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9.86.56

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學位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四實習諮商員在個別實習期間諮商能力的表現與發展情形,並探究影響實習諮商員諮商能力發展的相關因素。本研究採用焦點團體訪談的方式,以台北地區一所師範院校輔導科系之十六位大四實習諮商員為研究對象,於其第一學期個別實習期間,進行四梯次的焦點團體訪談,訪談所得資料以質的分析方式進行分析。根據研究結果,所得發現如下: 一、實習諮商員諮商能力的表現與發展 1.諮商信念:實習諮商員由實習初期直接套用理論的概念來進行晤談,改變成注意當事人的個別差異;實習諮商員也較有彈性地接納諮商員可以有自己的價值觀;但限於經驗不足,實習諮商員進行實務工作時,仍缺乏與諮商理論間的銜接。 2.互動關係:實習諮商員透過實務逐漸瞭解建立關係的方式與時機,但尚未能善用關係協助當事人改變。有些實習諮商員在互動中能逐漸修正、重視與當事人的互動經驗,因而產生較佳的互動關係;有些則讓諮商隨性發展而變成閒聊。 3.概念形成技能:實習諮商員由晤談前收集當事人「問題」的資料,轉而重視經由諮商互動中得到對當事人正向方面的認識;實習諮商員缺乏統整、分析個案訊息的能力而無法確立工作方向與目標;在互動中偏重於諮商員的表現,未能對當事人問題進行評估,缺乏理論架構而無法分析當事人問題的成因、瞭解當事人的心理動力;回顧諮商過程,實習諮商員更加體驗到晤談是循序漸進發展的一個過程,但因為缺乏對評估與反應的後設思維,以致無法做出有意圖的反應。 4.諮商技術:實習諮商員僅重視運用諮商的技術,較未能體會技術的理論基礎,也缺乏統合應用各種技術的能力。 5.自我覺察:實習諮商員能覺察自己被引發的情緒,但未能予以有效的處理;偏重自我反省為主的自我覺察、發現自己在某些議題上諮商處理能力有所侷限,以及無法釐清諮商員的角色定位;實習諮商員能發現疑惑,並主動尋求解決之道。 6.專業倫理:實習諮商員在實習過程中特別重視專業倫理中的「保密」守則,也會盡己所能地確實遵守。 二、影響實習諮商員諮商能力發展之相關因素 實習諮商員之諮商能力發展則受到下列相關因素的影響:實習諮商員學習背景與個人信念之影響、實習諮商員實習期間上課經驗的影響、接受督導經驗之影響、學校實習經驗之影響,以及實習期間接案經驗之影響。 研究者最後依據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建議,以作為發展大四實習諮商員教育與訓練課程,及後續研究之參考。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了解「個人諮商理論」的重要內涵、建構的歷程、建構歷程中,所遭遇的困境經驗及因應、轉化方法,及了解諮商員建構「個人諮商理論」,對從事專業心理諮商工作的影響。而為達到以上研究目的之探究,本研究採質化的研究方法,透由深度訪談法訪談六位心理諮商人員以蒐集資料,並採用現象還原的方法分析資料,最後以描述文的方式呈現研究結果. 本研究的發現如下: 1.「個人諮商理論」重要內涵共包含:六位受訪者對「人性觀」、「個體成長、發展的動力」、「人為什麼會有問題」、「人如何因應處理問題」、「諮商員如何幫助個案改變」、「個案改變的要件、如何評估個案已改變」、「個案若未能改變,是什麼原因造成的?諮商無效的原因?」等七大議題的看法。在探討「個人諮商理論」的重要內涵上,發現它受諮商專業訓練及個人信念的影響大。 2.「個人諮商理論」的建構與發展時期共可分為:「原始理論學習、模仿期」、「個人諮商理論萌芽期」、「個人諮商理論發展期」至「個人諮商理論成形期」四個時期。 3.影響「個人諮商理論」建構的三個重要因素,則有:諮商理論的學習、實務經驗及生活經驗等三種.這三種影響因素在「個人諮商理論」的四個發展時期,各自占有不同程度的重要性,而三影響因素間的辯證對話,乃不斷出現在「個人諮商理論」四個發展時期。 4.「個人諮商理論」的建構出現:「階段整合型」、「實作取向型」、「經驗取向型」、「理論建構型」、「逐漸累加型」等五種建構型態。