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1.200.180

臺灣師範大學化學系學位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探討以?位學習進?高二學生?米概念的學習成效,採準實驗研究法,實驗組為Moodle網?平台數位學習組,對照組為閱?學習組,?組共有64名學生?與。?位課程的設計是以影音教學互動網頁以及平台中「討?區」、「共享內容物件?考模型」、「投票區」、「線上測驗」等模組,具有互動式、動靜態及影音教學化介面特色;而閱?學習組的教材則以書面呈現及教師教學方式進?。學習成效則以自編的問卷、?位平台之學習紀?、學習後訪談資??評?,並佐以教師心得札記做為輔助的?考。?組前測成績及後測成績,分別進?t考驗以檢視組間差?,組內之前後測則以成對t樣本統計,檢視其學習的進步情形。學習方式與性別的交互關係則採二因子共變?分析。質性資?則包含?位平台之學習紀?、學習後訪談資?、教師心得札記等。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鈦酸鋇因具有強鐵電、壓電和介電等特性,為製造電容器、電感器、壓電感測器之重要原料。製程上鈦酸鋇粉末須先加入溶劑以配成漿料,目前所使用的溶劑分為水及有機溶劑兩類,基於環保與降低成本,近年來水系漿料的製備已引起矚目。為製備分散良好之漿體,常需加入聚電解質作為分散劑。隨著漿體pH值增加,高分子吸附量減少,但降低漿體pH值,高分子解離度降低、鋇離子溶出量增加。為了製備分散穩定的漿料,值得合成出具有良好分散效能且減少鋇離子溶出的高分子。 本研究主要合成兩種類水溶性高分子:一為陰離子型之聚(甲基丙烯醯胺/甲基丙烯酸鹽) (PMMN),係以甲基丙烯醯胺 (MAM) 及甲基丙烯酸 (MAN) 為單體,在鹼性環境下經自由基聚合反應所合成的共聚物。另一為兩性共聚物,先以氯醋酸鈉與N-(4-乙烯苯基)-N,N-二甲基胺製備一N-(4-乙烯苯基)-N,N-二甲基乙酸銨(DMVBAE)之兩性單體。以DMVBAE和甲基丙烯酸經聚合反應得到聚(N-(4-乙烯苯基)-N,N-二甲基乙酸銨/甲基丙烯酸鹽) (PVM);另外,DMVBAE與甲基丙烯醯胺、甲基丙烯酸可製得聚(N-(4-乙烯苯基)-N,N-二甲基乙酸銨/甲基丙烯醯胺/甲基丙烯酸鹽) (PVMM)。所得產物由IR、1H-NMR光譜確認其結構,GPC分析其分子量。利用電位滴定法得到高分子在不同pH值下的解離率及PMMN中單體組成比例。由PVM的1H-NMR光譜圖可知兩單體含量,而PVMM可經由元素分析法求得單體組成。 兩類型高分子添加於鈦酸鋇漿體,藉量測漿體黏度、記錄沈降行為、分析漿體粒徑、觀察生胚微結構及計算胚體密度來評估其分散效能並與PMAAN做為對照。結果顯示添加這些高分子可得到分散良好的漿體,最佳劑量均為2mg/g BT。由吸附實驗和粒子界達電位測定結果顯示PMMN(60)含60wt%甲基丙烯醯胺單體有最大的羧基吸附量及最低的界達電位值。PVM、PVMM為兩性高分子,在鹼性環境下較易吸附於粒子表面,其中PVMM含醯胺基更易吸附於粒子,吸附量大於PVM。這些高分子吸附於粒子上均可產生電荷斥力與立體阻障而使懸浮液達到穩定的狀態。引用DLVO理論計算粒子之總電位能,所得結果與實驗相符。IR、UV/vis光譜圖中官能基吸收峰的位移提供粒子與高分子交互作用的證據。量測溶液中鋇離子濃度, PMMN、PVM和PVMM結構中含四級胺和醯胺基等官能基較容易吸附於粒子上,吸附量增加或粒子表面有較大的高分子覆蓋率,可抑制鋇離子溶出,因此減少溶液中鋇離子濃度。添加PMMN、PVM及PVMM做為分散劑可得到較好的分散效果,粒子堆積緻密,經燒結後,可增加胚體介電常數值與降低介電損失值。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膜蛋白質調控許多細胞內的重要功能,許多膜蛋白質的異常表現被指出與疾病相關,很多膜蛋白質為藥物治療的標的蛋白質,因此,全面性地定量膜蛋白質可增進我們對膜蛋白質調控疾病的機制及其訊息傳遞的了解。