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2.115.179

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學位論文

中原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了解桃園縣國民中學學務人員對零體罰政策的認知與態度,以及零體罰政策對學務人員帶來的影響,同時探究實施零體罰政策後,學務人員如何輔導與管教學生。 本研究以桃園縣國民中學學務人員為研究參與者,藉由開放式問卷、焦點團體訪談以及個別訪談進行資料的收集。最後根據資料分析的結果,得到以下結論: ㄧ、多數學務人員對零體罰政策有不同程度的正確認知。對零體 罰政策了解較深入的學務人員有六成;了解侷限於表面的將 近有三成八,不甚清楚的約占百分之二。 二、多數學務人員對零體罰政策的態度屬於正向,但仍認同有前 提的零體罰政策。對零體罰政策的態度完全認同的學務人員 占二成五,有條件認同零體罰政策者將近六成四;反對者約 一成一。 三、多數學務人員認為零體罰政策帶來負面的影響。有將近七成 六的學務人員認為零體罰政策帶來負面的影響;認為正反面 影響皆有的佔了一成六;認為零體罰政策帶來正面影響者不 到一成。 四、零體罰政策實施後,多數學務人員對學生採行正向的輔導與 管教措施。有將近三成六的人採行正向的管教措施,將近四 成六的學務人員兼採正反面的輔導與管教措施,將近一成八 的人採行負向的措施。 五、針對零體罰政策,學務人員期盼教育主管機關能規劃訂定完 善的配套措施。 最後,本研究對學務人員、學校行政單位、教育主管機關及後續研究提出建議。 關鍵詞:零體罰政策、零體罰的認知與態度、輔導與管教、學務 人員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低年級學童對等號意義的認知情形,及其在等式判讀、等式解題的表現,以及教師對其等號概念發展情形之了解。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研究工具為自編的「國小低年級學童等號概念探討問卷」、「國小低年級教師對學童等號概念了解情形之問卷」,研究樣本為桃園縣99學年度國小低年級學童共783名及國小低年級教師共174名。問卷所得資料利用SPSS進行分析,研究結果如下: 一、國小低年級學童對於等號概念的認知,屬於運算定義者較多(佔總人數的的56.6%),而屬於關係定義者較少(佔總人數的43.4%);且學童對等號概念的認知在母親國籍別上達顯著性差異,在年級、性別上則未達顯著性差異。 二、國小低年級學童的等式判讀表現在年級、母親國籍別、等號概念上達顯著性差異,在性別上則未達顯著性差異。其中,二年級的表現優於一年級、母親為本國籍之子女的表現優於非大陸籍之新住民子女,具備等號關係性概念之學童表現優於僅具備運算性等號概念之學童。 三、國小低年級學童的等式解題表現在年級、母親國籍別、等號概念上達顯著性差異,在性別上則未達顯著性差異。其中,二年級的表現優於一年級、母親為本國籍之子女的表現優於非大陸籍之新住民子女,具備等號關係性概念之學童表現優於僅具備運算性等號概念之學童。 四、國小低年級教師對於學童等號概念的學習情形不了解,大多是高估了國小低年級學童在等號概念試題的答題表現;且教師對於學童等號概念學習情形的了解在個人背景變項之教學年資、教育程度上達顯著性差異,在教育背景上則未達顯著性差異。其中,於低年級教學年資為「6-11年」之教師較「0-5年」、「11年以上」之教師了解學童在等號概念的學習情形。 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進一步針對課程教學、未來研究提出具體建議。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探討動態幾何軟體融入教學的不同模式,對國中學生學習平行四邊形的影響。主要目的有四項:(一)發展一套以GSP 為工具融入國中數學「平行四邊形」單元之數位教材,可供教師教學及引導學生探索幾何性質;(二)探討 GSP 融入數學教學對學生數學學習成就的影響;(三)瞭解接受不同教學模式與不同數學潛能的學生,在數學學習成就上是否有交互作用;(四)瞭解接受不同教學模式與不同性別的學生,在數學學習成就上是否有交互作用。 本研究採不等組前後測準實驗研究設計,研究對象桃園地區某國中八年級學生,研究者將任教的2個班級隨機分派為實驗組一(接受 GSP 動態教師展示組教學模式)、實驗組二(接受GSP動態學生操作教學模式),另隨機選取一班非研究者任教的班級為控制組(接受傳統講述教學模式,未使用任何資訊輔具)。實驗教學前,對所有研究對象施以「胚騰推理能力測驗」作為共變數,並於教學後施以「平行四邊形單元成就測驗」作為檢驗學習成效工具。所得資料以獨立樣本單因子共變數分析、二因子單變量共變數分析統計方法加以處理。 本研究的主要發現如下: (一)接受 GSP 融入數學教學的學生,在「平行四邊形單元成就測驗」上的得分顯著高於未接受 GSP 融入數學教學的學生,顯示 GSP 融入數學教學的確能有助於學生學習平行四邊形。 (二)接受不同教學模式與不同數學潛能的學生,在數學學習成就上沒有顯著的交互作 用。主要效果分析發現,接受GSP 動態教師展示教學模式的學生在「平行四邊形單元成就測驗」的得分顯著優於控制組學生,而「 GSP 動態教師展示組」與「GSP 動態學生操作組」則沒有顯著差異。研究結果顯示,在「平行四邊形」單元的學習上,「 GSP 動態教師展示」教學模式比「GSP 動態學生操作」教學模式更適合國中階段的學生。 (三)接受不同教學模式與不同性別的學生,在數學學習成就上沒有顯著的交互作用。主要效果分析發現,男生與女生在「平行四邊形」單元成就測驗得分上沒有顯著差異,顯示不同的教學模式對於男女生在學習平行四邊形都一樣好。 最後,研究者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以做為未來相關研究、教案設計與數學教學的參考。

