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5.178.240

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學位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探討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運作情況,並以一所高職學校作為個案研究的對象來加以說明。研究目的包括探討個案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運作現況、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對於個案學校之積極性價值、個案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歷程所遭遇的問題、探討解決個案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歷程所遭遇的問題之途徑,最後根據上述研究結果提出結論與建議,以供教育行政主管相關單位與個案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參考。 為了達成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採用質性個案研究方法,並透過訪談與文件蒐集作為蒐集資料的方式。綜合研究目的、文獻探討、以及研究結果之分析,本研究所獲致的結論如下: 壹、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運作,校內不同課程發展層級之運作結構,會因其內部職權不同而呈現差異性。 貳、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決定歷程,校內不同課程發展層級會依其各自課程發展需要而有不同的決定模式。 參、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權力運作歷程,不同利害關係人因彼此價值觀與利益之不同而導致所持觀點的對立。 肆、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權力運作歷程,不同利害關係人所採用之權力策略會隨著所屬身份和角色以達成各自目的。 伍、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積極性價值,在於促進教育本質之實踐。 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所遭遇到的問題,在於內外部條件無法有效回應變革的需求。 柒、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所遭遇的問題之解決途徑,透過教育政策規劃與宣導、校際間策略聯盟、學校領導者課程引導機制與教師參與進修研習。 最後,根據研究結論,針對教育行政主管機關,學校體系中的校長、行政人員與教師,以及後續研究部分提出相關建議。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透過文獻分析與問卷調查研究法,探討我國師資培育機構募款之功能、原則、策略、歷程、困境與解決辦法,並依據研究發現與結論,提出建議,供相關人員或機關參考。 調查研究對象為我國師範與教育大學之一般行政人員、學術行政主管以及教師,採分層立意抽樣之方式,共計抽樣720人,經問卷回收,實得有效樣本244份。 綜合文獻分析與問卷調查結果,得到以下結論: 一、募款可發揮增加經費運用彈性與擴充校舍與設備等多項功能。然目前師培機構發揮上述功能的程度偏低。 二、募款宜掌握透明化與合法化等等原則。但目前師培機構掌握上述原則的程度不高,尤其在策略創意性以及成員專業性上,落實的程度最低。 三、募款組織應以成立專責單位為優先,其次才是任務編組。目前兩種方式師培機構都有採行,但其中以採行任務編組的較多。 四、募款可向企業、校友與基金會等等對象募款。但目前師培機構大多集中向校友募款,對其他募款來源的策略規劃較不積極。 五、小額募款與大額募款的可行性皆相當高,均應予以重視。但目前師培機構僅以募集小額捐款為重心,較忽視大額募款的策略規劃。 六、募款時機可分為持續性、隨機性與特定性等三種,惟宜以持續性為主,特定性為輔。