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16.32.116

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學位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華語電影是語言與文化教學的優良媒介,然而目前現有的華語電影教材與相關課程之發展卻尚未蓬勃。本論文旨在針對中高級以上學習者設計華語電影教材,希望透過電影的特色與優點,讓學習者學習到不同於傳統教材中的語言與文化,藉由電影裡自然而真實的語言增加學習者的語言知識,透過以電影為文本的教學活動增強學習者的語言技能並且培養學習者的文化意識。 本研究主要採用發展研究法(development research),再搭配內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與調查研究法(survey research)。首先整理關於華語電影教學之特色與優點、華語電影教學方法、華語電影教學設計與華語電影教材設計原則等四項主題之文獻;其次,分析5套海內外的華語電影教材以及1項華語電影網路學習資源;接著再深入訪談11位具有華語電影教學經驗的華語教師,以及針對66位中高級以上學習者發放問卷,藉以了解華語電影教材使用者的需求。最後,綜合以上結果建立華語電影教材的設計原則,並以電影《非誠勿擾》為文本設計教材範例。 根據研究過程可得到以下結論,第一,華語電影教材設計必須以中高級程度以上為目標,並且要融入交際性與實用性,在內容選擇方面要多樣化,並且必須平均分配語言與文化比重,此外編寫也要符合科學性規範;第二,程度、語言、題材為選擇電影的三大原則;第三,華語電影的教材體例至少必須包括(1)學習目標(2)劇情大綱(3)人物介紹(4)重要對白(5)重要生詞、成語與俗語(6)重要語法、句型與常用句(7)文化重點介紹(8)練習題(9)相關閱讀(10)電影劇本等10項。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讚美可視爲人與人溝通上的潤滑劑,適當且真心的讚美可以提升人際關係,不過要如何回應他人的讚美更是一門學問。影響回應讚美的因素,個人的文化背景往往扮演重要的角色。本研究將針對台灣人、德國人以及德國籍的華語學習者進行回應讚美的對比分析,除了找出兩組母語者回應讚美上的異同之處之外,同時研究華語學習者在回應策略上的偏好爲何。 本文以書面話語完成測驗 (Discourse Completion Test) 的問卷調查法爲語料搜集方式,主要分析讚美主題以及社會變項對於回應讚美的影響力。問卷分爲外表、財物、能力、個性四個讚美主題,並研究場所、自我評估和社會地位三個社會變項。筆者從搜集到的1250筆語料中歸納出16個回應讚美策略,並分爲「接受」、「修正」和「拒絕」三種主類策略。 研究結果顯示,台灣人與德國人皆傾向於「接受」回應策略,其次爲「修正」以及「拒絕」策略。儘管華語中「拒絕」被視爲常規化的回應策略,但本研究發現台灣人大多數已不採用這樣回應。不過,與德國人的回應相比台灣人還是比較傾向謙虛的回應。分析讚美主題對回應策略的影響發現,僅在針對能力爲讚美主題的情況下,呈現出兩組的差異,台灣偏向「修正」和德國人偏向「接受」策略。除此之外,社會變項對回應策略的選擇也顯出不可忽略的影響,其中自我評估以及社會地位的影響力比場所來得高。德國華語學習者結果顯示,他們反而以「修正」爲主要的回應策略,策略選擇上也比台灣人更謙虛,但還是會有語用遷移的現象。筆者從教材分析發現,德國漢學系使用的教材,大部分只教學生華語中該用「拒絕」策略回應讚美。如今時代變遷,台灣華語母語者也已大量「接受」他人的讚美,因此在教學應用上,筆者將根據本研究觀察到的結果提出教學建議,以幫助德國籍華語學習者學以致用,除了語言進步之外,也可提高語用能力。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論文所欲研究的是華裔美國文學在民權運動後是如何蓬勃發展。尤其從題材、內容到美國文學選集的選擇上如何呈現與反映當時的訴求?少數族裔,特別是華人作家對黑人民權運動有何省思,以及到底哪些作品被歸類與收錄並視之為華美文學經典作品。 隨著民權運動興起,美國社會為了體現當代美國文化的多元性,在各個少數族裔選取特定作家與其作品為代表。此舉一方面是要呈現給社會關於美國的多元自由化;另一方面是被選的作家與作品是投合大眾所好,該族群之異文化正好是他們所希望看到的以及所想要瞭解的。