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5.178.240

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學位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近年來研究人員發現域外放流至羅葉尾溪的櫻花鉤吻鮭有向其下游的有勝溪擴張之趨勢,卻遭到有勝溪斷流事件的阻礙,羅葉尾溪成功的域外放流,卻可能因有勝溪頻繁地斷流事件而直接衝擊臺灣國寶魚棲地生態的完整性。因此,本研究欲藉由航遙測影像、雨量與流量資料之比對來探討有勝溪斷流發生機制,並結合季長期天氣預報與標準化降雨指標建立有勝溪斷流預警系統。 結果顯示,有勝溪自2012年之後,河道受颱風影響從直流而成曲流的情況下,單月標準化降雨指標(SPI-1)小於0或日流量低於0.531CMS,即可能會發生斷流。因此,本研究採用中央氣象局提供季長期天氣展望資料,並配合修正後有勝溪每月雨量屬於偏高(Above)、正常(Normal)、偏低(Below)之機率分類區間的界定門檻值,依月分別輸入台北、台中與花蓮測站的季預報結果,以氣象合成模式繁衍有勝溪月雨量資料。本研究採歷史季預報預測下一個月的結果,以SPI-1小於0做為斷流預警指標,應用於推估2012年8月之後斷流事件,其準確率達57%。本研究另外發現,以IHA計算2012年前後兩時期的各項流量指標,結果並無明顯差異,顯示位在斷流處下游流量站的流量變化無法真實反映上游頻繁斷流的現象,顯示斷流河段現地觀測之必要性。

  • 學位論文

為瞭解Youbike使用對於城市環境之效益,本研究透過臺北市 YouBike租借資料庫、機動運具之碳排放係數、能耗量,並利用統計方法進行比較分析,以綜合考量YouBike所帶來之環境效益。 研究結果發現,對於YouBike週轉率而言,站點位於像是捷運站、重要樞紐、主要幹道這些人潮聚集地有正面顯著影響。分析不同租借站點Youbike所替代之代步速率平均約8.2公里/時;透過自行車平均速率得到YouBike三年平均騎乘距離為48,456,840公里,並由此進一步進行案例站點能源消耗及空氣汙染減排分析,發現Youbike使用對於減緩都市能源消耗有顯著效益,可節省二行程機車行駛需耗費215,387公升,四行程機車905,221公升,汽車1,700,536公升的能源消耗。依據環保署提供機動運具空氣汙染物排放係數,計算出平均每次YouBike的使用約為3.17公里,可降低0.03 Kg二行程機車使用所造成的碳排放量、0.12 Kg四行程機車使用所造成的碳排放量、0.27 Kg汽車使用所造成的碳排放量。空氣汙染物的減排效益,由各自排放係數得到YouBike替代各車種的空氣汙染排放效益,以懸浮微粒PM2.5為例,二行程機車預估年排放減量1.6公噸,四行程機車預估年排放減量2.4公噸,其次為小客車,排放減量值為6.83公噸。其結果可作為日後都市綠色運輸之參考,以進一步的研擬出整體一致之實體規劃。

本文將於2024/08/28開放下載。若您希望在開放下載時收到通知,可將文章加入收藏
  • 學位論文

公共自行車系統已於臺北市實施將近 10 年的時間,隨著租借站的建置逐漸完整,儼然成為公共運輸系統的其中一環。由於公共自行車使用者騎乘路線絕大部分為戶外環境,此外臺灣常年於冬季與春季好發高濃度之懸浮微粒事件,空氣中的懸浮微粒容易進入人體之呼吸道與血管內,可能導致身體不適或提高心血管疾病之風險。另外臺灣近年來出現極端天氣的頻率逐漸增加,空氣品質和天氣概況是否對於公共自行車的使用行為造成影響?本研究利用皮爾森相關係數、迴歸分析方法進行資料分析,探討 2016 年 11 月至 2017 年 10 月臺北市公共自行車租借行為與天氣、空氣品質之間的關係。研究結果顯示天氣相關變數中降雨對於租借率為顯著負相關;氣溫、風速以及懸浮微粒濃度對於租借率無顯著影響力。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歷經日治時期集團移住政策及戰後政府的輔導遷移,搬遷至淺山或平地定居的東排灣族部落與外部社會有了更緊密的接觸,生產方式也由傳統自給自足改變為受市場經濟影響的生活型態。然而,同樣在市場經濟的體制下,漢人較多的太麻里鄉以釋迦、荖葉等長期作物為主要農作,以東排灣族為主的金峰鄉卻大多種植經濟價值較低的短期作物,為何會有如此的現象呢?除了自然環境之外,還有什麼因素影響著這裡的作物空間分布? 本研究以文獻整理、農糧鏈調查、深度訪談為主要方法,描繪金峰和太麻里地區的族群背景、農業產銷運作以及作物與族群文化的關係,試圖對上述的問題提出解答。 研究結果有以下三點: 一、不同族群選擇不同的作物種植,形成本區的作物空間分布,其中漢人與阿美族偏向栽培長期的果樹類作物、東排灣族偏向短期作物輪作,東部海岸群的排灣族則介於兩者之間,但較傾向於種植釋迦。 二、農民種植作物的選擇,同時隱含著經濟考量及本身的文化特質,反映出族群整體的價值觀與生活型態,從東排灣族所種植的小米、紅藜、洛神花當中,可以看見農作文化知識與資本主義對話、辯證的過程。 三、農業的生產活動除了受到自然環境、政策、市場的影響之外,「族群文化」也應被視為農糧鏈的外部因素之一加以考量。

