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7.91.153

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學位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中 文 摘 要 本研究主要是根據依附理論,探討國小六年級學童與父母的依附關係對其同儕衝突處理策略的徑路關係。探討的重點是:(一)學童的依附關係、內在運作模式和同儕衝突處理策略的性別差異;(二)以學童的父母依附預測同儕依附的徑路;(三)以學童的父母和同儕依附預測內在運作模式的徑路;(四)以學童的父母、同儕依附和內在運作模式預測同儕衝突處理策略的徑路;(五)學童的父母依附對同儕衝突處理策略的間接影響徑路。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蒐集,並以台北市十所國民小學918名六年級學童為對象,進行研究。使用「父母與同儕依附量表」、「了解自己-他人量表」,和「你會怎麼做量表」等三種量表作為研究工具。將所得的研究資料以多變項變異數分析和多元迴歸分析統計法進行資料分析,重要發現如下: 一、 學童的依附關係、內在運作模式和同儕衝突處理策略的性別差異 不同性別學童的父親依附、同儕依附、自我表徵、他人表徵和同儕衝突處理策略有顯著差異。主要的差異顯現在對父親和同儕的信任、與同儕的溝通品質、自我表徵和他人表徵的信賴和利他向度,和衝突處理策略之抗爭和合作策略上,除了抗爭策略分數男生大於女生外,其餘上述變項,男生分數均略小於女生;而男女學童在母親依附則無顯著差異。 二、以學童的父母依附預測同儕依附的徑路關係 父母依附對同儕依附有直接影響。對父親和母親越信任、與母親溝通品質越好的學童對同儕也越信任;與母親溝通品質越好的學童和同儕溝通品質也越好;與父母越疏離的學童和同儕也越疏離。 三、以學童的父母和同儕依附關係預測內在運作模式的徑路關係 (一)以學童的父母和同儕依附關係預測自我表徵的徑路關係 父母和同儕依附對自我表徵有直接影響。與父母及同儕溝通品質越好,對同儕越信任的學童自我價值越高;與父母、同儕越疏離的學童,自我信賴感越低;與父親、同儕溝通品質越好、對同儕越信任、與母親越不疏離的學童,其自我利他傾向越高。 (二)以學童的父母、同儕依附關係預測他人表徵的徑路關係 學童的父母和同儕依附對他人表徵有直接影響。對母親、同儕越信任、和父親、同儕溝通品質越好或與父親越疏離的學童對他人的價值有越高的評價;和母親、同儕越不疏離或與母親溝通品質越不好的學童,越能信賴他人;與父親、同儕溝通品質越好,對母親越信任,或與母親溝通品質越不好的學童,越認為他人利他程度越高。 四、以學童的依附關係和內在運作模式預測同儕衝突處理策略的徑路關係 依附關係和內在運作模式對同儕衝突處理策略之抗爭、忍讓、合作、和尋求教師支持等四個策略有直接影響。與父親越疏離,自我價值越高,對自我和他人信賴感越低,自我利他傾向越低的學童,面對同儕衝突越傾向使用「抗爭策略」;對母親越信任,和母親溝通品質越不好,自我信賴感越低,自我利他傾向越高,對他人的評價越高的學童,面對同儕衝突越傾向使用「忍讓策略」;對母親越信任,越能自我信賴,自我利他傾向越高的學童,面對同儕衝突越傾向使用「合作策略」;與母親溝通品質越好,自我利他傾向越高的學童,面對同儕衝突越傾向使用「尋求教師幫忙策略」。 五、學童的父母依附對同儕衝突處理策略的間接影響徑路: 整體而言,學童的父母依附會先透同儕依附影響內在運作模式之自我表徵,再間接影響各同儕衝突處理策略。從徑路係數來看,可發現兩條父母依附對同儕衝突處理策略的主要影響路徑: 1.與母親的溝通品質先影響與同儕的溝通品質,再經由自我表徵的利他向度,分別影響同儕衝突處理策略的「抗爭」、「忍讓」、和「合作」等三策略。 2.