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2.162.179

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學位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食物浪費與損失是重要的環境議題,人類的食物浪費會造成大量的能源與資源的浪費,包括水、土地、能源、勞動力與資本等,並產生額外的溫室氣體排放,對於人類社會的永續發展造成極大的威脅。本研究主要關注農業食物供應鏈下游的消費者端所產生的剩食,主要研究方法係以家戶為單位的問卷調查法,並利用SPSS 23版進行資料之統計分析,探討國內家戶產生剩食行為之主要原因、剩食產生的主要類別、接觸剩食相關議題的主要管道、以及探討不同特性的家戶剩食產出的差異。此外本研究更進一步以計畫行為理論(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PB),發展建構減少剩食產出行為意圖與行為的影響因子架構,利用結構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SEM)分析不同潛在變項的影響路徑關係。 本研究調查發現在家戶中產生剩食行為之主要原因為:「食品過期而未食用完畢」(28.7%);而家戶中剩食產生的主要種類為蔬菜、水果以及麵包糕點三類;家事主持者接觸剩食相關議題的主要管道為新聞媒體(43.5%)。不同性別、年齡、教育程度的家事主持者以及家戶飲食花費在影響剩食產出的因子皆呈現顯著的差異性。而研究亦發現高學歷以及年齡層較低的家事主持者,其「減少剩食產出的行為」表現較不佳。 本研究結構方程模型驗證顯示:受試者減少剩食產出的行為意圖受到其自身的「行為知覺控制」與「態度」的直接影響。而購物習慣與食物管理技巧受到受試者行為知覺控制、態度以及主觀規範顯著的直接影響。此外,受試者減少剩食的「認知」顯著正向影響其「態度」,且若能有效提升受試者減少剩食的「態度」,亦會對於「減少剩食產出的行為意圖」有正向影響。本研究結果將有助於釐清與鑑別影響我國家戶剩食產出之關鍵影響因子。