  • 學位論文

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對桃園縣國中學生之科技素養與科技態度進行調查,旨在明瞭桃園縣國中學生科技素養與科技態度的現況及個人背景變項(性別、年級與學科興趣)對科技素養與科技態度造成的差異,並對國中科技教育提出建議。 本研究研究目的,以劉榮昌(2009)「台灣地區國民中學科技素養量表」與游光昭等人(2005)「國中學生科技態度量表」為調查工具,針對桃園縣分層取樣之1123位國中學生進行調查,回收有效問卷為1055份,回收率為93.9 %,調查之所得資料利用平均數、標準差、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薛費法及皮爾森積差相關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 研究結果顯示,桃園縣國中學生科技素養表現達中上程度,且具有積極正向的科技態度。學生性別與學科興趣對科技素養和科技態度有顯著的影響,但年級對科技素養和科技態度的影響則不顯著。另外,研究也發現桃園縣國中學生在科技素養與科技態度呈現中至高正相關,此結果值得推廣國中科技教育者參考。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教學法運用於國中七年級數學領域,對學生數學學習成就與學習態度之影響。本研究對象為台北市某國中七年級兩個班級的學生共 48人,採準實驗研究設計,以班為單位分成實驗組和對照組,進行為期六週的實驗。實驗組採異質分組的方式進行小組加速教學法,教學流程分四步驟:一、全班授課;二、分組學習;三、單元測驗;四、小組得分及小組獎勵。小組加速教學法結合「個別化教學」與「合作學習」來達成適性教學,並配合合作學習來提升學習成效,而對照組則採傳統講述教學法。本研究之實驗教材包括「因數與倍數」、「最大公因數與最小公倍數」、「分數的加減」、「分數的乘除」、「文字敘述應用題」共計五個學習內容(四個課程單元)。研究工具包括:數學學習成就測驗與數學學習態度量表,資料以套裝軟體SPSS17.0分析,包括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 t 檢定、ANOVA、MANOVA。 本研究結果發現如下: 一、實驗組學生數學學習成就與延宕測驗顯著高於對照組。 二、實驗組學生在最大公因數與最小公倍數及分數乘除兩學習內容顯著高於對照組,其他學習內容(因數與倍數、分數加減、文字敘述應用題)沒有顯著。 三、實驗組的數學學習態度平均數比對照組高,但沒有顯著差異。 四、小組加速教學法能提升「記憶性的概念」及「基本計算技巧」的答對率,但對於「文字概念理解應用」則幫助不大。 由本研究結果得知,採小組加速教學法有利於促進國中數學科學習成就及學習保留之發展,可作為未來國中教師實施數學科教學之參考。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以量化方式進行研究,探討探究取向教學(Inquiry-based Teaching)對國小一年級學童在問題解決能力及科學學習成就的影響。 本研究採準實驗研究法不等組前後測設計,以桃園縣某國小的兩班學生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實驗組的國小一年級學童接受探究取向教學,對照組學童則接受以講述為主的一般教學。本研究教學活動約為期五週,共計二十堂課,教學前、後對兩組學生實施王琇葉(2007)編製的「問題解決測驗」及研究者自編的「和植物做朋友成就測驗」,將所獲得的資料以敘述性統計及單因子共變數分析進行處理並獲得以下結果: 一、接受探究取向教學的實驗組學童與接受講述為主的一般教學的對照組學童,在「問題解決測驗」及「界定原因」、「解決方法」、「預防問題」三項分測驗的表現達到顯著差異,且實驗組學童的表現顯著優於一般教學的對照組學童,可見探究取向教學對國小一年級學童的問題解決能力有正面影響。 二、接受探究取向教學的實驗組學童與接受講述為主的一般教學的對照組學童,在「和植物做朋友成就測驗」的表現達到顯著差異,且實驗組學童的表現顯著優於一般教學的對照組學童,可見探究取向教學對國小一年級學童的科學學習成就有正面影響。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實施探究取向教學對國小二年級學生問題解決能力及對科學的態度之影響情形。本研究設計採用「不等組前-後測實驗設計」,以桃園縣一所國小二年級兩個班的學生為研究對象,對照組30人採「教師指引教學」;實驗組30人採「探究取向教學」。