與父親、母親的疏離程度先影響與同儕的疏離程度,再經由自我表徵的信賴向度,分別影響同儕衝突處理策略的「抗爭」、「忍讓」、和「合作」等三策略。 最後,研究者根據以上的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親職、輔導上的應用與未來的研究建議。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中文摘要 本研究主要以Miunchin結構學派家庭治療理論為基礎,探討婚姻衝突、家庭界限、青少年子女適應三者之間的關係,以台北市七所國中一至三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共計473名。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蒐集,所使用的工具包括「婚姻衝突量表」、「家庭界限量表」與「柯氏性格量表」。調查所得資料以典型相關分析統計法進行資料分析。本研究的主要發現如下: 一、 婚姻衝突與家庭界限之關係 婚姻衝突各個向度構成的X組變項和家庭界限各向度構成的Y組變項之間有三組顯著的典型相關存在,其相關組型如下: 1. 第一個典型相關結構顯示,當父母婚姻衝突的次數愈多、強度愈強、衝突愈沒有得到解決、衝突的原因愈是穩定,則家人愈傾向不分享彼此的接觸時間、個人空間、情緒空間、訊息空間;代間階層性上,父母愈無法撫育與控制,聯盟與友伴關係愈差。 2. 第二個典型相關結構顯示,當父母婚姻衝突的次數愈多,則家人愈傾向分享彼此的接觸時間、情緒空間、訊息空間、決定空間;父母愈能撫育、控制,形成友伴關係,但愈不傾向聯盟。 3. 第三個典型相關結構顯示,當父母婚姻衝突的原因愈穩定,則家人愈傾向分享彼此的情緒空間;父母愈能撫育。 二、 家庭界限與子女適應之關係 家庭界限各個向度構成的X組變項和子女適應各向度構成的Y組變項之間有三組顯著的典型相關存在,其相關組型如下: 1. 第一個典型相關結構顯示,家人愈傾向分享彼此的接觸時間、個人空間、情緒空間、訊息空間;代間階層性上,父母愈能撫育、控制,愈傾向聯盟與友伴,則子女適應上愈正常、愈親群、愈不會有焦慮、自卑憂鬱及攻擊的不適應癥狀。 2. 第二個典型相關結構顯示,家人愈傾向分享彼此的情緒空間,父母愈能撫育、控制,則子女適應上愈正常、愈親群,但也愈有焦慮、自卑憂鬱的不適應傾向。 3. 第三個典型相關結構顯示,家人愈少分享彼此的決定空間,父母統愈不傾向形成聯盟與友伴的關係,則子女適應上愈正常,攻擊傾向愈強,但也愈不親群。 三、 婚姻衝突、家庭界限與子女適應之關係 婚姻衝突、家庭界限各個向度構成的X組變項和子女適應各向度構成的Y組變項之間有三組顯著的典型相關存在,其相關組型如下: 1. 第一個典型相關結構顯示,父母婚姻衝突次數愈多、強度愈強、衝突愈沒有得到解決、衝突的原因愈穩定;且家人愈少分享彼此的接觸時間、個人空間、情緒空間、訊息空間;父母愈無法撫育、控制,愈不傾向形成聯盟與友伴;則子女在適應上愈不正常、愈不親群、愈有焦慮、自卑憂鬱及攻擊的傾向。 2. 在第二個典型相關結構顯示,父母婚姻衝突結果愈得到解決;且家人愈能分享彼此的接觸時間、情緒空間、訊息空間,父母愈能撫育、控制,愈是友伴;則子女適應上,愈是正常、親群、愈是有焦慮的傾向。 3. 第三個典型相關結構顯示,在父母婚姻衝突愈獲得解決、原因愈穩定;且家人愈能分享彼此的決定空間,父母次系統愈是聯盟與友伴的關係;則子女適應上,愈是親群,並愈少有攻擊傾向。 最後根據本研究之結果進行討論,以作為婚姻與家庭治療、青少年輔導與未來進一步研究的建議。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探討高中生知覺其父母教養方式與其完美主義傾向、及身心健康的關係。