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90.219.65

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學位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瞭解臺北縣市完全中學學校公共關係與學校效能之現況,並探討完全中學學校公共關係與學校效能之關係,並依據研究結果,提出結論與建議。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進行,以臺北縣市完全中學編制內之現職正式合格教師為調查研究對象。從各種管道蒐集有關文獻,探討學校公共關係與學校效能之關係;抽樣調查16所學校,共回收有效問卷435份(回收率為83.77%),分別以平均數、標準差、t 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對研究資料進行分析,獲致下列結論: 一、臺北縣市完全中學整體學校公共關係的現況良好。 二、臺北縣市完全中學整體學校效能的現況良好。 三、男性、兼任行政職務、服務年資淺的臺北縣市完全中學教師在整體學校公共關係抱持較正面看法。 四、男性、兼任行政職務、學校位於臺北市的臺北縣市完全中學教師在整體學校效能抱持較正面看法 五、學校公共關係的推展對提升學校效能有正面的影響。 最後,本研究依據上述結論,提出對於教育行政主管機關、學校行政運作、學校敎師及未來研究的建議。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我國教育優先區政策自1994年開始試辦以來,歷經1996年正式推行之三年計畫,實行至今將近15年,實為我國縮短城鄉差距,促進教育機會均等之重要教育政策。此種垂直平等的補助方式,由透過學校提出計畫,中央審核,專款專用,推動以來廣受學校好評,其精神理念亦受到學界肯定。 然而,教育優先區之概念並非我國所獨創,其始自英國普勞頓報告書之建議,法國亦採用優先教育區作為教育機會均等政策,同時美國亦有補償教育的作法,我國優先區政策在全球化的時代中,亦難自外於其影響,而產生政策借用之現象。在全球化的今日,在地現象常為遠處事件所型塑,乃至分析任何政策作為皆難避免探討政策借用之影響。然全盤移植的政策抄襲,難免產生橘逾淮為枳的政策借用失敗現象,故政策借用之研究對比較教育研究提出挑戰,認為政策之跨國移轉實為一調適再評估之歷程。 本研究將教育優先區政策作為一政策個案,分為中央政府、地方、以及學校等三個層級,藉由分析政策之借用歷程、遭遇困難、以及調適方式,歸納影響政策借用之因素。研究發現我國教育優先區政策以首長經驗及當時國教發展資源分配為背景,其決策調適過程受到資訊管道、在地經驗者參與、地方政治生態、行政體制及考核方式影響。在地方層級之調適作為受地方政治、行政文化等影響。而學校的在地文化、學校特色辦理的得名心態、升學主義、爭取經費之行政心態以及分處室辦理的本位主義皆會影響我國教育優先區政策之推動。最後並提出一評估性的架構,作為政策制定者借用國外教育政策之參考。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探究在台韓裔韓文教授跨文化生活適應歷程以及跨文化教學困境與因應策略,本研究邀請四位韓裔韓文教授參與本研究,並採用深度訪談與現場觀察以蒐集資料,本研究獲得以下結論。 一、跨文化生活適應歷程 (一)韓裔韓文教授以自身文化為參照,來看待與接觸異文化。 (二)韓裔韓文教授藉由自身文化的對照,重新調整跨文化適應以及自我反思。 (三)韓裔韓文教授在面對文化差異時,可能轉化成當地文化的觀點或是保持自身文化的觀點來解決跨文化生活適應的問題。 二、跨文化教學困境因應策略 (一)韓裔韓文教授以師生之間的母語不同所產生的溝通問題、當地學生的學習態度作為跨文化困境以及在台灣相關韓文師資與教材不足以外,韓裔教授採取相關課程為主題去引導與當地學生溝通時,因師生所面臨文化不同而建立的觀點與想法,造成跨文化困境。 (二)韓裔韓文教授透過師生之間的母語不同所產生的溝通問題,先去瞭解學生所使用的語言,並且韓裔教授針對當地學生的學習態度、教育期望以及師生之間不同文化觀點所產生的教學困境,由當地學生的觀點去理解與作為彼此認識不同文化的機會。 本研究依據結論提供數項建議,作為韓裔韓文教師教學之參考。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台灣高等教育評鑑制度自1975年發展以來,累積了豐富的成果。然而,在高等教育日益大眾化、市場化與國際化的趨勢之下,高等教育品質的確保與提升被視為必須持續努力的工作。本研究之比較研究對象-印度,近年來在經濟發展上迅速崛起,並被美國高盛(Goldman Sachs)公司將其與中國大陸、俄羅斯、巴西共同譽為「金磚四國」。高等教育是一國的經濟命脈,印度除了在經濟發展上擁有傲人的成就,其高等教育的品質保證措施在國際上也備受肯定,值得我國深入探究與學習。此外,印度近年來在與台灣同樣受到高等教育迅速擴張的衝擊,而產生高等教育質量不均的質疑。因此,本研究擬就蒐集台灣與印度之高等教育評鑑制度之相關文獻與官方文件資料,運用文件分析法以及Bereday的比較教育研究法,進行國際比較分析。