研究工具包括:「問題解決測驗量表」及「對科學的態度量表」,資料的分析採用單因子共變數分析。經過18節的實驗教學後,研究結果如下: 一、實施探究取向教學能有效提升國小二年級學童的問題解決能力。 經過探究取向教學課程教學後,實驗組學生在問題解決測驗「總量表」,和「界定原因」、「解決方法」、「預防問題」三個分量表,顯著優於對照組學生,實施探究取向教學能有效提升國小二年級學童的問題解決能力。 二、實施探究取向教學無法有效提升國小二年級學童對科學的態度。 經過探究取向教學課程教學後,實驗組學生在對科學的態度量表的「總量表」、「對學習生活科的態度」、「對參與科學探討活動的態度」、「對科學家及科學相關生涯的態度」三個分量表的表現並沒有顯著優於與對照組,實驗組學生僅在「對科學的態度」的表現是顯著優於對照組,實施探究取向教學無法有效提升國小二年級學童對科學的態度。 最後,研究者根據研究結果及發現做一綜合論述,並提出幾項建議以作為教師未來教學及研究的參考。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摘 要 本研究的目的在探究臺北市床邊教師的工作經驗以及面對問題時所採行的因應策略,藉由現象學方法論的哲學理念與觀點,來探究其經驗現象的本質。本研究之研究對象設定為臺北市醫院床邊巡迴輔導教師,且有意願敘說其工作經驗及因應策略者。本研究以半結構式的深度訪談方法收集資料,共訪談三位研究參與者,獲得六份文本資料,經過主題分析法的詮釋循環過程,發現臺北市醫院床邊巡迴輔導教師的工作經驗與因應策略四個主題為:(1)各時期工作困難、課題與挑戰不同,積極建立關係並發展解決問題的策略;(2)面對工作困境,仍克盡職責依信念而行;(3)資源與支持整合聯繫困難,彈性運用現有資源來克服(4)職前訓練嚴重缺乏,在職進修點到為止,期盼長期有系統的專業栽培。 基於研究結果,本研究針對未來的研究方法、特殊教育師資培育單位、教育行政單位及床邊教師合作之相關單位等四方面提出具體之建議。期望能協助床邊教師獲得更多資源與關注,同時對日後相關領域的研究與實務有所助益。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了解國小學生學習風格和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學習適應之關聯性,研究對象以桃園縣公立國民小學四、六年級學生為母群體,並使用Kolb學習風格量表和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適應量表作為研究工具,透過問卷調查,採分層隨機抽樣方式,獲得有效樣本776份,經由統計分析結果,歸納本研究的結論如下:(一)國小學生的學習風格類型大致平均分佈且具異質性;(二)國小學生在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適應之表現屬中上程度,以「學習態度」構面的得分最高;(三)不同性別、年級、學校地區和數位習慣之學生,其學習風格無顯著差異;(四)不同性別、年級、學校地區和數位習慣之學生,其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學習適應有顯著差異;(五)不同學習風格學生其學習適應達到顯著差異,聚斂者在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學習適應的得分高於分散者。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桃園縣國民中學教師工作價值觀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桃園縣國民中學教師工作價值觀與教學效能的現況,並分析國民中學教師工作價值觀與教學效能之間的相關性,以及教師工作價值觀對教學效能的預測力。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研究工具為「桃園縣國民中學教師工作價值觀與教學效能關係之調查問卷」。以桃園縣國民中學教師為母群體,有效樣本為665位國中教師。根據問卷得的資料,以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Pearson積差相關、典型相關及多元逐步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茲分述如下: 一、 桃園縣國民中學教師知覺工作價值觀的現況屬中上程度。 二、 桃園縣國民中學教師知覺教學效能的現況屬中上程度。 三、 服務21年以上、兼任主任之教師對教師工作價值觀的知覺有顯著差異。 四、 女性、服務21年以上、兼任主任之教師對教師教學效能的知覺有顯著差異。 五、 桃園縣國民中學教師工作價值觀與教學效能具有中度正相關。 六、 桃園縣國民中學教師工作價值觀各層面中以「發展創新」對整體教學效能最具預測效果。 根據以上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以供教育行政機關,學校、教師及未來研究者之參考。 關鍵字:工作價值觀、教學效能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