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17.67.16

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學位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索自然教育者在原野裡,發現「生命」,找尋「真我」(Self),「融入自然」的超越經驗。期盼能從協同研究者的故事裡,找尋屬於本土的「曠野的聲音」;進而為本土的自然教育擴展「超個人心理學」(transpersonal psychology)的向度,深化自然教育的研究內涵;最後,提出本研究之建議。 本研究採取質性研究方法,邀請三位長期在自然中旅行的自然教育者為本研究之協同研究者,蒐集資料以深度訪談為主,訪談逐字稿、研究札記、及協同研究者提供之相關文件為研究之主要文本。 本研究之主要發現如下: 首先,三位協同研究者在自然裡旅行的故事,是循著「接觸自然」→「進入自然」→「融入自然」→「獻身自然」的階段發展。 其次,發現他們的超越經驗內涵: 1.超越經驗的特徵是不可預期、需要有自然的場景、必須專心體驗才能融入自然、有過超越經驗後容易啟動更多超越經驗; 2.融入自然獲得超越經驗的方法則發現:專心及持續地與自然環境接觸是基本條件,打開心願意接收自然訊息則是關鍵條件。 3.本研究在協同研究者的超越經驗中找到15個形容與感受。 第三,在原野裡的超越經驗會影響: 1.個人的自然體驗;2.進行自然教育的影響力;3.個人壓力的調適;4.個人自信的提升;5.與靈性的接觸與體認;6.生命的抉擇與意義。 第四,超越經驗對自然教育的意義及啟發為協同研究者從體驗中形成的信念會透過自然教育轉化為實踐行動;及體認到自然教育者要在童年時期提供孩子進入自然的機會作為培養孩童的沃土。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與發現,提出對解說員、自然教育及未來研究的建議。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基於現代法治國家「尊重人性尊嚴」之理念,學生資料之保護有重視之必要。故本論文研究目的希望透過資訊自決權概念及學生資料管理現況之探討,提供實際上或學理討論上的一些檢討和建議,以求在行政業務電腦化的趨勢下,能完整保護學生個人資料,以確保學生之人格發展。   本論文採取文獻分析、法釋義學和晤談等方法進行研究,在資訊自決權方面,就相關論述與法律文獻加以分析和討論,所採用者包含美國、德國及日本的文獻資料。在學生資料處理現況上,本論文藉由法釋義學來分析相關規定,將與資訊自決權相關之規定,以及台北市、高雄市、台北縣國中學生資料保護之規定加以蒐集、整理、分析,以呈現學生資料管理之爭議及缺失,並透過和學校行政人員進行晤談,以瞭解學生資料管理的現況。 基於上述,本研究得到以下幾點結論: 一、個人對自身資料有自我決定權利。惟有個人能充分掌握自我的資  料,對資料的處理和使用過程有自我決定的權利,才能徹底解決  個人資料的安全問題。 二、個人資料應受保護。為了防範自己變成資訊完全透明的個體,個  人必須充分掌握自己的資料,才能確保對個人資料的保護。 三、資訊自決權之立法與保護。透過憲法對人權保障之意旨及相關立  法解釋,資訊自決權的維護應獲肯定。當務之急係使資訊自決權  之概念在法律體制中建立,使執法者及適用之人民認知此一權利  之存在及其內涵。 四、學生資料管理措施未臻完備。在現行的制度中,各處室所負責的  學生資料都缺乏完善的規範,需要透過立法加以改善,使其健   全。 五、學生資料電腦化後應注意之保護措施。在教育行政業務走向電腦  化的趨勢下,應特別注意學生資料電腦化之保護措施。 最後,本研究針對教育行政機關、行政執行單位及學校三方面提出建議,以期資料的建立和保管有更完善的處理方式。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透過教師教學歷程的描述,了解國民中學社會學習領域教師從實際教學歷程中,所詮釋呈現出來的人權教育教學面貌以及所遭遇的困難與挑戰,並進一步分析國中學生在人權教育的教學過程中,對於人權認知、態度及行為的轉變,探究學生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獲得的成長。