影響六位受訪者形成五種不同「個人諮商理論」的建構型態,原因包含:(1)受環境中獨特學習背景影響;(2)受個人不同學習方式的影響;(3)其它個人因素。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與討論,提出具體建議,並說明本研究之限制,以做為後續研究的參考.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了解口足畫家的自我超越及其生涯發展歷程,並探討其影響因素。本研究採質化的研究方法,邀請天生殘障,或因特殊疾病及意外,以致無法像常人一般用手握筆,而必須依賴嘴巴或雙腳作畫的口足畫家作為研究參與者。根據深度訪談、訪談日誌、觀察筆記、相關文件所蒐集的資料,透過分析、比較、歸納與詮釋的程序之後,藉以描繪口足畫家的生命故事並建構其生涯發展理論。 本研究的發現如下: 一、 口足畫家的生涯發展歷程可分為:(1)衝擊前的風平浪靜階段:在 遭遇意外之前,他們大部分如同一般孩童一樣正常成長、發展。 (2)心理衝擊階段:在這個階段,他們覺察到自己與他人的不同而 產生心理衝擊或是因後天意外導致肢體障礙而產生心理衝擊。(3) 心理調適階段:剛開始,他們多數會逃避現實,在經歷一段時期的 自我掙扎之後,才能完成心理調適。(4)生涯探索階段:開始著手 規劃自己的未來,探索自己的生涯方向。(5)生涯定向階段:經過 生涯探索之後,決心以繪畫作為自己的終身志業。 二、 影響口足畫家自我超越與生涯發展的因素,包括:(1)個人因素: 口足畫家經由接納自己的殘障、克服自卑心結,而建立正向的自我 概念、自我肯定,進而自我超越,並積極發掘自己在各方面的潛能 而擬定行動策略,有助於其生涯發展歷程。(2)家庭因素:以拒絕 或過度保護的方式來與殘障親友相處,易形成殘障朋友自卑或依賴 的習性;家人適度的支持與接納有利於其重建過程。(3)教育因 素:雖然學校特殊教育的薄弱及技藝訓練的不足造成生涯發展的限 制,然而口足畫家卻以不斷自我進修來發展自我潛能、豐富自己的 生命。(4)社會因素:社會福利、資源的不足極易形成生涯發展的 阻礙,然而口足畫家卻能善用並整合社會資源,透過社會的支持、 接納以及貴人的相助而突破生涯發展的困境。以上各個影響因素, 息息相關。 三、 從過去的相關研究及Adler、Frankl的理論亦可以交叉綜觀出口足畫 家的自我超越及生命歷程全貌。其艱辛、曲折的生命歷程,正如鳳 凰火鳥一般,在重重的險阻中,浴火重生。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作綜合性的討論,提出具體建議,並說明本研究之限制,以作為後續研究的參考。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主要的目的在探討青少年知覺的家庭功能、親子衝突、因應策略與生活適應之間的徑路關係,以及不同性別在親子衝突、因應策略上的差異情形。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蒐集,使用之工具為「父子衝突量表」、「母子衝突量表」、「父子衝突因應策略量表」、「母子衝突因應策略量表」、「修訂家庭功能評量表」、「修訂學生在校行為問卷」。研究對象為台北市弘道國中、五常國中、桃源國中、景美國中、台北縣頭前國中、板橋國中、蘆洲國中、自強國中等八所國中之一、二、三年級學生,合計共為638名青少年。所得結果以單因子多變項變異數分析、多元逐步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來進行資料分析。 本研究之重要發現如下: 一、 不同性別之青少年在父子衝突與母子衝突上有顯著差異。 二、 不同性別之青少年在親子衝突因應策略上的差異情形: 就整體父子衝突因應策略、母子衝突因應策略而言,男女生之間 並無顯著差異。 三、 家庭功能對親子衝突之直接影響: 家庭功能能夠預測父子/母子衝突的程度,且家庭功能愈高,父子 /母子間的衝突愈低。 四、 親子衝突程度對親子衝突因應策略之直接影響: 父子/母子衝突的程度可以預測青少年在面對父子/母子衝突時所採用的因應策略。 