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18.234.83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學位論文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摘要 隨著跨國婚姻的普及,衍生出臺灣新移民女性對中文識字能力、生活適應、子女教育及就業上面的種種需求越來越明顯。截至民國九十九年二月底,國人配偶為新移民的人數已高達近43萬人。關注新移民女性來臺的生活適應成了刻不容緩的問題。本研究主要針對新北市新店區就讀國中小補校的新移民女性在進入校園之後對其政治認知、政治態度、政治行為和國家認同有無受到家庭、學校、同儕團體與社會媒體的影響來做探討。藉由深入訪談的方式,取樣十八位臺灣新移民女性為研究對象,本研究根據研究發現與結果歸納如下: 一、婚嫁管道已由單一仲介方式轉趨多元,如親友介紹、工作認識及自由戀愛等。 二、臺灣新移民女性女性與丈夫間的相處語言溝通並不會構成太大的障礙,反而是觀念、風俗及生活習慣的落差才會造成適應不良的情況產生。 三、大部分臺灣新移民女性的婆媳問題由於臺灣新移民女性在夫家中地位較低、很少有頂撞或衝突發生,應對上採取容忍、欲言又止的態度來面對;大約等到孩子出世後,部分婆婆的態度很大的轉變,顯示出婆家對臺灣新移民女性有著基本的防衛態度。 四、家庭對於臺灣新移民女性是一個認識臺灣,進入社會中最重要的管道;大多數的臺灣新移民女性都希望不要因選舉政治等議題而影響家庭安寧。 五、現今國中小補校教學環境提供識字、閱讀及書寫等方面明顯,對於臺灣新移民女性政治社會化上所扮演的角色則較少著墨。 六、原生國學歷的高低對臺灣新移民女性在政治社會化的結果有不同程度的表現。 七、臺灣新移民女性在臺灣初期皆有被人排斥與歧視的經驗。 八、臺灣新移民女性皆能把握手中的選票,積極參與投票選舉,投下她們認為理想中的候選人。 九、在國家認同上大約能認同臺灣意識,主張維持「現狀」者較多,對於國名到底是中華民國還是臺灣仍感到困惑,乃至於無所適從。 關鍵字:外籍新娘(配偶)、新移民女性、政治社會化、政治參與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馬來至上」(Ketuanan Melayu)是馬來西亞族群政治中一項重要的論述。在這當中,前巫統領袖阿都拉阿末1986年於新加坡發表的演講普遍被視為這個論述的濫觴。近年來,這個字眼在馬來西亞政治裡再一次成為了許多爭議議題的中心,而幾成一種意涵複雜(a multiplicity of meanings)的政治符號。 本文認為,「馬來至上」論述的性質突顯了一種文化霸權的存在。本文首先將通過歷史脈絡的爬梳以瞭解「馬來至上」之演變及形成嘗試論證,「權力」(巫統)建構、操作此論述,藉以合理化其馬來中心的意識形態及實踐。本文希望通過剖析「馬來至上」論述的性質與權力關係,論證「權力」的目的實為欲藉由論述的建構, 以「道德領導」的方式,合理化其支配或宰制他者的結構與關係,並形成一種文化霸權。這種「單一族群至上」的主張不但不符、違反了現代民主政治所主張的平等概念,也對馬來西亞的族群關係造成不利的隔閡。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社會領域教科書中東南亞教材之內容分析。以99學年度通過教育部審定之康軒版、南一版及翰林版社會領域教科書為研究對象。分析東南亞各國在國小社會領域教科書所呈現的情形;並從多元文化教育觀點檢視教科書中所隱藏之偏見。其研究結果如下: 一、 主題類目 (一) 整體東南亞教材內容在三個版本所呈現的次數與所佔該版比例,依序為:康軒版37次,翰林版37次,南一版31次;康軒版1.52%,翰林版1.38%,南一版1.24%;三個版本呈現東南亞教材總百分比皆未超過2%。 (二) 各版本東南亞教材內容集中出現在「東南亞國家概說類」及「東南亞新移民與臺灣關係類」,而「東南亞文化內涵類」出現頻次最低。 (三) 各版本東南亞教材內容出現次數,主要集中分布在第八冊;完全未提及的是第一冊和第七冊。 二、 主角類目 (一) 東南亞各國在各版本出現之次數相當少,而且不論康軒版、南一版或翰林版出現次數最多的皆是「其他類」,總出現次數共49次,所佔百分比高達26.92%。 (二)排除無法分辨國名的「其他類」後,三個版本合起來出現次數最多的前四名依序為越南、菲律賓、泰國和印尼。 三、 東南亞教材內容檢視 (一) 東南亞相關內容出現比例偏低,人物楷模完全沒有呈現。 (二) 臺灣的東南亞新移民,以女性居多,身份上居於雙重弱勢,社會教科書中之形象,多以需要學習、適應台灣社會的「刻板印象」呈現。 (三) 對於東南亞新移民在台灣的社會困境,雖有所著墨,但不夠真實,著重在政府對新移民輔導的施政措施。 (四) 三個版本之社會領域教科書都未能完整介紹東南亞相關的內容。 (五) 東南亞教材的分布表淺,且多以圖片方式展現。 四、 依序提出建議,供未來教科書編寫東南亞內容及未來相關研究之參考。