期望研究結果有助於教育行政機關、學校行政單位了解教師現況,以提升人權教育實施之成效。 為了達到上述的研究目的,研究者採取質性個案研究方式,但參與的個案教師比較特殊,乃是研究者自己,因此在性質上,係為「觀察者」即「參與者」之個案研究,透過教室的參與觀察,以研究者為研究個案,進行「完全參與」的觀察;在經過相關文獻的蒐集、整理與分析後,配合九年一貫課程內容及人權議題之教學目標,依據學生的認知發展,設計單元教學計畫,實際運用於教學情境,並採用「文獻分析」、「觀察」、「訪談」以及「三角檢核」等方法蒐集分析資料,藉由教學活動後的學生回饋,提供研究者省思與修正的機會,進而評估整個研究執行的成效、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本研究共分為六章。第一章為緒論,第二章為文獻探討,第三章為研究設計與實施,第四章為課程發展與教學歷程,第五章為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第六章為結論、建議與研究者的省思。本研究有下列幾項主要發現: 一 國中人權教育最適合從基礎紮根,在九年一貫社會學習領域一年級課程中進行融入。 二 課程規劃宜以學生為中心,顧及學生的需求,重視學生的生活經驗,並從實踐中體驗人權的意義,將課程導向省思與實踐。 三 人權教育課程設計在國中階段適合以融入式的方式推廣實踐,將人權教育課程,融入現有社會學習領域課程教材中。 四 在學校的教學歷程當中,實施人權教育所遭遇到的困難主要有研究者個人、教師同儕、學生、學校行政與時間等問題。 五 人權教育實施困境必須藉助於教師、學校、教育主管機關三方面攜手合作,才能解決。 六 人權教育教學實施後對學生的影響有班級常規的改善、尊重包容與關懷別人以及師生關係的改善等。 七 學生對人權教育課程大多有正向的回饋,表示非常喜歡這類課程,尤其是活動式課程,也願意將課堂所學的觀念落實在實際生活中。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對學校行政單位、教育主管機關、將來從事人權教育教學的教師以及後續相關研究提出具體的參考建議。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台中市國民中學教師不同個人背景變項,對於其情緒管理與師生衝突因應策略之間的關係,據以提供國民中學教師有效的情緒管理以化解師生之間的衝突之參考。 本研究採取問卷調查法進行研究,研究範圍以台灣省台中市地區之現職公立國民中學教師330人為問卷施測對象,回收問卷317份,回收率96%,有效問卷315份,可用率95%。 本研究實證調查部分所使用的研究工具,為研究者自編的「國民中學教師師生互動因應策略之調查研究」,包含「個人基本資料」、「教師情緒管理量表」及「師生互動因應策略」三部分。正式問卷之統計方法採用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事後比較、皮爾遜積差相關與多變項變異數分析等方法。 本研究之結論如下: 一、台中市國民中學教師具有良好的情緒管理能力。 二、台中市國民中學教師面對師生衝突時,較常採取「積極合作」之因應策略。 三、台中市國民中學教師情緒管理因學歷、進修狀況而有顯著差異。 (一)在學歷方面,研究所畢業的台中市教師在「情緒覺察」的能力,高於師專畢業的教師。 (二)在進修方面,曾參加過情緒教育課程與輔導知能研習的台中市教師,在「情緒表達」能力上高於未曾參與過上述兩種課程的教師。 四、台中市國民中學教師衝突因應策略因性別、學歷、進修狀況而有顯著差異。 (一)在性別方面,台中市男性教師在面對師生衝突時比女性教師,較常採用「權力威脅」的策略。 (二)在學歷方面,研究所畢業的台中市教師在面對師生衝突時,比師大或師範學院畢業的教師,較常採用「積極合作」的策略。 (三)在進修方面,曾參與輔導知能研習的台中市教師及曾參與輔導知能研習和情緒教育課程的台中市教師,比皆未參與相關研習的教師,面對師生衝突時,較不常採取「消極逃避」的策略。 五、不同情緒管理能力的台中市教師在師生衝突因應策略上,具有顯著差異。