五、 家庭功能對青少年生活適應之直接影響: 不論在父子衝突或母子衝突方面,研究結果均顯示,家庭功能對青少年生活適應有正向的直接影響。 六、 親子衝突程度對生活適應之直接影響: 不論在父子衝突或母子衝突方面,研究結果均顯示,親子衝突程度對青少年生活適應有負向的直接影響。 七、 親子衝突因應策略對青少年生活適應之直接影響: 父子衝突因應策略與母子衝突因應策略對青少年生活適應有直接 的影響。 八、 家庭功能對生活適應之間接影響: 在父子衝突與母子衝突部分皆顯示:家庭功能可藉由影響父子/母子衝突而間接影響青少年生活適應;也可藉由影響父子/母子衝突與父子/母子衝突因應策略,而間接影響青少年生活適應。 九、 在父子衝突和母子衝突方面都顯示,親子衝突對生活適應的直接影響較家庭功能對生活適應的直接影響大。 十、 家庭功能對生活適應之主要影響徑路: (一) 在父子衝突方面,家庭功能對生活適應中有關勤學適應、常規適應與師生關係的主要影響徑路是:「家庭功能透過影響父子衝突而間接影響生活適應」。 (二) 在母子衝突方面,家庭功能對生活適應各因素的主要影響徑路是:「家庭功能透過影響母子衝突與母子衝突因應策略,進而間接影響生活適應」。 本研究並根據研究結果,對青少年、父母、學校教育單位與後續研究者提出相關建議。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中 文 摘 要 本研究的目的在於從社會文化脈絡的觀點下,瞭解三位童年性侵害女性成人復原歷程中的困境與改變經驗。期望透過研究結果的發現,可以更瞭解童年受創的女性成人,在復原歷程中所面臨的困境與其實際的改變經驗。並且經由對其復原歷程深入的瞭解,可以提供給實際從事性侵害治療實務工作者的參考依據。 本研究採取質化研究之深度訪談法,以半結構式的訪談大綱進行訪談、蒐集資料,並將訪談的結果謄寫成逐字稿分析。分析的脈絡是以受訪者逐字稿、研究者本身、與文獻三者之間來回循環與對話,透過循環理解過程,深入詮釋受訪者的經驗,以之作為進一步的討論依據。 本研究的發現如下: 一、 三位童年性侵害的女性成人在復原歷程中,對性創傷的意義建構,深受社會文化脈絡的影響,而形成在復原歷程中的困境。研究結果發現,三位女性所面臨的困境呈現以下五個現象:家族主義優於個人主義、貞操觀念危及女性生存價值、刻板化性別角色限制女性力量的發展、傳統社會對女性生涯路的期許、不平等的權力關係形塑女性深層的無力感。 二、 三位童年性侵害的女性成人復原歷程中改變經驗的發現如下:同性戀與精神疾病的困擾是生活中關注的焦點、促發轉變的動機需要醞釀(負向情緒累積醞釀改變的發生、企圖尋求生活困擾的根源、對自我完整的期許)、外在支持力量有助於轉變的發生(正向支持力量介入協助轉變的決定、透過轉換環境解除壓力困境)、缺乏滋潤性力量使改變發生繫於個人、接受心理專業治療帶給受害者自我療癒的資產(團體治療方式減低烙印感,並且破除性侵害秘密的藩籬、情緒宣洩帶來身心釋放的療效、治療是一連串重新得力的過程)、具有性別觀點的心理治療提供更完整的接納空間、傳統孝道與集體主義文化造成治療中的困境。 三、 從三位受訪者的訪談中發現,受訪者對於復原的意義建構,與其成長背景與社會文化脈絡有關連。受訪者的復原意義有具體的改變目標,且復原的方向會受到社會與家庭觀念的影響。研究者對照治療者對復原的看法,認為復原是歷程性且無靜止的目標,著重於個人內在心理的自我力量增強,發展正向的因應行為與認知的調整。治療者與受訪者對復原意義建構的差距,提供給從事性侵害治療工作者,需以社會文化脈絡的角度來理解受訪者,期以更能貼近受訪者的經驗。 四、 研究者對整個研究反省的思考,呈現於第四部分。研究結果發現,性別意識與性侵害治療的關係密切。社會大眾對性侵害的迷思建構與受害者對於自身性創傷的理解,深受父權社會制度下性別角色刻板化的影響。所以,對於從事性侵害治療工作者需有性別意識的觀點,以避免重新複製對性侵害與女性的迷思於受害者身上。其次提供以女性為主體的治療經驗,對於長期受到性侵害權力不平等的受害者來說,是極為重要的一個治療關係。並且治療取向也能夠以女性為主體的治療觀,不以改變女性內在心理去適應外在社會期許,而能開發女性獨有的特質與價值。最後,發現對於性侵害問題的理解需要從社會脈絡的角度來看,無法以線性因果觀來簡單看待。從個人、家庭,拓展到社會脈絡的觀點,可以更為豐富的理解受害者整體經驗的內涵。 