本研究以台北市立、縣立高中一年級與二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共計516名。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以及半結構式訪談進行資料蒐集,所使用的研究工具包括「親子關係量表」、「多元完美主義量表」、「一般健康量表」。所得的資料以典型相關分析、質化分析等方法進行處理。本研究結果如下: 一、高中生知覺其父母的教養方式與完美主義的關係 高中生知覺其父母的教養方式與其完美主義之間有典型相關存在。此典型相關關係主要是由X變項中的「父親過度保護」、「母親過度保護」、「父親關愛」、「母親關愛」透過第一個典型因素,與Y組變項中的「父母的期望」、「父母的批評」、「過度在意錯誤」形成相關。典型相關結構顯示,高中生知覺母親越傾向過度保護、父親越傾向過度保護,則高中生重視父母的期望、父母的批評以及過度在意錯誤的傾向會越高。 二、高中生的完美主義與身心健康的關係 高中生的完美主義與身心健康之間有典型相關存在,其典型相關結構是由二個典型相關組型所構成: (一)第一個典型相關關係主要是由X變項中的「過度在意錯誤」、「疑慮自己的做法」透過第一個典型因素 ,與Y變項中的「焦慮和不眠症」、「嚴重憂鬱症」、「身體症狀」形成正相關。 (二)第二個典型相關關係主要是由X變項中的「講求次序與條理」透過第二個典型因素,與Y組變項中的「 嚴重憂鬱症」形成負相關。 三、完美主義量表得分較高的高中生對生活中人、事、物的看法 (一) 重要他人對於完美主義傾向較高的高中生造成的影響,包括: 1、知覺重要他人對自己的要求:父母對自己的課業有高期望;父母反對自己繼續參與社團活動;父母、 老 師不滿意自己的成績表現:父母會監督、鞭策自己的課業。 2、因應這些要求所可能採取的行動包括了:內化他人的批評,而不許自己失敗;害怕負面的評價,而放 棄自己想做的事;誇大自己所遭遇的困難,以逃避他人的批評。 3、可能引發的情緒包括了:壓力;生氣、厭煩。 (二) 完美主義傾向較高的高中生對自我的要求及影響;包括: 1、知覺自己對自己的要求:對大部分事情的自我要求很高;希望自己的課業表現可以處於同儕領先的地 位;社團、人際方面要求自己能成為最出色的;過度關切自己未來的生涯。 2、可能產生之行動包括了:投注大量的心力:不達目的決不放手:在意細節;反覆、重做;擬定計劃。 3、可能引發的情緒包括了:焦慮、心神不寧;恐懼;自我懷疑;不滿;羞愧感;低落;無能感;無助感。 最後根據本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以作為親職教育、諮商輔導與未來進一步研究之建議。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Perceived Pare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欲瞭解離婚女性案主在諮商中所經驗到的改變為何?她的自我在諮商中如何重新建構?以及在這個諮商建構過程中所反映出有關社會文化的意義又是些什麼? 研究者透過願意參與研究的諮商員,在服務的機構中徵求有意願參與研究的個案,並採取質化研究設計,參與研究者是一名四十多歲的離婚女性,已離婚約四年,因對自己因為算命產生的情緒感到不解而尋求諮商協助,接受六次短期諮商;諮商員是一名女性,採取薩提爾諮商模式取向。本研究共計蒐集案主接受六次短期諮商逐字稿、每次諮商完畢後的人際歷程回憶訪談及六次諮商結束後的訪談的資料,進行內容分析,描繪出一名離婚女性在諮商中自我改變的描述文。 研究結果發現案主在諮商過程中是以自我發展為主軸進行改變,並出現有關的社會文化意義。 