為了可以針對多重樣品做全面性及有效的膜蛋白質體分析,我們發展一個新的定量技術平台,結合新開發的膠體輔助蛋白質水解法、iTRAQ定量試劑以及二維液相層析串聯質譜法等技術。本論文的第一部分著重在定量策略的開發以及此策略的效能評估,新開發的膠體輔助蛋白質水解法可容許高濃度的溶劑及介面活性劑,並且可以藉由反覆沖洗過程將其移除,有效地提高?膜蛋白質的溶解?、蛋白質水解及質譜鑑定率。此新開發的蛋白質水解方法已應用在插管病人肺沖洗液的蛋白質體研究上,成功建立現今最完整的肺沖洗液蛋白質體。另外結合膠體輔助蛋白質水解法與iTRAQ標定技術可增加蛋白質定性及定量的準確度,從四個由HeLa細胞獨立製備的膜蛋白質樣品的定量分析測試,結果顯示此一新平台具有高準確性及再現性(相對標準誤差 < 12%,錯誤率低於 8%);在嚴謹的蛋白質鑑定條件下,此策略有效地定量了520個膜蛋白質(91%),並且每個具有transmembrane helix(TMH)的高疏水性蛋白質,皆能以平均高達14.1個胜?片段來定量。除此之外,大多數蛋白質的訊號強度皆有明顯增加,經過蛋白質結構預測分析後,顯示膠體輔助蛋白質水解法可以更有效地溶解具有多個TMH的高疏水性膜蛋白質,增加了穿透膜胜?片段的偵測率,在結果中,高達19個TMH的膜蛋白質可被成功的定量,據我們所知,此結果為現今分析膜蛋白質體數量及涵蓋率最高的記錄,在定量的精確度及精準度也超越了現今其他定量方法! 本論文的第二部份,我們將此一技術平台應用在兩個不同的生物系統的膜蛋白質體上,第一個生物系統為具有多發性腎囊腫疾病(autosomal-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 , ADPKD)的老鼠,雖然多發性腎囊腫是腎臟疾病中最常見且最容易致命的遺傳疾病,然而其疾病的蛋白質表現與病理機制仍有待釐清,我們希望能藉由發展之新方法找出和老鼠腎臟病變有關的膜蛋白質。經過分析正常鼠及病鼠的細胞膜蛋白體後,我們成功定量了791個蛋白質,其中67個及37個蛋白質為大於兩倍增加及減少的變異蛋白質,有部分的變異蛋白質在過去曾被報導與ADPKD相關,這些蛋白質參予了包括細胞增生及死亡、細胞與細胞之間或者細胞與介質間的溝通、溶質運輸和膜蛋白質極化等功能,在這些變異蛋白質中,有部分蛋白質已被證實為藥物標的運輸及受體蛋白質,例如EGFR已被證實可有效治療ADPKD;另外有部份蛋白質則被使用於其他疾病的治療上。此新的定量平台不僅可幫助我們了解ADPKD的制病機制,也找到數個可能作為藥物標的之膜蛋白質。 第二個生物系統為人類的大腸直腸癌組織,根據行政院衛生署公布的國人十大癌症排行榜中,大腸直腸癌在男性及女性比例都佔第三位,藉由不同癌症期數(Dukes’ A、B、C和D)病人的正常及腫瘤組織之比較分析,將有利於找出可作為初期診斷的生物標的蛋白質或作為手術前後診察的判斷依據。在初步分析八個病人的結果中,我們定量了304個蛋白質,其中39個蛋白質是四期八個病人中皆有出現且具有兩倍以上變化的變異蛋白質,Carcinoembryonic antigen-related cell adhesion molecule (CEA)在B期及C期的病人組織中大量表現,是目前臨床使用為診斷大腸癌的生物標的蛋白質,其他還包括細胞分泌以及位於細胞膜上的蛋白質,有機會成為疾病診斷及藥物治療的標的分子。 綜合以上兩個應用研究,我們相信此一新的技術平台可以有效且全面性地分析及定量膜蛋白質體,更可應用於各種不同刺激或病理的生物系統及細胞、組織及體液等各種樣品,幫助瞭解疾病的致病原因、找出有效診斷及治療的生物標的蛋白質!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在尋找更好的抗微管蛋白聚合的抑制劑的努力中,最近的實驗測量71個化合物的抗胃癌細胞株的IC50值,這一系列的化合物主要是以TMP、??環(indole ring)和C=O當做橋接鍵為組合片段,在??環上做不同官能基的取代(見下圖)。在本研究中,我們利用GOLD軟體去計算這一系列的化合物與微管蛋白結合的構型與能量,計算結果發現大多數化合物的構型跟微管蛋白結晶結構中的鬼臼毒素(Podophyllotoxin)很類似,從評分函數中可發現決定這類結合模式的主要穩定作用力為凡得瓦作用力,我依此結合模式去設計新的衍生物。