台中市教師情緒管理能力愈佳,面對師生衝突時,愈常採取「積極合作」與「延緩解決」的策略;反之,教師情緒管理能力愈差,愈常採取「消極逃避」的策略。 六、台中市教師情緒管理與師生衝突因應策略兩者呈現顯著相關。 根據上述之結論,本研究提出下列建議,以供教育行政機關、學校行政機關、師資培育機構及國民中學教師參考之用。 一、對教育行政機關之建議 (一)規劃教師研習的課程,增進教師情緒管理能力 (二)增加專業輔導人員名額,以團隊方式提供諮詢 二、對學校行政機關之建議 (一)積極鼓勵教師在職進修,充實專業知能 (二)教師評鑑制度,增設情緒管理知能之評鑑 三、對師資培育機構之建議 (一)規劃情緒教育課程,提供完善的職前訓練 (二)提供完善資源,以供教師諮詢 四、對國民中學教師之建議 (一)傾聽學生的需求,以溝通合作代替責罵懲罰 (二)積極參與各項研習,充實自我輔導知能 (三)塑造和諧合作的人際關係 (四)培養幽默作風,轉化衝突的氣氛 此外,亦針對研究之對象、方法與變項提出建議,俾供未來進一步研究之參考。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論文摘要 本研究指在探討桃園縣國中學生權知識與人權態度之現況,以作為實施人權教育之參考,本研究問卷調查方式探討國中學生之性別、年級、族群、家庭社經地位、父母管教方式等,對人權知識與人權態度的差異情形。研究者蒐集國內外相關文獻與問卷為依據,經專家評鑑與項目分析,自編成「國中學生人權知識與人權態度問卷」為研究工具,採分層隨機抽樣方式,抽取十所國中,三十個班級,共計1088位學生為受試樣本,進行實證研究,調查所得資料分別採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皮爾遜積差相關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處理分析。研究所得結論如下: 一、桃園縣國中學生人權知識程度具中等程度 二、桃園縣國中學生具正向積極的人權態度 三、不同背景國中學生的人權知識差異情形:1.國中女生在人權知識方面表現優於男生。 2.高年級學生具有較佳的人權知識 3.不同族群之人權知識無顯著差異 4.高家庭社經地位的學生,人權知識有較優異的表現 5.父母採民主式管教方式學生之人權知識表現較佳 四、不同背景學生的人權態度差異情形:1.不同性別國中學生在人權態度上無顯著差異 2.高年級學生的人權態度比較積極、正向 3.不同族群的國中學生人權態度無顯著差 4.高家庭社經地位學生的人權態度比較積極、正向 5.父母採民主管教方式學生的人權態度比較積極、正向 五、桃園縣國中學生人權知識越高,其人權態度越積極、正向 根據研究結果與結論,提出建議,茲述如下: 一、強化人權知識的認知:父母應以民主管教方式增進親子關係,互相討論不同問題的看法,提供良好的家庭互動氣氛,並且對於社會侵犯人權的時事能適時的給予機會教育,提供正確的人權觀念。學校則應提升教師人權教學素養,增強學生人權概念,維護人權,並能夠和家長互相尊重與合作。 二、培養積極的人權態度:父母對於子女應運用溝通、輔導策略,體驗民主討論的精神,培養相互尊重的態度。學校教師應以民主尊重的方式進行教學與班級經營,並且將人權教育融入各科教學之中,加強學生對於人的關心與社會的關懷,減少個人偏見與歧視,重視社會正義,強化其人權態度。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網際網路穿越時間與空間的屏障,實現了地球村的夢想,開闢了人類「瑰麗的未來」,但正當人類沉溺於創造無限可能的網路虛擬世界中,並對其發展賦予高度遠景時,其黑暗面亦漸漸侵蝕網路世界,如同白蟻蝕木般快速擴大,網路已成了各種犯罪行為的溫床,諸如駭客入侵、網路色情、網路竊盜、網路誹謗、網路詐欺、網路賭博、散布病毒等等,因網路本身具有使用者隱匿性、無國界的特性等,甚至較傳統犯罪更難防制、更加嚴重,儼然已成為當今社會的一項難題。 網路的興起,對校園也帶來了相當程度的影響,使得學習不再受時間及空間的限制,學習資源豐富且多元化,但卻也將中學生帶入一個尚未開化的蠻荒之地,接觸到更多原本不屬於他們世界的人、不適合他們吸收的內容資訊。