  • 學位論文

論文摘要 本研究目的在了解新住民子女的家庭特色與學業成就的關係,以利日後對那些欠缺語言環境(文化資本)、課業輔導(人力資本)或親子關係(社會資本)的新住民子女加以進一步輔導。透過質性研究「半結構深度訪談」的方式來蒐集文本資料,訪問新北市某地區20個新住民家庭之家長,每次錄音訪談約90-150分鐘,再謄寫成逐字稿,詳實原意呈現新住民家長對問題的回應。分析結果以呈現新住民家庭背景對其子女學習成就之影響。 本研究發現與結論如下:(1) 財物資本對學習成就並未造成絕對的影響;(2) 先備知識雖然不足,但能利用其他人力資源來指導子女課業;(3) 生活經驗的指導與傳承,建立子女獨立的生活態度及習慣;(4) 家長提供的文化刺激多並沒有對學習成就造成絕對的影響;(5) 教養方式對學習成就的影響並不一致;(6) 教育參與積極與否影響子女的學習成就;(7) 親子互動關係對子女學習成就具有影響力;(8) 有形的文化資產對學習成就沒有絕對的影響;(9) 良好的生活習慣與學習態度對學習成就具有充分的影響力;(10) 家庭語言環境對學習成就沒有絕對的影響力。 基於以上研究結果,提出本研究之意涵:發現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教育是一體三面的,家庭、學校及社會必須共同承擔。 關鍵詞:新住民、家庭背景、學習成就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了解新移民子女族群認同與生活適應現況及不同背景變項間的差異情形,並探討彼此間的關係。為達到研究目的採用問卷調查法進行研究,以臺北市國小五、六年級之新移民子女學生為研究對象,採立意取樣的方式進行,有效樣本共計351份,根據問卷填答結果,以平均數、標準差、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Pearson 積差相關以及多元逐步迴歸分析等方法進行資料處理。 依據資料分析結果本研究結論如下: 一、新移民子女族群認同程度良好,其中「族群身份自我認定」表現最高,而「族群行為」表現最低。 二、新移民子女生活適應現況良好,其中「家庭適應」表現最高,而「學校適應」最低。 三、新移民子女族群認同會因為性別、家庭社經地位而有差異,但不會因為年級、母親國籍而有所不同。 四、新移民子女生活適應會因為性別而有所差異,但不會因為年級、母親國籍、家庭社經地位而有所不同。 五、新移民子女族群認同程度愈高,其生活適應能力也愈好。 六、新移民子女族群認同各層面中,以「族群態度」對其整體生活適應狀況最具解釋力。 根據結論,提出建議,以供教育行政機關、學校教育人員及未來研究者之參考。 關鍵字:新移民子女、族群認同、生活適應

  • 學位論文

過去國內學界關於東南亞風味餐飲店的研究,或是從族裔經濟與文化經濟等巨觀的論述來探討移民的謀生策略與族裔認同,或是採移民所具備的各類型資本之微觀的視角來分析其創業歷程,本研究嘗試兼納此兩大研究範疇,針對桃園縣火車站周邊之印尼飲食店做專文探討。 本研究以位於桃園縣各大火車站周邊的7間印尼飲食店做個案分析,研究結果顯示,這些印尼裔經營者所擁有之資本多源自於家庭或同族裔內部,較缺乏來自臺灣主流族裔的資源挹注,進而影響其跨越族群界線之經驗。而華人身分的經營者佔了高達七分之六的比例,凸顯特定族裔之社會文化結構將影響移民個人的創業傾向。此外,經營者在採取「劃界」經營或是「跨界」發展的抉擇上,還會受制於父權結構的影響,「性別」仍在某種程度上左右了移民創業的發展。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臺、印料理在飲食口味方面的懸殊差異而不易混雜,此一客觀條件上的限制,亦阻礙了印尼裔經營者「跨界」築夢。 整體而言,桃園縣火車站周邊的印尼飲食店之印尼裔經營者雖有人基於商業利益之考量,試圖以「文化經濟」的模式「跨界」經營,但礙於此區早已形成的特定族裔群聚消費空間地景,再加上供應的餐點是口味上迥異於臺灣菜的印尼家鄉味,又受限於金融資本與某些特定的人力資本、社會資本等不足,最終只能在臺灣接待社會裡採取「劃界」經營的「族裔經濟」模式來謀生。

