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4.104.29

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學位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探討家庭情緒表達、父母心理控制與國小高年級學童關係攻擊之相關及預測情形,並檢視高年級學童關係攻擊傾向是否具有性別差異。   研究參與對象為臺北市與新北市共四所公立國民小學之440位高年級(五、六年級)學童(男生238人,女生202人),使用「關係攻擊同儕提名量表」、「家庭情緒表達量表」、「父母心理控制量表」等研究工具,分別測量國小高年級學童之關係攻擊傾向、家庭情緒表達及父母心理控制。   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1.國小高年級女生的關係攻擊傾向略高於男生的關係攻擊傾向,但是此性別差異的傾向並未達顯著水準。 2.國小高年級學童所知覺之父親及母親的正向情緒表達、以及所知覺之父親及母親的負向情緒表達均有顯著差異,即學童知覺母親比起父親有較多的正向及負向情緒表達。 3.國小高年級學童知覺母親比父親有較多的心理控制,且此差異達顯著水準。 4.父親及母親的正向或負向情緒表達與學童的關係攻擊之間均未達顯著相關;但母親的正向情緒表達和女兒的關係攻擊之間呈現負相關。 5.父親心理控制和學童關係攻擊之間沒有顯著相關;母親心理控制和學童關係攻擊間的相關達顯著,特別是母親的心理控制和女兒的關係攻擊呈正相關。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理解低社經背景者如何能在目前生涯中知覺有幸福感的歷程。具體而言,本研究探究低社經背景者能逐漸知覺有幸福感的生涯歷程經驗、其在此歷程中如何因應所遇到的挑戰,以及探究其從中所發展出的幸福生涯觀。研究者採用敘事研究法,以立意取樣的方式邀請三位來自低社經背景而在目前生涯中知覺有幸福感之成人接受訪談,並依「整體—內容」、「整體-形式」與「類別—內容」分析模式對訪談資料進行分析。 研究結果發現如下:1.低社經背景者知覺幸福生涯歷程呈現有共通的結構,可分為三個階段。(1)「努力蓄積階段」:面對處理環境中經濟資源匱乏的挑戰,蓄積未來自立能力,在情感與精神資源皆匱乏的家庭環境中成長;(2)「轉變上升階段」:將長期養成的內在資源用於適應與改善自身處境,同時因遇有能提供支持與協助的外在資源而獲得生涯改善契機;(3)「穩定維持階段」:生活的物質、情感與精神層面均比早年家境要明顯改善,收到來自成長背景的禮物,以正向眼光詮釋過去困境,從自身的生活體驗形塑出穩固的幸福生涯觀並以此持續創造幸福感。 2.知覺幸福生涯歷程中因應所遇挑戰的資源為:(1)個人內在資源:(a)擁有助益其適應與發展的先天個人能力;(b)在充滿壓力源的低社經環境中磨練出豐富的正向心理資源;(2)環境外在資源:(a)適時協助的社會人際資源:受益於父母的教育與引導,來自親戚慷慨的經濟協助,身邊重要他人有正向狀態,幸運能成長於淳樸友善的社區,獲得師長穩定的關懷、指導與肯定,獲得老闆的賞識與重用;(b)多元豐富的公益社福資源:受益於政府的福利政策與資源,社會公益機構的資源,與來自學校與各界管道多元的獎學金;(c)可生活在自主平等的社會環境。(3)內外在資源的聯結與共同增長。 3、低社經背景者的幸福生涯觀為:(1)受到貧窮背景與生命歷練的影響,在物質方面深深體認「能知足就有幸福」;(2)珍惜終能脫離早年貧困處境,擁有一份提供生活所需的穩定工作;(3)專注在個人所擁有的美好生活,無因社會比較而產生的負面情緒;(4)要在工作之餘常從事能讓自己全心投入的活動;(5)為達成個人目標努力奮鬥能帶來幸福感受;(6)社交參與及情感關係的培養是幸福感的主要來源;(7)要創造有別於早年的親子互動氣氛,用心善待父母與維持和諧關係;(8)能經營平凡安穩有愛的生活即是幸福。 根據研究結果,低社經背景成長環境確有諸多挑戰,但也提供個人因經磨練而擁有豐富心理資源,與整合形塑幸福生涯觀的機會。願意以正向態度面對,用心經營穩定情感與物質生活,並持續實踐幸福生涯觀的人,能在生活中體會到幸福感。 最後,根據研究過程與結果,提出本研究的限制、建議,與研究者的反思。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研究者欲以自編的兒童瑜伽情緒效能團體對ADHD兒童進行每周兩次每次90分鐘共計十堂課的介入,研究目的在探討兒童瑜伽情緒效能治療團體之成效。研究者假設經過團體後可以改善成員不專注、過動/衝動、情緒調整與生活適應。研究對象方面,研究者以家長填SNAP-IV量表中文版與情緒障礙量表作為篩選工具,選出SNAP-IV量表得分在前5%且在情緒障礙量表中有2個以上分量表達標準分數13以上或情緒障礙商數120以上之13名國小三年級~五年級兒童作為實驗組。