根據本研究的結果與發現,本研究中的離婚女性有強烈的自我成長需求,藉由諮商的協助,案主的自我認定更加清楚,自我意識更加堅定,同時出現新的行為與人際互動方式,但在過程中,案主是掙扎於傳統社會文化的期待與規條中,社會文化中對女性與離婚婦女的偏見是存在且具有壓抑性的,同時,諮商的信賴關係與有關的做法及信念,對於案主的改變是有催化效果的,研究者針對上述各點提出討論,最後並於文末提出建議要點。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主要目的是在探究內科臨床護理人員所須具備哪些健康諮商技巧,以協助慢性病人因應各種身-心-社會問題;再據以設計一套護生的健康諮商技巧訓練方案,實際實施並評估方案成效。本研究分兩階段進行研究。 第一階段進行「內科護理人員健康諮商技巧的需求評估」:是以焦點團體研究法;分別蒐集病人、護士、看護、護生和護理老師的意見,結果發現:內科慢性病人和家屬都期待護理人員協助其因應生病所引發的各種心理困擾和生活問題,因此護理人員須具備的健康諮商技能應包括1.透過照顧病人身體的專業技術和態度,贏得病人的信賴與合作;2.教導病人實踐衛生教育;3.敏銳留意並協助處理病人的身-心-社會問題;4.建立病人的社會支持、信心和希望;5.控制並調適自己和病人情緒等五大項。 第二階段進行「內科護理習學生健康諮商訓練方案之設計、實施與成效評估」:是依據前一階段的研究結果設計訓練方案,在大四護生的「諮商原理與技術」課程中進行實驗;另外又設計「人際關係訓練方案」在大四護生的「人際關係」課程中進行對照;再以未接受訓練的護生為控制組,進行三組間比較。同時為了評估訓練方案效果而自編兩種研究工具,在實驗進行前後一週施測:一是「護病互動經驗問卷」,讓護生自評其自我效能感是否提昇;另一是「健康諮商技巧實作量表」,讓護生、模擬病人和諮商專家三者,一起評估護生與模擬病人諮商的實作技巧表現是否提昇。所得的資料分析是以前測為共變項,後測為依變項,進行單因子共變數分析,結果第二階段的四個研究假設大致獲得支持:不論是護生自評其護病互動中自我效能感,或護生、模擬病人和諮商專家對護生在模擬情境的健康諮商技巧實作表現,大致是認為接受「健康諮商訓練方案」的護生比接受「人際關係訓練方案」或未接受訓練方案的護生更有進步。因此健康諮商訓練方案的有效性得到驗證,研究者乃進一步對慢性病、醫護教育和未來研究等三方面提出落實健康諮商的建議。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的目的在瞭解目前大學校園女學生對婚前性行為所持觀點,以及在面對婚前性行為內在衝突時的經驗與調適歷程,期望透過研究結果的發現,可以增進輔導實務工作者對於目前大學校園女學生婚前性行為衝突的瞭解,以做為日後輔導工作的參考依據。 本研究採取質化研究取向之深度訪談法,以半結構式的訪談大綱進行訪談、蒐集資料,並將訪談結果謄寫成訪談逐字槁,以抽取受訪者內在衝突經驗要素的方向,作進一步的整理與分析,最後並以文本描述呈現受訪者的個人內在衝突經驗。另外,研究者針對受訪者之間共通與獨特之要素,歸納整理的綜合發現如下: 一、 大學校園女學生婚前性行為觀點與態度 (一) 大學校園女學生婚前性行為觀點與態度的內涵 1. 性在目前大學生情侶間是很普遍的 2. 性關係對伴侶關係的意義正負面並存 3. 婚前性行為中,男女兩性在觀點、態度上均有差異 4. 生理親密與心理親密的發展同時並進且交互影響 5. 當個體具有正向的性觀念,並且與伴侶有穩定的感情基礎時,婚前性行為是可以被允許的 6. 可以接受別人發生婚前性行為,但自己則不一定 (二) 大學校園女學生婚前性行為觀點與態度的意義 1. 性在目前大學校園中的普遍性 2. 性態度中的雙重標準 3. 社會價值觀下的女性角色規範 4. 正向性價值觀的強調與渴求 (三) 大學校園女學生婚前性行為觀點與態度的影響來源 1. 父母親的態度 2. 社會價值觀 3. 同儕、朋友 4. 書籍、媒體 5. 學校、課程 6. 與性相關的特殊經驗 7. 接受輔導的經驗 8. 