  • 學位論文

Den Do為越南文「紅燈」的意思,越南女性取其顏色及需停止的特性來做為「月經」的代稱。 筆者於田野間,由於異文化的震撼,開始對越南社會的月經文化感到好奇,進而展開觀察、研究。但由於受訪者的堅持和地緣之利,故將主要研究範圍縮小為越南胡志明市具有中文溝通能力的女大學生。 多數受訪者在初經來之前,就已經知道Den Do了,雖然知道,但真正遇到Den Do時,還是害怕、驚嚇、感到奇怪,這些負面、不安的情緒多在母親的協助下淡去。越南母親除了指導女兒如何使用衛生棉之外,有些越南母親還會幫女兒進行越南民間的沾水儀式─讓女兒從此之後,每個月都只來三天月經。 除了Den Do之外,越南社會還有其他的「月經」代稱,可是,從這些月經的代名詞中,可以察覺越南女性對於與自身關係非常親密的月經不太有好感。因為Den Do,女孩們變得情緒化、不能運動、不能游泳、不能祭祀或拜拜、不能看醋醰或醃菜…等,更大的焦慮來自於讓女孩們憂心紅色警戒會隨時發生的白色傳統服裝。Den Do不僅讓受訪者們行動不自由,也讓她們擔憂不已。 在「公」領域內,Den Do是專屬於越南女性的空間,男性勿語,且男性止步,但在「私」領域裡,許多受訪者希冀著男朋友的關心、照料;就受訪的男大學生而言,則於「公」於「私」皆以女性的想法為主,尊重且裝傻。如此的「公」「私」之別,20歲女孩們認為是越南父權社會的價值觀所造成,而40歲女性們則認為是越南民間盛傳的黑色魔法所導致。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想藉由在台灣紮根已久的宗教團體「佛光山」,來了解到他們是如何複製或重組台灣的經驗模式到馬來西亞建立大乘佛教,而其中曾遭遇到何種困難及挑戰。本文想藉由對馬來西亞佛光山之研究,來了解一個從台灣發展茁壯的佛教團體,如何克服跨國的藩籬獲得在地社會的認同,以及融合文化間的差異,使彼此間的交流得以進行。 以台灣為根源的主要佛教團體組織的海外拓展,大約到1990年代初期才逐漸開始成熟;而在佛教復興的同時,台灣的跨國宗教也逐步發展,佛光山可謂是台灣跨國宗教的代表之一。因此,希望藉由聚焦在佛光山因建立各項組織及文化事業所出現的跨國現象,來分析跨國宗教的問題。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論文研究旨在分析下列問題: 一、 「中國和平崛起」是否是大勢所趨、水到渠成?抑或是因應當代全球權力體系變遷的精心策劃? 二、 中國和平崛起與東南亞興起所造成的政治效應與經濟榮景,是各自一廂情願的妄想?還是一拍即合的理想? 三、 東南亞諸國的小國策略因應模式是哪些被動的反應?抑或積極的面對?因此兩種消極與積極的處理方式又各自產生哪些正(負)面的效應? 四、 理解中國對東南亞戰略思維的產生脈絡與權變,及其背後的生成因素?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在產業全球化分工與網際網路盛行的趨勢下,企業面對來自世界各地競爭的壓力,再加上消費者對品牌的狂熱,迫使企業紛紛踏上自創品牌之路。企業在發展產品策略時,如何以產品設計來傳達品牌特性,並突顯出個別差異性,塑造出深植人心的品牌形象,是品牌塑造的重大議題。本研究針對產品策略導入於企業品牌形象塑造的運作中進行探討,以建構出塑造品牌形象之產品策略初期模式,提供企業與學術之參考。 本研究以新加坡OSIM與台灣Acer這兩個有發展國際化品牌的企業為主要個案對象,並透過質性研究中的文獻探討與個案研究法來分析OSIM與Acer這兩家企業品牌國際化的過程與成功模式;其主要的結論為:(1)雖然目前全球品牌價值排名都還是以西方國家之企業為主,但是隨著亞洲市場興起、產業全球化分工成形與網際網路盛行等因素,以往消費者所認知的先進國家的品牌與製造的品質一定優良的印象已經漸漸改變,任何一個小國的產品,都有可能發展成為全球知名的品牌;(2) 當產品的差異化越來越小的時候,品牌的價值已經不是外在的規格與價格,而是在消費者心裡層面的認同,故企業經營品牌的思維必須從做產品的品牌提升到做服務的品牌;(3)因為做服務的品牌必須要先了解消費者的需求,且因消費者的需求會因各地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語言與不同的教育等因素而有所不同,故在地化行銷是國際化品牌的成功關鍵因素,也是所有國際化品牌企業最大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