建議 (一)本研究僅針對桃園縣公立公民中學,未來可將研究對象擴大,增加研究的廣度。 (二)未來可透過深度訪談、質性研究及進階統計方法,與量化結果做多面向的交互檢證。 (三)未可可增加專家效度的程序及研究工具的適切度,使研究結果更臻完美。 關鍵字:文化資本、社會資本、學習適應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探討桃園縣國中教師自我效能、幸福感與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態度 的現況,並分析不同背景變項之差異、相關及預測情形。本研究以桃園縣公立國 中教師為研究母群,分層抽取40所學校,600位教師為研究樣本,以「教師自我 效能問卷」、「教師幸福感問卷」與「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態度問卷」為研究工具實 施調查研究。問卷共回收572份,有效問卷為557份,有效率為92.8%。問卷回收 後分別以描述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典型相關以及多元迴 歸進行資料分析。歸納本研究結果如下: 一、桃園縣國中教師自我效能、幸福感及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態度之現況屬中上程 度。 二、不同婚姻狀態、任教年資及職務之桃園縣國中教師其自我效能有顯著差異。 三、不同婚姻狀態、職務及最高學歷之桃園縣國中教師其幸福感有顯著差異。 四、不同職務之桃園縣國中教師其對專業發展評鑑態度有顯著差異。 五、桃園縣國中教師自我效能與幸福感、教師自我效能與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態度 以及教師幸福感與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態度之間具有顯著正相關。 六、教師自我效能與幸福感各層面中以「工作成就」對於整體評鑑態度最具預測 效果,其次為「樂觀表現」、「一般教學效能」與「身心健康」。 根據上述所得之結果,本研究提出對教育行政機關、學校、教師及未來研究 之建議。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探討桃園縣國民小學分佈式領導、教師組織公民行為與教師集體效能感之現況,並分析不同背景變之差異、相關、預測情形與中介效果。以桃園縣公立國民小學校長及教師為研究母群,分層隨機抽取75所學校,75位校長與891位教師為研究樣本,以「分佈式領導問卷」、「教師組織公民行為問卷」與「教師集體效能感問卷」為研究工具實施調查研究,問卷回收826份,有效問卷811份,可用率為98.2%。問卷回收以描述性統計、 -test、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典型相關、多元迴歸、階層多元迴歸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 本研究結果歸納如下: 一、桃園縣國民小學分佈式領導各構面以「學校文化」最高,「領導實踐」最低;教師組織公民行為各構面以「自我要求」最高,「主動助人」最低;教師集體效能感各構面以「集體教學能力的評估」最高,「教學工作脈絡的分析」最低。 二、不同背景變項之教師,其分佈式領導知覺有所不同。 三、擔任主任之教師,其教師組織公民行為較高。 四、不同背景變項之教師,其教師集體效能感有所不同。 五、校長及教師在分佈式領導、教師集體效能感之整體及各分層面上達顯著差異,且校長對於分佈式領導與教師集體效能感之知覺均高於教師。 六、「分佈式領導」、「教師集體效能感」與「教師集體效能感」之間,呈顯著正相關。 七、教師組織公民行為量表中以「認同組織」對於整體教師集體效能最具預測效果。 八、「教師組織公民行為」對「分佈式領導」與「教師集體效能感」具中介效果。 本研究依據上述結果,提出之建議如下: 一、 對教育行政機關之建議: 將分佈式領導的相關課程與內涵加入校長甄試、儲訓、遴選、研習與視導的歷程中;提供校長進修研習管道熟悉分佈式領導運作與精神。 二、對校長的建議: 運用時機與同仁進行溝通;訂立良好的職務輪調制度;給予教師擔任校內專業團體之領導機會;增進與社區人士的交流。 三、 對教師之建議: 主動從事學位進修與研習;增進教師專業互助與對話。 四、 對未來研究之建議: (一) 本研究僅針對桃園縣公立國民小學,可考慮將研究對象擴大,增加研究的廣度。 (二) 未來可透過深度訪談、質性研究及進階統計方法,與量化結果做多面向的交互檢證。 (三) 未來可增加專家效度的程序及研究工具的適切度,使研究結果更加縝密。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探討桃園縣新移民學習中心新移民志工參與志願服務之動機、轉變及其所遇到的困難與挑戰。研究參與者包含新移民學習中心六位新移民志工及三位行政人員。透過深度訪談、參與觀察及文件分析等方法,進行整理歸納分析。本研究所得結論如下: 一、新移民志工參與志願服務的動機可歸納為滿足個人的需求、幫助他人的想法、回饋社會的熱忱、週遭人士的支持與鼓勵、無聊時間的打發及組織或成員特質的吸引等六項參與動機。 二、新移民志工參與志願服務的轉變可從人際互動變多、家人的態度轉為支持、生活圈擴大、學習機會增多、增強自信及肯定及情緒得到宣洩等方面看到其成長的轉變。 三、新移民志工在參與志願服務時所遇到的困難與挑戰可歸納為組織成員、志工本身、志工組織、服務對象及主管單位等五部分。 依據以上結論,本研究所提出之建議如下: 一、對桃園縣新移民中心新移民志工之建議 (一)新移民志工應在參與志願服務時把握機會學習。 (二)新移民志工在參與志願服務時應明白權責劃分。 (三)以自身經歷,鼓勵其他新移民加入志工行列。 (四)給予志工成員正面肯定,凝聚志工成員向心力。 (五)新移民志工應加強應培養多元文化教育觀點。 二、對桃園縣新移民學習中心之建議 (一)協助桃園縣新移民學習中心志工建立完善的組織架構。 (二)定期辦理志工培訓課程,以減少志工參與志願服務的困難與挑戰。 (三)培養志工行政文書能力,以解決人力不足的窘境。   (四)鼓勵中心行政人員參與新移民教育研習或課程,以減少溝通困擾。   (五)開設人際溝通之課程或研習,減少志工與服務對象間的溝通不良。 (六)運用多元行銷策略,鼓勵新移民參與相關課程及活動。 (七)提供由淺入深的志願服務方案,增強新移民志工之信心與能力。 (八)增加新移民志工與其他團體或主流文化交流的機會。 三、對未來研究之建議 (一)可針對新移民學習中心或是從事其他類型志願服務的新移民志工相關議題進行深入探討。 (二)可選擇不同國籍之研究參與者或是加入新移民的家人,探究其對新移民從事志願服務的看法。

