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5.17.46

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學位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近年來,Coleman的社會資本論在教育社會學界廣泛應用且受到重視,但是伴隨眾多不同的研究脈絡下,概念的原初意義與內涵反而產生模糊;同時,立基於實徵研究結果的發現上,亦引發學者的批評論爭。國內以其論點進行的研究不在少數,然而對於理論內涵的詳究以及相關論爭議題的探討始終付之闕如。因此,本研究首先對Coleman的社會資本論進行系統性的整全探究,並進一步以全國性樣本的TEPS資料庫檢證之。 本研究採量化設計,首先以描述統計分析受試樣本的特性分佈情形;其次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考驗家庭背景變項在社會資本、學業成就間的差異情形,再則以皮爾遜積差相關法瞭解社會資本與學業成就的相關程度,最後以多元迴歸分析考驗社會資本對於學業成就的預測力。藉由前述統計方法,本研究所得的結論如下: 一、家庭社經背景越好,所擁有的社會資本越豐厚; 二、家庭結構主要影響家庭內的社會資本,並未限制家長與校方以及其他家長間的聯繫與熟識網絡; 三、母親就業可能帶來資源與機會,未必不利於社會資本; 四、父母的成人數並非決定社會資本的唯一要素,互動過程同樣重要; 五、父母的人力資本未必需要透過社會資本才能發揮作用; 六、家庭背景透過社會資本的中介而影響學業成就,但作用力有限; 七、學校中的社會資本對於學業成就有較大的影響力。 基於研究發現與結論,本研究提出未來研究的建議,備供參酌。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以清代北臺灣的政治、經濟與社會概況為基礎,透過清代臺灣相關方志、一般史料、文人作品、族譜及日治時期總督府檔案及報紙資料,輔以今人論述,旨在探討清代學海書院的興衰、建置及其影響,所獲致的結論如下: 一、 學海書院創建於道光年間,北台經濟發展有成,而社會普遍趨利若鶩、浮誇奢華、逞兇鬥狠及文教不彰的環境下,在地方官員的推動及仕紳勸捐經費、擔任職事人員的努力,屹立於艋舺達五十二年,日治以後收歸國有,歷經軍兵宿舍、國語學校臨時事務所及第二附屬學校、書房,最後成為高氏宗祠,卸去書院的角色,走下歷史的舞台。 二、 學海書院依照其成立的目的及教學的內容,可歸類為考課式書院。內部組織上,學海書院則有科層化的趨勢。經費方面,書院的產業來源可分為官撥及民捐兩大部分,不過實際收入並不穩定,常有延欠的情形。建築形式上,是一座東朝西的三進式四合院,其空間的配置展現傳統儒家教育的精神與理念。而從古匾、楹聯及各項訓示中呈現的教學內涵,比臺灣其他書院來得正面積極,以隱喻的方式作鼓勵和規勸。此外,學海書院對院中學子資助盤費,對士子的赴試,實有莫大的助益。在祭祀方面,學海書院以朱子為祭祀對象,並且撥給較多祭祀經費,足見其對精神空間的重視。 三、 學海書院所培養北台仕紳在文教、社會與政治各方面的事蹟,就整體而言,於文教方面著力甚多,遠超過在政治及社會上的表現,學海書院所設立的時間在清朝的中後期,其所培育出的士子也多半在清末以及日治初期見用於世。不僅促進活潑的社會流動,對北台文風的提昇,亦有相當貢獻。就書院與地方發展來看,在台北地區,教育發達的程度如同經濟發展一般,亦是以艋舺為中心,越往盆地邊緣則中舉人數越少。學海書院是士子相互觀摩學習、陶冶的場所,而士子是地方菁英領袖,對化民成俗更有深遠功效,民風淳厚,端賴於此。 關鍵詞 : 學海書院 台灣書院 清代北台灣 艋舺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論文旨在探討情緒與道德之間的關係,並對當前道德教育的偏失發展—「缺情現象」提出修正。為此,研究者選擇對該一議題有許多獨到見解的亞理斯多德《尼各馬科倫理學》進行哲學檢視。 本論文採用概念分析、及詮釋學研究法。研究的步驟首先是從哲學的角度來釐清情緒概念,以及與之密切相關的概念進行區辨。第二,對德行倫理學、亞理斯多德的倫理學做一簡要說明,以瞭解德行倫理學在道德議題上的思維特點。第三,針對亞理斯多德的情緒觀、情緒與道德之間的關係做一探討。最後,根據上述研究結果,研究者衍生出對當前道德教育的意義。 