而目前師培機構在募款特定時機的運用上較顯不足。 七、以理性訴求為主,情感訴求為輔的募款策略較佳。目前師培機構雖採用情感訴求者較多,但採用這兩種訴求方式的程度均不高。 八、以心理酬賞為主,實質酬賞為輔的募款策略較佳。然目前師培機構採用上述訴求策略的程度不高,且採行的程度差不多。 九、傳遞募款訊息可用舉辦活動、親訪、寄發書面信函等多項方式。其中目前師培機構較少採用的方式為戶外廣告、發傳單及大眾傳媒。 十、募款應遵循的歷程包括分析情境、擬計畫、定目標等九項步驟。目前師培機構落實各步驟的程度均偏低,其中以評鑑的落實程度最差。 十一、師培機構可能遭遇的募款困境,包括捐款風氣不盛與無專責單位等多項。師培機構目前亦均遭遇這些困境,尤以捐款風氣不盛最為嚴重。 十二、為解決師培機構募款困境,師培機構與政府應攜手共同努力。可採取如:健全學校財務監督機制、加強募款宣導等等多項辦法。 十三、不同背景填答者對師資培育機構募款的各項看法,大同小異。 依研究發現與結論,本研究分別對師資培育機構與政府提供各項建議,以供相關人員或單位參考。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調查台北市國中學生網路化知識管理能力之現況。根據研究目的,研究者蒐集與探討相關文獻,編製「網路化知識管理能力調查問卷」作為研究工具,將網路化知識管理能力分為外顯被動、外顯主動、內隱被動與內隱主動知識管理能力四個層面。本研究之研究母群體為台北市公立國民中學學生,總有效樣本為1712份。問卷回收後,運用描述統計、t考驗與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進行統計分析,根據統計分析結果,歸納出以下結論: 一、台北市國中學生已具有相當不錯的網路化知識管理能力,其中外 顯層面優於內隱層面,外顯主動又略高於外顯被動知識管理能 力,內隱被動與內隱主動知識管理能力之表現則無差異。 二、不同背景變項之台北市國中學生,其網路化知識管理能力有所差 異: (一)不同性別之台北市國中學生,其網路化知識管理能力無顯著差 異 (二)上網頻率較高的台北市國中生,其網路化知識管理能力較佳 (三)國語文學習成就較高的台北市國中學生,其網路化知識管理能 力較佳 根據以上研究結果,研究者提出若干建議,以作為教育實務工作者及後續研究之參考。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以長老教會在台灣設教之後,開辦至今超過一百年的主日學校為研究重點,探討台灣長老教會主日學校的創始、師資來源、師資訓練、對象、上課教材、教學活動、設備和行政組織等面向。 首先,從英國、加拿大來台設教說起,指出西方宣教士來到台灣傳教是世界宣教運動的成果之一,而主日學則是靈性覺醒下帶來的社會改革產物。 再來,分別從清季、日治、戰後、1981年以後等四個時期來探討台灣長老教會主日學的發展。因為各時期的主日學皆與社會背景有密切關係,因此將概略說明各期的社會背景及教會情形。 研究者以教會出版品為基本資料,如長老教會史料彙編、教會公報、會議記錄、傳記和回憶錄等,希望藉此描繪出長老教會主日學的歷史面貌和各時期的特色。 最後,總結前面各章提出主日學的回顧與展望。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瞭解我國大學公共關係之現況、目的及問題與阻礙。研究方法採用問卷調查法,研究者主要根據相關文獻分析以及研究架構自編「我國大學推動公共關係調查問卷」,並由填答者在此問卷中之得分情形進行分析。 本研究之自變項為組織背景變項一項;依變項則為大學公共關係,分為內部公共關係與外部公共關係二層面,內部公共關係包括學生公共關係、教職員公共關係等二個範疇;外部公共關係則包括社區公共關係、校友公共關係、學術團體公共關係、企業公共關係、媒體公共關係等五個範疇。 本研究以台灣地區所有大學為調查對象,然由於考量研究者時間及經費上之限制,故本論文之研究對象僅限於公私立一般大學及科技大學,並不包括獨立學院及軍警大學。總計共發出問卷145份,其中包括公關業務之最高負責人共89份,及校友公共關係負責人共56份,扣除無效問卷,截至6月底共回收有效問卷81份問卷,回收率為55.86%。根據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考驗(t-test)、單因子變異數分析(one-way ANOVA)、Scheff’e事後比較法等方法考驗問卷資料後發現: 1.我國大學對於公共關係之推動有逐漸受重視的趨勢。 2.