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9.72.78

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學位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代謝症候群包含腹部肥胖、高三酸甘油酯、低HDL與高血壓,若未經適當控制,則可能轉為第2型糖尿病或心血管疾病。許多研究提出非酒精性脂肪肝是代謝症候群的相關病症,會由單純的脂肪變性進展到肝炎、肝纖維化、肝硬化。有研究指出,芝麻素是PPAR-α天然配子,具促進脂肪酸氧化及抑制脂肪酸合成的作用。菊花桂花萃取物可以保護細胞免受自由基的傷害。故本研究探討這三種材料對非酒精性脂肪肝與代謝症候群的影響。 實驗一:在人類肝細胞 (HepG2) 模式中,以1 mM脂肪酸 (oleic acid, palmitic acid, stearic acid, linoleic acid and arachidonic acid, 1mM) 誘發脂肪堆積,發現芝麻素、菊花與桂花甲醇萃物均可降低肝細胞內三酸甘油酯堆積與oil red O染色,菊花與桂花甲醇萃物可抑制ROS生成量,具有抗氧化潛力。 以real-time PCR分析HepG2脂肪酸代謝相關基因,發現桂花甲醇萃取物抑制sterol regulatory element binding protein-1 (SREBP-1)、fatty acid synthase(FAS)、glycerol 3-phosphate acyltransferase (GPAT)、acyl-CoA oxidase (ACO) mRNA表現,促進acetyl-CoA carboxylase(ACC) mRNA表現,菊花甲醇萃取物抑制SREBP-1c、ACC 、FAS、GPAT、ACO mRNA表現,芝麻素抑制SREBP-1c與GPAT mRNA表現量。另以0.5 g/ml LPS刺激THP-1分泌促發炎激素做為誘發HepG2發炎模式,以real-time PCR分析HepG2 mRNA表現,實驗結果發現,菊花萃取物與芝麻素抑制TNFα, IL-1β, IL-6, IL-8, MCP-1與TGFβ mRNA表現量,桂花萃取物降低TNFα, IL-1β, IL-8 mRNA表現量。 實驗二、在動物模式方面,餵予雄性倉鼠高脂 (35%) 、高膽固醇 (1%) 飼料,同時投予0.3% 芝麻素、菊花甲醇萃取物或桂花甲醇萃取物,14天後犧牲。發現芝麻素對血脂、血中游離脂肪酸與血糖有下降趨勢但未達顯著,菊花甲醇萃取物則反而顯著增加血液三酸甘油酯與膽固醇之濃度。桂花甲醇萃取物顯著降低肝中膽固醇,菊花與桂花甲醇萃取物會顯著降低腎臟之相對重量。但此三種食材對體重增加量與腹睪脂肪量皆無顯著影響。 實驗三、將雄性倉鼠分為三組,對照組餵予AIN76配方飼料,另兩組分別餵予FFC飼料 (Fat 20%, Fructose 34%, Cholesterol 0.2% wt/wt) 與含有0.3% 桂花甲醇萃取物的FFC飼料,為期10週。發現FFC飲食顯著增加脾、副睪脂肪、腎、肝之相對重量,血中TC、TG與HDL-C與肝臟TC皆顯著增加,肝臟SOD活性則顯著下降,肝臟MCP-1含量顯著上升。肝臟切片以Oil Red O染色觀察到脂質堆積,以H&E染色發現有巨噬細胞入侵的發炎情形。桂花甲醇萃物對以上指標則無改善效果。 總結: 在體外實驗,芝麻素、菊花與桂花甲醇萃取物可顯著降低肝細胞脂肪堆積與發炎。以高脂 (35%)、高膽固醇 (1%) 餵予雄性倉鼠2週,僅見桂花甲醇萃物降低肝中膽固醇堆積。以較低脂肪 (20%) 膽固醇 (0.2%) 及高果糖 (34%) 餵予雄性倉鼠10週可誘發腹部肥胖、高血脂、肝臟發炎等代謝症候群相關病症,但桂花甲醇萃物並未改善代謝症候群。動物實驗未觀察到此三種材料在細胞實驗中顯現的效果,可能由於萃物劑量不足,或是萃物經由動物吸收代謝後降低效果所致。