本論文的研究結果如下: 壹、情緒概念相當複雜,而其中至少包含認知性及評價性這兩項重要特質;換言之,情緒是主體對外在情境所進行的評價性認知。如此一來,這表示情緒可以提供關於道德情境的重要訊息,引導道德行動者留心微妙的、或顯著的道德特徵。總之,情緒扮演著提供道德知識的重要角色。 貳、除了道德認知及道德行動之外,適當的情緒感受及表達也是道德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環節。因此,道德教育應該重視情緒教養的面向。 參、亞理斯多德認為情緒本身並無好壞之別,關鍵在於以適當的方式來感受及表現情緒;對此,亞理斯多德提出「中庸之道」作為指引。 肆、羞恥這項情緒有助於警惕道德行動者免於再做出錯誤的道德行為,而適當的友誼關係也有助於增進自我理解,並且刺激雙方一同發展道德德行。 伍、道德教育的進行應該按照序階性的發展,亞理斯多德提出「習慣先於理性」的主張。然而,第一階段的習慣化(習慣養成)並非制約活動,相反的,它是一種批判性的實踐,實蘊含著理性反省。 陸、家庭中情感的自然依附對於孩童的德育發展扮演十分關鍵的角色,因此,亞理斯多德特別重視以家庭作為道德教育發展的始點,再輔以學校教育及整體社會的教育功能。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是在探討國中美術教師的教學專業知識內涵。教師教學專業知識的內涵,相當複雜,為了研究分析方便,本研究將焦點至於教師自身的知識、學科教學知識、以及一般教學知識上。而本研究所採行的研究方法,是質性的個案研究,針對個案教師,利用觀察與訪談的方式,來分析個案教師的教學專業知識內涵。本文的研究目的有三,其一,是藉由文獻閱讀,來探討國中美術教師教學專知識的內涵;其二,乃在探討個案教師自身的知識、學科教學知識、以及一般教學知識的內涵;其三,希望本研究能對未來欲進行美術教師教學專業知識之相關研究研究,提供助益。最後,根據研究發現,提出相關建議。本研究的發現如下: 一、就個案教師的教師自身的知識而言:個案教師所擁有的基本信念,受到他個人的價值觀所影響;在教學上,個案教師會利用各種不同的管道,例如進修,來促進自己的教學,改善教學上的弱處。 二、就個案教師的學科教學知識而言:個案教師會使用各種不同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以達到教學目標;在教學歷程上,可以分為課程說明、欣賞作品、學生創作,適時提出說明、展示全班的成果四個階段;在教學評量上,個案教師也會使用多元的評量方式,來評鑑學生的學習成果。 三、就個案教師的一般教學知識而言:個案教師會使用不同的工具,來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同時,也堅持要讓每一位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學習經驗,讓學生可以達到實現自我的目標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對於甄選制度的實際情況進行研究,並自其中歸納與分析影響甄選入學的相關因素。本研究欲瞭解甄選入學的政策理念、運作情形,同時探討考生對於甄選入學的認知與因應策略,最後並試以文化資本與社會資本對甄選入學進行檢視。 本研究以訪談方式進行,研究以參加2004年大學甄選入學之考生為研究對象。本研究共選取台北市三所公立高中的十八名參加甄選之考生為受訪對象,每校各有六名受訪考生。 研究發現如下: 壹、考生對於甄選入學制度的認知 一、考生對於甄選入學的認知主要來自於就讀之高中 二、大部分考生真正認知甄選入學制度是在高三時期 三、大部分考生對於校內推薦初選的標準並不清楚 貳、考生對於甄選入學制度的因應策略 一、考生的選擇多經過理性計算 二、考生大多到高三才開始積極準備甄選 三、考生尋找資源以面對甄選 參、文化資本在甄選入學制度中的實際運作 一、家長對課業輔導的協助是以經濟資本補足文化資本 二、面試內容與文化資本關係密切 三、才藝學習對甄選入學的影響不大 四、文化資本需主動運用才能發揮效用 肆、社會資本在甄選入學制度中的實際運作 一、社會資本影響考生的選擇 二、社會資本影響學生準備方向之找尋 三、家長的社會資本對於學生面試的幫助有限 四、社會資本亦需主動運用 最後並分別對學校、學生以及未來的研究提出相關建議。