當美國社會對於湯亭亭、譚恩美等作家與其作品大表歡迎並視為「經典性」時,其背後有哪些因素特質值得我們深入分析,而經典對於華美文學發展的侷限性又是什麼。顯現本文在研究這些華美文學議題時,試著從民權運動和華人歷史脈絡分析族裔歷史如何影響文學寫作的發展。 本論文分析民權運動之後,美國文學選集是如何收錄少數族裔作家與其作品,並視之為經典。本篇以三份美國文學選集為主要研究文本,分別是:《諾頓美國文學選集》、《希斯美國文學選集》與《Literature: An Introduction to Fiction, Poetry, and Drama》。文中發現華美文學作家與作品的收錄具有侷限性。在這三冊美國文學選集之中,華裔作家收錄大多重複,較少廣泛納入各時代裡具有代表性的作家與其作品。除了收錄人數不足之外,收錄篇章也難脫既定的範圍,使得這些作家的其他不同題材作品皆沒有被納入討論。隨著移民法案的通過,大批華人作家進入美國文壇,豐富了寫作風格與題材。但何以這批作家依舊鮮少進入正規的美國文學選集之中。這些不足與爭議處並沒有隨著再版而修正,使得華美文學在美國文學選集中難脫偏好特定作家與特定題材的嫌疑,讓人質疑其經典性。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拒絕言語行為具有威脅顏面、彼此磋商、順應語境等特質,其複雜的面貌使說話者需在傳達訊息與顧及顏面中尋求平衡。近來,不少西方中介語語用學研究以拒絕言語行為為題探討學習者之語用能力,然而針對華語學習者的拒絕中介語語用研究仍顯不足,有鑑於此,本文欲考察華語學習者在拒絕策略的選擇、順序、內容與華語母語者、英語母語者的相異之處,並歸納華語學習者使用拒絕言語行為之難點。 研究語料蒐集分為產出問卷與感知問卷。產出問卷的實驗組別有三:華語母語者、澳籍英語母語者、澳籍華語學習者。研究工具為封閉式角色扮演,由研究者與受試者進行單輪對話。感知問卷的研究工具有二,一為口述報告,收集上述三組受試者的訪談資料,二是合適測驗,使用線上問卷軟體蒐集一百位華語母語者對於華語學習者拒絕語語料之評分、理由與修正。 研究結果顯示,整體策略方面,華語學習者在選用、內容、順序方面皆偏向英語母語者,產生語用遷移。在社會變項影響下,華語學習者傾向維持固定的拒絕策略,較無法順應情境產出合宜拒絕。然而,在面對社會地位較高的請求者時,因課堂教學或學習經驗影響,學習者理解中華文化因而其策略選用較趨向華語母語者。此外,在合適測驗方面,華語母語者對於學習者在社會地位高與社會距離遠的拒絕表現較能接受,而在面對下位者與平位者、親近與普通關係者,華語母語者的評分並不高,表示學習者在這四種情境下容易產生語用失誤。本文歸納學習者常見語用失誤有兩方面,第一,社會語用失誤,包括直接程度過高、正式程度過低,自謙程度過與不及。第二,語用語言失誤,包括情態詞、規避詞以及句末虛詞的空缺或誤用。 最後,據上述語用失誤的研究結果,本文搭配兩階段語用教學:喚醒語用意識、觀察真實情境設計拒絕語之教學,亦依據不同程度的學習者調整教學內容。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過去一百多年來,現代漢語在發展的過程中,也正值中西文化交會之際,因而與許多語言系統發生接觸,並從而受到影響。這些影響又以大量的原文作品譯介而產生間接語言接觸的結果為主。不可諱言,現代漢語在語音、詞彙、詞法跟句法方面已經因語言接觸產生許多改變。這些改變其中又以來自英語的影響為最大。本文討論的歐化現象主要指漢語直接或間接受英語影響而產生的改變。 有的歐化漢語已經成熟地融入現代漢語,連以漢語為母語者也習而不察,但有的改變則還不為整個漢語社群完全接受。王力(1943, 1980, 1990)、Kubler(1985)、賀陽(2008)跟馬春華(2010)等人研究的結論,都認為漢語歐化的現象源於翻譯造成間接語言接觸的結果,僅止於書面語;蔡美智(2010)觀察的是最近六十年來臺灣地區的新興漢語歐化現象;胡雲惠(2011)則透過迪士尼動畫電影配音翻譯來研究漢語歐化的現象。本文將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上,進一步考察現代漢語在書面語、英語影視旁白翻譯,以及網路上一些特定社群聊天室的語言歐化的現象,是否已經不限於書面語。此外,我們也要從連續面(Rickford, 1993)的角度,探討漢語歐化的現象裡有哪些已經本土化,而又有哪些屬明顯的歐化語言。 