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6.18.48

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學系學位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探討於一人一機班級教學環境中,教師與學生的互動行為。本研究以個案教師前後教學對照比較的方式,觀察班級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之互動行為是否因一人一機環境的導入而產生改變,教學觀察過程包含傳統教學環境觀察二週,一人一機班級教學環境熟悉三週,接著再進行一人一機班級教學環境觀察二週。 研究結果發現:(1)使用一人一機班級教學環境可使教師教學更加流暢;(2)使用一人一機班級教學環境使教師增加與學生的發問互動行為;(3)教師在使用一人一機班級教學環境時,使用環境的主體仍是以教師為主。針對研究結果,建議使用一人一機班級教學環境時,教師可讓學生更加自由的使用行動載具以更加凸顯一人一機教學環境之特色。未來研究建議可朝不同學科領域與不同年齡層進行、採取實驗研究法重複實施、延長一人一機教學環境使用時間、或者採取不同互動分析方法。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之目的在藉由教學輔助功能之設計,發展中音直笛數位教材,檢核該教材之可用性,並了解教師以本研究所設計之教材於課堂教學之運用情形和滿意度,以及學生對該教材之認可情形。 本研究以錄影觀察及問卷調查之方式進行,以方便取樣選擇7名現職國中音樂教師參與研究。其中4位教師協助運用教材進行課堂教學,並以錄影記錄;另外3位非進行教學之教師協助與研究者進行教學錄影觀察檢核。教學對象為國中8年級學生,共338位。研究歷程分為教材製作、教材檢核、教學實施及資料整理與分析四個階段。由文獻探討及個人實務經驗中,了解直笛教學之困難及教學輔助功能設計上的需求,進行教材設計,並由6位教師協助檢核教材之可用性。教學實施由4位教師以教材進行課堂直笛教學,並以錄影方式記錄,事後由研究者及另外3位專家進行教學錄影檢核,了解教師課堂中使用教材輔助教學之運用情形。教學實施後,分別以教師使用滿意度問卷和學生學習意見問卷了解教師對數位教材之滿意度以及學生對於教材之看法。 本研究結果顯示:(1)本研究所設計之中音直笛數位教材在課堂實施的可用性高;(2)國中音樂教師能適切運用教材之功能輔助直笛教學,並融入於個人教學方式;(3)國中音樂教師對本研究所設計之數位教材其滿意度高;(4)國中學生對於本研究所設計之數位教材持正向看法。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的目的在探討機器車做為前導組織對於學生學習程式設計之影響,探討範圍包括學習成就、態度及心智模型。研究採準實驗設計,參與者為台北某高中高一學生2班共66人,實驗時間共8週(16小時),學生依使用機器車前導組織教學,分為機器車組及控制組。兩組差別僅在於第一週是否使用機器車作為程式設計前導組織,第一週後兩組皆使用傳統程式設計教學。 研究結果發現:(1)機器車前導組織有助於提升學生的設計程式能力,(2)機器車前導組織對於學生學習興趣並未造成影響,(3)學生對使用機器車學習程式設計抱持正向態度,(4)機器車前導組織所建立的心智模型有助於初學者學習程式設計,(5)機器車前導組織課程可能建構錯誤的循序結構心智模型,因此建議教學者在使用機器車進行程式設計教學時,需注意此類錯誤心智模型的產生。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一人一機合作學習環境中學生同儕互動及師生互動。研究採準實驗設計,參與者為臺北市某國小五年級8個班的240位學生,其中4個班123人為實驗組,4個班117人為控制組。研究的自變項為學生在合作學習環境中是否使用一人一機環境,依變項為學生同儕互動及師生互動行為。研究結果發現在一人一機合作學習環境中:(1)學生有較多查詢資料行為,(2)學生容易分工進行學習活動,(3)教師有更多時間回應個別學生的問題,(4)學生較能夠自主學習。建議教師可利用一人一機合作學習環境增進教學,但宜注意學生的學習可能分心的狀況;後續研究建議探討不同學科或年段實施一人一機教學,及延長教學實驗時間。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論文研究知識分享背後之社會現象,包含兩個研究階段。在第一個研究階段中,發展一個包含知識分享論壇的線上實務社群。 此階段的目標在建立支援專業發展且由參與者自主的線上社群。第二個研究階段則探討知識分享者的潛在社會網路,期能發現有利於促進知識分享的社會關係,找出資訊組長之間知識分享的缺陷,及探討他們專業發展的需求。 研究以社會實踐理論為基礎,運用知識聲望的概念驗證個人社會網路之關係屬性、位置優勢與知識轉介機會。研究使用社會網路分析之自我中心網路方法進行訪談,調查及相關分析處理,應用二次式分派程序(quadratic assignment procedure, QAP)計算多元關係之間的相關性,使用徑路分析檢驗知識聲望與個人知識分享關係屬性的相關性,及使用多元迴歸探討資訊組長在校際間的關係屬性與知識聲望的相關性。 研究結果證明以知識聲望作為知識分享指標的可行性,同時也揭露出大部分的資訊組長個人知識網路薄弱,他們在資訊科技實務分享網路與資訊融入教學實務分享網路的對象並不相似。具有較高知識聲望的資訊組長貢獻知識給線上社群比貢獻知識給其他學校的資訊組長機會高;因此他們較少發展幫助其他學校資訊組長的網路;同時他們也只與幫助過他們的資訊組長發展較密切的關係。線上知識貢獻這因素對於個人知識網路有限的資訊組長獲得知識聲望有中介效果。知識貢獻網路中的結構洞也有促進知識聲望的效果。資訊融入教學種子學校的資訊組長能將知識仲介給其他學校資訊組長。 此研究發展出使用聲望代替工作績效做為知識工作者的指標,以檢查知識分享的特性及說明它可應用於實務社群的研究。本研究結果能說明資訊組長社群中知識傳遞缺乏的現象。本研究的發現也可關連到其他領域的資訊科技實務。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