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5.183.89

臺灣師範大學化學系學位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混凝土由於來源充足、價格低廉、污染性低及優越抗壓強度,因此成為結構工程上使用最多的材料,而強塑劑則是拌製混凝土高流動性的主要成份之一。 強塑劑的種類、分子量、添加劑量、拌和方式及添加時機均會影響其在水泥表面的吸附行為,進而影響新拌混凝土的工作性及硬固混凝土的機械性與耐久性,故強塑劑的了解與應用在混凝土科技上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 本論文乃針對幾種商業強塑劑(SNF、SMF、MLS、PCA、HP-70、SNF+PCA、HP-11R),分析其基本性質、減水率及其添加對水泥(砂)漿流變性質之影響,進而決定不同配比下所需強塑劑的最佳劑量及影響最佳劑量各項因素之探討,並建立迴歸方程式以便迅速找出不同配比的混凝土之最佳劑量。 由實驗結果得知,這幾種強塑劑適量的添加於水泥(砂)漿中均有不錯的減水效果,而SNF、PCA、SNF+PCA之流動性維持較MLS、SMF佳,且藉由黏度計所測得的視黏度及屈服應力與馬緒流動錐所測得的流動時間及迷你坍度錐所測得的平均擴散直徑均可決定不同配比下強塑劑的最佳劑量。在相同配比下,以SMF及MLS所需最佳劑量較高,其他幾種則較低;水灰比愈高,所需最佳劑量愈低;添加飛灰、增加砂含量會使得最佳劑量提高;添加爐石則會降低最佳劑量;水泥、砂種類對最佳劑量亦有影響。最後,建立迴歸方程式以預測不同配比的混凝土所需強塑劑之最佳劑量。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論文是探討在師資培育制度下實習教師的成長。除了探討影響實習教師成長的因素之外,並進一步研究實習教師成長與實習環境的關係。依師資培育理論、發展心理學、社會學建構出理論架構,對三位實習教師作教室觀察、錄音訪談及教師日誌等多面向資料,透過詮釋學等方法作分析。研究發現(1)實習教師剛進入實習現場所持之教育理念,是以個人成長學習歷程為最初的基礎,經過後來的實習過程逐漸修正。(2)實習教師的困擾主要來自於實習定位不明。(3)實習教師學習的事務與實習學校的文化、實習指導教師的理念與安排有很大的關係。(4)實習輔導教師是實習教師的重要他人之一。(5)學生的支持是實習教師的原動力之一。(6)實習指導教師開擴了實習教師的視野。(7)實習學校賦予實習老師專業發展的素材與方向。本研究尚有多項建議。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在整個教育體系上,師資培育的良窳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過去教育師質的培育從師範院校的學生畢業後即可至中等學校服務,隨著相關師資培育法規的訂定,師資培育的來源也隨之多元化,各大專院校的學生只要修畢了教育學程及完成教育實習後,亦可於中等學校任教,而實習制度的改變,在師資的專業成長上,是否可因新的師資培育法施行而獲得提昇?這是一項值得師資教育學者與教育行政主管機關深思的問題。本研究便從不同的面向分別來探討各一位的新舊制理化實習個案教師,希望藉由此分析,釐清一些新舊制中引起爭議的地方。 本研究採取質的研究,以近一年的時間分別觀察各一位的新制及舊制的理化實習教師的專業成長,在整個觀察的期間,我們收集了不定期的晤談資料以及教室觀察的錄影,晤談對象包括了新舊制理化實習教師和其校內相關的行政人員,接著採用論述分析的架構來對所收集到的論述資料做更進一步的分析,本研究所討論的論述分析主要有以下三個層面: (一)對現象的理解因而綜合而成的世界觀、科學本質與科學知識; (二)對文字的運用所演譯而成的社會符號與表達習慣等等; (三)對情境的理解所組成進而形成的表現,強調不純為表面的描述,而是對情境和現象的理解後所產生的深層表徵。在新舊制理化實習教師的成長比較上,分別從不同的面向來分析,所歸納出的結果如下: 1.