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6.67.212

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學位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了解國中肥胖學生體重控制行為意向,並探討健康信念、自我效能及背景因素與體重控制行為意向之關係,以做為校園體重控制介入計畫之參考。本研究以民國八十九學年度第一學期就讀於台北縣某國中肥胖學生為母群體,採分層隨機抽樣法抽出肥胖學生315人(男生198人,女生117人)為研究樣本,並以結構式自填問卷進行調查。計得有效問卷296份,回收率達93.97﹪。重要結果如下: 一、 研究對象半年內進行體重控制行為意向介於可能與非常可能之間,傾向可能。 二、 研究對象對肥胖相關疾病罹患性認知傾向中立意見,並發現在不同年級間有差異;對肥胖相關疾病嚴重性認知傾向於「嚴重」、對體重控制利益性認知傾向於「同意」、障礙認知傾向於「不同意」。 三、 研究對象之體重控制行為意向與健康信念中之嚴重性認知、利益性認知呈正相關;與障礙性認知呈負相關。 四、 研究對象之健康信念行動線索中,刺激經驗愈多則其體重控制行為意向愈強。 Ⅰ 五、 研究對象之節制飲食自我效能傾向中立意見,並發現不同年級自我把握度有所差異。 六、 研究對象之運動自我效能介於中立意見與有把握之間,並發現不同年級、性別與自覺體型不同其運動自我效能把握度亦不同。 七、 研究對象之體重控制行為意向與節制飲食及運動自我效能均呈正相關,且運動自我效能把握度較節制飲食自我效能把握度高。 八、 過去有體重控制經驗者對未來體重控制行為意向較過去無體重控制經驗者高。 九、 研究架構中相關變項對未來體重控制行為意向解釋力達32.9﹪,可有效預測之變項為嚴重性認知、障礙性認知、行動線索、運動自我效能、性別及過去有無體重控制經驗,其中以過去有無體重控制經驗最具影響力,運動自我效能次之。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的目的主要是在探討國中學生運動行為與其影響因子間的關係。研究母群體為民國八十九學年度第一學期就讀於宜蘭縣文化國民中學之全體學生,採分層集束抽樣法進行抽樣,依年級將學生分為三組,三組共抽出十一班,有效樣本共計368人。研究工具採結構式問卷,以團體自填問卷方式收集資料,施測時間為民國八十九年十一月二十日至二十六日。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薛費氏事後檢定、卡方檢定、點二系列相關、Hotelling T2 test和邏輯斯迴歸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重要結果歸納如下: 一、 研究對象本學期開學後有固定從事規律運動行為者(每週運動除體育課外至少三次且為中、重度以上的運動)佔21.5%,有規律運動的學生約佔全體學生之五分之一,主要所從事的運動項目前五名依序為騎自行車、籃球、羽毛球、跑步、爬樓梯。 二、 研究對象平均約擁有六種家庭運動器材與三項環境運動場所。 三、 研究對象在個人背景因素中,男生、有參與運動社團及自覺健康狀態好的學生其從事規律運動行為比率顯著高於女生、沒有參與運動社團或自覺健康狀態普通的學生;居家環境因素中,家庭運動器材越多的學生,其從事規律運動之比率越高。 四、 研究對象具有高度的知覺運動利益與運動享樂感,趨向中度的運動自我效能;運動社會支持中等偏高,其中朋友運動社會支持以陪伴一起運動較多、家人和老師以口頭運動社會支持居多;而自覺運動障礙得分偏低,顯示多數研究對象並不十分同意量表中所列之障礙因素。 五、 影響研究對象採取規律運動行為的重要因素中,知覺運動利益和運動享樂感越高、運動自我效能越大以及家人、朋友運動社會支持越多與知覺運動障礙越少,則採取規律運動行為的可能性越高,其中又以運動享樂感和運動自我效能影響最大。 