  • 學位論文

摘要 近年來,由於「零體罰」政策的實施,在校園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社會大眾也對零體罰有不同的意見。本研究的目的為探討國民中學教師對於零體罰政策的看法並分析零體罰政策對國民中學教師管教學生的影響及因應方式。本研究選擇桃園縣一所國中的兩位教師為研究參與者,進行個案研究,並藉由深入訪談,參與觀察及文件分析之方法進行資料的蒐集,而後運用三角檢定,研究者回饋及參與者查證,以確保資料的真實性。 依據資料分析的結果,獲得以下結論: 壹、管教理念的形成是一個連續而不斷演進的過程。 貳、本研究的兩位國民中學教師對零體罰政策很肯定,但對於實施方面感到憂心。 叁、由於零體罰政策,本研究的兩位國民中學教師對學生付出更多的愛並積極學習正向管教學生。 肆、本研究的兩位國民中學教師認為實施零體罰政策,對老師、學生及學校有負面的影響 。 伍、由於零體罰政策,本研究的兩位國民中學教師尋求其他正向管教的方式取代體罰。 最後,本研究也同時針對兩位國民中學教師、一般教師、學校、教育行政機關及後續研究提出建議。

  • 學位論文

摘要 本研究目的有三:一為紀錄六位教師成員所組成之教師社群運作歷程;其次紀錄研究者參與教師社群,並應用IWB於27名國小一年級學生的數學教學中,研究者之TPCK如何發展;其三紀錄研究中的困境與解決之道。 本研究以行動研究的方式,歷經一個多學期(98年8月至99年1月),共兩個循環。蒐集質性資料包含教學錄影、社群會議記錄、省思札記、數學教師TPCK評鑑問卷等資料,並採用Patton(1990)建議的步驟,將彙整原始資料加以組織、分類與編輯為資料檔,從中進行深入分析,得到以下研究結果與主張: 一、社群成員肯定社群具備資源交流與情感支持的功能,透過社群參與,社群成員對IWB之應用從害怕到有自信,社群成員發展出屬於自己應用IWB於數學課堂之「行動可能性」。 二、行動研究循環過程以及參與教師社群促進研究者TPCK專業知能發展。研究者TPCK的發展,第一行動循環以「科技為中心」發展研究者之TPCK;第二行動循環則針對前一循環之回饋進行修正,以「學生為中心」聚焦學生數學學習,促進學生互動與合作學習。能綜合考量學生生活情境、學生數學背景知識、數學學科知識與IWB的特性之間的關係,顯示研究者TPCK有具體正向的發展。 三、本研究的前期,電腦硬體故障頻繁,透過學校行政系統的支援與維修獲得解決。在IWB使用上,未能考量設備的差異,歸因錯誤導致無法順利進行近端書寫、拖曳等動作;所幸經行動研究中的省思與修正,順利的解決。 對未來TPCK相關研究的建議有:以PCK量表為架構發展TPCK量表、進行生手教師TPCK發展相關研究、社群互動應包含專家教師、學科專家與科技專家之連續性討論、全面融入各式資訊科技看TPCK發展之全貌。