最後,根據研究的結果,本研究提出對性侵害治療工作者具體的建議,並於後提出對未來研究的建議,以作為後續研究的參考。 關鍵字:童年性侵害、女性性侵害倖存者、復原歷程、社會文化脈絡觀點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係以結構─策略家族治療的觀點,對某市立醫院家族治療門診中一個睡眠障礙、酗酒大學生家庭的家族治療歷程進行觀察及詮釋。研究者以詮釋性研究的微觀分析法對二十次的治療過程錄影帶與治療者、評判員共同進行分析,得到以下幾方面的重要發現。 一、 結構─策略家庭治療者對〝問題〞的建構: 家庭對問題的看法是找出〝病因〞的「癥狀」架構,治療者則是提出互動、多元因果的「系統」架構。 二、 治療者的介入 包含「順應家庭結構」、「挑戰家庭結構」、「挑戰家庭的問題架構」、「治療關 係的介入」、「策略性的介入」、「挑戰個人內在」、「其他」等七大部分的介入。治療者最經常出現的為「挑戰家庭結構」,另一面又同時在「順應家庭結構」的治療介入。 三 、家庭互動結構的發展歷程 家庭的互動結構隨著IP癥狀的變化,歷經以下六個階段的轉變歷程:(A)家庭為IP癥狀求助(B)IP癥狀改善而家庭關係的衝突浮現(A’)IP癥狀發作與家庭結構被挑戰(B’)IP癥狀改善與家庭結構回穩的抗衡 (A”)IP癥狀再復發與家庭結構改變(B”)癥狀消失與家庭結構的改變。家庭的互動結構隨著癥狀的「復發─改善」的螺旋曲線而循環進展。 四、 治療介入發展階段的歷程 伴隨家庭結構的改變歷程,治療介入也形成六個階段的發展歷程如下:(A)使家庭參與治療 (B)建立信任與合作的關係(A’)順應癥狀發作對家庭結構挑戰(B’)治療第二階段的系統架構(A”)對夫妻結構的挑戰(B”)改變與結束。本研究發現癥狀除了對家庭系統有癥狀功能之外,對治療介入的發展也同樣具有正面功能。 五、治療者介入遇見的阻抗 治療者在進行家族治療介入時會遇到的阻抗包括:(一)治療過程出現的阻抗(二)治療技術介入的阻抗(三)治療者的系統架構面對家庭癥狀架構的阻抗(四)來自家庭內部的權力衝突的阻抗。治療者對阻抗的轉化的介入包括:重新框架家庭的問題觀; 尊重父親的癥狀架構;刻意忽略或淡化家庭出現的阻抗的訊息;順應家庭的權力與階層來進行挑戰。 研究者進一步就這個家族治療過程所反應的社會意義,包括:(一)家庭對問題「病」的建構所反應的社會意義(二)家庭結構反應的社會文化(三)治療介入反應的社會文化進行討論,進而對進行一個詮釋性研究的歷程提出結論與建議,作為未來家庭治療理論、實務及研究的參考。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的研究目的為:(1)探討APM的測驗結構;(2)依據認知測量取向,探討APM的解題歷程;(3)探討影響APM之構念效度的可能因素;(4)根據「認知測量測驗編製模式」和電腦技術發展「新編圖形推理能力測驗」,並驗證該測驗的構念效度;(5)從測驗編製和實證分析比較APM與「新編圖形推理能力測驗」;(6)發展「新編圖形推理能力測驗」的「自動命題及施測系統」。 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的主要結論如下: 一、APM的測驗結構:無論是以高中生樣本、大學生樣本或是整體樣本做為分析資料,皆顯示單因素模式較能解釋APM的測驗結構。惟主要因素的解釋量不高,顯示尚有其他影響因素。 二、APM的解題歷程:Carpenter等人(1990)提出的「列中維持等值」、「數量成對漸進」、「相加或相減」、「三種值的分佈」和「二種值的分佈」等五種解題規則可以解釋作答者在測驗情境中歸納和演繹的歷程。 三、APM的構念效度:APM的解題歷程除了需要歸納和演繹的能力外,還需要「較高層次抽象思考能力」、「目標管理能力」、「心智彈性」、「答題策略」和「學習效應」等與測量目標無關的能力。因此影響APM的構念效度。 四、「新編圖形推理能力測驗」的構念效度:本研究參考前述有關APM的研究結果,並依據「認知測量測驗編製模式」編製「新編圖形推理能力測驗」。研究結果顯示:(1)該測驗符合單因素模式;(2)該測驗中所操弄之「列中維持等值」、「數量成對漸進」、「相加或相減」和「三種值的分佈」等四種解題規則可以解釋作答者在測驗情境中歸納和演繹的歷程;(3)「新編圖形推理能力測驗」具有甚佳的合理廣度。 