六、 經邏輯回歸分析發現,可以有效預測國中學生從事規律運動行為的重要因素為性別、運動社團參與、家人運動社會支持和運動享樂感,其中尤其以性別影響最大。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氣喘目前是學童最常見的慢性病,且有日趨嚴重之勢,它不僅困擾學生的生活與學習,亦可能影響其身體活動與運動社會心理狀況。因此本研究主要是探討國中一、二年級氣喘與非氣喘學生的身體活動與運動社會心理狀況的現況、差異。 本研究採橫斷式調查法,母群體為九十學年度台北縣某所國中一、二年級學生,以配對抽樣法取得氣喘和非氣喘學生,再利用自編之結構問卷與三日身體活動紀錄表為工具進行資料收集,得有效問卷分別為533份與390份。資料以百分比、平均值、t考驗、卡方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簡單羅吉斯回歸以及積差相關等方法進行分析。 本研究的重要發現如下: 一、最近一年曾發作之氣喘學生、最近一年未發作之氣喘學生以及非氣喘 學生運動性氣喘相關知識得分情形有顯著差異。 二、非氣喘學生之運動頻率與每週運動數均高於氣喘學生。 三、氣喘和非氣喘學生的身體活動量並無顯著差異。 四、無氣喘者知覺運動利益高於有氣喘且最近一年曾發作做過者。而氣喘 與非氣喘學生的運動自我效能、知覺運動障礙、運動社會支持與運動 角色模仿數族無顯著差異。 五、運動自我效能、知覺運動利益、運動社會支持、運動角色模仿數都與 體能活動量有顯著正相關,而知覺運動障礙得分則與體能活動量則呈 顯著負相關。 研究最後並對未來有關氣喘研究以及教育介入提出建議。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摘要 本研究目的主要是在了解市立醫院護理人員下背痛的罹患情形,並探討下背痛預防行為之相關因素,以提供日後進行教育介入之參考。本研究採橫斷式調查研究設計,經由焦點團體法,以篩選出重要顯著之健康信念,作為問卷發展之依據。以台北市立八家醫院之全體護理人員為對象。於91年3~4月間以自填式問卷方式進行施測,得有效樣本2034名,回收率90.5%。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皮爾森積差相關、 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雪費法事後檢定、複迴歸等方法進行分析。 研究之重要結果如下: 一、 護理人員罹患下背痛為61.6%,比例偏高。其年盛行率、月盛行率、週盛行率分別為42.4%、19.8%、14.3%。 二、 不同社會人口學變項會影響健康信念、行動線索、下背痛預防行為及傾向。 三、 在健康信念方面,發現「下背痛行動障礙性認知」與「行動線索」對護理人員下背痛預防行為的解釋力最大;「下背痛行動障礙性認知」對預防下背痛行為傾向的解釋力最大。 四、 健康信念模式用來解釋下背痛預防行為,達到28.5%變異量的解釋力,對預防下背痛行為傾向之解釋力則有25.4%。 根據本研究結果,建議在未來舉辦下背痛相關教育介入活動,要特別提昇護理人員對下背痛之罹患性認知,增加行動線索,並減少下背痛行動障礙,以促使下背痛預防行為之發生。在未來研究上,可擴大研究對象,增加自我效能、動機因素及情境因素等變項,進行前瞻式研究,或世代追蹤研究,並進行教育介入研究。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摘要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發展一套有效的網路愛滋病預防教育課程,並進一步探討其介入效果及學生對該課程的評價。 本研究採準實驗設計之『實驗組對照組前測後測設計』,以北市福和國中與永和國中二年級各四班的學生為研究對象。實驗組接受二週的『網際網路愛滋病預防教育介入計畫』,而對照組則不接受任何實驗處理。