根據上述,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如下:一、探討高等教育評鑑之內涵;二、探討高等教育評鑑模式;三、探討台灣與印度兩國高等教育評鑑制度之發展沿革;四、探究台灣與印度兩國高等教育評鑑制度之實施現況;五、比較台灣與印度兩國高等教育評鑑制度之評鑑模式;六、歸納分析結果,提出結論並試圖對台灣和印度兩國高等教育評鑑制度的未來發展提出具體建議,以供兩國教育行政機關決策之參考。   比較分析過程中,以高等教育評鑑制度之發展脈絡(包含發展分期、評鑑動機、評鑑機構性質、評鑑類型)以及實施現況(包含評鑑機構、評鑑類型、評鑑目的、評鑑內容與標準、評鑑程序、評鑑結果的處理與運用)為比較點,探討二國之異同。最後,依據研究結論對二國提出具體建議,以供二國之教育行政決策人員制定政策之參考。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今日英語教學理念深受建構主義觀點的影響,而二十世紀末開始興盛的網際網路(特別是全球資訊網),則正好為建構式英語教學提供展演的舞台。但網際網路的影響並非僅止於教學技術的創新,對於網際網路使用者的知識觀同樣造成不可小覷的衝擊。因此,英語教學運用網際網路科技可能產生的利弊得失,就成為一項值得研究的議題。然而衡諸現有相關文獻,關於網際網路特有知識觀與傳輸模式對於英語教學理念之影響與衝擊的研究卻相對欠缺。本研究即以文化基因論的概念作為分析架構,闡述網際網路運作所產生的特有知識傳輸型態,藉此突顯網際網路時代英語教學理念所面臨的潛在衝擊,最終提出符合網際網路知識傳輸觀的瀰式英語教學理念,以做為日後教學設計之參考。相關研究發現包括:文化基因論之瀰傳輸概念適用於解釋網際網路病毒式訊息散播之實境;網際網路特有之知識傳輸型態為建構式英語教學理念帶來衝擊;瀰式知識傳輸架構有助於形塑符合網際網路精神的英語教學理念;人類主體在網路時代中已漸次轉變為知識傳輸歷程的社會動因等。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國中導師與學生朝夕相處,肩負班級經營成敗的重責大任,法律雖賦予導師專業自主權,保障導師依法能不受外力干預,自由進行教育決定,但導師必須接受行政人員對教育事務的安排,更需面對來自家長的不同意見,專業自主權常因而受限。研究者擔任國中導師,曾經面臨專業自主權實踐的困境,因此期望透過他人實踐專業自主權的敘說,探究導師專業自主的困境並尋求解決之道。 本研究採取質性研究取向,以半結構式的深度訪談作為蒐集資料的方法,探究四位國中導師實踐專業自主權的樣貌,研究中分別呈現四位導師實踐專業自主權的經驗故事,再探究導師們實踐過程中面臨的外力干預情形、回應外力干預的方式,並釐清他們對導師專業自主權的詮釋。本研究的結論如下: 一、國中導師遭受家長干預班級事務、行政人員不當管理、校內導師影響班級師資等外力干預情形。 二、國中導師專業自主權的實踐,可大致區分為「預防」和「治療」兩種類型。 三、國中導師以「理性溝通」、「尋求支援」、「表達不滿」、「爭取信任」、「社群合作」五種方式回應外力干預,實踐專業自主權。 四、結構性因素影響導師專業自主權,導師的能力和意願影響其能動性的開展。 五、導師透過研習進修、對話反省的專業成長,專業自主實踐的能量充分開展。 六、國中導師大致認為自身享有高度專業自主權,並以自律來約束其導師角色。 本研究最後針對導師、學校、教育主管機關提供幾項建議。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台北市高中人文社會資優班歷經至今,已邁入第六年的耕耘。本研究基於就學習持久性的關懷,因而探討高中人文社會資優班畢業生在後續發展的概況,找出能影響學生後續發展之學習經驗範圍,作為日後台灣高中教育繼續發展人文社會素養培育的參考。主要研究目的有三: 一、歸納高中人文社會資優班學習經驗之回顧。 二、瞭解高中人文社會資優班畢業生目前大學生活之概況。 三、探究高中人文社會資優班學習經驗對其大學學習生活產生影響。 本研究採質性研究取向,資料蒐集的時間為2009年的5月至2010年的3月,透過半結構式的焦點團體訪談追蹤台北市建國中學以及中山女高人文社會資優班十六位畢業生在大學生活的後續發展。綜合研究發現,本研究獲得以下研究結論: 一、高中人文社會資優班時期重要他人的影響可分為正向人生觀的追尋以及社會資本的累積。 二、專題研究所提供的學習經驗成為日後大學學習生活中有用的先備知識。 三、學習接納和尊重與自己學習程度不一的同儕為高中人文社會資優班畢業生在大學生活中的一大挑戰。 四、高中的課程設計與老師指導方式間接造成高中人文社會資優班畢業生在大學與他人互動之差異。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對於推廣人文社會資優班以及後續研究之相關建議。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台灣自從教育改革以來,即開始逐漸強調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重要性,隨著《教育基本法》及《國民教育法》的制定,家長選擇學校及參與學校教育事務的權利,皆已在法規中獲得了確立。