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88.108.54

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學位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瞭解國小教師對九年一貫課程「健康與體育領域」健康教學範疇之認知與關注程度現況及其相關因素,採取量化研究為主、質性研究為輔的方式,以台中市國小教師為研究母群體,依等機率比例分配分層隨機抽樣法抽出教師發出問卷,並以立意取樣法選取教師進行實地訪談。總計調查17所國小389名、訪談10所國小20名國小教師。 研究工具使用包括「創新接受度量表」、「健康教學自我效能量表」、「健康教學認知程度量表」與「健康教學關注程度量表」之調查問卷,以及教師訪談大綱。問卷調查所得資料以 SPSS10.0套裝軟體進行統計分析,採用敘述統計、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逐步複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分析量化資料,並以質性資料印證、詮釋研究的發現。 研究主要發現: 1. 台中市國小教師九年一貫課程「健康與體育領域」研習情形不理想,逾三成教師從未參加過相關在職訓練。 2. 台中市國小教師健康教學自我效能以相信自己能評量出學生健康技能之改變的信念為較低。 3. 台中市國小教師有關環保計畫、健康社區、緊急傷病處理與急救、各年齡生理變化及成長過程轉變等部分的健康教學認知程度較差。 4. 台中市國小教師對於九年一貫課程健康教學關注程度屬於非使用者狀態的低度關注。 5. 整體而言,健康教學年資、教師相關科系背景、健康與體育研習時數、學校大小類型、創新接受度會影響台中市國小教師的健康教學自我效能、認知與關注情形。 6. 台中市國小教師健康教學自我效能對於認知及關注程度有顯著影響。 7. 台中市國小教師健康教學認知程度與高層次的關注程度成顯著正相關。 最後研究者針對主要發現加以討論,並提出有關健康教學方面、教育行政方面以及教師本身方面的建議,並建議未來可在研究對象、研究設計、研究工具等方面繼續進行更深更廣的研究。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大學生體型及影響大學生身體意象之相關因素。體型分析以中原大學九十學年度新生2016人為對象,實際測量體型分類指標,分析學生體型特性。身體意象之探討以分層隨機抽樣抽出500名新生為對象,研究工具包括身體意象量表、自尊量表、受嘲笑經驗量表、性別角色量表、內外控量表及媒體接觸經驗量表,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CHAID、MDS、t檢定、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典型相關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得到下列重要結果: 一、 三分之一的男生體重超過標準,四分之一的女生體重過輕。 二、 男女生體型上半身多為M,下半身則多為L,體型分類時,下半身類別影響大。 三、 大學生滿意的身體部位為頭髮、臉部及上半身,不滿意的身體部位為腰腹部、下半身、肌肉張力、體重及身高。 四、 大學女生在外表評價及身體部位滿意度低於男生,對外表的在意程度卻高於男生,均達顯著差異。 五、 大學生身體意象與自尊呈顯著正相關,內控型在外表評價及身體部位滿意度高於外控型,達顯著差異。 六、 三分之一的大學生具兩性化特質,其中男生以兩性化特質為多,女生以女性化特質為多,而具兩性化特質者對外表的滿意度較高,具女性化特質者對外表的重視程度較高。 七、 性別、BMI、自尊及受嘲笑經驗為影響身體意象的重要因素。 為了提升大學新生身體意象滿意度,建議相關單位應積極定義國人各成長階段之理想體型標準,同時加強媒體教育努力建構一個健康環境,學校則加強自我肯定訓練,提升個人自信心,強化自尊。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為一調查研究且採用自填式問卷為研究工具,主要目的在於探討國中學生環境行為的實際情形,及影響國中學生採行環境行為的因素,研究過程共分兩階段,第一階段為環境行為影響因素調查,間隔一個月後進行環境行為執行情形的調查,並以分層集束抽樣的方式選取屏東縣四所國中十二個班級的學生為研究對象,最後得有效樣本386人,所得資料以雙因子重複量數、皮爾森積差相關、多元線性迴歸分析及虛擬變項迴歸分析來進行處理,並得到以下重要結果: 一、在研究對象實際採取的環境行為類型中,生態管理行為高於消費者行為,消費者行為又高於說服行為。 