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論文透過敘說研究的方式探討戀愛出軌者為何出軌、對不同關係的心境以及其他對戀愛出軌的想法。參與訪談的對象為兩男兩女,發生戀愛出軌的時間介於20-30歲之間。論文第一章的部分敘說著我之所以對戀愛出軌現象投以關注的幾段相關故事;第二章描寫我閱覽探訪前人論述,企圖找到對於戀愛出軌的一般性理解;第三章紀錄我如何尋找與形塑出心目中的敘說研究;第四章呈現四位戀愛出軌者的故事歷程,並以故事細節、前人論述及我的經驗觀點來進行焦點分析;第五章則是我嘗試統整四個故事,從中尋見過去所未見之處,並提出我的反思,包括(1)戀愛出軌現象不能只以一般大眾的理解來看待,因為在那樣的表面理解之下存在著複雜脈絡,包括多重因素的影響以及當事人心境的轉折;(2)出軌者於當下可能找不到更好的方式去滿足其需求;(3)出軌者對於人際親密互動的認知與原伴侶有落差,包含對於異性互動的界線、出軌者低估原伴侶對出軌的反應、對出軌的雙重標準;(4)出軌者並非一開始便抱著出軌的意圖,而是不自禁地逐漸走入出軌的處境(5)關係層面的內外在縫隙因素以及社會層面的人際壓力、一夫一妻制觀念、性保守觀念、戀愛關係角色期望等因素也會促進出軌秘密戀情的形成;(6)出軌者有選擇性忠誠的想法,認為自己還是愛著原伴侶,並非完全不忠誠於原關係,因此也較能容忍自己的出軌行為。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以國際來台旅客為對象,探討五個變項之間的關係:(1)來台旅客食物恐新症程度對餐飲選擇項目之嚐試意願的影響;(2)餐飲熟悉度會干擾來台旅客食物恐新症與旅遊時餐飲選擇意願的關係;(3)來台旅客旅遊時餐飲選擇意願對餐飲體驗評價的影響;(4)來台旅客旅遊時餐飲體驗評價對可回憶性之影響。本研究首先透過資料蒐集、訪談法、問卷調查法與專家效度獲取餐飲選擇項目,並發展成量化問卷。以便利抽樣與立意抽樣法在國際機場出境大廳向旅客發出260份問卷,有效回收率為98.8%,並以t-test、ANOVA、EFA及Regression Analysis進行分析。研究結果發現: 一、 受訪者的食物恐新症會反向地顯著影響其對大部分餐飲項目的嚐試意願。 二、 受訪者對清蒸魚、雞排、鹽酥雞與小籠湯包之熟悉度會干擾其食物恐新症與對這四項餐飲嚐試意願的關係。 三、受訪者對點心類的餐飲嚐試意願越高者,越同意台灣餐飲具有「開心好吃」與「特殊性」的評價 四、當來台旅客越同意台灣餐飲具有「開心好吃」與「特殊性」的評價時,旅遊後對於台灣餐飲的回憶也會越正向。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良好的營養支援是嬰幼兒體格生長及健全發展的關鍵因素,並且嬰幼兒出生體重的不同也會影響生長。本研究利用長期追蹤之前瞻性研究方式收集不同出生體重新生兒至二歲營養攝取狀況與生長發展之相關資料,並探討各相關因素間之關係。研究對像分別是於民國91及93年間於台北市立婦幼醫院及台大醫院進行招募。研究之初招募人數分別為151位及150位。兩世代採取相同的問卷調查方法,內容包括嬰幼兒飲食、健康、發展狀況等資料。此研究結果分析合併兩世代共274位嬰幼兒至二歲之資料,依出生體重第25及第75百分位分成相對低出生體重(relative low birth-weight infants、rLBW)、相對適當出生體重組(relative adequate-birth weight infants、rABW)、相對高出生體重組(relative high birth-weight infants、rHBW),其中三組人數分別為103、73及98人。資料分析使用SPSS 12.0及 STATA 8.0版進行相關資料分析。 研究結果主要發現嬰幼兒生長至二歲時,rHBW組嬰兒體重仍持續保持最高,且三組間具顯著差異;身高及頭圍部份rHBW組嬰兒二歲時仍顯著高於其他兩組。