我國大學在公共關係單位編制情形上,以校內未編制專責的公關部門,但有編制專門負責的公關人員為多。 3.我國大學在推動公共關係時,多未聘請外部專業公共關係人員協助。 4.我國大學對於公共關係之推動,多傾向以舉辦活動及提供服務的形式推動。 5.我國大學推動內部公共關係之最重要目的在於增進對學校之認同感與向心力。 6.我國大學推動外部公共關係之最重要目的強調與外界的交流與合作關係。 7.我國大學推動公共關係之最大問題與障礙在於人力經費不足。 根據研究所得之結論,分別對我國高等教育機構以及後續相關研究提出建議,以作為促進學校公共關係與未來研究方向之參考。 關鍵字:高等教育、公共關係、學校公共關係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摘要 本研究之目的包括:(一)探討韓國高等教育發展與現況。(二)瞭解1990年末期以來韓國推動高等教育改革之脈絡背景。(三)探討韓國高等教育改革的機構與改革內容。(四)探討韓國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課題與並分析其特色與優缺點。本研究採用文件分析法,經由相關文獻與文件資料之蒐集、整理、歸納與分析,以探討韓國高等教育的現況與高等教育改革的背景,並分析韓國高等教育改革的內容與主要議題。本研究所獲結論如下: (一)從韓國高等教育發展史來看,目前高等教育的主要特色包含高等教育走向大眾化;高等教育高度依賴私立學校,但政府補助卻著重於國立學校;大學教育發展質量失衡。 (二)韓國高等教育改革之背景因素可從國際潮流、國內情勢與第三級教育制度本身問題三方面來分析。 (三)韓國高等教育改革均著重於提升高等教育的卓越化、開放化、多樣化、國際化。 (四)韓國政府為提高高等教育的研究品質並培養高級人才,以及強化教學與研究的結合為目的而實施Brain Korea 政策。 (五)目前韓國基於不同目的與方式而大學教育協議會、教育部、其他學術協會與媒體來進行大學評鑑。 (六)政府為減輕學生的升學壓力與中等教育的正常化與大學發展的多樣化與自主化而進行大學入學制度的改革。 (七)政府推動國立大學改革,其目的在於國立大學能夠培養國家產業發展所需要的人才、學科均衡發展與擴充基礎學術領域、增加地方國民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提升地方高等教育的品質。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北歐四國高等教育品質保證與評鑑機制之研究 中文摘要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北歐四國高等教育品質保證與評鑑之發展,透過對歐洲整體脈絡的探究與分析,分析丹麥、芬蘭、挪威以及瑞典在高等教育方面的品質保證與評鑑機制之實施情形。 本研究之結論如下: 壹、歐洲脈絡方面 一、歐洲各國透過各項宣言及重要文件的公佈,目前已建立共識,共同為發展「歐洲高等教育區」而努力; 二、歐洲各國受到波隆納宣言的影響,目前高等教育學位系統進行重大的改革; 三、「歐洲高等教育區」共同訂定並遵循一套品質保證的標準及方針,可以應用於高等教育機構及品質保證機構。 貳、歐洲脈絡影響北歐四國方面 一、北歐四國在品質保證的作法上各有其特色,目前為尋求相互流動及品質的相互認可,都逐漸走向波隆納宣言的架構; 二、北歐四國皆有成立專責之品質保證機構,其運作與規劃已具有相當規模,並有立法定位權能兼備; 三、北歐四國的高等教育機構在品質保證目標之策略及特色方面,各有自主的傑出作法。 本研究之建議如下: 壹、提升「歐洲高等教育區」,應加強世界各區域之行銷; 貳、高等教育系統之改革應為點滴工程,循序漸進不可躁進; 參、應用高等教育品質保證之標準與方針時,應注意各國社會文化背景脈絡; 肆、加強各國之間品質保證工作的相互交流,促進良性互動關係,並應注重高等教育的動態發展,彈性調整作法。 關鍵詞:北歐四國、高等教育、品質保證、評鑑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內中小學學校創新經營與競爭優勢的現況,剖析不同背景變項、環境變項知覺學校創新經營與競爭優勢的差異情形,探討學校創新經營與競爭優勢間的關係,並根據研究發現與結論,提出建議供有關單位參考。 為達致上述目的,本研究採用文獻分析、問卷調查以及個案研究等研究方法。在問卷調查部份,以公立國民中小學之校長、行政人員與教師為研究對象,抽取台灣地區100所學校(包括公立國中與公立國小各50所),共寄發問卷1,460份,實得有效問卷1,057份;在個案研究部分,則選取曾獲得「全國中小學學校經營創新獎」三所中小學(包括二所國小與一所國中),以深入了解學校創新經營與競爭優勢間的關係。