  • 學位論文

2011年3月11日於日本東北部外海發生規模9.0的地震,在東北沿岸地區引發10公尺以上的海嘯,更導致福島縣第一核電廠反應爐發生輻射物質洩漏事故;強震、海嘯、輻射物質外洩所造成的複合式災害對災區造成嚴重的傷害。災區重建與復興工作持續推展,如今已逾十年,災區商店與商店街的復興情況如何?居民是否能安心無虞的返居生活?居民是否能順利取得各項所需生活物資?不同類型的受災城市其復興情形是否有別?哪些是影響復興工作的關鍵因素?都是本研究所關心的重要議題。 本研究主要目的為探討不同類型受災城市商店街重建的復興模式,分析當地民眾購買基本日常生活物資的可及性,分析影響復興工作的重要因素,並探討不同利害關係人在災害重建復興所扮演的角色。本研究所採用研究方法為文獻分析法、現地田野調查以及專家訪談法。 本研究共完成宮城縣女川町、福島縣浪江町、岩手縣山田町、岩手縣大槌町、福島縣南相馬市、宮城縣氣仙沼市等六個案例的分析探討。女川町和山田町因災後迅速組成復興委員會並推動復興計畫,並積極申請復興廳的補助金,人口與觀光客正穩定回流,成為全國復興城市的典範;浪江町和大槌町屬於災後人口迅速流失的城市,在缺乏人力資源的情形下,人口和產業的回流更形成惡性循環;南相馬市和氣仙沼市因為屬於知名度較高且人口數較多的中型城市,災後仍有相當之市內外資源投入,使得重建的工作較為順利。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美國職棒發展至今已超過百年,如今已是一個具有30支球隊的商業聯盟,票房收入則是支持整個聯盟的關鍵,而觀眾數則會直接影響到整體的票房收入,因此探討影響觀眾數變化的因素對於職業球團而言即是一個重要的課題。 本研究旨在探討並找出可能影響美國職棒賽事觀眾數的因素,取2012年至2019年共8年的數據以觀眾數為中心,搭配三種類型的研究變數,分別為地理統計變數、球團相關變數以及團隊成績變數。研究中以球迷分布圖(Fanbase map)作為資料統計區,再將年度資料以每年4月1日至7月31日、8月1日至8月31日以及9月1日至10月第一周分為三個時間段,與年度資料各別進行多元迴歸分析建立出四個模型。研究除了找出有哪些因素對觀眾數具影響力外,更要比較不同時間區段所劃分出的四個模型之間影響變數會出現什麼樣的差異。 分析結果顯示,在討論觀眾數變化時,人均收入、白人人口比例、鄰近職業球隊數以及團隊薪資是重要的影響指標,其中前三者呈現顯著負相關,團隊薪資則呈現顯著正相關。此外會發現不同時間中變數的顯著性會產生變化,鄰近職業球隊數於4月1日至7月日31之間呈現不顯著,而其餘時間段皆呈現顯著負相關,表示我們在討論觀眾數的變化時,不只要考慮變數的性質,更要討論變數在時間上的差異。 本研究除了呈現影響觀眾數的變數外,更可以根據分析結果對球團經營方向和未來研究提出建議,以供球團或後續研究者一個參考依據。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在新自由主義下的當代,國家的角色逐漸弱化,許多公共建設以BOT的模式經營,在地聲音與特色容易被掩沒。二十一世紀以來,臺灣在交通革新、網路日漸快速發展,全球化市場經濟的影響力逐漸超越國家,跨國資本在臺灣逐漸壯大;而國家的干預少了,個人所需要的服務就更需靠個體之力,貧富差距也擴大。 實際上,新自由主義之下,國家的影響力以差異的面貌出現,例如國家將影響力由都市移入鄉村,將地方文化活動收編為「國家節慶」,或鼓勵居民「由下而上」推動在地化的地景保育工作,以「地質公園」的旗幟號召大家善用地貌、地質特色,發展在地觀光、培養在地導覽解說人才、行銷在地農特產品,以減緩新自由主義在半邊陲與邊陲地區的擴張效應。 本文利用文獻資料、深度訪談、參與觀察,以高雄內門為研究場域,探討兩個時間尺度差異迥異的議題:宗教信仰與地質公園的推動,如何回應新自由主義,而出現有別於傳統的地方新認同,這樣的認同又是如何形成或轉移? 內門位處淺山,地形崎嶇,阻隔性強,漢人與平埔族均於此展現具鮮明特色的傳統文化,甚至漢人的觀音佛祖信仰也因河川阻隔與派系鬥爭產生分裂,但由於資本主義滲透、個人主義抬頭,埔漢關係與認同產生重組的現象。另外,內門從2018年起在高雄泥岩惡地地質公園推廣的擴張,逐漸與鄰近的區域成為休戚與共的夥伴,面對新自由主義的衝擊,雖然旅宿業者利用在地食材、在地自然生態加強環境教育工作,卻也展開雙手迎接內門動物園的興建,期待國家挹注的公共造產帶來更多人潮與錢潮。 過去新自由主義研究的空間尺度多為全球、洲際或國家的大尺度,研究場域多都市地區,議題多以當代社會經濟議題為主。本文以鄉鎮級的地方尺度、從清帝國時期迄今的長時間尺度,跨越自然與人文的視角闡述新自由主義下的資本、國家、個人之間的互動關係。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近幾年台灣強降雨事件造成了許多生命財產的損失,在極端降雨日趨嚴重下,對我國的農業也帶來了不小衝擊。其中一期水稻的成熟期及二期水稻的營養生長期與台灣主要的降雨季節重疊,為了分散風險,政府辦理了天然災害救助與農作物保險等措施,但卻面臨缺乏可靠的災損數據,導致了災損認定上的爭議與農作物保險設計的困難。本研究旨在建立災損函數模型,以彰化縣2017年6月1日豪雨事件為例,並探討模式估計金額與實際損失金額間的關係。 本研究將彰化縣劃分為20×20公尺網格,依據每個網格內的情況判斷損失情形,並使用淹水潛勢圖作為預測豪雨發生時淹水深度之依據,經計算網格內損失後,以鄉鎮市為單位加總範圍內的損失金額得出估計損失金額。而後利用Pearson相關係數與差異比方式找出可能的極端值,接著以最小平方法將估計損失金額與實際損失金額進行線性迴歸,對模式整體解釋力作分析;本研究亦將針對無法有效估計的地區分析其潛在原因,並且透過空間上的關係找出可能影響的因素。 研究結果顯示,模式可以估計彰化縣七成的鄉鎮市損失金額與救助金額;然而,模式本身仍會受到其他條件的限制,如品種差異、產地價格及違反淹水潛勢圖假設等因素,造成在部分鄉鎮市存有高估與低估的問題。儘管如此,在將極端值刪除並使用估計值與實際值進行迴歸分析後,其修正自由度的迴歸判定係數最高達到0.926,顯示模式仍然具有良好的解釋力,可提供災損估計時另一參考方向。