研究工具分為兩種,包括1. 前後測成效問卷2. 媒體過程評量問卷。經前後測資料比對後,扣除無效問卷,最後有效人數198人(實驗組115人,對照組83人)。研究者在介入前一週均接受前測施測,後測則於介入活動後一週內進行。所得資料以卡方檢定、配對t檢定、單因子共變數分析等進行分析,所得重要結果如下: 一、愛滋病預防教育網頁介入後,實驗組學生「愛滋病預防知識」的後測得分高於前測且達顯著差異。 二、愛滋病預防教育網頁介入後,實驗組學生「愛滋病預防態度」的後測得分高於前測,但未達到顯著差異。 三、愛滋病預防教育網頁介入後,實驗組學生「愛滋病預防自我效能」的後測得分高於前測且達顯著差異。 四、愛滋病預防教育網頁介入後,實驗組學生「愛滋病預防行為意向」的後測得分高於前測且達顯著差異。 五、愛滋病預防教育網頁介入後,在控制前測得分下,實驗組學生「愛滋病預防知識」的後測得分高於對照組且達統計顯著差異。 六、愛滋病預防教育網頁介入後,在控制前測得分下,實驗組學生「愛滋病預防態度」的後測得分高於對照組且達統計顯著差異。 七、愛滋病預防教育網頁介入後,在控制前測得分下,實驗組學生「愛滋病預防自我效能」的後測得分高於對照組且達統計顯著差異。 八、愛滋病預防教育網頁介入後,實驗組學生「愛滋病預防行為意向」的後測得分高於對照組且達統計顯著差異。 九、實驗組對愛滋病預防教育介入網頁的滿意情形,整體而言,至少有九成的人表示喜歡此網頁,近八成的學生認為本研究所設計的網頁能幫助他更瞭解愛滋病預防的知識、能幫助其建立更積極的愛滋病預防態度、能使其更有信心去採行愛滋病預防行為,且有高達八成以上的學生認為他會大部分會照著網頁教導的去做,並在未來的生活中實踐。 根據本研究結果,建議未來在發展網路愛滋病預防教育課程時,應結合衛生教育、電腦工程及美術設計等專業,並根據理性行動論、溝通說服理論、行為改變準備度量表及社會認知理論來進行訊息轉換及發展,透過此互動式的教育方式,將可引發學生之學習動機,對學生愛滋病預防教育必有果效。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修訂現有中國人幸福感量表,發展適合我國國中學生之幸福感量表,藉以做為未來相關課程、活動等發展之評估相關依據工具及指標,同時瞭解對於國中生之「幸福感」其本質、相關特有影響因素並針對現有國中生幸福感之程度進行了解。本研究的主要工具乃參考中國人幸福感量表(Chinese Happiness Inventory;CHI),進行修改成為適用於研究對象國中生之版本,並參酌其前身牛津幸福感量表(Oxford Happiness Inventory;OHI)及相關研究文獻,增加有關國中生幸福感之指標因素,在參考國內外有關幸福感之相關研究,遂而發展成本研究之研究架構。 根據本研究之抽樣母群,本研究母群之國中生為台北市內各公私立國民中學或完全中學(同時有國中一年級及三年級)一及三年級學生,而研究之樣本則為本研究分層隨機抽樣之三所國民中學或完全中學(同時有國中一年級及三年級)之一年級及三年級學生,分別為A、B、C三校,所提供的班級數分別為8班、8班及6班,國一及國三各佔一半,總共施測22個班級,計有效問卷607份。 本研究的主要發現如下: 1.本研究之研究工具,在經內容建構效度及專家效度的雙重考驗與信度的檢定,並與之前研究比較,證實為一個穩定的工具,並在國中生對象上的測量仍維持「幸福感」之原始構念。 2.本研究中發現,社會人口學之變項及相關客觀環境,對於幸福感預測力低,無法有效預測幸福感的高低。 3.本研究發現,有關於生活中的主觀評估及滿意程度,對於幸福感呈現高預測力,能有效預測幸福感的高低。 4.本研究發現,來自好朋友的支持及關係的聯繫,對於幸福感呈現高預測力,能有效預測幸福感的高低。 5.本研究發現,對於自己的喜愛及接受程度,對於幸福感呈現高預測力,能有效預測幸福感的高低。 6.本研究之質性資料與量性資料結果一致,確認上述變項對於幸福感的影響力。 7.