直到近年更有「全國家長團體聯盟」、「家長學苑」及各縣市家長協會等組織的成立,皆是以增進家長參與權以提升學生學習為理念,足見「家長參與」已成為台灣教育改革中不可忽略的重要議題。然而教育改革中所提倡的「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究竟是家長「參與」、「投入」抑或是「介入」?因此,本研究旨在了解家長參與的在地實踐與意義。研究目的如下: 一、了解家長參與的原因、方式、範圍及參與後產生的效果及意義。 二、探究家長與教師、學校行政人員之間的關係,彼此如何看待家長參與。 三、探究家長參與後,家長、教師與學校行政人員間的權力運作。 為能深入地了解家長參與的在地實踐與意義,本研究採用質性的個案研究,以台北地區一所國中為研究場域,透過深度訪談、參與觀察、文件分析等方式蒐集資料,進行為期一年的研究。 本研究透過資料的分析與整理之後獲致下列結論: 一、選擇學校即是家長參與的開始。 二、家長透過不同社會網絡的連結、學校日及不同的家長組織參與學校教育, 參與的範圍包括與升學相關的參與及與生活相關的參與。 三、造成家長參與差異的主要原因在於「時間」及「距離」。 四、家長參與後帶給教師更多的壓力。 五、「家長參與」因權力分配及教育理念之差異,而形成參與、投入及介入 之不同。 最後,根據研究結論,研究者提出有關家長參與在教育政策及後續研究之可行方向與建議,備供參酌。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分班爭議並沒有隨著2004年《國民教育法第12條》、2008年《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常態編班及分組學習準則》終止,反而在報章媒體不斷地揭露下,發現分班情形依然存在,到底分班是否能提昇學生的數學成就表現?對進入好班學生有效?對進入中後段班學生有效?哪種程度的學生能從分班中獲得最多好處? 本研究企圖回答上述四個問題,並從反事實(counterfactuals)的研究想像,利用傾向分數配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PSM),搭配事後分層的方式,討論分班的效果。以相較於沒有分班,進入前段班、中後段班對學生數學成就表現的影響,最後分析哪種程度的學生能最大化分班效益。 資料來源為臺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TEPS)第一波(2001)國一學生與家長問卷、第二波(2003)國三學生與家長問卷,依變項為國三學生IRT3-P的數學分析能力,並轉換成100分的模式以有助解釋,自變項為二三年級待在好班與沒分班、三年都在中後段班與沒分班,並利用學生的個人特質、家庭背景、之前的班級情形、學校因素作為控制變項。 研究結果發現學生二三年級在好班、相較於沒有分班,能增加5分;學生三年都在中後段班,則是會損失2分。分班如果以學生一年級的數學表現為標準,越不可能進到好班的學生、以及中等程度的學生受益最大,能增加6-12分。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探討教育政策行銷的基本意涵與理論基礎,建構一套適切的教育政策行銷模式,提供教育行政機關參考。 為達成上述目的,首先透過文獻探討,深究教育政策行銷的意涵和理論基礎,並分析教育政策行銷的相關研究成果,梳理出教育政策行銷的重要因素,提出「教育政策行銷初步模式」。其次,藉由訪談法,蒐集、彙整、分析10位教育學者、教育行政與學校校長對教育政策行銷的理念,及其對教育政策行銷實務上的觀察、省思與建議,並修正前述之「教育政策行銷初步模式」,建構出「教育政策行銷模式雛型」。再次,運用模糊德懷術問卷調查法,透過26位學者專家的評定,檢視教育政策行銷模式雛型的階段劃分、組成要素、內涵釋義及具體作法是否周延、適用,並衡量整體模式的適切性。最後,綜合文獻探討、訪談與模糊德懷術的研究結果,建構本研究之教育政策行銷模式。 本研究歸納文獻探討、訪談及模糊德懷術問卷調查的研究發現,獲致以下六項結論: 一、教育政策行銷是政府與教育政策利害關係人意志的溝通與交換。 二、本研究教育政策行銷模式之建構,係整合了階段劃分、組成要素與循環回饋三個層面。 三、教育政策行銷規劃階段包括確立教育政策行銷目標、分析教育政策利害關係人、評估影響教育政策行銷因素、籌措教育政策行銷經費、確定教育政策行銷對象與擬訂教育政策行銷計畫等六項組成要素。 四、教育政策行銷執行階段包括拓展行銷通路、主動溝通說服、適切運用公權力、發展夥伴關係、經營公共關係、區隔行銷市場、蒐集民意回饋、善用媒體行銷與評估成本效益等九項組成要素。 五、教育政策行銷評鑑階段包括確立評鑑目的、建構評鑑指標、發展評鑑工具、進行內外部評鑑、併用質與量方法等五項組成要素。 六、本教育政策行銷模式具參考價值,惟仍待後續研究之修正與擴充。 最後,根據上述研究結論,分別對教育行政機關及後續研究提出建議。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