  • 學位論文

時尚產業發展不僅滿足個人民生需求與對流行的追求,也是推動全球經濟成長的重要推手之一。為因應隨需求增長、流行週期縮短等因素而增加的勞動力及能資源需求與產出廢棄物對人類及自然環境的衝擊,「永續時尚」概念應運而生,而了解各國消費者對於永續時尚產品的態度與購買意願亦成為各國政府與相關業者在推動產業永續發展時急欲了解之項目。 本研究為探討我國大眾永續時尚消費決策機制,以我國紡織業者參與研製之永續織品:Weavism UMORFIL®優膚美®襯衫、Qwstion Bananatex®後背包,以及Uniqlo再生羽絨衣與H&M Conscious系列服飾大衣為研究個案,依據Ajzen於1991年提出的計畫行為理論、輔以文獻回顧設計研究問卷,於線上、台北街頭一共回收有效問卷404份,主要採用偏最小平方法結構方程式探索受訪者對購買四項產品決策模型進行分析、比較與整合。研究分析模型發現,受訪者在購買四項永續時尚織品的決策機制各有異同,顯示產品差異可能會對永續時尚消費決策產生影響;總體而言,環境知識、綠色產品信心、時尚參與度、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對行為意圖有顯著影響、環境關注則無;其中又以知覺行為控制影響程度最大、綠色產品信心影響構面最廣,為影響受訪者行為決策的重要因素。本研究結果除具學術貢獻,亦可提供我國紡織及時尚業者開發國內永續時尚市場,以及政府推廣綠色生活參考。

  • 學位論文

臺灣面臨嚴重的人口高齡化、少子化等問題,加上許多地方鄉鎮的人口外流嚴重,這些人口大量湧入都市,使得城鄉發展愈趨失衡。為緩解這些問題,推動地方創生是近年來許多地方鄉鎮的發展重點。臺灣有許多山村就存在上述發展危機,被歸類為地方創生優先推動區,利用在地資源來推動地方創生便成為不少山村的發展方向。 另一方面,都市的生活壓力與工作壓力讓人們需要紓壓的管道,許多人選擇離開都市到森林中放鬆身心,因為森林具有療癒的效果,過去也有許多研究已經證實森林療癒具有促進人體生心理健康之功效。此外,森林療癒也能夠提升社會福祉,日本有許多山村透過森林療癒來振興地方、進行地方創生,並且有不錯的成果。臺灣與日本一樣都擁有豐富的森林,國內目前也正在發展森林療癒當中,然而,是否能透過森林療癒來幫助這些具備豐富森林資源的山村推動地方創生,目前國內仍然缺少相關研究。 因此,本研究挑選新竹縣橫山鄉大山背與五峰鄉白蘭部落兩處山村為研究場域,藉由參與觀察、深度訪談及SWOT分析等方法,分析兩處山村發展地方創生的優勢、劣勢、機會與威脅,並提出策略規劃。同時也根據訪談結果,探討兩地居民對於推動森林療癒與地方創生的態度、認知、現況、挑戰等,並據此提出相關建議以供我國未來推動森林療癒與地方創生的參考。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近年氣候變遷加劇與臺灣特殊的地理環境,造成了不少的重大土砂災害事件。位居東北區域的宜蘭地區,在一年四季皆有雨的情形下,山區崩塌地更是易受降雨事件的影響,產生崩塌現象。根據相關計畫調查,每年蘭陽溪流域皆有著可觀的崩塌量體從坡面傾瀉至河道中,其中蘭陽溪每年生產的土砂,近四分之一的量體來自清水溪集水區坡面的崩塌地,進而對河道下游地帶一些居民、財產等保全對象上,恐有安全疑慮之虞。 有鑑於崩塌量體對於集水區的危害,現今許多防災、學術研究等單位皆著手致力於精準推估崩塌量體可能產生的數量多寡,以及推測量體產生之區域分布,遂發展許多分析模型等方法。故本研究亦針對蘭陽溪流域主要崩塌量體來源的主要河川──清水溪,以該集水區為研究主軸,使用兩期年度的數值高程模型及眾多地文因子圖層,搭配崩塌深度研究方法的理論,套用一個適用於本研究區域之迴歸式模型,並由每一個網格崩塌深度與面積的乘積,推估清水溪集水區內的崩塌量體體積。 根據本研究成果顯示,本研究所使用之崩塌深度迴歸式模型,修正自由度的迴歸判定係數可達0.97,可有效解釋清水溪集水區內的崩塌量體體積推估,並從相關地文圖層與崩塌量體的空間分布位置,得知清水溪集水區的崩塌深度會受坡度、地形濕度指數等地文因子影響;在地層方面,也會受到表土岩層特性、崩塌型態的影響,使崩塌量體多發生在頁岩層、砂岩層的淺層崩塌區域內。希冀本研究對於該區域未來有關之土砂治理計畫,可供參考與提供實質建議,以達到實際減災效果。