且在網路世界的誘惑力、匿名性、無國界性、低管制的特性下,相對的使學生觸法機率大為提升,網路犯罪未成年(十八歲以下)犯罪比率,自民國九十一年至九十二年間成長率高達百分之六百三十一。舉凡沉溺於線上遊戲中的刺激暴力而詐用帳號、盜取寶物;為滿足物質上的虛榮,透過聊天室進行網路援交;冒險好玩而網路入侵的駭客行徑或盜版光碟侵害著作權及透過WWW和E-mail產生各式的犯罪行為等,「線上危機」似已向下蔓延。 事實上,上網不是一件壞事,而網路資訊的確也可以擴充我們的視野,不可因網路犯罪事實的發生,而全盤否定了網路發展對人類生活的重大貢獻,更不可因噎廢食而限制未來網路無窮潛力的發展。只是,如何讓中學生擁有選擇與判斷的能力,這才是看待網路使用行為的基本態度,也是減少網路犯罪發生的根本之道。因此筆者在法律與教育雙重背景之下,思考中學生觸犯刑法上之網路犯罪相關之問題。本研究以「中學生網路非行」為主題,擬從法律與教育為研究路徑,針對中學生網路非行相關問題予以研究、分析,首先對現存中學生網路非行實況,提出法律上的適用,使對於現存之法事實有所認識;進一步試從政策及法律面向探討一般預防非行方法;再者從教育面向省思現行資訊教育制度,擬定因應政策,試建構網路素養課程內涵,期能向下紮根培養中學生正確的網路使用態度,為中學生網路非行提供解決及改進之道。最後並希望能透過研究成果,做為日後制訂相關政策或規範的參考。 具體言之,本篇論文章節整理如下:第一章研究背景、動機、目的與研究的方法及範圍;第二章對網路網路之意義、發展及其面臨之問題與對校園之影響做一基本了解;第三章再將網路犯罪之特性、類型與傳統犯罪之差異、網路犯罪行為人分析,做一釐清以有清晰之網路犯罪概念;第四章再析述中學生網路非行之特性及分析中學生網路非行現況,使之類型化,並予以法律適用之效果及處遇流程,以期建立正確的法律認知;第五章從政策、法律面向,整理出偵查機能、法律規範、獎勵制度、安全措施及業者自律等方向,來探討一般預防中學生網路非行之方法;第六章則從教育面向檢視現行資訊教育因應政策,校園學術網路之管理,並規畫網路素養課程,與家庭教育相互配合,協助網路教育之落實;最後第七章以結論與建議做一個總結,以期可以對日漸嚴重的中學生網路非行問題有所助益。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目的有三:首先探討大學校院學務處課外組行政人員之工作壓力及職業倦怠之現況;其次比較不同背景之課外組行政人員所知覺的工作壓力與職業倦怠之間的差異情形;最後探討工作壓力及職業倦怠之相關性。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以台灣143所公私立大學校院計650位課外組行政人員為研究母群體,共發放340份問卷,回收問卷275份,其中有效問卷263份,有效率為77.35%。 研究工具為「大學校院課外組行政人員工作壓力與職業倦怠問卷」,問卷內容由研究者依大學校院學務處課外組行政人員之脈絡加以編修,並利用因素分析建立建構效度,其中抽取工作壓力構面為工作負荷、組織氣氛、內在衝突、專業知能、上級壓力等五因素;另抽取職業倦怠構面為情緒耗竭、缺乏人性化、低成就感等三因素。各因素之Cronbach α係數介於.73 至.90間,具有良好之內部一致性信度。 根據實際所得資料,分別以描述統計、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積差相關分析及典型相關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結果發現: 一、大學校院課外組行政人員知覺的整體工作壓力為中等程度,但其中以「工作負荷」、「內在衝突」構面之壓力達嚴重程度。 二、大學校院課外組行政人員的整體職業倦怠感受為中等程度,但其中以「情緒耗竭」構面達嚴重程度。 三、學校類別、組內專職成員數、學歷變項在大學校院課外組行政人員的工作壓力上具有顯著差異。 四、學校類別、組內專職成員數等變項在大學校院課外組行政人員的職業倦怠上具有顯著差異。 五、大學校院課外組行政人員工作壓力與職業倦怠具有顯著的典型相關,工作壓力變項共可解釋職業倦怠變項總變異量的46.92%,其中以工作壓力的「專業知能」及「工作負荷」對職業倦怠的「情緒耗竭」及「低成就感」的解釋力最大。 