男女嬰幼兒從出生至二歲體重上皆達到顯著差異性,二歲時男嬰高於女嬰約680公克。在身長及頭圍的部份二歲時男嬰皆顯著高於女嬰,身長部分男嬰分別高於女嬰1.2公分;頭圍部份男嬰分別高於女嬰1.3公分。另外在生長速度包括體重增加倍數及體重增加百分比,不同於零至一歲時發現三組間有明顯差異,一至二歲幼兒已無差異。營養素攝取方面,二歲嬰幼兒平均每日熱量攝取分別為1089大卡,低於DRIs所建議的1200大卡,而蛋白質攝取量為38公克,則高於DRIs所建議的20公克。蛋白質攝取百分比於二歲時約佔總熱量之13-14%,脂肪攝取百分比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下降至約24-27%,醣類攝取百分比則是逐漸提升至約60%。 嬰幼兒二歲時每日飲食模式中,有37%的幼兒一日有3次以一般食物當作正餐並每天喝奶1-2次,也有大部分的幼兒每天喝奶2次,且有2次以一般食物當作正餐。奶類哺餵上有8%的嬰幼兒哺餵母乳,約有70%會使用商業化的幼兒成長奶粉,約15-20%會使用一般成人用的乳品。二歲時約72%的幼兒對食物不會有排斥現象,約有5-8%的幼兒會對肉類、蔬菜、魚類、水果有排斥,另外分別有2.5%及2.0%的幼兒對豆類、蛋類產生排斥。二歲時使用補充劑者約56%,母親大多以嬰幼兒健康及成長髮育為考量而提供,最常使用的補充劑以乳酸菌、鈣片/鈣粉及維生素為主。 三組間二歲時平均每日熱量攝取並無差異,但每公斤體重熱量及蛋白質攝取皆以rLBW組最高,rHBW組最低。二歲時rABW組醣類攝取百分比則顯著高於rHBW組。依性別區分,男女嬰幼兒至二歲時男幼兒熱量、蛋白質、醣類攝取分別高於女幼兒,但三大營養素攝取百分比方面男女嬰幼兒之間並無差異性。 研究中嬰幼兒最常罹患的疾病為上呼道感染(主要為感冒),三組間生病頻率及各疾病感染天數,經分析比較後並無差異性。另外統計分析發現,哺餵母乳時間越長嬰幼兒二歲時感冒感染的天數越短,並且生病頻率次數也較少。由多變項分析發現於第6,12,18,24個月時出生體重對當時體重之影響,解釋力分別為13.3%、11.4%、12.8%、12.7%。以多元迴歸方式分析與嬰兒二歲體型的相關因素,嬰幼兒二歲體重、出生至二歲體重增加百分比及出生至二歲體重增加倍數與出生體重、性別有顯著相關(p<0.05),二歲身長與出生身長有顯著相關(p<0.01),出生至一歲半體重z分數改變量與出生體重有顯著相關(p<0.01),二歲時飲食中維生素B6及Zn與嬰幼兒二歲時體重、體重增 加百分比、體重增加倍數皆有顯著相關(p<0.05)。 綜合上述可知,不同出生體重嬰兒生長至二歲體位發展上仍是以rHBW組保持最高。嬰兒生長至二歲因飲食型態的轉變,三大營養素之比例也有所調整,大多數嬰幼兒餵奶次數皆有達2次,但每日以非奶類食物當作正餐達3次的比例仍不高。多元迴歸分析中發現嬰幼兒二歲飲食中的維生素B6及Zn為預測嬰幼兒二歲體位發展之較佳預測因子,故推測可能是嬰幼兒飲食中肉類及奶類等動物性蛋白質攝取量提升所影響。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綜觀目前本土兒童文學的創作雖日趨增多,但以原住民文化為主的幼兒圖畫書數量並不多。原住民幼兒能閱讀到的圖畫書,大多數是翻譯自國外的圖畫書,其間內容所描述的是外國幼兒的生活經驗,與原住民幼兒的生活經驗相當不同,此一現象恐對幼兒族群文化認同產生影響。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近二十年來市面上所出版的幼兒圖畫書中,以「原住民文化」為主題的幼兒圖畫書其中所呈現的原住民文化內涵與塑造的族群文化觀。 本研究的研究範圍是:1980年至2008年所出版的以臺灣原住民文化為主題之三十一本幼兒圖畫書,研究者以『原住民幼兒圖畫書』統一稱之。採用文本分析法,分別從圖畫書中的「文字」與「圖像」進行檢視,討論圖畫書之題材選擇,並探討其所傳遞的原住民文化內涵以及觀察文本中所塑造的族群文化觀。 