國中生之幸福感相關模式與成人在內涵上因環境時空不同有差異,但在對幸福感的認知上,並無構念上的違背。 根據研究發現,提出數項建議,提供國內相關幸福感研究及有關單位之參考,並提供未來研究之相關建議。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在於以戶外教學方式設計一套課程活動,進一步探討其介入效果及學生對課程的評價。 本研究採準實驗設計之不相等實驗組控制組設計,以民國九十學年度第二學期就讀於台北縣北新國小五年級其中兩班為研究對象。實驗組接受五節戶外教學課程介入,而對照組不接受任何實驗處理。研究對象在課程介入前接受前測施測,後測則於介入後一周內實施。本研究以問卷調查、訪談、參與觀察紀錄蒐集量性及質性資料。 本研究所得結果歸納如下: 一、實驗組學生的環境敏感度、環境態度、環境自我效能及環境行為後測平均得分均較前測高。 二、實驗組經戶外教學介入後,環境敏感度及環境自我效能的教學效果明顯好於對照組學生。 三、實驗組經戶外教學介入後,環境態度及環境行為意圖的教學效果並未明顯好於對照組學生。 四、對於戶外教學介入計畫的喜好程度依序為原野公園探險地圖、尋找春天的痕跡、校園拾荒、赤腳走路及聲音地圖。每個活動都有60%以上的學生持喜歡及非常喜歡的反應。 五、實驗組經戶外教學介入後,有70.59%學生比以前更能仔細觀察校園及公園的環境;67.65%的學生比以前更容易安靜下來欣賞自然的美;82.35%的學生會比以前更愛護自己的生活環境、更喜歡在自然環境中活動;76.47%的學生會在不傷害、不破壞的情況下感受自然,67.65%的學生會比以前更注意環境的美觀與整潔;58.82%的學生會多想想自己的行為是否會傷害環境。 六、戶外教學時,學生樂意在自然情境中學習;願意表達自己對活動的感覺及喜好情形;課程介入後,也會表現出持續進行自然觀察及體驗的行為。 七、焦點團體訪談中,實驗組學生會有愛護週遭環境的想法,卻也因為自己的快樂、感覺麻煩及習慣問題而忽略生活習慣是否會破壞環境。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於瞭解國小高年級學童從事口腔衛生習慣之現況,並探討背景因素與社會心理因素與國小高年級學童從事口腔衛生習慣之關係。本研究以民國九十學年度第二學期就讀於高雄縣某國小五、六年級之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抽樣,並利用自填式問卷方式進行資料收集,共得有效樣本272人。所得資料以t-test、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複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重要結果歸納如下: 一、在過去半年內,有73.6%的研究對象在吃過三餐後有時或經常會刷牙,而有近四成的研究對象很少在吃過點心、零食後刷牙,有超過四成的研究對象很少在餐後使用牙線,有四成五的研究對象在過去一年內看牙醫做定期口腔檢查的習慣有二次或二次以上,但仍有半數以上的研究對象並未做到半年一次的定期口腔檢查。 二、本研究的研究對象,家庭社經地位偏高,多屬中、高社經地位;在學業成績方面,多數的研究對象的學業成績表現是屬於中等的;而研究對象口腔衛生知識屬中上程度。 三、研究對象大致上都有良好的口腔衛生態度;在口腔衛生社會支持方面,普遍獲得不錯的支持度;在口腔衛生自我效能方面,也都能擁有頗佳的口腔衛生自我效能;而在口腔衛生控握信念,研究對象則大多是屬於內控者。 四、研究對象的背景因素與整體口腔衛生習慣的關係中,年級、性別、社經地位、學業成績、口腔衛生知識與口腔衛生習慣皆未達統計上顯著差異。 五、在社會心理因素與整體口腔衛生習慣的關係中,除了口腔衛生控握信念與口腔衛生習慣無顯著正相關之外,口腔衛生態度、口腔衛生社會支持、口腔衛生自我效能與口腔衛生習慣呈顯著正相關。 六、口腔衛生態度、口腔衛生社會支持、口腔衛生自我效能共三個變項對整體口腔衛生習慣變異的解釋力為29.3%。