交往經驗 9. 社團、宗教 10. 其他(姊妹、男友、男友的家庭) 二、 婚前性行為內在衝突的內涵與背景脈絡 (一) 婚前性行為內在衝突的內涵 1. 對性的罪惡感 2. 對外界眼光的擔心 3. 對懷孕的擔心 4. 新舊觀念的掙扎與矛盾 5. 無人可以求助 6. 其他的擔心(身體受到傷害、被傳染到性病、性關係發生得太快、對異性的疑惑、怕男友認為自己隨便、怕未來交往的其他異性無法接受自己) (二) 婚前性行為內在衝突形成的背景脈絡 1. 自幼接受到偏差的兩性觀念與性觀念 2. 成長過程中缺乏適當的性教育與兩性教育 3. 過份依賴的伴侶關係 4. 面對發展過快的性關係卻無法表達自己的感受 (三) 婚前性行為內在衝突中轉變的影響來源 1. 同儕的分享與支持 2. 男友的陪伴與支持 3. 諮商輔導的介入 三、 面對婚前性行為內在衝突時期待的幫助 (一) 期望被教導 (二) 有分享的對象 (三) 社會價值觀可以改變 (四) 父母親的正向示範 (五) 輿論的聲音 (六) 其他對性的觀點 本研究也針對上述的研究結果作進一步的討論,並針對父母親、學校、諮商輔導專業與所有女性提出建議。最後並依據研究過程與結果中的發現,對未來的研究方向提出建議。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探討「理情U型自尊模式」親職團體方案的效果,以台北市金華國中、塯公國中共四十名家長(母親)為研究對象,隨機分派為實驗組與控制組,實驗組接受為期十週、每週兩小時半的親職團體方案,控制組在研究期間暫不接受任何處理,而於研究結束後,再由研究者實施相同的十週團體。 本研究之資料包含量化資料與主觀性回饋資料兩部分。量化資料方面係以母親所填之「母親自陳管教行為量表」、「父母教養態度量表」、「親職教育問卷」,及其青少年子女所填之「自我態度量表」、「母親教養方式問卷」、「親子關係量表」為評量工具,以前、後測的測量方式來瞭解本方案在改善母親管教行為、母親教養態度、教養知識、子女自尊與子女所知覺的母親教養方式、親子關係的效果。本研究分別以量表前測分數為共變項,以獨立樣本單因子共變數分析的統計方法,排除因前測得分不同而影響研究結果的差異,來驗證研究假設。主觀性回饋資料包括成員填寫之回饋表、成員接受電話訪談的內容,作為輔助討論本親職團體方案效果之資料。本研究的主要發現如下: 一、「理情U型自尊模式」親職團體方案對改善母親管教行為之效果 1. 本團體方案對於提昇母親「平權獨立」管教行為並無效果。 2. 本團體方案對於減少母親「權威依賴」管教行為並無效果。 二、「理情U型自尊模式」親職團體方案對改善母親教養態度之效果 1. 本團體方案對於提昇母親的教養自信心有顯著效果。 2. 本團體方案對於改善母親對子女行為的歸因並無效果。 3. 本團體方案對於增進母親接納子女行為的態度並無效果。 4. 本團體方案對於增進母親瞭解子女行為的態度並無效果。 三、「理情U型自尊模式」親職團體方案對增進母親教養知識之效果 1.本團體方案對於增進母親的教養知識有顯著效果。 四、「理情U型自尊模式」親職團體方案對提昇子女自尊之效果 1. 本團體方案對於子女自尊有顯著的正面效果。 五、「理情U型自尊模式」親職團體方案對改善子女知覺的母親教養方式之效果 1. 本團體方案對於減少青少年子女所知覺的母親權威教養方式並無效果。 2. 本團體方案對於增進青少年子女所知覺的母親關懷教養方式並無效果。 六、「理情U型自尊模式」親職團體方案對改善子女知覺的親子關係之效果 1. 本團體方案對於提昇青少年子女所知覺母親的「知心感」並無效果。 2. 本團體方案對於減少青少年子女所知覺母親的「負向情感」並無效果。 七、從成員訪談結果發現,成員認為本團體方案切合其需求,在改善教養方式、改善親子關係、改變教養觀念上有所幫助。成員亦能將在團體中所學之教養方式運用在生活中,但在實行上仍然會有所困難。 