二、研究對象的環境行為平均執行率,不會因為他們的性別及家庭社經地位不同而有顯著差異,但會因年級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其中一年級的學生在生態管理行為、消費者行為和說服行為的平均執行率均顯著高於三年級學生,而二年級學生只有在說服行為上的平均執行率顯著高於三年級學生,不過一年級和二年級學生,不論在哪一類型的環境行為平均執行率上均沒有顯著差異。 三、研究對象之環境問題知識、環境行為策略覺知、應用環境行為技能覺知、內外控信念、環境責任感、環境敏感度及環境行為態度等變項與環境行為意圖間,存有顯著正相關,且可解釋環境行為意圖的變異量達24.47﹪,其中,以環境敏感度及應用環境行為技能覺知能夠有效預測環境行為意圖。 四、在排除社會人口學變項及情境因素的影響後,研究對象之生態管理行為意圖、消費者行為意圖及說服行為意圖分別對生態管理行為、消費者行為及說服行為具有顯著的影響力,且其淨解釋力分別為5.40﹪、4.10﹪及5.40﹪。 研究者針對上述結果進行討論,並對環境教育實務應用及未來研究提供建議。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之目的為了解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患之基本資料變項、憂鬱程度與血糖控制情形,探討基本資料變項對憂鬱程度與血糖控制情形的影響,以及探討憂鬱程度與血糖控制情形的關係。 本研究立意選取台北市立中興醫院及台北市立慢性病防治院新陳代謝科門診之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患276人為研究對象。由訪視員利用門診時間前往蒐集資料,包括基本資料變項及憂鬱程度,另請門診醫師登錄糖化血色素數值並填具有無併發症。 研究對象以女性、60歲以上、小學畢業、目前沒有工作、已婚及肥胖者居多。多數研究對象不吸菸、沒有喝過酒、沒有定期運動的習慣及具有正向飲食行為。其平均罹病年數7.53年,多數沒有併發症,半數之血親患有糖尿病。研究對象多數接受口服降血糖藥的治療,且按醫師指示吃藥,平均治療年數為6.84年。研究對象普遍有憂鬱的情形。半數以上的研究對象血糖控制情形屬不良程度。研究對象之憂鬱程度在性別、職業、婚姻、定期運動、飲食情形、併發症、運動控制,以及服藥情形等變項上有顯著的差異;血糖控制情形在併發症、注射胰島素以及中醫療法等變項上有顯著的差異。研究對象之憂鬱程度與血糖控制情形間無顯著的相關。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主要之研究目的為以學生的角度來評價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中心所提供的衛生教育服務之成效,做為該校健康中心日後在擬定衛生教育服務計劃、經費預算時之參考依據以及進而提供國內大專院校健康中心衛生教育服務計畫之參考。 本研究採調查法,以多媒體影片輔助學生填答問卷方式,來收集研究對象對該校健康中心所提供的衛生教育服務之看法、利用情形及滿意度。以九十學年度第一學期二至四年級大學生為研究母群,以系統性隨機抽樣法抽取樣本,施測後得有效樣本338人。 有下列主要發現:有九成的研究對象對該校健康中心所提供的「宿舍餐廳膳食衛生教育宣導」、「健康中心網站」、「健康週」、「新生健康檢查結果解說團體衛生教育活動」等項認為有實施的必要性。有七成以上的研究對象表示知道該校健康中心提供有「宿舍餐廳膳食衛生教育宣導」、「保健櫥窗展示」、「新生健康檢查結果解說團體衛生教育活動」、「健康資料展示與索閱」等衛生教育服務,而其中利用最多的是「宿舍餐廳膳食衛生教育宣導」;而最滿意的為「保健講座活動」及「健康週」二項。 影響研究對象對健康中心衛生教育服務之看法、利用情形及滿意度之重要相關因素為「年級」及「學系類組」;不管是看法上、或利用與滿意度方面「四年級」和「生物類組」的學生比其他年級或類組的學生有較佳的結果。健康中心所提供衛生教育服務中: 「宿舍餐廳膳食衛生教育宣導」、「健康週」、「新生健康檢查結果解說團體衛生教育活動」、「保健櫥窗展示」、「小型衛生展覽」等五項,讓學生印象最深刻。 「情緒與壓力調適(EQ)」、「自我成長系列」、「營養與健康」、「體重控制」、「人際關係方面」、「女性經痛之預防及處理」、「兩性議題」等為研究對象興趣濃厚且願意參與之健康議題。 