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隨著基因工程的進步,特別是在桃麗羊出生後,基因倫理的議題就更加受到普遍的重視了。教育作為社會結構的要素之一,無法置身於整體社會變遷之外,因此教育界也必須去關注基因工對於當今的倫理教育有何影響與衝擊。 本文研究的目的在於從基因工程之發展進行初探,以了解生命發展的概念和基因科技的演變與歷史意義;並進而探討基因工程對於當代社會倫理與倫理教育所產生的衝擊與爭議問題,以作為基因倫理教育反思的基礎;最後再融入批判性思考教學的精神提出未來基因倫理教育的推動建議,期能對基因倫理教育有所啟示,並激發更多研究者加入。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過去雖不乏國內外文化資本與學業成就的相關研究,但在研究結果上卻無一致的結論,本研究使用TEPS此一全國性之資料庫,再一次探討文化資本對學業成就的影響,再者,因僅探討文化資本並無法獲知文化再製論的全貌,因此本研究也將探討習性在學校中的作用。此外,以性別角度切入的相關研究之結果也無一致的結果,本研究將從性別的角度出發,查看文化資本對不同性別之國中學生學業成就的影響力。研究目的如下: 一、分析學生性別、家庭社經地位與文化資本、習性的關係。 二、了解學生性別、家庭社經地位與學業成就的關係。 三、探討文化資本、習性與不同性別與家庭社經地位的國中學生學業成就之關聯。 本研究採取量化研究,以平均數和標準差分析各變項的分佈情形;以獨立樣本t考驗與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以驗證假設一與假設二;以積差相關分析假設三文化資本、習性與學業成就的相關程度;以線性迴歸分析瞭解假設四背景與中介變項對學業成就的預測力。經過上述的統計方法分析,獲致下述結論: 壹、國中女學生文化資本與習性的累積多於國中男學生。 貳、家庭社經地位愈高,文化資本與習性的累積愈多。 參、國中女學生之學業成就高於國中男學生。 肆、家庭社經地位愈高,學業成就愈好。 伍、家庭社經地位透過文化資本與習性間接影響學業成就。 陸、客觀化文化資本、形神化文化資本與習性對學業成就的影響有差異。 柒、女生因文化資本、習性所得的學業成就回饋較男生多。 捌、文化資本、習性對學業成就的影響有社經地位之差異。 基於上述結論,本研究根據文獻提出相關討論及未來研究的建議,備供參酌。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摘要 現今社會強調苗條、勻稱的身材及具有吸引力的外表,時時可見到有關節食、減肥的報導訊息,傳達出社會文化對男女身體外表的刻板印象,這種意識型態常導致女性對自己身體的不滿意。國內對於身體意象的研究結果多基於大量施測後之統計分析,性別只是其中一個變項,研究結果通常只交代有無性別差異,至於為何有性別差異以及差異所反映出的意義為何則幾乎不作深入討論。性別(gender)是社會建構的結果,每個個體終其一生的各個發展階段,都深受性別社會化的影響,不過,最明顯的階段,可能在青春期,也就是國、高中生身上。長期以來,教育學者對青少年在學校中的各種表現一直很重視,但是較少關注身體外表所帶給青少年的影響。對於教育者而言,瞭解青少女對身體外表的看法及其所帶來的影響,將有助於教育工作者協助青少女以較正向的態度面對自己的身體外表,同時亦可以及早發現青少女錯誤的身體意象,而避免他們負向行為的產生。 有鑒於此,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的取徑,邀請大橋高中十位女學生為研究參與者,以訪談及觀察為蒐集田野資料的主要方法。訪談內容主要在瞭解女學生所抱持的身體意象內涵、在充滿男性凝視氛圍的校園中感受到的身體經驗以及在校園之外評價自己身體時受到哪些影響因素。觀察部分則包括男女學生的互動以及學校氣氛。本研究除了瞭解女學生對自己身體外表的想法之外,也將從身體政治(body politics)的觀點出發,解析青少女在社會文化脈絡底下所呈現的身體觀。因此,「身體」與「性別」為本研究的二個基本主軸。 