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2.114.245

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學位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論文摘要 拉斐爾被稱為「盛期文藝復興三巨匠」之一,與達芬奇、米開朗基羅並列。以其最年輕的資歷卻得以綜合各家長才,包括達芬奇與米開朗基羅兩位大師的藝術技巧,將繪畫的藝術表現提升至完美典型的高峰,被稱為盛期文藝復興的代表。並且為古典美立下完美的典範,後人難以在詮釋上有所超越,形成藝術上的分水嶺。究竟蘊含在拉斐爾的心中,有何美學思維在支持指導著他的創作?由於畫家本人完全沒有留下自己創作時的美學思維等相關文獻資料,僅一兩封書信殘存。所以本文強調以拉斐爾的畫作所透露出的美學來探討起。另外,拉斐爾的聖母像、梵諦岡「簽字廳」壁畫也是讓他聲譽鵲起的重要關鍵,特別分章討論之。我們對於盛期文藝復興整個藝術風格的觀念,大多是透過拉斐爾的作品來理解的,他把盛期文藝復興義大利藝術那種單純、寧靜、和諧、莊重的風貌,表達到極致,才會使後來的藝術界將之視為古典手法第一人,十七世紀時的巴洛克風格、古典主義均受其影響。雖然到了十八世紀時歷經柏克、新古典主義,以及十九世紀「前拉斐爾派」的修正和若干批評,但並沒有動搖其在西洋藝術史上的地位,反而更強化他的貢獻及其代表象徵的意義。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論文屬小區域研究,以民俗學、文化人類學的民間信仰研究領域為基礎,選擇金門民間信仰裡的太守祖作為研究中心,並以金門金沙汶浦兩村(今後水頭及後浦頭村)作為田野調查重點,主旨在探討太守祖(或稱黃府大王爺)崇祀和明進士黃偉之關係。   黃偉是明代同安鄉賢,金門汶水人,金柄「紫雲」派裔,武宗正德九年(1514年)進士,任過南京刑部廣西司主事、廣東司郎中、南雄知府等職,清廉愛民,政績卓著,與蔡清、陳琛、張岳等為「溫陵十子」,且被譽為「品德完人」,卒後為神受祀。配祀在後水頭汶源宮者為「太守祖」,奉祀在後浦頭慈德宮者稱為「黃府大王爺」,平日村民頻於上香祭拜,祈求家人平安,諸事順利。每年中秋佳節例行之廟會醮典,更是全村參與,儀式莊嚴隆重,具有凝聚族人向心力及教化後輩的功能。   只是黃偉任官時間短,明史無相關記載,其生平事蹟僅見於與福建及金門有關之地方志書,如《福建省同安縣志》、《泉州府志》、《泉州府馬巷廳志》、《清源文獻》、《紫峰文集》、《滄海紀遺》、《閩書》、《清白堂稿》、《金門志》、《新金門志》、《金門縣志》等,所述亦甚簡略,因此筆者乃透過族譜方志閱讀、耆老裔孫訪談、風水遺跡探究、廟會醮典考查、民間傳說佐證,檢視太守祖受人崇祀原因,俾啟發國人見賢思齊心理,導正社會不良風氣。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唐代的立國,在文化的特質上表現出兼容並蓄的開放風氣,但另一方面其亦延續中國自先秦時代以來在社會上對良賤階層的身份區別,並在法律條文的規範上制定的更為嚴謹。本論文旨在探討唐代法定身份地位最為低微的奴婢,藉由其來源、類別、管理者、工作內容及法律地位等各方面之分析,以期窺見奴婢的生活面貌,充實對唐代社會層面的瞭解,並進一步闡明奴婢階層對唐代社會及經濟等方面所衍生的問題及其意含。 唐代奴婢的類別按其不同的隸屬關係及種族而有所不同,其來源是多方面的。雖然唐代蓄奴風氣自始自終一直存在,但數量上似已較前代減少,且不同時期及個別地區蓄奴的情形也不盡相同。對奴婢的的支配及管理完全操之於主人,文獻中對京師官奴婢的管理有較具體的記載。至於奴婢的工作內容多元,主要仍以雜役工作為主,也有從事手工業及農業生產、以奴為兵或娛悅主人甚至受命殺人。由於奴婢視同主人資產,因此主人是可以透過一定的合法程序而買賣奴婢,唐政府設置有主管機構,專責管理京師長安、東都洛陽兩地、各大都市及邊疆地區的買賣交易事宜。終唐一代,非法販賣人口,壓良為賤之情形仍為普遍,唐律雖施之以處懲,但從後期朝廷屢下之禁令看來似乎阻遏作用不大。蓋唐代中後期,中央權力衰微,地方節度使擁兵勢大,公權力不彰,壓良為賤的人口數越多,代表著繳稅的勞動人口相對減少,迫使唐中央朝廷必需重視人口的販賣問題,此亦代表著國家的政治、經濟、民生社會已出現嚴重的失序及危機。 