八、從各種評估角度分析,成員感到「背孩子同行」、「親子尊嚴保衛戰」、「情緒接納與同理心」等單元印象最深刻、最有收穫、最受用,獲益最多。 九、根據成員、觀察員的回饋,其表示本團體氣氛良好、團體互動頻繁、團體凝聚力強、領導員適時有效的介入皆對提高本團體效果有所幫助。 最後,研究者根據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且進一步提出本「理情U型自尊模式」親職團體方案在應用上、未來推廣親職教育上,以及未來研究上的建議。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臺灣諮商輔導人員在學習諮商過程中文化議題的衝擊與統整 中 文 摘 要 本研究的目的為:1.探討諮商輔導之理論觀點及專業工作情境中會引發衝擊的文化議題;2.探討諮商輔導人員在學習諮商的過程中對衝擊經驗所做的思考和反省;3.探討諮商輔導人員在學習諮商的過程中不同文化觀點的統整經驗;4.依據諮商輔導人員在學習諮商過程中的文化衝擊與統整經驗,對臺灣諮商輔導人員的教育、訓練方式提出具體建議。 本研究邀請十二位國內的諮商輔導人員作為受訪者,進行半結構式的深度訪談,並採用紮根理論研究法對訪談資料進行分析。研究結果與討論分為五個部份敘述: 首先,綜合來看本研究的受訪者在學習諮商過程所習得的觀點與在生活環境所習得的觀點,在人性觀、人我觀、自我觀、諮商觀各方面都有明顯的差異,這些不同觀點的背後反映的是不同文化的信念價值體系。 其次,本研究的受訪者在學習理論的過程,將所習得的理論知識運用在專業工作情境與生活情境時,都曾經經歷衝擊。本研究受訪者對於衝擊經驗的描述有:質疑與批評、震驚與學習、落差與懷疑、挑戰與衝突等幾種類型。 引發衝擊的議題分別從人性觀、人我觀、自我觀、諮商觀與文化觀等五方面來探討。衝擊的經驗反映了不同文化信念之間的差異;這些衝擊經驗引發的痛苦與不安對諮商輔導人員的學習與工作造成影響,多數諮商輔導人員在衝擊經驗中開始思考某些理論觀點與真實情境的落差,根據現實環境的狀況,調整自己的觀點和作法。 第三,本研究的受訪者經驗衝擊後所採取的思考或行動策略有四類:1.研讀書籍和再學習;2.與他人討論與向他人學習;3.探索思考引發衝擊的現象;4.整理個人的生命經驗與澄清個人的價值觀。 針對本研究受訪者對於引發衝擊議題的反思情形加以綜合之後發現,與個人思考與判斷較有關係的議題,受到個體自我控制的程度較大,遭受到的衝擊較小,可以選擇保有從諮商中學習而來的觀點,向不同文化的價值信念學習。某些議題牽涉到社會環境的層面較多,個體必須正視文化價值觀對人的影響,對於原有環境的信念系統有較多的關注與尊重,調整從諮商專業學來的觀點和態度。 第四,從本研究受訪者的統整經驗反映了的諮商輔導人員文化衝擊與統整歷程中幾個重要的現象: 1. 文化衝擊的經驗有助於個體增加對自我文化價值觀的意識與了解。 2. 在學習諮商的初期諮商輔導人員會認同自己所學習到的觀點並加以運用。 3. 全盤運用諮商理論概念或習自於國外的觀點經歷到無法解決問題的困境。 4. 諮商輔導人員經歷挫折之後開始區辨不同的信念與經驗,調整個人的觀點與作法。 5. 藉由不同文化觀點的整合發展個人的諮商理論觀點。 第五,諮商輔導人員文化衝擊與統整的經驗對諮商輔導人員教育方式的啟發有: 1. 要重視基本態度與技巧的養成和培養學習專業理論的開放態度。 2. 要增加諮商輔導人員的文化意識與反省能力。 3. 本研究對於現有專業訓練的進行方式加以反省;同時提出培養諮商輔導人員文化意識與文化反省能力的課程設計。 4. 其他的重要議題,包括:重視諮商輔導人員在學習諮商過程的挫折或疑惑經驗;鼓勵諮商輔導人員拓展個人的學習經驗和生活體驗;重視督導在諮商輔導人員專業與文化統整歷程的重要性。 根據本研究的結果與討論,研究者提出對諮商輔導人員,對諮商輔導人員培育機構的建議,並對未來的研究提出建議。