本研究的結論與建議如下: 一、結論 (一)自我的使命感與成就感是促成學校人員進行創新經營之最主要且最具效果的動力來源。 (二)擔任行政職務或國小層級之學校人員認知「校長」促發創新經營力量之程度較高;國中層級以及12班(含)以下之學校人員認知「提昇學校競爭力」促發學校創新經營的力量之程度較高。 (三)教學創新為學校創新經營的主要焦點,而社會資源運用創新則有待學校人員的進一步重視。 (四)學校創新經營的推動以漸進的方式為主。 (五)一般學校創新經營以模仿性創新居多,創新經營有成的學校則以再造性創新為主。 (六)學校創新經營並未有單一的最佳發展模式存在。 (七)教師與校長是影響學校創新經營的關鍵因素,而學生對於學校創新經營的影響則偏低。 (八)教師認為教師同儕對於學校創新經營的影響力高於校長,而擔任行政職務者的看法則相反。 (九)國內學校創新經營的運作情形趨於中高程度,以「組織文化創新」層面的程度最高,「行政管理創新」層面的程度最低。 (十)學校行政人員、國小、12班(含)以下以與49班(含)以上的學校以及偏遠地區學校對於學校創新經營運作情形之知覺程度較高。 (十一)學校人員認為評估學校競爭優勢應以學校成員的素質為首要,然一般社會大眾則以學校形象、聲望及特色為主。 (十二)無論學校競爭優勢之應然面與實然面,財務狀況皆非評估學校競爭優勢之主要內涵。 (十三)國內學校競爭優勢的運作情形趨於中等程度,其中以「組織能力優勢」層面的程度為最高,「區位優勢」層面的程度為最低。 (十四)校長、碩士(含)以上、國小、49班(含)以上以及都市地區與偏遠地區對於學校競爭優勢運作情形之知覺程度較高。 (十五)學校創新經營整體及各層面與學校競爭優勢,具有中高程度的正相關。 (十六)環境設備創新、社會資源運用創新、組織文化創新及學校活動創新四層面,可有效解釋學校競爭優勢運作情形,其中以環境設備創新為最高。 二、建議 (一)對教育行政機關的建議 1.將創新的意願、動機、能力以及績效列入教師評鑑的內容。 2.建立專家教師制度,給予具有創新知能的學校人員更大發揮空間。 3.將創新經營績效列入校長及學校的評鑑項目。 4.運用標竿學習,表揚創新典範以激勵士氣,並作為學校人員的學習對象。 5.建立創新社群,互相合作並分享創新經驗。 6.教育政策須能支持引導學校進行創新經營、發揮競爭優勢。 7.學區就學制度彈性化,擴大學校競爭的範圍。 8.改善教育資源分配方式,重視資源運用績效。 (二)對國民中小學的建議 1.共同建議 (1)運用實習教師激發同儕成長動力。 (2)任用專家教師擔任學校創新經營團隊的領導者。 (3)學校須以深入、客觀、多元及正向的角度去檢視競爭優勢。 (4)學校依據其競爭優勢發展狀況,運用創新經營突顯學校特色。 (5)學校教育資訊宜更為透明化。 (6)運用學校活動有效整合與呈現創新經營績效。 (7)重視學校行銷與公關。 (8)創新經營宜以學校優勢為基礎,尊重舊有的經驗與傳統。 (9)以漸進、系統化的方式推動創新經營。 (10)建立學校創新經營團隊的工作型態。 (11)實施工作輪調,協助成員了解學校創新經營的整體運作過程。 2.個別建議 (1)國中部份:a.運用創新經營,營造多樣的學校競爭優勢;b.創新經營宜配合學校特性並融入日常運作;c.簡化創新經營的實施程序;d.學校應重視社區溝通與資源統合。 (2)國小部份:a.擴大教師同儕對學校創新經營的正向影響力;b.學校應營造有利於創新的組織文化;c.學校需運用制度與資訊系統來型塑並維續學校創新文化d.學校創新經營應以學生為主體。 (三)對校長的建議 1.給予學校成員更多創意與專業的發展空間。 2.融入企業管理的理念與策略。 3.重視人力資源的培養、發掘、運用與統合。 4.採取寬嚴並濟的領導方式。 5.接納挫折,勇於承擔責任。 6.積極參與,以身作則。 (四)對後續研究者的建議 1.研究焦點方面,建議針對不同類型學校或創新經營、競爭優勢的相關議題進行研究。 2.研究對象方面,建議擴大樣本選取範圍。 3.研究方法方面,建議採取縱貫性研究,運用人種誌的研究方式,以了解學校創新經營及其競爭優勢的發展過程。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以有效教學策略促進課程銜接之個案研究—以七年級英語科為例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七年級英語教師之英語教學困境,並分析探討個案教師在教材、教法及評量上在面對英語課程銜接時所採用的有效教學策略及因應教學困境之法。