  • 學位論文

摘要 三百六十度回饋機制盛行於歐美國家已多年,我國直至近年才由企業界引進而漸漸顯現成效,真正應用在我國教育界則發生在這兩年,應用的範圍大多在了解教育人員對此機制的認同、支持度以及國中小教師的績效評核之可行性。有鑑於此,本研究嘗試運用三百六十度回饋機制於國民小學教師教學並用以提昇教學效能。 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法,選取國民小學一位任教於五年級的級任教師為主要參與者,其他協同參與者分別為該校之訓導主任、教學組長、同年級二位級任教師以及所任教之班級學生。研究實施步驟首先請協同參與者填寫教學效能問卷,以了解教師的教學優弱勢;其次,教師與同儕教師共同討論教學改進之具體策略;再者,利用問卷調查來探究教師教學效能之改進結果,並且以觀察探究影響教師教學改變之歷程;最後,以深入訪談教師影響初任教師教學改進之因素。 根據研究目的與研究發現,本研究獲得以下結論: 一、三百六十度回饋機制改善藍藍教師教學效能。 二、運用三百六十度回饋機制了解藍藍老師教學改善情形,得知四種不同回饋人員均認為 藍藍老師的整體教學效能普遍提昇。 三、歷經了「摸索期」、「適應期」與「穩定期」三階段的教學改進歷程,藍藍老師明顯改善 了班級常規,並營造良好班級氣氛。 四、影響教師教學效能改進之因素,有以下三項:教師對三百六十度回饋機制之正向看法、 正向支持之組織文化、具有反思、自信與責任之個人特質。 五、運用三百六十度回饋機制以提昇教學效能所遭遇的困境有以下四項:「人情壓力」、「時 間難以配合」、「心理排斥」以及「缺乏教學經驗分享機制」。

  • 學位論文

摘要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自然手語教學對聽覺障礙幼兒及家長主動溝通行為之成效。研究方法採用單一受試之多探試跨受試實驗設計,以三位聽覺障礙幼兒及其家長為研究對象。研究之自變項為自然手語,依變項為主動溝通行為,而主動溝通行為又細分為主動溝通百分比、主動溝通形式次數及主動溝通成功率。研究場域為受試者日常生活中所處的家庭環境,主要的研究階段包括基線期的觀察,與介入期的教學介入及觀察。資料分析則應用視覺分析與輔助性統計C統計分析,以瞭解自然手語對於三位受試及家長的主動溝通行為之成效,同時輔以訪談家長與相關家庭成員之社會效度分析。茲就主要的研究結果摘述如下: 一、 藉由自然手語的教學有助於提升聽覺障礙幼兒在與家長溝通互動時之主動溝通的百分比。 二、 家長在經由自然手語的教學介入後,其主動溝通百分比呈現逐步遞減的趨勢,但並非完全都由聽覺障礙幼兒主導,而是達到大約相同比例的輪流主動溝通百分比。 三、 聽覺障礙幼兒經自然手語的教學介入後,有助於其「手語」及「其他」溝通形式的提升,而「口語」與「綜合溝通」方面在教學介入後並未顯示介入效果。 四、 家長在接受自然手語教學後,家長主要的溝通形式由「口語」與「其他」轉變成以「手語」及「綜合溝通」較常使用。 五、 自然手語教學有助於提升聽覺障礙幼兒的主動溝通成功率,且更能穩定其主動溝通的成功率。 六、 自然手語教學有助於家長主動溝通成功率的提升。 七、 家長及其他家庭成員皆認為自然手語教學有助於提升聽覺障礙幼兒的主動溝通行為,並有助於增加親子之間一來一往互動的次數。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探討桃園縣國小教師創新教學與幸福感的現況,並分析不同背景變項之差異、相關及預測情形。本研究以桃園縣公立國小教師為研究母群,分層抽取60所學校,612位教師為研究樣本,以「教師創新教學問卷」和「教師幸福感問卷」為研究工具實施調查研究。問卷共回收452份,回收率為73.9%。有效問卷為452份,有效率為100%。問卷回收後分別以描述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典型相關以及多元迴歸進行資料分析。歸納本研究結果如下: 一、桃園縣國小教師創新教學與幸福感之現況屬中上程度。 二、不同任教年資及擔任不同職務之桃園縣國小教師其創新教學有顯著差異。 三、不同學歷之桃園縣國小教師其幸福感有顯著差異。 四、桃園縣國小教師創新教學與幸福感之間具有顯著正相關。 六、教師創新教學各層面中以「教學內容創新」對於整體幸福感最具預測效果,其次為「教師創新能力」與「評量方式創新」。 根據上述所得之結果,本研究提出對教育行政機關、學校、教師及未來研究之具體建議。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