研究發現如下所述: (一)『原住民幼兒圖畫書』分別以「神話類故事」、「傳說類故事」和「自然生 態類故事」三類為主,且大多描寫「阿美族」、「泰雅族」、「排灣族」和「達 悟族」的故事。而題材所描寫的議題分別與「神話傳說」、「祭典禮俗」、「人 物」、「自然生態」、「部落生活」和「精神性格」有關。 (二)藉由觀察文本中不同題材,歸納出圖畫書中所欲傳遞的原住民文化內涵, 如:透過族群獨特的神話傳說、禮俗祭典、介紹英雄人物的史蹟,彰顯族群 獨特的歷史文化;融入原住民的宇宙自然觀和傳統生態智慧,重視族群與大 自然和平共存的價值觀;運用族語、耆老的口傳文學的紀錄,傳承與振興部 落文化。 (三)文本從「地理環境方面」塑造對自身成長居住環境的認同、從「語言方面」 塑造對於母語文化的認同、從「原住民身分」塑造對自己族別的認同、從「傳 統文化方面」塑造對於自身族群的認同。 依據研究發現,研究者從『原住民幼兒圖畫書』中歸納出五點詮釋「原住民文化內容」之意涵:(一)以神話傳說故事為主軸,藉此強調族群的歷史文化(二)圖畫書中刻意以「部落傳統文化」呈現出族群文化特色(三)圖畫書中的圖畫強調族群文化的特色(四)圖畫書意欲傳承並彰顯族群文化之美(五)圖畫書反映出族群文化認同觀點。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目的在於發展國中舞蹈班女學生飲食障礙初級預防教育課程,並評估其成效。應用批判社會觀點之理論,採取批判教育之教學策略設計課程,計八單元,每單元45分鐘。第一階段先以飲食障礙傾向高風險者(EAT-26≧20)為蒐集飲食障礙問題影響因素之訪談對象,根據訪談結果據以設計國中舞蹈班女生飲食障礙初級預防教育介入方案。第二階段則以國中二年級舞蹈班女生為研究對象(實驗組21人、控制組43人),進行介入成效評估,包括問卷與焦點訪談,量性資料收集後以SPSS12.0進行描述性統計、卡方檢定、單因子與二因子共變數分析。結果發現具有飲食障礙傾向的舞蹈班女生受到社會文化中對舞者體型的制約影響著舞者自己的體型意識(包括對於體重與身材的認知與關注、身體自尊與身體不滿意),更進而影響其飲食行為;而缺乏對健康的正確態度、飲食營養的知識與觀念,使得自己可能產生危害健康的行為而不自知。因此課程內容涵蓋二個面向:(1)提供飲食障礙與營養相關知識,讓同學瞭解青春期正常的生理發育、飲食障礙的嚴重性、適當的飲食與體重控制方式等,並且反思自己的飲食態度與行為。(2)培養批判思考的能力,能分析大眾媒體、同儕與教練所傳遞有關體型與飲食的訊息,並建立對體型的正確看法。在教育介入成效方面,從量化的研究結果來看,本課程對於國中舞蹈班二年級女生具有降低暴食/食物關注行為與提昇追求纖瘦體型對健康的不良影響之正向態度;而不同背景變項在部分評量項目成效不同,對於現代舞專長者降低內在知覺感受的教育成效較佳,對於學業表現在全班排名前十名者提昇追求纖瘦體型對健康不良影響的正向態度成效較佳,對於「不會」崇拜舞蹈家身材者之自尊與身體滿意度的教育成效較佳。從質性訪談結果顯示,國中舞蹈班女生健康意識提昇並降低其對食物關注的現象、舞蹈體型觀點改變、且批判思考能力與改變社會的心已悄悄萌芽;但未來要繼續跳舞、舞展/舞衣的壓力、舞蹈教師對身材的要求、與社會文化對纖瘦體型讚美等仍對其體型意識與飲食行為有相當大的制約,使其無法拒絕追求纖瘦體型;此外,同學提出四點質疑與反思:『體型評量採均一標準合適嗎?』、『體重的標準男女有別』、『瘦就能贏得掌聲嗎?』、『為了達到目標付出健康值得嗎?』,顯見舞蹈班女生對於生活環境中存在的舞者體型看法產生了批判性思考。整體而言,量化評量之成效有限,其可能受到量表敏感度的影響,建議未來應發展更適當的教育介入評量工具。此外,學校應正視舞蹈班學生異常飲食行為,父母、教師與學校應為飲食障礙預防計畫的一環,大眾媒體應負起傳遞正向體型意識的社會責任。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