最後,我們也要關注在對外漢語教學上,漢語中、高級程度的學習者在使用會話形式以外的教材時,這些教材的篇章內容是否也包含歐化的語言形式?我們要討論這樣的歐化現象以及這樣的教材對漢語學習者有什麼利與弊,並且在對外漢語教學上產生什麼樣的衝擊。是否能以零教學方式處理,亦即藉助學習者本身的語言正遷移作用,學習者就能容易地掌握;反過來說,許多歐化詞法、語法可能反而造成外籍生學習上的干擾,而對於這樣的干擾,是否能藉助難易等級的排序在教材、教法上提出適切的因應之道。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論文主要基於「格語法(Case Grammar)」、認知語法的「句式語法」(Construction Grammar)以及「意象圖式(Image schema)」這些理論來探討解釋「在+處所詞」語意句法及篇章兩個層次。本文圍繞「在+處所詞」出現在句中不同位置而組成不同的句式類型這個概念將「在+處所詞」的句式分爲三類基本句式來討論,句首(主語前)、句中(動詞前)、句尾(動詞後)。然後分析討論「在+處所詞」各個相關構式的語意及句法功能特徵。本文探討的「在」本身為「介詞」,本身不具有實在意義,但並不是無義,由其本義引申出來的「存在」、「所在」義。本文的研究結果顯示,按照語義格可以將「在+處所詞」所引進的賓語分為「處所格(Locative)」與「終點格(Goal)」。正因爲「在+處所詞」本身具有複雜語義特徵和多重語法功能,加上學者受到母語的干擾 ,致使泰籍學習者使用介詞「在+處所詞」時有很高的偏误率。偏誤類型主要有:错序偏误(errors of ordering)、遺漏偏誤(errors of omission)、誤加偏誤(errors of addition)、誤代偏誤(errors of selection)四類。 對於介詞「在」在泰語中的形式,詞彙上的功能對等於泰語介詞「thi」是最爲恰當的。但通過「在+處所詞」介詞短語的漢泰對比分析屬於「多對一」的形式。最後,本文以「結構複雜度」、「語義複雜度」、「跨語言距離」三個平面為標準列出對泰籍漢語學習者「在+處所詞」的教學排序並提出相應的教學對策。 我們之所以以這些為基礎,主要是爲了給泰籍學習者漢語學習者在學習「在+處所詞」前,對這個語法點有個初步的概念,減少他們學習「在+處所詞」的各個方面困難與干擾,包括種種類型的使用偏誤,從而提高對「在+處所詞」的掌握度,以使他們能正確運用「在」的各種語義功能。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論文基於教學觀點考察華語學習者定式篇章標記語之使用。 定式篇章標記語同時兼具定式語的特性和篇章標記語的功能,在篇章上扮演銜接與延展的角色。華語學習者定式篇章標記語的表現可同時反映其語彙和篇章表述的能力及發展特徵。然而,過往相關研究或未重視定式語在篇章教學的重要性,或未從中介語角度觀察學習者篇章標記語之使用特性,緣此,本論文考察初、中、高三組非母語學習者寫作文本中定式篇章標記語之使用情形,並獲得以下成果:其一,依據系統功能語言學之純理功能(Metafunction)的假定(Halliday & Hassan 1976, Halliday 1994, 2004),觀察到學習者寫作所使用的定式篇章標記語在語篇(Textual)功能面向可分為管領、連接和終止三種標記;概念(Ideational)功能面向包括經驗概念和邏輯概念。其中,經驗概念可將學習者的定式篇章標記語分為場域、情態和關聯三類概念標記。邏輯概念則包括限定、推進、因果、順序、分列、附加、轉折、對立、歸結等9種邏輯關係標記;人際(Interpersonal)功能面向上則可分為描述、聲明、議論、致意、設問、解說、反對、推斷、結語等10類標記。其二,從不同的功能面向之分類、次分類觀察定式篇章標記語的形態和使用分布,由此獲知學習者寫作時華語定式篇章標記語形式和語義功能特性和三種純理功能之間的相互作用;其三,觀察到初、中、高三種程度級別的學習者寫作資料中出現的定式篇章標記語形態及使用量不同,此差異與學習者語法、語義之習得過程有關;其四,本論文比較高級學習者的議論文和記敘文,印證寫作文體對學習者定式篇章標記語之使用具有相當程度的影響;最後,本論文檢視初、中、高級四套華語教材中定式篇章標記語的相關教學內容,並依據前述之分析和觀察結果提出有針對性的教學啟示和建議。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而且」、「再說」這一組近義詞的功能與結構相近,英文翻譯也常常相同或相近,因而造成學習者的困擾。