五、「新編圖形推理能力測驗」和APM的比較:由於「新編圖形推理能力測驗」在測驗編製過程中,能確實掌握與測驗目標相關的認知歷程,並能有效的排除與測驗目標無關的影響因素。使得實證分析的結果顯示「新編圖形推理能力測驗」的構念效度較APM為佳。 六、「自動命題及施測系統」的功能:(1)可根據特定輸入,自動產生具有特定試題內容特徵、特定試題難度,但具有不同表面特徵的試題;(2)可根據特定輸入,控制作答者的答題流程;(3)可以進行線上自動命題,即時施測;(4)可紀錄測驗訊息、試題訊息和答題訊息等三種訊息,以供診斷和研究之用。 本研究最後提出建議,以供測驗的使用者和後續研究者參考。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國內學者們呼籲教育改革應以朝向課程統整,培養學生具備基本學習能力為目的。課程發展若能以教師發展為基礎,讓教師在建構課程的歷程中,針對教育理論與教學實踐進行辯證,將可重組教師的教學知識、教學信念與社群關係,從而獲致專業成長。本研究目的是想了解國小教師設計主題統整教學的歷程、實施的結果、專業成長質變學習歷程,並建構出適合國小教師進行課程探究的「合作省思專業成長模式」。 研究參與者是四位國小二年級女教師,透過質化與量化方法進行分析,資料主要來源包括教學會議記錄、教師省思札記、教學自評表、教師與學生訪談稿、家長與學生意見調查表、以及學生的國語與數學科測驗成績等。本研究在主題統整教學的設計歷程方面,包括:訂定學期計畫、設計教學網路圖、發展教學子題、規劃形成性評量表、學習單、以及班群教學活動。在主題統整教學的實施結果方面,包括:教學活動多元活潑,提升學生學習興趣;教學方式銜接經驗,增進認知情意發展;學習單深入有變化,提供學生獨立思考;以及利用真實性評量增進學生的自我了解。 教師參與本研究的專業成長是一種質變學習的歷程。教師在其「教學知識」上的成長包括:由講述方式到設計生活化系統化的教學;由情境串連到應用網路圖設計教學內容;由紙筆測驗到使用真實性評量評估表現;由教師訂定公約到引導學生省思規範的意義。教師在其「教學信念」上的成長包括:由獨立單元的教學到突破教材限制延伸概念;由單一學科的教學到運用綜合活動統整學習;由單打獨鬥的教學到建立合作網路擴展經驗;由固定單純的教學到發展個人風格增進效能。教師在其「社群關係」上的成長包括:由班級王國到運用班群教學已發展多元學習;由被動溝通到建立教學共識以促進同仁互動;由逃避困擾到善用家長資源以增進教學成效;由課本教學到運用社會資源以擴展學習領域。 為協助教師進行課程探究,本研究以社會建構論及成人質變學習論規劃專業成長活動,並以教育行動研究與反省性教學模式規劃研究架構。從主題統整教學的設計、實施、以及教師本身的質變學習歷程中,建構出「合作省思專業成長模式」,主要包括以下五個步驟與專業成長活動:(1)在「計畫」步驟,教師組成研究小組,安排共同討論時間以進行統整課程的規劃。(2)在「執行」步驟,教師討論教學計畫的實施情形,利用札記、同儕視導、閱讀理論方式等建構共有的教學觀,研究者提供適當的課程統整方法與教學策略以改善心智模式。(3)在「修正」步驟,教師透過同儕教練、教學分享與專家支持,針對教學計畫與實施中的疑惑提出改變的計畫,以進一步澄清自己的教學觀。(4)在「評鑑」步驟,教師填寫教學自評表,在行動中反省自己的思考和教學,以了解教學的實施結果。(5)在「省思」步驟,透過成長檔分享以及訪談,協助教師將新的實務知識與個人的基本假設產生連結,從中建構自己的教學理論與專業成長。 綜觀本研究「合作省思專業成長模式」具有以下特點:設計系統化的專業成長活動,使教師成為自我導向的研究者;建立溫暖與信賴的合作網路,鼓勵教師建構積極的互動關係;規劃共同時間進行專業對話,以合作協商建構個人教學觀;透過批判省思引發質變學習,實踐個人新的教學觀與社群觀;提供鷹架支持發展統整課程,培養教師自我調整與自主研究。根據本研究結果與討論,研究者分別就實施主題統整教學、進行教師專業成長活動提出建議,並對未來研究提出進一步探討的方向。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