為了確保在良、賤身份的基礎上建立起穩定社會的秩序,唐律對官私屬奴婢身份的規定較之於前代則更為嚴謹、完備,具體的規範了他們在法定地位上可享有的權力與義務。官私奴婢在婚姻上規定良賤不婚,主人非謀反謀逆,奴婢當為主隱罪,可見在婚姻和訴訟等等方面,奴婢都要低於良人一等,而在刑罰上,對奴婢的處分往往又要重於良人。奴婢可以經一定的程序而得到身分上的豁免,從史載的記載看來,唐代奴婢所衍生的問題多反映在社會及經濟的層面上,少數奴婢往往依仗著主人的權勢或對其信任而為非作歹、欺凌百姓,導致擾民的現象,破壞社會秩序的安寧。奴告主之事屢見不鮮,嚴重挑戰著唐律維護上下尊卑貴賤的精神內涵,統治階層在面對奴告主之議題上常陷入維護統治權或禮法尊卑貴賤之兩難。而隨著唐政局的敗壞、制度的崩解,原來嚴謹的社會階層也隨之動搖、鬆懈,奴婢的身份特質也逐漸蛻變轉化中。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近年來由於本土意識的提昇與重視鄉土文化,從原住民文化、台灣歷史各階段的研究、到鐵道文化的開發、產業內涵的探討、傳統藝術的傳承與創作、自然生態教育、博物館主題展覽,不斷地提供學校辦理「校外鄉土教學」的素材。本人任教於國中,如何從鄉土文化中,探討其歷史意涵,依專業設計出適合國中學生之校外鄉土教學活動,藉由實地的踏查與學習,期能提昇師生之鄉土意識,從而建立對鄉土的認同感與責任心。 86學年度起國民中學開始實施的「新課程標準」,為因應對台灣本土教育的重視,傳統的歷史教學有了重大的改變,國中一年級的歷史課程中,開始有了台灣史(認識臺灣歷史篇)及「鄉土藝術課程」。如何加強對台灣史的了解,與實施鄉土藝術教學,成了歷史教師及學校課程規畫者最迫切需要克服的課題。 多年前本人就讀師大歷史學系時,根隨王啟宗老師到桃竹苗地區進行田野考查。當時即對北埔的古蹟群及其聚落即留下深刻的印象,因為在北埔台地近400公尺見方的面積裡,有一座當時台灣年紀最輕的一級古蹟──金廣福公館、天水堂,僅百餘年歷史,它也是桃竹苗地區唯一一座第一級古蹟;此外又有三級古蹟慈天宮、姜阿新洋樓、姜氏家廟、忠恕堂、防禦性的巷道與民宅、日治時代的大正建築商店。在寧靜的山間小鎮裡,為何會有這麼豐富且各具特色的古蹟群,這初次接觸的印象與疑惑就這麼深留在腦中。於是當本人著手規畫鄉土教學時,北埔即成為活動辦理的首選目標。 廟宇在早期社會中,擔負起除了政府統治之政治力以外的其他功能,北埔慈天宮即是大隘地區的經濟、教育、政治、社會、宗教之中心。若能將地方寺廟為基點,將其歷史發展沿革與地方變遷的史實,相互比較分析,並進行整體性、深入性的觀察與研究,並加以延伸到地域社會,觀察彼此之間互動的諸多面相,更可以幫助學生認識與瞭解該地社會文化的發展變化及其中的歷史與意義。 民國74年時,簡樸的北埔慈天宮竟能在台灣眾多香火鼎盛或知名度盛高的廟宇中,脫穎而出名列「三級古蹟」,並不以它是否有華麗的建築或雕飾取勝,反而在於它具有原型建築的完整性及其濃厚且強烈的歷史性。因此本人擬以北埔慈天宮作為探討的主要課題,就慈天宮之創建背景、歷史特色及其藝術文化之美,做一論述。並藉由實地的調查與紀錄,詳細標明出各項人物彩繪作品的位置,透過對慈天宮之裝飾藝術與人物彩繪作品的圖樣、故事內涵進行的分析說明。再訪查台灣西部與宜蘭地區各地以「觀音」或「媽祖」為主祀神明的廟宇,及新竹地區各鄉鎮市主要廟宇,相互比較來突顯出與瞭解北埔慈天宮富有墾隘及姜家色彩的歷史特色。透過對北埔慈天宮的研究與瞭解,用以規劃國中鄉土教學課程之設計,以利將來鄉土教學之實施。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論文摘要 高中歷史教育改革的討論已經到了紛亂的境界,各自表述意見,有主題卻難有共識,而隨著學術研究成果的推陳出新與多元的歷史書寫,教科書也應適度隨之調整或修正;加以前人有關教科書內容研究,多重「編輯原則」、「人物分析」、「比較研究」為主,因此本文希望回歸學術面的探討,以學術研究成果檢驗教科書實質內容。 藉由對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教科書進行文本分析,與整理歸納「晚清」歷史的學術研究成果,檢討課程標準與教科書對於晚清歷史的課程規劃,本文有下列結論。