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5.151.141

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學位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採以雙文化自我概念的建構反映現代華人心理特色,探討諮商專業工作者和個案各自的自我概念取向以及彼此間的契合性與諮商效能之關係。本研究研究邀請從事諮商與輔導之專業工作人員(女性84位、男性14位,平均32歲,平均專業工作年資為4年)及一位與其晤談三次以上的個案(女性59位、男性39位,平均20歲)共同參與研究。研究結果發現,諮商專業工作者和個案的自我概念對自評諮商效能之影響均達顯著,且為正向關係;在自我概念契合的部分,諮商雙方在個人取向自我概念的差異程度,對諮商專業工作者自評諮商效能有顯著負向影響,在社會取向自我概念的差異程度,則對個案評定諮商效能有顯著正向影響;以及,無論在自我概念或取向契合對諮商效能的關係模式中,諮商者評定諮商效能對個案評定諮商效能均有顯著影響。最後,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實務與研究上的建議。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目的在瞭解基督徒諮商員在同志諮商經驗中信仰與諮商專業之觀點與實踐。本研訪談了四位具有同志諮商經驗的基督徒諮商員,以半結構式訪談為資料蒐集的方法,並以質性研究的紮根理論方法歸納與分析訪談資料。研究目標為:(1)探究研究參與者在過去生活經驗中與同志親友的互動經驗;(2)探究研究參與者從基督信仰看待同志議題的態度與方法為何;(3)探究研究參與者基督信仰如何影響其進行同志諮商;(4)探究研究參與者在諮商中如何與同志當事人互動、如何實踐諮商專業。茲將研究結果陳述如下: (一)基督徒諮商員培養對同志的友善是經過與同志真實的接觸以及深入的互動;並從這些經驗中發展出自己獨立於之前所聽聞的看法,是經過不斷換框重解學習的過程。 (二)基督徒諮商員對於「同性戀是否是罪」問題的看法影響他們思考「恩典」與「律法」的角度,也影響基督徒諮商員對同志教會的認同與接納度,以及是否將同志教會視為是靈性資源之一。 (三)基督徒諮商員皆看重靈性對當事人的重要性,在同志諮商中融入了基督信仰之靈性觀點。其「核心工作理念」的價值觀點,影響了其如何進行「靈性評估」,進而影響「介入意圖」的考量,並進一步影響了「靈性介入方法」。瞭解當事人的宗教信仰背景以及當事人對信仰教義的認知則是靈性評估裡重要的一環。 (四)基督徒諮商員在「教牧諮商取向」的同志諮商以「不往同性戀發展」為其原則,在「非教牧諮商取向」的同志諮商在尊重當事人的諮商議題與諮商目標上與一般諮商較為相似。 最後,依據結果與討論提出研究限制,並提出對未來研究與諮商實務的建議。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希望在新移民子女「雙族裔」身分的基礎上,理解其發展出的雙族群認同樣貌,並進一步探討此樣貌與環境之間是如何交互影響,及其中的發展歷程與影響族群認同的相關因素。本研究使用敘事研究法,共有三名新移民子女為研究參與者,分別為國中生、高中生與成人,透過個別訪談收集資料,使用敘事分析法的「整體-內容」方法分析資料,目的即將發言權交還給新移民子女,打破過去主流社會為他們所定義的自我與身份,邀請他們親自分享自己豐富、獨特的生命經驗,說出自己主觀的認同與定位,並藉此建立更多元且豐富的新移民子女形象與故事。主要的發現如下: 一、 新移民子女的族群認同樣貌與家庭圖像 三位受訪者均展現出新移民子女多元、情境性且具流動性的族群認同特性,並藉由三個獨特且豐富的故事,回應了主流價值的偏見與歧視對於新移民家庭的影響,但也同時呈現出新移民家庭面對主流所擁有的韌力、生命力與主控權。 二、 主流文化觀點對新移民家庭的影響 當探討主流觀點對新移民家庭的影響時,可以從三位受訪者的故事中看見新移民家庭努力不懈、重視教育等態度,打破傳統認為的弱勢家庭圖像。但同時也看見主流文化對新移民家庭仍存在著許多的歧視與偏見,這些經驗直接影響著新移民子女的族群認同,更使得新移民子女們為了保護自己而需要學習、發展出一套因應主流眼光的策略與手段,研究中結果發現有以下三種策略:1.選用”台灣人”標誌,再加上延異策略以降低差異,增加認同。2.繼承母親對主流圖像的態度與因應策略。3.將學業成就期許視為族群認同的重要動力。 三、 新移民子女雙族裔的族群認同影響族群態度、歸屬與實踐 本研究發現個體對主流文化及非主流文化的情感經驗,將直接影響個體如何知覺兩個同屬於自己的文化間的關係與位置,而這樣的知覺受到社會主流觀點,及家庭脈絡中母親對身份態度的影響;而個體知覺自己位於兩個文化中的位置,會影響個體是否會對此族群擁有歸屬感與投入,並是否積極展現實踐行為。 