根據以上發現,提出以下建議:1、釐清課外組定位,適當調配工作;2、實施工作輪調制度,活化工作動力;3、建立學務E化作業,節省人力資源;4、建立專業證照制度,減少角色衝突;5、定期辦理學務研討評鑑,增進專業知能。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從夾縫與探索中建構輔導工作-六所大專校院學生自治團體指導老師輔導經驗之研究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專校院課外活動組學生自治團體指導老師的輔導經驗,由經驗中瞭解影響學生自治團體輔導工作的觀點與工作的內涵,以提供未來學生自治團體輔導實務上應用之參考。本研究的研究問題為:影響大專校院學生自治團體輔導工作之重要因素為何?大專校院學生自治團體之定位、角色功能為何?大專校院學生自治團體之現況與問題為何?大專校院學生自治團體指導老師輔導工作的內涵為何?大專校院學生自治團體指導老師輔導工作的角色與輔導職責為何?大專校院學生自治團體指導老師輔導之型態為何?對大專校院學生自治團體輔導工作的具體建議為何? 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方法,以目前大專校院中同時為課外活動組成員並兼任學生自治團體指導老師者為研究對象,採立意抽樣的方式,選取六位「資料豐富的個案」作為研究參與者,透過半結構式的深度訪談作為最主要的資料收集方式,本研究以處理主觀、與研究參與者建立信任關係、同儕檢核、三角檢正、研究參與者檢核、厚實敘寫等方式,以增加本研究之信實度。研究發現如下: 一、學生自治團體指導老師輔導工作之因素:包含學校自治風氣、組織文化的差異(主管領導的風格、同事間的相處、工作負荷量大)、學生因素(學生年齡成熟度、學生特質與性別)、個人背景因素(宗教信仰、人格特質、學經歷背景、家庭、性別、工作職級)。 二、學生自治團體的定位為全校性最高學生組織、具領導地位與正當學生代表性並能為學生發聲;在角色功能上為出席學校各級會議、為學生爭取權益、協助各單位推動各項事務、辦理全校性大型活動與服務全校學生。 三、學生自治團體運作上的問題包含1. 學生會定位與認同受質疑。2.學生自治團體達到學生自治的功能有待評估。3.學校對學生自治的不重視不尊重,不了解學生自治的內涵。4.學生學生自治的素養參差不齊。5. 學生會與學生議會間無法凝聚共識,相互箝制。6.學生自治團體經費收取率低。7.學生自治團體有被外界引導或介入之虞。8.學生活動的負面評價等問題。 四、學生自治團體輔導工作的內涵可歸納出三個面向: (一)信念與價值是輔導的動力。 1.以學生為中心:包含尊重學生的意見與決定;給予學習機會與發揮的空間;認同學生是需要輔導與指導;老師不要突顯自己的身份地位;以愛為出發點、要將心比心、包容學生錯誤。 2.力達教育的目的:包含肯定課外活動的價值;要學生學習做決定與負責任;體驗經驗學習的精神;學習自治之精神。 3.堅定的工作信念:具有使命感;輔導是指導老師的職責;有責任感、要投入能犧牲、凡事盡力而為;尋找工作成就感;遵守學生事務專業工作原則。 4.對學生自治的認同:包含學生是獨立自主的、學生自治團體是學校的重要角色。 5.面對挑戰的正向態度:包含不畏挫折、面對及處理之;不斷向上向外、主動積極。 (二)學生事務專業與實務的知能是輔導工作的基礎。 1.學生自治、教育心理輔導相關文獻與書籍。 2.課外組研習會及校際交流。 3.前人及同仁之傳承。 4.實務工作的經驗學習。 5.熟知大學法及學生權利相關知識。 6.學生事務專業知識。 (三)學生事務專業技能是達有效輔導的捷徑。 1.統籌領導,策略管理。 2.具多方指導的能力。 3.做學生自治的諮詢者。 4.處理衝突、解決問題。 5.建立良好的師生互動關係。 6.安排學生訓練課程。 7.輔導策略。 五、學生自治團體指導老師輔導的角色多元,可分為四種隱喻:指引的燈塔、溝通的橋樑、幕後的推手、同甘共苦的夥伴,共含十五項範疇共27種角色,如提醒者、引導者、領導者、影響者等角色。 六、因指導老師兼具行政人員與輔導人員的角色,故在職責上歸納四項行政方面的職責與十二項輔導工作方面的職責行政方面之職責,因各校文化背景環境不同,故職責的範圍不同,或是大略性的工作方向,所得知之結果,可供各校輔導工作上的參考。 