本文將於2026/08/11開放下載。若您希望在開放下載時收到通知,可將文章加入收藏
  • 學位論文

@_@氣候變遷影響引發的災害現象,成為環境壓力的一部分,使得水資源相關議題逐漸 被重視,地層下陷在水資源管理相關議題所造成的災害現象中是許多國家必需面對的課 題。就台灣而言雲林土庫鎮、元長鄉與褒忠鄉交界處為下陷速度最快、累積下陷最劇烈的 區域,該地同時也為台灣高鐵必經處以及台灣農業重要的發展區域。為增進地層下陷造成 地區差異與擬定有效的調適策略,本研究以災害脆弱度 (vulnerability) 的概念進行切入, 將區域、地方性 (locality) 以及小尺度的層面納入環境政策制訂進行詳細的脆弱度評估, 並提出兩個研究問題,一為如何運用脆弱度指標分析地層下陷及對在地危害的影響。再 者.如何將上述影響透過地理資訊 (GIS) 取徑建置雲林地層下陷潛在風險的空間模型。故 本研究將雲林地層下陷所面對的氣候變遷之影響,以損失 (loss) 及衡量損失之脆弱度為主 軸進行探討。透過雲林地層下陷的個案以理解全球氣候變遷下區域與地方所面對的災害現 象,利用特徵選取方法篩選出關聯性高的脆弱度因子,同時計算權重,得到脆弱度指標。 再藉由風險的概念,將脆弱度指標與在地進行連結,經由地理資訊系統以視覺化方式取徑 建置雲林地層下陷災害的模型,以空間關聯作為探討各項因子在地區性的影響。研究結果 表明,特徵選取方法可以有效改善過往脆弱度選取的困難,並保留資料的完整性。再者, 風險指標與地層下陷的嚴重程度雷同,高風險聚集在土庫鎮、元長鄉與褒忠鄉為主.作為 提供理解當地災害調適的考量。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回顧臺灣的產業發展,糖業是過去重要的產業之一。日治時期總督府在臺灣進行殖民地式經濟的策略下,新式糖廠的設立加速了糖業的生產量與發展,新式糖廠的設立除了奠定日治時期糖業的發展外,對所在地周遭的市街與聚落有著空間上的連結性與互動。然而,在新式糖廠與市街發展相關的研究中,較少研究對臺南地區有所著墨,因此本研究欲透過成長極理論(growth pole theory)對臺南地區九座新式糖廠與市街發展的關係進行探究與了解。   本研究透過文獻回顧整理、實地田野調查及訪談等方法,分別探究臺南地區九座新式糖廠的設立歷程及區位、新式糖廠帶來的地方經濟效益、市街聚落的機能分析等層面。在九座新式糖廠的區位部分,原料及水源區位是設廠的必備要素,交通運輸區位未必靠近縱貫鐵路,可以透過其他交通方式與縱貫鐵路連接,勞動力區位則是靠近聚落設廠以確保勞動力來源。在新式糖廠的地方經濟效益部分,新式糖廠大多對所在地區帶來明顯的人口成長、對附近市街也帶來商業活動的效益,但在建成區擴張的部分大多較為有限,由此推測,新式糖廠是作為市街商業腹地的一部分,對市街發展可能只是其中一個影響要素。從行政機能的投入觀點來看,九座新式糖廠附近的市街,除了新營外,大多延續著清領末期已成型的階層等級發展,行政機關的設立也有著慣性效應,多延續自清領時期已有的市街階層作為設立地點的選擇,較無另外開闢新的市街設立行政機關的現象,由此推測,除了新式糖廠帶來的效益外,市街本身能夠發展茁壯,行政機能的投入、市街本身維持其原有的商業機能層級的慣性發展,也是促進市街發展重要的因素。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