研究方法方面,研究者採量化與質性研究分析,量化研究工具共4份,包含家長填SNAP-IV中文版、情緒調整量表、生活適應量表與研究自編行為觀察問卷,質性資料為團體歷程中之觀察員記錄、事後討論記錄、回溯稿、家長訪談等文本內容進行資料分析。結果發現,兒童瑜伽情緒效能團體的成效實驗組和控制組在情緒效能分量表的分數差異上有顯著改變;在SNAP-IV量表後測總分、過動與衝動分量表的後測分數皆下降;在人際適應分量表、心理與情緒適應分量表、生理適應分量表的後測分數皆有上升;在情緒覺察、情緒表達、調整策略之後測分數皆有上升。質性分析發現:1.行為表現上團體後期,成員與帶領者間有較多配合、等待,成員之間有較多合作、創新等利團體的互動成分,分心、干擾、抗拒行為出現頻率降低、強度減弱,情緒上開始在意榮譽感、利用學習到的情緒調整策略轉變思考與情緒。2.成員在參與兒童瑜伽情緒效能團體後的改變元素有五,分別為放鬆不過度警覺、動機與效能感提升、正向語句使用與人際關係提升、專注力提升、習得調整策略幫助情緒穩定與為行為修正等生理、心理、社會的改變。研究者根據研究結果加以討論,提出未來研究的方向與實務應用的重點以供參考。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運用新穎的主觀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調查方法一日重建法(Day Reconstruction Method, DRM)及非線性的分類與迴歸樹(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 CART)統計方法,探究主觀幸福感的情緒面。針對100名大學生為對象,用DRM蒐集到1657個以事件為單位的情緒資料,再運用CART統計方法,分析事件的情境與情緒間的關係。 分析資料時,DRM能得知受試者在不同情境變項下的情緒總和分數;以CART分析則能進一步提供情境變項條件組合與情緒的關係;將事件的情緒分數彙總,則可以得知受試者個人或群體的主觀幸福感分數,包含以持續時間加權的總和情緒與U指數;個人情緒可以與主觀幸福感的認知面──生活滿意度進行比較。 研究結果顯示,從情境分類求情緒平均分數而言,大學生在從事約會/親密關係、放鬆/玩遊戲、飲食/聚餐、看電視/電影/聽音樂、逛街/購物等感情交友、吃喝玩樂方面的事情有最正向情緒;學校課業、社團活動、工作/打工等事情則有最負向的情緒。以CART分析則發現,在所有事件中,大學生的情緒與學校功課、放鬆/玩遊戲、會議/團體討論、與好朋友互動、交通/移動等情境有重大關係;此外CART將樣本分割成16個終端節點,各有不同的條件可預測情緒。彙整事件情緒資料到個人層次則發現主觀幸福感的情緒面與認知面明顯不相同,呈低度相關。 本研究還發現CART分析DRM資料時的優點,包括能同時分析不同資料型態且數量眾多的情境變項、找到特定的情境變項組合、排序情境變項的重要性等。 最後,這些發現在應用方面提供一些增進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建議。在研究方面建議可善加利用DRM的彈性拓展未來研究方向,包含改變情境變項、受試者族群、背景變項、情緒詞,並可搭配有時間資訊的記錄工具瞭解人們生活情境與情緒的關係。此外,亦可蒐集代表性良好的樣本,以CART建立預測幸福感的模式。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透過實習諮商心理師之生命敘說,探討其在面對案主自殺過程中之經驗內涵、主觀需求與調適型態,並瞭解此事件對其個人生命及專業發展的影響。本研究以三位曾遭遇案主自殺經驗的實習諮商心理師為研究參與者,採用敘說研究方法,藉由故事的呈現讓研究參與者的經驗現身,並以「整體─內容」及「類別-內容」兩種方式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結果與發現如下: 一、在與自殺案主晤談的過程中,實習諮商心理師付出了關懷的代價,經歷獨特的角色身份而來的剝奪經驗,以及自殺情境引發的死亡焦慮;當遭遇案主自殺時,實習諮商心理師呈現出兼具遺族與專家角色的悲傷內涵,並透過心理交易(bargain)來回應自殺事件的衝擊。最後,案主自殺後的生死狀態,也可能是無從得知的,使得實習諮商心理師陷入曖昧不明的失落與懸而未決的悲傷之中。 二、隨著案主自殺經驗中各個階段的脈絡發展,實習諮商心理師也衍生出不同的主觀需求與調適型態。剛開始接觸到自殺危機時,他們需要危機處理的專業知能,並在助人關懷與自我照顧之間取得平衡。當展開晤談歷程後,實習諮商心理師則需要持續敏覺自己的情緒狀態、安全接納的支持環境和實習系統的整體資源,以協助他們因應沈重的危機壓力與自我照顧。