第一、教育目標淪為形式,無法看出對於學生學習晚清歷史,要求達到何種成果,教材大綱為早期中國近代史研究成果的精華總結,以政治史為主,未依時代演進適度調整,國、高中教科書中的晚清課程重複性高,授課時數不足。第二、透過學術研究成果的考察,從早期中英貿易衝突、內亂、自強運動時期內政改革、革命派與立憲派等方面,釐清教科書實質內容編寫的若干說法。另外,本文將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中國放於世界史的脈絡下,在政治變局之外,介紹近代中國的社會轉變,希冀提供不同的面向供教科書編寫參考。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中文摘要 關鍵詞:唐代娛樂、唐代休閒、角抵、角觝、相撲、摔跤、百戲、角力 角抵源自於早期人類為求生存鬥爭,逐漸成為鬥智鬥力的競技活動的形式,成為宮廷與民間中娛樂消遣,以及軍中鍛鍊勇氣與體力的方式。本論文觀察此類活動在唐代呈現出的發展和風貌,並藉此了解唐代的社會情形,以及在社會、民間、文化、政治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對於後代的體育發展是否有承先啟後的地位,並觀察此項活動與周遭民族、國家的交流、互動、關係和影響為何? 唐時角抵因受帝王的青睞,參與度和活動舉行的頻率,勝過前面各朝。並且有「相撲朋」等管理訓練單位與組織,專門訓練角抵選手,民間社團與專業團體的出現等都影響到後世,角抵運動也成為各種角力競技的源流,唐時角抵的盛行於節慶時就可看到其蹤跡,大致都集中在春夏,角抵活動的地點,分布區域廣泛。賽前有其固定的儀式,如選手進場的擂鼓及類似祈福或預備的動作,唐時角抵比賽主要以摔倒對方分勝負,並設有裁判。在比賽穿著上,依循著傳統以來赤裸上身,下著一件丁字型褲。從角抵觀察唐代社會瀰漫著好鬥尚武的氣氛,並印證佛教的盛行。唐代有更多女性、僧人加入這項活動。角抵在社會中扮演著娛樂功能,卻也背負著奢靡、浮誇、重嬉戲的負面形象,在文化上,是人民調劑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在政治上,是招待國外使節,朝廷宴會的活動。 唐代角抵和東、西方民族包括吐蕃、南詔、柔然、敦煌、印度、契丹、朝鮮、日本等有交流互動的情形。唐朝的衰微和遊藝活動過度的發展,卻也透露了某種程度的相關性。唐代角抵突破了社會、階級、民族間的壁壘,形成了華夏與異邦、邊疆與內地、宮廷與民間的文化互動。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摘 要 資訊科技的便利及網路無遠弗界是未來時勢所趨,教育也逐漸進入了e化的新時代。因此,藉資訊科技之長處,將文明的演進、人類的智慧及舊有文物資產、遺蹟、史料加以數位化及典藏管理,透過這些數位典藏資料,保存、呈現並資源共享,使用時且不受時空限制等等,讓中小學教師在九年一貫課程目標中,運用數位典藏資源來設計課程並作為教學資料庫,延伸知識的觸角引發學習動機,便利取得教學資源。 本研究的目標,是希望能運用數位典藏的網站,融入國中社會學習領域歷史教學,透過設計的教學網站可以在上課中使用,把教科書內容及數位典藏的網站融合,經由數位化資料、圖片的輔助與引導之下,使同學在課程外更能延伸學習,教師將數位典藏網站當成上課教學的資料庫。故研究旨在探討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網站內容,透過網頁設計教學模式,應用在國中社會領域歷史教學。經過教學觀摩、參加數位典藏研討會、教學活動設計比賽、教學施測和師生問卷調查,最後將教學模式步驟、問卷調查統計表、教學網頁及教案設計呈現出來,得到以下的結論如下。 一、情境式數位單元教學可以引起學習動機。 二、應用國家型數位典藏科技資源網站,是資訊融入歷史教學最佳的教材知識庫及延伸學習的網站。 三、使用歷史教學網頁模式,可使教師教學模式重覆使用及增修教學活動設計,讓教學更輕鬆、創新且多元化。 四、教師是教學引導及輔助者,不再只是授課的角色。 五、促進教師專業知能的成長與師生互動多元溝通模式。 六、透過網頁教學方式,學生必須主動去探索及建構知識。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