因此,本研究以Halliday(1985,1994)的三大語言純理功能系統中的概念、篇章以及人際為分析架構,探討「而且」、「再說」在語義、篇章和語用層面的功能。 在語義層面,運用抽象分析法探究「而且」、「再說」的核心語義。「而且」的核心語義為「同向性加和」,「再說」則是「強化論點」。兩者的延伸語義邏輯皆源自抽象的核心意義,多義的現象乃是隨語境以及語用需求的不同而延伸出其他的意義。遞進語義邏輯是在客觀判定的基礎上進行關聯,並列語義邏輯則是在主觀評價的基礎上進行關聯,語境在其中發揮很大的影響力。 在篇章層面,針對外顯的銜接功能,「而且」是負責承上起下,接應上文,引出下文的功能,「再說」則是負責相關話題的切換。「而且」和「再說」所連接的語言單位的信息量基本上是等同的,但在置入語境或上下文之後,「而且」後接的新信息,會因接續著以其為主位的句子而強化了其重要性,可視為是句子的焦點。「再說」則因連接的語言單位皆是用來強化論點,彼此不具可比性,所以缺乏所謂的焦點信息。在話語組織功能方面,「而且」的話語組織功能包括話題的延續、恢復和切換,「再說」則表現於驗證論點與將論點前景化。 在語用層面,「而且」、「再說」都具有會話互動功能,但各有其展現方式。「而且」的言語行為功能主要是用來爭取發言權,「再說」則是用來延續發言權,此外還有論點的主觀性和遵守禮貌原則的功能。 最後在教學應用上,檢視現行華語教材,並根據研究結果,搭配教學語法的「累進性」與「排序性」原則,設計「而且」、「再說」的各個教學階段內容。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文旨在針對對外華語教學中一個較新的現象,對非母語的華語教師進行研究。研究的目的在於透過問卷調查和訪談,瞭解非母語者華語教師在語言和教學方面的特色,在工作上的情況以及對自己的看法和評價。 本研究以Medgyes在1984年首創針對非母語者英文教師的介紹性的研究調查為基礎。研究的過程中先使用37位非母語者華語教師的問卷調查,再透過個人e-mail採訪來更進一步地瞭解非母語者華語教師的特色。為了提供關於非母語者華語教師的來自另外一個角度的看法,本研究還包括一個,以母語者華語教師為研究對象的e-mail採訪,來補充主要研究的結果。 研究結果跟Medgyes的有些差異,就是母語者和非母語者華語教師教學態度,教學方法等上面的差別的原因不僅在於母語背景,而且文化背景也有很大的影響。本研究最重要的結論,雖然母語者和非母語者華語教師在語言能力,教學態度等多方面不同,但是都有價值的教學能力,如非母語者教師因為自己外語學習的經驗而比較容易瞭解學生的困難等,因此,兩種教師一樣的有當作很有效的華語教師的機會。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隨著國際貿易往來和發展,各企業的競爭力日益增強,商務需求不斷提升。此外,中國經濟崛起,學習商務華語的重要性也日益更加明顯,但是商務華語教材的數量與品質卻無法滿足華語學習者的需求。本論文的目的旨在探討越南商務華語學習者之需求與發展,並回顧專業華語教學理論、華語教學、及商務華語教學等理論,從中建立起本文的理論架構,並以之為基礎,實地進行需求分析。根據本研究,整合理論與需求分析後發現,越南商務華語學習的最終目的,其在於培養越南華語學習者於商務活動中的語言應用及交際能力。所以越南商務華語的課程規劃、教材編寫、教學方法、師資培訓等面向,都必須圍繞此目標以探討之。 本研究調查發現,越南華語學習者對「商務華語」有強烈需求,對課程的目標、以及教材內容之「真實性」亦予以高度期待。但是越南商務華語之現況與學習者的期待之間仍存在極大落差。現有越南商務華語課程、教材的設計與編寫並未符合越南學習者的實際需求,沒有針對性。商務華語師資缺乏以極其程度偏低,這些華語教師諸多具有語言知識的背景,對商務專業內容並非了解。越南華語學習者認為除了學校所開設的商務華語課程,仍自己需要加強商務華語的相關知識。此外,越南商務華語課程尚未重視培養學生處理跨文化中的衝突與障礙的技能。越南華語發展的主要動力是中越關係以及越南與台灣之間的經濟交流。因此,只有不斷改善,與持續發展,才能使華語學習更上一層樓。筆者亦於文末根據需求分析,並將研究所得提出的內容,提供後續相關越南商務華語發展研究者之參考。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