  • 學位論文

森林療癒是運用在地的森林資源、搭配森林活動與森林嚮導的規劃來增進人們的身心健康,達到預防性醫學的效果。目前在日本、德國、韓國、中國等都已建置了森林療癒基地,但目前國內對森林療癒基地研究較缺乏,因此本研究想探討台灣私有林是否適合作為森林療癒基地,並提出適合台灣私有林的森林療癒基地指標。 本研究先透過模糊德爾菲法尋找出適合台灣私有林的森林療癒基地評估指標,後運用層級分析法(AHP)進行專業的評估取得各項指標的權重,找出適合的森林療癒基地指標,並於新竹縣北埔鄉永茂森林、五峰鄉桃山村浮雲杉林、五峰鄉大隘村正昌製材公司第七林班地三地舉辦森林療癒體驗活動,邀請專家與參訪者協助評估森林療癒基地及療癒活動。評估結果發現三處場域在「優美的景觀及良好的環境」指標中分數均是最高,在「有森林療癒指導員的配置」及「人才培訓及增能制度明確」指標部分評分較低,後運用SWOT分析私有林森林療癒基地本身的優劣勢及外在的機會與威脅,最後提出策略規劃建議。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根據行政院農委會漁業署養殖漁業放養量查詢平台 2018 年全國養殖魚種放 養量累計表顯示,截至 2018 年底臺灣現有魚塭數量為 105,975 口、養殖面積為 44,229.4 公頃;若以養殖魚種進行排名,前三大養殖魚種為虱目魚(14,427 口)、 吳郭魚(5,033 口)及青斑(黑點、馬拉巴石,2,797 口)。本研究以前二大養殖魚種 虱目魚及吳郭魚作為研究對象,分別對兩種魚種近十年(2009 至 2018 年)進行時 空群聚分析(Space-time cluster analysis),探討近十年此二魚種養殖分布特性,發 現虱目魚養殖熱點集中台灣西南沿海行政區;吳郭魚則散布在桃園市、宜蘭縣、 雲林縣及台灣西南沿海行政區;選定兩個魚種有大量熱點的嘉義縣布袋鎮及臺南 市北門區為研究區,以 2016 及 2017 年衛星影像(PlanetScope、SPOT 6、7)及 UAV 遙測影像進行月為間隔的魚塭養殖監測。研究發現上述遙測影像對於魚塭監測有 不錯的精度,透過魚塭養殖監測取得虱目魚及吳郭魚放養的逐月養殖變化,發現 在冬季有較大的變化幅度。透過上述研究,提供對吳郭魚及虱目魚監測的時機及範圍。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位於台灣西南沿海一帶的台南北門,區域內原來是以漁業、鹽業為主要的經濟活動,近年來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的設置後在北門著手相關的觀光景點建設,並且積極輔導區域內觀光產業的發展,在2014年以白色雲嘉南為主題所設置的水晶教堂打響北門的知名度,遊客遠近馳來,觀光就此成為人們認識北門的一項途徑。   本研究主張人-地、人-人、地-地三種地理學關注的焦點是認識區域發展的重要依據。因此針對北門的觀光發展,本研究目的如下:以結構化觀點勾勒出北門觀光發展的動態歷程、分析各階段結構因素及能動因素之作用、以及兩股作用力之間的相互作用情形。   研究結果顯示,北門的觀光發展並非在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設置後才出現,而是在解嚴後台灣整體的社會氛圍及發展脈絡下逐步萌芽,且受到鄰近七股濱南工業區開發案抗議行動影響,而發展出的體驗式休閒之啟發。最早在北門出現推行觀光的組織是台南縣生態旅遊發展協會,在地居民透過反身性思考,以當地的自然環境資源作為觀光發展的基礎,規劃出體驗式的遊憩活動;其次,台南縣政府在北門執行的城鄉新風貌計畫,則改善北門區域間的硬體設備及景觀;而作用力最大的,則是在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設置後,雖然對北門帶來觀光發展資源外,卻也制約區域內的發展方向。   