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的目的在探討讀者的先前知識、文章結構和多媒體呈現等因素對於讀者在學習文章時的認知歷程和興趣狀態,以及對學習效果的影響,同時也希望藉由實驗結果來檢驗「認知負荷論」、「結構-處理互動模型」和「結構-趣味-投入模型」對上述影響狀態的解釋和預測效果。實驗一和實驗二以國二學生為對象,探討讀者的先前知識和文章結構對於建立內文基礎和情境模型的影響;以及文章結構和先前知識對情境模型產生交互作用的可能機轉。實驗三和實驗四分別以文章搭配插圖,或以文章搭配動畫和音效,探討多媒體材料對於提升閱讀的情境興趣和閱讀投入,進而改變上述交互作用的可能性。茲將研究結果綜合說明如下: 一、讀者的先前知識和文章結構會影響文章學習的歷程和結 果:高先前知識者在閱讀文章時,其對文章的負荷感比低先前知識者低,但興趣感和閱讀時間沒有差別。高先前知識者對於文章內文基礎(事實性知識的記憶和再認)及情境模型(學後遷移和問題解決)的建立效果要優於低先前知識讀者。連貫性較低的文章,可能引發讀者較高的認知負荷,但引發的興趣感和閱讀時間並沒有差別。高連貫文章在建立高和低先前知識讀者的內文基礎大致上有較好的效果;對於建立低先前知識讀者的情境模型也有較好的效果,此結果支持認知負荷論的「分心假說」和結構-處理互動模型的「結構增益處理假說」。但高連貫文章對於建立高先前知識讀者的情境模型未必有較好的效果。 二、讀者的先前知識和文章結構可能對學習產生交互影響的效果:讀者的先前知識和文章連貫性會對文章的學習歷程和效果產生交互作用。高連貫文章對低先前知識者在減低認知負荷和提昇內文基礎及情境模型成績的幫助作用,大於對高先前知識者。但高連貫文章對於高先前知識者建立情境模型可能有正向協助的效果,也可能產生干擾效果。但由於此種高連貫文章未必有利高先前知識者的現象並不穩定,因此無法有效重複驗證McNamara 與Kintsch(1996)及McNamara等人(1996)的研究發現。此外,對高連貫文章未必有利於高先前知識者的可能解釋,從讀者在認知負荷、閱讀時間和閱讀效果之表現上判斷,較支持「結構-處理互動模型」的「結構-處理消長假說」,而較不支持認知負荷論的「累贅效果假說」。本研究稱此種現象為「結構-處理消長現象」。 三、多媒體材料會影響文章學習的歷程和成果:在對學習歷程的影響上,多媒體材料中的插圖搭配高和低連貫文章呈現,可以降低讀者在閱讀文章時的負荷感,減少對文字的閱讀時間,但並未增加讀者的情境興趣感。多媒體材料的動畫和音效配合高和低連貫文章呈現,可以降低讀者在閱讀文章的負荷感,增進其情境興趣感,並增加其文字閱讀時間。對於閱讀材料的興趣感,可以降低其對材料的負荷感,此現象支持「結構-趣味-投入模型」的「趣味抵減負荷假說」。在對學習效果的影響上,插圖和動畫的呈現都有助於讀者的內文基礎和情境模型成績的提昇。且動畫(和音效)與高連貫文章搭配後,可提升情境興趣進而提升閱讀投入(時間)。此種閱讀投入的提升雖無法消弭「結構-處理消長現象」的發生,但有助減弱其效果。就多媒體材料提升情境興趣和閱讀投入,進而促進閱讀效果的發現,支持「結構-趣味-投入」模型的「興趣增益處理假說」。 四、以認知負荷和學習效果兩個成份,或以認知負荷、情境興趣和學習效果三個成份,作為比較教材之教學效益的指標,均有其限制存在:依據認知負荷論以認知負荷和學習成就作為計算基準的教學效益指標,在「低負荷-高成就」或「高負荷-低成就」的學習情境中,所計算出的教學效益指標對教材有不錯的區辨性。但在「高負荷-高成就」或「低負荷-低成就」的情境中,此教學效益指標不易有好的區辨性。若將「情境興趣」作為衡量教學效益的動機因素指標,將其融入原來的教學效益計算公式中,對於不同閱讀教材的區辯力雖有增加,但對於區辨上述引起「高負荷-高成就」和「低負荷-低成就」的情形之教材,仍然無法發揮更好的效果。 