七、各學校的校風、組織文化、學生特質及指導老師的個性與背景不同,故在輔導工作上展現獨特的風格,可分為學生自主型、領導型、從旁指導型、諮詢引導型、投入參與型、完全自治型,有助於一般人對學生自治團體實務輔導工作的瞭解。 本研究根據上述研究發現,針對學生自治團體指導老師、對學校與學生事務專業上提出具體建議,也對進一步研究提出建議。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隨著時代的進步與變化,同志學生們得以透過學校社團、社會同志運動及同志論述的擴展,開始試圖在校園空間中發聲,有的並勇於現身。因此,對於學生事務人員與同志學生互動的經驗,有必要予以更多的重視。本論文主要是以異性戀學生事務人員的經驗為主體,從這些原本排斥到接納同志學生的大學學生事務人員身上,探究刻板印象如何形成以及理解反同性戀態度改變的契機與歷程,並試圖提供一些反同性戀態度改變的可能。 本研究訪談了十位大學學生事務人員,以及二手資料的文獻分析,發現對同性戀刻板印象的主要來源是:1. 大眾傳播媒體再現,強化同志污名;2. 衛教性教育論述,歸因同志為病態;3. 主流基督教會批判同性戀是罪;4. 早期的經驗學習到反同性戀的態度。至於如何溶解同性戀刻板印象,則為:1. 接觸;2. 性別意識的環境氛圍;3. 成長中自我檢視,透過這些經驗、思考與轉化態度與行為。 就重組、建構多元性別的動能而言,認知失調是關鍵機制。而每個人都無法單以一種模式就能夠轉變對同志學生的態度,而是經過多面向的影響以及交互作用而展現出性別意識的覺醒。亦即,態度轉變是一種複雜的動態歷程,需要多方聯結。最後就研究發現,歸納出幾項具體建議,以供學生事務人員、學校及相關機構參考。 關鍵詞:學生事務人員 同志學生 態度轉變歷程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建構臺灣師大多元背景大學生的導師制實施策略。研究問題包括:一、大學導師制的發展及相關研究為何? 二、大學生學習與發展的相關理論及其應用為何? 三、臺灣師大導師制的實施現況為何? 四、臺灣師大多元背景學生對於導師制的經驗與看法為何? 五、臺灣師大多元背景學生對於導師的輔導需求為何? 六、根據多元背景學生導師經驗與輔導需求建構的臺灣師大導師制實施策略為何? 本研究採調查研究法,以自編之「臺灣師大學生導師輔導需求調查問卷」作為測量工具,依比例抽樣方式,抽樣調查93學年度第2學期各學院1-4年級大學部「考試分發入學一般生」、「推甄資優申請入學生」、「運動績優甄審甄試生」、「僑生或港澳生」、「外籍學生」、「身心障礙學生」計868人,經以表面效度、內容效度、再測信度檢測,列聯相關係數介乎.60-.99之間,呈顯著相關。調查結果發現: 一、學生對於導師制的經驗 導師時間實施方式多由師生共同決定,採晤談、導聚、活動、班會方式,大約每學期1-3次;學生覺得與導師之間最自然的互動情境是在「下課時間的談話」;導師生有事連絡時,導師多請學生代為通知,導生會親自去找導師。 二、學生對於導師制的看法 認為設置導師制的主要目的是指導學生作生涯定向與規劃,推動導師制首應加強師生之間的溝通,分組或個別晤談可促進師生互動。「能了解與尊重學生」是擔任導師須具備的首要條件,多數學生選擇以輔導需求為導向的「功能性導師制」,傾向由學校以11-20人隨機編組。 三、學生對於導師的輔導需求 「解決學習危機」、「處理心理壓力問題」、「協助作生涯規劃」是學生最大的輔導需求,希望和導師之間維持『導師能主動關心,也樂意和他熟悉親近』的互動模式,願意與導師晤談的話題偏重課業學習和生涯規劃,向導師求助時希望導師願意協助是最大的期待。僑外生最希望導師了解的是語文表達能力的問題,身心障礙生最希望的則是導師能注意不同情況學生的需求。 根據研究發現歸納結論為:一、學生的整體需求偏重在「學習」和「生涯」層面。二、師生之間的互動關係具有正向發展空間。三、導師制度需顧及多元背景學生的輔導需求。四、因應學生的輔導需求修訂導師制度刻不容緩。最後,分別對學校決策、教學單位、行政單位、學生事務、學生輔導、導師輔導、學生層面及進一步之研究提出建議。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