在不同觀光發展階段之中,結構因素主要是在特定時空背景之下出現的政策或者政府組織,對於區域的發展注入資源與規則;能動者的部分則是多以在地商家、居民、組織為主,透過自身的反身性思考與結構互相作用,而北門的社會也在其長期作用之下調和成現今的模樣。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隨著科技與時代的變遷,愈來愈多科技設施的設置,為社會帶來便利的生活與高度成長的經濟,然而災害與污染事件卻也隨之而來。在臺灣歷經產業與經濟的轉型之下,高科技工業已然成為臺灣工業發展的主力。臺中市后里區於民國95年正式興建中科三期后里基地,本研究的目的在探討居民對於科技災害之風險知覺特性,並分析影響居民風險知覺的因素,最後從社會脆弱性角度,瞭解社區與居民面對災害風險之防災與調適情形。本研究針對后里基地周圍八里之居民進行問卷調查,回收有效問卷數量331份。研究結果發現居民認為后里基地引發災害或污染的風險性為中等偏高,並認知空氣污染的發生機會與影響程度皆最大;此外,從影響層面來看,居民認知災害或污染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層面最大。本研究分析影響居民對后里基地風險知覺之因素,包括性別、家中人數、家中有無幼童、居住時間、職業、本人(親友)是否在后里基地工作、是否有工業受災經驗、工廠與住家距離、是否參加過后里基地防災演練等。而從社會脆弱性角度進行訪談調查發現,社區與居民對科技災害之自主防災能力薄弱,后里基地與社區居民間資訊交換的不足與不信任,使居民在面對災害風險時,具有較低的調適能力。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以板橋的喜餅街和婚紗街做個案研究,企圖將文化與空間建立關聯,說明文化地景的形塑過程。 板橋地區在漳州移民、日本殖民影響與戰後台灣的社會文化變遷下,形成了當代的婚俗樣貌。這些婚俗物品,藉由諧音、物的功能、特性或儀式流程,呈現了社會的價值觀與禁忌。其中,舊式婚俗喜餅業和新式婚俗婚紗攝影產業,具有選購性中地物的特性,區位特徵為聚集經濟取向。而板橋喜餅街和婚紗街的出現,與都市階層相關。 戰後板橋隨著台北都會區發展,成為鄉村移民遷移就業之衛星都市。1990年代,板橋婚紗街與喜餅街依序成形,呼應了衛星都市轉型階段的發展。2000年後,在新板橋特定區域發展下,都市機能趨完備,成為台北都會區之副都心。雖然舊車站商圈衰退,但至2010年前板橋婚禮產業,仍維持發展未衰。 喜餅業和婚紗業的符號選擇,都具有特定文化傾向,再分別以大眾傳媒,推動板橋婚禮專業街形象。地方政府透過集團結婚和介壽婚紗公園的塑造,改變了公園戒嚴的政治意涵,轉為婚禮符號的文化地景。

  • 學位論文

隨著中國大陸經濟的快速發展,所帶來的資源及環境壓力已接近承受能力的極限,所以發展新能源代替傳統燃煤發電的壓力迫在眉梢,近來風能資源因乾淨、低碳與安全等特性,成為全球新能源重點開發目標,依據世界風能協會(World Wind Energy Association, WWEA)2019年初公布之數據顯示,中國大陸為全球風力發電累積裝置容量及新增裝置規模排名第一名之國家,其東南沿海地區為海上風能資源最豐富區域,風力資源優越,環境因數限制小,是風能規模開發潛力最高的地區。福建省受到東北季風與臺灣海峽之間的「狹管效應」互相影響,沿海的風能資源相當地充沛,且福建省預劃於2020年達成300萬千瓦全省陸上風電裝機量,本研究為了解福建省具有陸上風能發展潛力並具有建設大型風場基本條件的區域,利用風速、地形、土地利用、人口密度及道路等資料,運用地理資訊系統(GIS),進行陸上風場選址適宜性分析,研究結果將分析未來風場建置潛能區域,並藉已建設之風機驗證選址正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