實習制度的改變,使得理化實習教師在實習學校中的成長亦產生改變,師資培育的理念及課程等有相對調整的空間。 2.新制實習制度使得理化實習教師重視到實習學校的社會環境、社區特性、學校的特色及相關輔導的期待等源自教育體系或社會群體之影響,使科學教師的成長朝向正面。 3.假若科學教師的角色,仍是過去的『科學專家』之期許,則新制實習教師的表現值得檢討,但這些現象可能的歸因是社會角度地位與學生的扭曲等。 4.新制實習制度中,師資培育理念、實習學校的環境和期許等在教師的成長具有較大的支配性,如何培育出高品質的科學教師,可能須從這些面向加以探討和深思。 實習制度的改變對理化實習教師其本身對科學本質的理解、對科學語言的運用以及對社會符號的詮釋上等因素,會因整個實習制度的變化而有相對調整的空間,且會被學校文化所支配,新制實習制度與學校的文化更是密切。以上的結果,固然不足以代表整個實習制度的全貌,但期能以本研究找出實習制度的相關問題。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實驗利用維他命B2 (Riboflavin)作為基質,以研製一光誘發電子轉移光閥裝置,並對有機物進行分解應用。B2對光具有敏感性,於可見光照射下氧化化學物質,如EDTA等,而產生明顯電流。本論文也藉由二極式薄層電極裝置對此現象進行光電轉換,實驗結果亦顯示,此一薄層電池裝置在:[B2] = 6×10-5 M、[EDTA] = 1.8×10-3 M、射極電位(VS)為-0.5 V vs. SCE、集極電位(VD)為+0.3 V vs. SCE、 pH 4具有最佳效率。此外,在B2未被還原時,若藉由poly(diallyldimethylammonium chloride) (簡稱:PDDC)之舖設,可加強其還原電流,當B2被還原後,若藉由Nafion之舖設,則可使氧化電流增加。 本實驗亦探討維他命B2於照光時之穩定性,紫外-可見光譜顯示B2於照光下易分解,但若加入氧化劑如H2O2,可遲滯B2之分解並達到B2再生。本實驗也利用暫態螢光光譜偵測激發態B2的生命期,由於其生命期過短並接近儀器的偵測極限(10 ns),因而無法了解B2* 與有機物之間的電子轉移速率。 本實驗也藉由激發態B2氧化有機物,實驗證實維他命C、聯苯三酚皆可被B2* 氧化而分解,因此B2*具有化學減廢的應用潛力。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碳六十/雙硫醇壓電晶體膜感測器的研製與應用 摘要 壓電感測器是一種質量感測器,利用質量變化造成頻率改變,再由此頻率變化值了解被偵測物的特性。在本研究中利用自行合成的C60-Ethanedithiol,C60-Propanedithiol及C60-Butanedithiol為塗附物質,以藉此增加晶體吸附金屬的能力及偵測金屬的選擇性,並將它應用在液相的壓電感測器上。此壓電感測器之頻率變化是經振盪線路,再經由計頻器,輸入電腦讀取記錄並繪圖。 當C60-Dithiol的薄膜吸附金屬離子後會造成石英壓電晶體的重量增加,導致頻率下降,所以吸附量越多,頻率下降量也越多。實驗設計三個系統(1)液體靜相系統(2)液體脫附系統(3)液體動相系統。在靜相系統中針對鹼金族金屬,鹼土族金屬及過渡金屬進行偵測,這三大類金屬中,頻率下降量依序為鹼金族金屬<鹼土族金屬<過渡金屬,其中又以Ag+及Hg2+的效果最好,以最好的Hg2+離子為例其偵測下限可達1.2×10-8 M,靈敏度為7.7×108 Hz/M。 在脫附系統中可用以了解之前金屬的吸附行為。多數的金屬離子多屬物理吸附,所以可以在此系統中完全脫附,而Ag+及Hg2+的部分則因為和C60-Dithiol的吸附能力太強,可能已有化學鍵結,所以無法在系統中完全脫附。 在動相系統中和靜相的情況差不多,針對金屬測量時頻率下降量順序也為:鹼金族金屬<鹼土族金屬<過渡金屬,但因為動相系統強調瞬間的吸附能力,所以對於和C60-Dithiol發生化學鍵結的Ag+及Hg2+反倒失去了絕對優勢。 C60-Dithiol壓電感測器具有好的穩定度及再現性,且對於過渡金屬元素的偵測極限皆可達到10-6M的程度。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