當經歷自殺事件後,實習諮商心理師在創傷初期需要有人陪伴,知道自己並非獨自一人面對,接著需要釐清對自殺事件的困惑、從混亂中重拾秩序感,以及內外在資源的積極介入;藉由反覆書寫和敘說、完成心中的未竟事務、將關係轉化為內在連結、重建個人的生活步調與模式四種型態,則反映出實習諮商心理師因應自殺衝擊的調適歷程。 三、經歷案主自殺事件後,實習諮商心理師原有的信念也隨之解構與重新建構了。他們看見諮商並非全能的拯救而是有限度的助人,開始發展出對自殺危機的積極處遇與專業認同,並重新整合對自殺案主的助人信念。同時,他們重新省視個人對於死亡的態度與生命的價值觀,從對生命的覺察和體認中轉化為實際的行動,看見活著與死亡是一體的兩面,而逐漸學習與死亡共處。 最後,根據本研究結果與發現,針對實習諮商心理師、學校教育訓練系統、實習機構及未來研究方向提出相關的建議。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為探討成年男性案主在接受心理諮商後對親密關係議題的諮商經驗以及親密關係諮商的改變經驗。本研究邀請五位成年男性在心理諮商後接受深度訪談,將深度訪談逐字稿資料以質性紮根研究法進行資料歸納分析,得到以下研究結論與建議: 一、成年男性對親密關係困擾議題與形成影響因素的經驗 成年男性案主的親密關係困擾議題包括親密關係中情感溝通表達困難的問題、男子氣概形象影響在親密關係中展現真實自我、男尊女卑的期待不同帶來的關係衝突、對女性的不瞭解與不信任、多重戀情帶來的兩難掙扎、經營長期親密關係遇到的挑戰問題。成年男性受訪者受到來自母親、父親、家庭溝通以及社會文化等因素影響而形成其親密關係困擾問題。 二、成年男性親密關係議題的諮商經驗 成年男性案主的正面諮商經驗為體驗到自己被他人瞭解與重視、瞭解在親密關係中的自己、主動表達感受、誠實面對自己在親密關係中不一致。對於負面諮商經驗的觀點為諮商師強迫案主接受想法和做法、沒有得到諮商師的瞭解與重視、諮商師無法維持專業中立的信任關係。 三、成年男性親密關係議題的諮商改變經驗 成年男性親密關係諮商的改變核心經驗為找到自我生命存在的價值、嘗試表達內心真實感受、在親密關係中主動直接表達、在親密關係中誠實面對自己、親密關係中生氣情緒的自我掌控。 根據本研究結果建議諮商實務工作者需要理解男子氣概對男性造成的影響以及需要自我覺察態度與價值觀。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試題差異功能檢驗已被視為在測驗發展過程的重要程序。隨著認知診斷評量持續在實務與方法學研究方面受到關注,在認知診斷測量架構下的試題差異功能議題自然也莫可忽視。本研究涵蓋三大目的,首先,本研究提出以模式為基礎所進行的試題差異功能偵測方法以處理認知診斷評量架構下的補償與非補償性資料;其次,本研究聚焦於過去在認知診斷測量架構下的試題差異功能研究中所忽視的當測驗受到偏誤試題污染的相關議題。最後,本研究以更系統性的探討可能影響試題差異功能偵測方法成效的因素,並將這些可能的影響因素導入於模擬研究設計中。本研究以馬克夫鍊蒙地卡羅演算法分別針對兩個所提出的模式進行參數估計,並且比較參數回覆性效果,同時檢驗在不同測驗情境下,使用模式為基礎的試題差異功能偵測方法與非參數取向的MH以及LR等試題差異功能偵測方法的型一錯誤率以及統計檢定力。除此之外,本研究加入了淨化程序於MH以及LR等試題差異功能偵測方法之中,並探討加入試題淨化程序後對於試題差異功能偵測的效能能否提升。最後,本研究使用2007年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趨勢調查研究中四年級數學科評量為範例,說明如何運用所提出的試題差異功能偵測方法於實務情境中。研究結果發現,在參數回覆方面,本研究所提出的兩個模式為基礎的試題差異功能偵測方法其參數回覆性效果甚佳。而在不同試題差異功能偵測方法的比較方面,本研究發現在相同測驗情境下以模式為基礎的試題差異功能檢驗方法其型一錯誤率的控制以及統計檢定力均優於MH以及LR。再者,模擬研究結果發現,當處理認知診斷測量資料時,試題遭受污染而未加以進行淨化程序即進行試題差異功能偵測,將會影響偵測效果,並且得到錯誤的結論。隨著淨化程序的加入,可以幫助改善MH以及LR等試題差異功能偵測方法在特定情境下的型一錯誤率的控制以及統計檢定力。不過此兩種方法,即使加入淨化程序後,仍無助於解決當受試者平均能力分布差異很大時,所造成的第一類型錯誤率膨脹的問題。最後,本研究也發現相較於MH以及LR等試題差異功能偵測方法,本研究所提出的模式為基礎的試題差異功能偵測方法在試題差異功能偵測的結果解釋較為細緻,並且能藉由模式擴展找出可能造成試題差異功能原因的前瞻性。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