針對研究結果筆者提出以下建議:健康方面之訊息可透過電子跑馬燈來傳達;未來校園重建計畫中,健康中心宜考慮地點之合宜性,並透過行銷四大策略將產品(衛生教育服務)、價值(提高附加價值贈送贈品等方式及時間成本等)、地點、促銷(善用電子及平面媒體)繼續提供符合學生需求及興趣的衛生教育服務。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的目的在於探討國中一年級學生在接受生命教育教案~「我喜歡我自己」,融入現行健康教育教學中,對學生的自尊與健康教育之學業成就的影響效果。 本研究採「準實驗設計」的方法,立意取樣的方式以台北市某國中(A校)一年級三個班級的學生為實驗組(89人),鄰近學區的某國中(B校)一年級二個班級的學生為對照組(78人)。在教學介入前,兩組學生皆接受前測問卷,作為評量實驗效果的基準。實驗組接受為期兩週四個小時的生命教育教案~「我喜歡我自己」的教學,對照組則接受現行的健康教育課程。在教學結束兩週後,進行後測以評價教學的效果。所得資料以二因子變異數分析、卡方檢定、t檢定、Pearson 積差相關進行分析,並將學生教學回饋資料作質性分析。 本研究結果顯示: 1、研究者設計的教學介入對於提昇實驗組學生的自尊程度與健康教育學業成就影響顯著。 2、研究者設計的教學介入,發現對於男學生的自尊提昇較女生高;且對於自尊程度較低的學生之健康教育學業成就影響較顯著。 3、研究者發現教學介入過程中對於提昇學生了解自己、喜歡自己、欣賞別人與增進人際關係的能力培養,有所助益。 根據本研究的結果,可作為國中學生生命教育教學的參考,建議擴大開發多變化的生命教育融入性教案設計與研究對象;加入學生的焦點團體訪談或深入訪談,以期增加研究的深度與廣度。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以台北市錦華里二十歲以上成年婦女為研究對象,進行家庭環保行為研究。研究過程採系統抽樣方法,共抽出正式樣本300人,由研究者將問卷發送予研究對象,待填寫完成後收回,共得有效樣本245份。所得重要結果如下: 一、 家庭環保行為經過因素分析後,可分為八個行為類型,包括:「教育/惜物行為」、「節省資源行為」、「使用二手用物行為」、「利用公共設施行為」、「塑膠袋減量行為」、「垃圾減量行為」、「愛護自然環境行為」、「營造無毒住家行為」。 二、 進行家庭環保行為的動機經由因素分析後,可區分為七個主要動機,包括:「環境關懷/環境責任因素」、「社交/自我實現因素」、「趨利避害因素」、「行動價值觀/心理/角色因素」、「節儉價值觀因素」、「歸屬感因素」、「經濟獲得因素」。 三、 進行家庭環保行為的主要阻礙因素為:「所謂的環保產品或廠商,沒有公信單位的確保」、「有機產品的價錢較高」、「個人的能力有限」、「不曉得有哪些較簡單的、有利於環保的做法」。 四、 年齡大、教育程度高、已婚者、有參加團體、有參加環保課程者執行家庭環保行為的動機較強。 五、 「教育程度」、「婚姻狀況」、「家中有無就讀國中小學的孩童」、「職業」、「參加環保課程」、「參加環保活動」、「環境關懷/環境責任因素」動機、「社交/自我實現因素」動機、「趨利避害因素」動機、「節儉價值觀因素」動機、「歸屬感因素」動機、「經濟獲得因素」動機、「阻礙因素」等變項對家庭環保行為有顯著影響。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主要目的是探討大學生的個人背景因素對老人態度及行為意向之關係。本研究以某國立大學九十學年度大學部一至四年級全體在學學生為母群體,採分層隨機抽樣法抽出研究樣本,採用結構式問卷,並以受訪者自填方式進行資料收集,其中共得有效樣本603人(71.9%)。重要結果歸納如下: 一、大學生對老人整體的態度趨於負向;在對老人生理狀況、心理狀況的態度呈現負向的態度,但對老人社會狀況的態度則明顯趨於正向。 二、大學生對老人有正向的行為意向。 三、大學生個人背景因素與整體對老人態度之關係為:「宗教信仰」、「與老人相處情形」等變項與整體對老人態度有關。 四、大學生個人背景因素與對老人行為意向之關係為:「性別」、「學院別」、「宗教信仰」、「與老人相處頻率」、「與老人相處情形」、「修習老人相關課程經驗」等變項與對老人行為意向有關。 五、大學生對老人態度與對老人行為意向間之關係,呈現顯著正相關,其對老人態度愈正向,對老人行為意向愈高。 根據本研究結果,建議未來在發展老化教育課程時,應提昇學生與老人接觸經驗的品質,由澄清對老人錯誤的觀點出發,維持其對老人社會狀況的正向態度,著重於改善對老人生理及心理狀況的負向態度,藉此提高大學生對老人的行為意向,使學生表現出願意與老人接觸交往及幫助老人的行為。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