四、 新移民子女族群認同的發展階段及其影響因素 三位受訪者目前均處於不同的族群認同發展階段,而在探討三人處在不同階段的差異時,可以發現除了年紀的差異外,「成長背景的差異性」、「家庭對族群身分的態度」、「主流環境的友善性」及「多元族群的社區環境」等因素都影響新移民子女族群認同發展階段上的成熟度,並決定了雙族裔者在複雜的社會網絡中,能否找到有利於自己的位置,發展出多重的族群認同。 最後,研究者依據本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針對未來研究方向、新移民子女、新移民家庭,及學校教育工作者提出建議。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近年來,標準設定方法在教育實務情境中蓬勃發展,其中尤以修正版Angoff標準設定法的使用最為廣泛。Angoff法假定,經過訓練後的評分者能依據試題難度正確地估計出通過預設標準的最低能力受試者,其答對每一道試題的成功機率。由於標準設定方法的主觀評分特性,因此,尋求適切的工具以確保評分者評分品質甚為重要。多面向Rasch模式(MFRM)已被廣泛使用於主觀評分情境,特別是在標準設定程序中,用以考驗評分過程中是否出現負向的評分者效果而影響評分品質。然而,多面向Rasch模式的基本假設為,評分者間的影響是不存在的。然而由於多數的研究除了評分資料外並未能取得相對客觀的試題難度資料加以比對以考驗此假設,因此極少有研究檢驗該假設。由於使用Angoff法時,除了評分者對於試題難度的評估以及受試者是否有能力能夠達到預先設定的標準,同時還可以取得外部試題反應資料。基於此,本研究利用Angoff法所取得的外部試題反應資料以及評分者資料,來交叉驗證多面向Rasch模式的基本假設。其次,利用多面向Rasch模式來檢驗Angoff法的三個假設,以及評分資料與模式的適切程度。 在執行Angoff法時,研究者請18位外語教學(EFL)專家擔任評分者,並將英文閱讀以及聽力試題各40題對照到歐洲語言共同架構中的B1等級(Common European Framework of Reference)。在負向評分者效果的偵測方面,本研究依據MFRM所提供的各項指標,偵測三種在評分過程常出現的評分者效果:嚴苛度 (leniency/severity)、準確度(inaccuracy)以及趨中與極端評分 (centrality/extremism)。接著,將Angoff設定法所估計的概率作為內在參照架構,並將施測所得的試題難度估計作為外在參照架構。首先,將MFRM指標用來偵測在兩個參照架構下的評分者效果,並比較兩個架構下標準設定的結果。其次,利用原始分數以及MFRM指標來考驗Angoff標準設定法的基本假定。 本研究主要的發現如下: 1.對照兩個架構下的標準設定,評分者在嚴苛度、準確度以及評分趨中與極端程度的結果不一致。如此的差異使研究者對於單獨使用Angoff設定法,作為設定標準分數的方式,產生疑慮。有關群體效果假設的考驗也確實發現,在使用內部的參造架構下,確實出現群體趨中評分效果。這也顯示出在使用多面向Rasch模式前必須先考驗評分者間的群體效果是否存在。 2.關於Angoff法的假設檢定,BPS以及試題功能方面違反基本假設。其中較嚴重的缺失為,幾乎所有的評分者皆無法利用概率來評估最低受試者能力。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桃園縣國小高年級學童情緒智力、幸福感與同理心發展之關係。主要研究目的為:1.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童個人背景變項(性別、年級)在情緒智力、幸福感與同理心發展上之差異情形。2.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童情緒智力、幸福感與同理心發展之相關情形。3.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童情緒智力、幸福感對同理心發展之預測情形。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以立意抽樣方式,抽取桃園縣共12所公立國民小學五、六年級普通班學童,有效樣本人數合計521人。主要研究工具包括國小學童「同理心發展量表」、「情緒智力量表」及「幸福感量表」。資料處理採用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 t 檢定、Pearson積差相關及多元逐步迴歸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處理,研究結果如下: 1.在性別方面,國小女童在「整體情緒智力」、「同理心發展」的情況優於男童,而在「整體幸福感」上,男、女學童則無顯著差異。 2.在年級方面,國小五年級學童在「整體情緒智力」、「整體幸福感」與「同理心發 展」的情況皆優於六年級學童。 3. 國小高年級學童之「整體情緒智力」與「同理心發展」達顯著正相關。 4. 