最後透過個案教師的研究,提出解決英語課程與教學銜接問題的方法,以供國中七年級英語教師參考。基於研究目的,為了深入探究七年級英語教師面對教學困境而採用之有效教學策略,本研究採質性研究法,以一位資深七年級英語教師為個案進行研究,並藉由訪談、觀察及文件資料的資料蒐集方式,經由對資料的分析與討論、探索反省與啟示,以提出結論與建議。 綜合言之,本研究根據研究目的獲致下述的結論: 壹、國中七年級英語教學之主要困境為: 一、國中小英語教學在制度面上缺乏有效課程銜接的機制 二、家長對學校教育現場的關心度不足 三、教科書內容的品質及銜接性不良 四、學生個別差異現象日益嚴重 五、教學評量引導教學的缺失 貳、國中七年級有效教學策略以促進英語課程銜接之策略為: 一、運用各種管道導正家長教育態度及提昇家長參與學生學習 二、教師發揮專業自主能力以補足或篩選教材以達到課程之銜接 三、教學歷程各個環節的有效實施及反省以消彌個別差異現象 四、以良好師生關係為橋樑促成預期教育理念及目標 基於上述的結論,本研究提出對對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學校機構及國中七年級英語教師提出如下建議: 一、對主管教育行政機關的建議 (一) 根據英語課程綱要嚴格審查多元版本之教科書 (二) 研擬並促成國小英語教育評鑑分級制度之實施 二、對國民中學學校的建議 (一) 學校應積極推廣課程銜接之理念 (二) 建立豐富多元及有效之診斷評量工具 三、對國中英語科教師的建議 (一) 積極參與國中小間教師專業對話並暢通教師間專業對話的溝通管道 (二) 提昇專業自主能力以圓融因應課程銜接問題 (三) 珍視並接納學生及家長的回饋以作為改進教學之依據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我國高中職多元入學政策制定之合理性。首先,就相關文獻探討,以瞭解教育政策制定之學理依據及合理性意涵;其次,就政策制定之程序合理性及實質合理性面向,以問卷調查法及訪談法檢視多元入學政策制定之內涵與現況;最後,根據文獻探討及主要研究發現,提出結論與建議供有關單位參考。 因此,本研究之結論如下數點: 壹、在高中職多元入學政策制定之程序合理性方面 一、尚符合多元參與原則,但基層教師仍有不同意見。 二、尚能循序漸進不草率,但宣導溝通仍有不足。 三、尚有折衝妥協及工具性色彩存在。 四、尚有市場導向意識型態及功績主義價值觀念存在。 貳、在高中職多元入學政策制定之實質合理性-政策目標方面 一、並無助於紓解國中學生的升學壓力。 二、教師的教學尚能多元活潑,但評量方式未能更多元化。 三、學校尚能辦理各種社團或競賽活動來鼓勵學生發展才藝。 四、學生的學習動機與興趣並未明顯提高。 五、學校尚能提明確的資訊以輔導學生升學。 六、社區高中的發展情況見仁見智,學校特色並不容易建立。 七、明星高中的觀念尚未明顯淡化,學生就讀社區高中的意願並未明顯提高。 參、在高中職多元入學政策制定之實質合理性-政策內涵方面 一、並未能有效促進國中教育的正常化發展。 二、並未能有效達成五育均衡發展的目標,亦未能有效達成因材施教理想。 三、並未能充份符合公平正義,亦未能有效縮短城鄉差距的學習機會不平等。 四、基本學力測驗的定位有違當初政策制定的本意。 五、並未能有效解決傳統聯考所衍生的升學問題。 六、並未能普遍受到師生及家長認同與支持。 七、並未能彰顯多元入學精神,制度設計亦過於複雜難懂。 因此,本研究之建議如下數點: 壹、在教育行政機關方面 一、加強溝通宣導及經驗分享,促進師生及家長對政策瞭解。 二、檢討修訂政策的內涵與具體做法,使方案更為合理周延。 三、將基本學力測驗定位調整為參考指標,而非唯一或主要指標。 四、朝招生多元且簡化原則,讓政策簡單易懂易行。 五、提升技職體系的教育環境及升學管道,鼓勵學生朝多元性向發展。 六、給予弱勢族群及文化不利學生積極性的差別待遇。 七、鼓勵高中職發展學校特色,引導國中學生就近升學。 貳、在學校及教師方面 一、落實教學正常化以引導學生適性發展,並能多元評量學生學習成就。 二、捐棄以明星學校為升學指標的迷思,落實學生多元進路輔導。 三、學校應倡導社團活動並鼓勵學生多元潛能開展。 四、教師應不斷在職進修,並以開放多元的態度與認知進行教學及評量 參、在學生及家長方面的建議 一、學生能清楚並運用自己的優勢智慧,以學得更好更廣。 二、家長應破除明星學校的迷思,參與並尊重子女的教育選擇。 關鍵字:多元入學政策、政策制定合理性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