綜而言之,本研究所獲致的結論如下: 一、女學生深陷於「苗條就是美」的規約以及無止盡的瘦身焦慮中 二、清純少女的形象是女學生心目中理想的身體意象樣貌 三、女學生以男性凝視的嚴苛標準來審視女性身體 四、女學生必須以自我貶抑的方式才能得到同儕的肯定 五、女學生在校園中要面對無所不在的言語性騷擾 六、在重視文憑的文化脈絡下,高中女學生重視外表的程度不若美國同年齡的女孩 七、順應與抗拒的拉扯:女學生在保有自我與社會壓力之間擺盪 八、成年女性的善意監控成為代代相傳的女體規訓 基於上述結論,本研究分別針對性別平等教育與後續研究提出如下建議: 一、對於性別平等教育的建議 (一)整合相關課程,建構青少女健康的身體意象觀 (二)打造性別平等的校園環境 二、對後續研究的建議 (一)對不同學校類別的青少女做相關的身體研究 (二)訪談對象擴及家長、教師及男性同儕 (三)對男學生進行男子氣概與身體意象的研究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係以「辯證法」作為研究的視框,以統整課程作為研究的範疇,重新審視課程「理論」與「實踐」之間的關係。 首先以文獻分析法,區分「科際整合」與「統整課程」這兩個概念及理論的差異,並建構這兩個系統的理論基礎。 其次,以文件分析及現場訪視資料,分析九年一貫統整課程的實踐案例,教育部及教育局課程實踐的策略。再以「科際整合」與「統整課程」這兩個理論系統,作為研究反思的鏡面,檢視課程理論與實踐之間的交互辯證。 最後以研究者所在學校,作為行動研究的個案。分析七年當中的學校課程發展的經驗,包括如何發現課程的問題?形成課程對話的機制?尋找解決問題的策略?理論如何被引介進入實踐的現場?理論與實踐如何交互辯證等等?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摘 要 本研究的主旨在闡釋Sternberg的智能理論及其相關理論,進而申述其在教學上的涵義與啟示,藉供從事教育工作者的參考。 根據上述的研究動機,所擬定的研究目的有下列三項:(一)探究Sternberg智能理論產生的背景及其內涵。(二)闡明Sternberg智能理論在教學上的應用。(三)分析Sternberg智能相關的理論內涵及其在教學上的涵義。 根據文獻分析,本研究主要發現下列幾項重要結論撮述如下: 壹、Sternberg智能理論產生的背景及內涵 一、Sternberg智能理論產生的背景:緣於他小時候的一段經歷 二、智能三元論的內涵 (一)Sternberg認為分析性智能不僅是解決學業上,也包括日常生活上的問題,並倡導要透過分析性智能來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 (二)Sternberg認為每一個心智正常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創造力,並倡導要透過創造性智能來找對問題 (三)Sternberg認為「實用性智能」是不容小覷的,其中「默會知識」的概念是發展人生「智慧」重要的核心概念 (四)Sternberg整合分析性、創造性、實用性這三種智能提出「成功的智能理論」 三、Sternberg智能相關理論的內涵 (一)重視非智能因素(如動機、情緒智能、思考方式等)對人成就的影響 (二)重新發現智慧的價值,提出平衡的智慧理論 (三)直觀思維是人們在學習一個新科目或解決不熟悉的問題常用的方法,需要與分析性思考相互平衡及驗證,擴大學習的視野 (四)從動態評量的架構提出「能力即發展中的專門知識和技術的形式」之概念 貳、Sternberg智能理論在教學上的應用 一、在教學目標及教學內容的應用方面 (一)強調教學目標以培養三元智能為本的能力 (二)將分析性、創造性、實用性三種思維能力適當融入各階段的學校教學內容(材料)當中 (三)教育目標重視以人人都能成功為理念 二、在教學觀和評量觀的應用方面 (一)教師可以指導學生了解「後設成分」作為監控自我認知的作用,提昇學生分析性思維能力 (二)教師善用培養創造性思維的策略,提昇學生創造力 (三)教師善用培養實用性思維的策略,提昇學生實用性思維能力 (四)許多專業實務知識的學習是默會的 (五)以培養三元智能的能力作為全面性評量學生的依據 參、Sternberg智能相關理論在教學上的涵義 一、要有因材施教的教學觀 二、採用多元的教學觀以協助不同思考方式的學生 三、教導平衡的智慧理論 四、強調透過對話和辯證式的教學方法促進學生智慧的發展 五、就發展「智慧」而言,「統整的課程」是有其需要的 六、教學上應重視學生直觀思維的重要性,指導學生須配合分析性思維的反思 七、強調認知能力的可塑性,結合教學與評量 關鍵字:智能三元論、成功的智能、智慧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