國小高年級學童之「整體幸福感」與「同理心發展」達顯著正相關。 5. 國小高年級學童其情緒智力中之「自我激勵」、「人際關係的管理」與幸福感中之「社會支持」、「條件滿足」能聯合預測「同理心發展」,然「社會支持」呈現負向預測,其餘三者皆為正向預測。 最後,研究者依據本研究結果進行討論、歸納,並提出建議,以作為教育、輔導及未來研究的參考。 關鍵詞:同理心發展、情緒智力、幸福感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青少年知覺父母心理控制與青少年心理憂鬱的相關研究,國外學者已討論許多,累積的研究資料已顯示:子女長期處於父母這樣的心理控制下,易造成子女日後心理憂鬱的情緒產生(Barber & Harmon, 2002; Pettit et al., 2001);且青少年負向的情緒表現與父母日後心理控制的互動下,更會使得青少年心理憂鬱發展的延續(Albrecht et al., 2007; Rogers et al., 2003)。 然而,在跨文化研究資料當中,甚少人從華人特有的教養去探討華人父母對子女的心理控制與青少年心理憂鬱發展之關連為何。而故本研究目的是希望從華人特有的教養文化之角度,探討子女知覺父母的心理控制與子女心理憂鬱發展的關連。本研究資料取自CABLE資料庫1444位學生六年長期追蹤下來的縱貫性資料,進行統計分析與討論。本研究以潛在變項的方式來建構青少年知覺父母心理控制與青少年心理憂鬱,並採用潛在成長模式(Latent growth model,LGM)探討此兩個變項個別變動的軌跡,以及兩者變動軌跡之間的關係。研究目的希望能夠瞭解四年級至九年級不同性別的青少年,其四至九年級知覺父母心理控制的發展情形,以及其四至九年級心理憂鬱的發展情形;並進一步探討從不同性別的青少年,青少年知覺父母的心理控制與青少年心理憂鬱之潛在成長模式的起始狀態對成長速率之影響,進而去檢視其中的「父母影響力」以及「孩童影響力」。 本研究結果顯示,青少年男生在四年級時,其知覺父母心理控制分數較高的學生,會隨著時間的累積,其知覺父母心理控制下降的速率也較快。而青少年女生的部分則呈現相反的結果,其四年級知覺父母心理控制分數較高的學生,會隨著時間的累積,其知覺父母心理控制成長的速率也較慢。在心理憂鬱的部分,青少年女生在四年級時,其心理憂鬱分數較高的學生,會隨著時間的累積,其心理憂鬱成長的速率緩慢成長,而青少年男生部分則有不同的結果,其心理憂鬱的成長速率並無顯著的成長。 本研究結果發現,我們不但可以觀察到「父母影響力」,亦能觀察到「孩童影響力」此兩種交互影響的現象,但本研究男、女生的統計資料結果皆顯示,青少年在四年級知覺父母控制較能預測其日後心理憂鬱的發展,亦即「父母影響力」在此顯著高於「孩童影響力」。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探討中學輔導教師對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專業態度等專業職能向度之重要程度與個人符合程度之知覺情形。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研究工具係以ASCA「輔導教師職能標準」為藍本進行翻譯,並募集兩次焦點團體,以符合國情為前提,逐條討論並將譯名加以修改,以增加該職能在國內校園的可行性。最後設計成問卷形式進行預試,命名為「專業職能問卷」。本研究以臺灣北部地區之中學輔導教師為研究對象,經預試選題後發出正式問卷,最後回收614份有效問卷。並以t考驗、雙變數相關分析、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二因子變異數分析及逐步迴歸等方式進行統計分析,並得出研究結果如下: 一、北區中學輔導教師對以ASCA「輔導教師職能」標準為藍本所設計的專業 職能各向度之重要程度有中高程度以上的認可。 二、除了非輔導科系畢業的高中輔導教師外,其他不同年齡、性別、最高學歷 、最高學歷畢業系所、職稱、學校性質、學校規模的中學輔導教師對專業 職能各向度重要程度的知覺皆無顯著差異。 三、專業技能的重要程度與重要程度總分的相關最高,亦最能有效對其進行預 測。 四、北區中學輔導教師對以ASCA「輔導教師職能」標準為藍本所設計的專業 職能各向度有中等程度以上的符合程度。 五、除不同性別對專業知識、專業態度的知覺,及不同學校規模對專業態度的 知覺未達顯著外,其他不同年齡、最高學歷、最高學歷畢業系所、職稱、 學校類別、學校性質的的中學輔導教師對專業職能各向度個人符合程度的 知覺皆有顯著不同。 六、專業技能的個人符合程度與個人符合程度總分的相關最高,亦最能有效對 其進行預測。 七、輔導教師在專業職能各向度所知覺到的重要程度與個人符合程度皆有顯著 落差,其中對個人符合程度的知覺顯著低於對重要程度的知覺。 最後,本研究對中學輔導教師、師資培育機構、教育主管機關及未來研究方向提出數點建議,以供參考。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