五、整體而言,就讀者的先前知識、文章結構和多媒體呈現等因素影響文章學習時的認知歷程、興趣狀態和學習效果的實驗結果加以觀察,「結構-趣味-投入模型」的預測獲得最多的支持。 本研究除針對上述結果加以討論外,並對本研究的限制和後續可能的應用和研究方向提出建議。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以台北市八十八學年度公立高職的「延修生」51人為研究對象,並以大台北地區實施學年學時制下目前為三年級的「留級生」44人與就讀二年制專科或技術學院一年級的「一般生」44人為參照樣本進行研究,目的在瞭解學年學分制下延修生的自我概念、學習行為與學校適應及其相互之關係。 本研究以「高職學生學習經驗問卷」進行資料之蒐集,調查所得資料以單因子多變項變異數分析比較三組學生在自我概念、學習行為與學校適應的差異,並以典型相關來瞭解自我概念、學習行為及自我概念和學習行為與學校適應的關係。 本研究之重要結論如下: 一、 不同學習結果評定的三組學生,其自我概念有顯著差異,一般生在「一般學業自我概念」、「數理自我概念」與「一般自我概念」三方面,顯著優於延修生;留級生的「數理自我概念」也優於延修生。 二、 不同學習結果評定的三組學生,其學習行為有顯著差異,在「對學校課程態度」、「對老師態度」、「對同學態度」、「學習動機」、「學習方法」與「學習習慣」六方面,一般生顯著高於留級生;「對學校老師態度」、「對同學態度」、「學習方法」、「學習動機」與「學習習慣」五方面,一般生顯著高於延修生;留級生的「學習動機」也顯著高於延修生。在學習動機方面,延修生是三組學生中最弱的。 三、 不同學習結果評定的三組學生,在學校適應四個層面均有顯著差異。一般生在學校適應的任何一個層面,均顯著優於延修生;在「勤學適應」與「同儕關係」上,一般生也顯著高於留級生,在「常規適應」與「師生關係」上,留級生顯著優於延修生。 四、 延修生與一般學生的自我概念與學校適應是有所關連的,延修生只有一組典型相關因素達顯著水準,即是「同儕自我概念」與「同儕關係」最密切;一般生則可以找到兩組達顯著水準的典型相關因素,主要是「一般學業自我概念」與學校適應中的「師生關係」、「勤學適應」較有關係;其次是「同儕自我概念」與「同儕關係」的關連較密,此與延修生之相關組型相近。 五、 留級生與一般生的學習行為與學校適應是有相關的。留級生可以找到兩組顯著的典型相關因素,主要是「學習動機」與「勤學適應」的關係,其次是「對老師態度」與「師生關係」的關連。一般生可以找到三組顯著的典型相關因素,主要是「學習動機」、「學習習慣」與「師生關係」的關連,其次是「對環境態度」與「常規適應」的關連較高,再次則是「學習方法」、「學習習慣」與「勤學適應」的關係較密。 六、 三組學生不同學習結果評定的學生,其自我概念和學習行為與學校適應的關係都有相關。延修生只有一組典型相關因素達顯著水準,主要是「同儕自我概念」與「同儕關係」的相互關係;留級生有兩組典型相關因素達顯著水準,主要是「一般學業自我概念」、「學習動機」與「勤學適應」、「常規適應」的相關較高,其次是「對環境態度」與「勤學適應」的關係較密;一般生有三組典型相關因素達顯著水準,主要是「一般學業自我概念」、「對學校課程、老師的態度」、「學習動機、習慣」與「師生關係」、「勤學適應」關連較大,其次是「同儕自我概念」與「同儕關係」較密切,再次則是「對老師的態度」與「常規適應」關連較密。 七、 研究中發現延修生的自我概念,學習行為與學校適應,有很多方面明顯的不如一般學生,是校園中需要被關懷的一群,延修生的輔導不容忽視。 根據本研究結果,針對延修生輔導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以供參考。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