其中,在這些變項中,又以「口腔衛生自我效能」對研究對象之口腔衛生習慣的解釋力最大,其次為「口腔衛生社會支持」。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摘要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發展「社會支持與充能效果教學模組」,並進一步探討教育介入之成效。教育內容的設計乃依據行為科學之社會認知理論、社會支持策略、健康信念模式、行為改變階段理論,並結合充能理念發展而成。 本研究採「單組前測、後測之實驗設計」,以現有的社區糖尿病患作為實驗對象來源,立意取樣台北市石牌地區吉慶里和石牌里之糖尿病患者,共49位為實驗對象。實驗組在教育介入之前一週進行前測,並接受四週的糖尿病教育介入計畫,於教育介入之後一週進行後測,以瞭解教育介入的效果。前後測問卷一致者為34人,其中有24人參與完整課程。為考慮研究設計之嚴謹性,因此於實驗對象實施後測之同時,選取相鄰之奇岩里和東華里現有的糖尿病個案進行後測,作為對照資料,來做進一步的分析比較。 本研究所得的重要結果如下: 一、 「社會支持與充能效果教學模組」之後,實驗組糖尿病患者的「社會支持」後測得分高於前測且達顯著差異。 二、 「社會支持與充能效果教學模組」之後,實驗組糖尿病患者的「充能效果」後測得分高於前測且達顯著差異;同時實驗組糖尿病患者的「掌控力」、「自我效能」和「自我照顧行為」後測得分高於前測且達顯著差異。 三、 「社會支持與充能效果教學模組」之後, 實驗組之「社會支持」和「充能效果」之後測得分高於對照組且有顯著差異。 根據本研究結果,結合社會認知理論、社會支持、健康信念模式、行為改變階段模式與充能理念於「社會支持與充能效果教學模組」,能有效的提升糖尿病患者的「社會支持」和「充能效果」,可見於以「全人」的充能觀點來教育,增進患者對社區生活資源的利用,且此具理論背景和策略之介入計畫,是具有效果的。建議在未來相關研究的推動上,考慮病患的心理社會和生活環境層面,有效結合生活資源和醫療服務,運用行為科學理論和策略於糖尿病教育,值得作進一步的研究和嘗試。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之目的主要是在探討冠狀動脈心臟病患憂鬱程度和自我照顧效能之相關。研究採用結構式問卷訪談,以立意取樣搜集某教學醫院之住院冠狀動脈心臟病患為研究對象。於90年6月至10月間進行第一次調查,共搜集180位樣本,調查內容包括病患之背景因素、自我照顧認知、社會支持、支持滿意度、憂鬱程度和自我照顧效能。另外,於病患出院三個月後進行第二次電話調查,此時僅調查憂鬱程度和自我照顧效能問卷,共追蹤到126位。搜集之資料以描述性統計、t檢定、pair-t、卡方檢定、ANOVA及複迴歸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 研究結果如下: 一、 研究對象整體自我照顧認知良好,社會支持程度屬中上,對支持感到相當滿意。 二、 研究對象住院時的憂鬱程度多屬正常佔83.9﹪,輕度憂鬱佔15.5﹪,中重度憂鬱則為最少佔0.6﹪;出院三個月後憂鬱程度正常者佔87.3﹪,輕度憂鬱佔9.5﹪,中重度憂鬱佔3.2﹪;且兩次調查的憂鬱程度間有顯著相關。 三、 研究對象住院時及出院三個月後的自我照顧效能均屬良好,且兩次調查之自我照顧效能有顯著相關。 四、控制背景因素及相關變項後,住院時的憂鬱程度無法預測出院三個月後的自我照顧效能;而住院時的自我照顧效能亦無法預測出院三個月後的憂鬱程度。因此,憂鬱程度與自我照顧效能間沒有顯著因果關係。 五、自覺目前活動狀況是憂鬱程度的良好預測變項;而性別、自覺疾病嚴重度、左心室射出比和目前活動狀況是自我照顧效能的良好預測變項。 根據研究結果對冠狀動脈心臟病患衛生教育介入,以及未來研究提出相關建議。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