在R1~R6測試接不同官能基可發現,(1) R1、R2、R4只適合去接一個重原子為限的官能基,(2) R3可接Et這種非極性官能基,R6可以接類似TMP的官能基。除此之外,從這些計算結果中發現兩個重要的氫鍵作用力,一個是??環上的N-H會跟THR173:O產生氫鍵,另一個是在R6末端接類似TMP的官能基,TMP上中間OMe的氧會跟LYS684產生強烈的氫鍵作用力,這兩個氫鍵作用力對於穩定POD-like構型有一定的貢獻,希望這些發現對於藥物設計能有所幫助。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1] [EFe3(CO)9]2? (E = S, Se, Te)、Cu 及 dppm 系統 [Et4N]2[EFe3(CO)9] (E = S, Se, Te) 與 [Cu(MeCN)4][BF4] 和 dppm (dppm = bis(diphenylphosphino)methane) 反應,依不同比例會生成一系列含銅多核的化合物:[{EFe3(C0)9}Cu2(dppm)(THF)] (E = S, 1a; Se, 1b; Te, 1c), [{EFe3(CO)9}Cu2(dppm)(MeCN)] (E = S, 2a; Se, 2b; Te, 2c),[{EFe3(CO)9}Cu2(dppm)] (E = S, 3a; Se, 3b; Te, 3c) 和 [{EFe3(CO)8}Cu2(dppm)2] (E=S, 4a; Se, 4c; Te, 4b)。實驗中亦可使用化合物 3 與不同溶劑 THF 和 MeCN 反應,分別可獲得 1 及 2,而將 1 及 2 放置真空中抽乾,則可進行逆反應脫除溶劑配位產生化合物 3。將單一 dppm 配位的 1 及 2 在高溫 40 oC 下加入適量 dppm,均可轉換為雙環構形的 4,若化合物 2a 在低溫 ?20 oC 下與 dppm 反應可生成鍵結模式不同的雙環化合物 [{SFe3(CO)8}Cu2(dppm)2] (5a),因此可推論化合物 5a 是 2a 加入 dppm 轉換成4a 的中間物。本研究亦藉由 DFT 理論計算,進一步驗證此系統中存在之溶劑效應與轉換關係。 [2] [EFe3(CO)9]2? (E = S, Se, Te)、Cu 及 dppe 系統 利用 [Et4N]2[EFe3(CO)9] (E = S, Se, Te)、[Cu(MeCN)4][BF4] 和 dppe (dppe = 1,2-bis(diphenylphosphino)ethane) 在不同比例下,可分別獲得帶有負價數線性結構化合物 [Et4N]2[{EFe3(CO)9}2Cu2(dppe)] (E = S, 6a; Se, 6b; Te, 6c) 和中性封閉環形結構化合物 [{EFe3(CO)9}Cu2(dppe)] (E = S, 7a; Se, 7b; Te, 7c),兩者之間又可透過加入 [Cu(MeCN)4][BF4] 及 [Et4N]2[EFe3(CO)9] (E = S, Se, Te) 在化學上互相轉換,更藉由 DFT 理論計算,進一步驗證此轉換關係。有趣的是,環形中性化合物 7a 在 MeCN 環境下開環形成聚合物 [{SFe3(CO)9}Cu2(dppe)(MeCN)2]n (8a),此聚合物加入 THF 或 CH2Cl2 又可轉回 7a,兩者之間存在著溶劑轉換效應,利用 UV/vis 儀器觀察此現象,並延伸探討當主族為 Se 及 Te 時是否也具有溶劑效應。 [3] [SFe3(CO)9]2?、Cu 及 bpy 系統 [Et4N]2[SFe3(CO)9] 與 [Cu(MeCN)4][BF4] 和 bpy (bpy = 4,4-bipyridine) 反應,依不同比例會生成一系列含銅多核的化合物:[Et4N]2[SFe3(CO)9Cu2(bpy)] ([Et4N]2[1]) 和聚合物[{SFe3(CO)9}2Cu4(bpy)3(MeCN)2]n (2)。首先以 [Et4N]2[SFe3(CO)9] 與 [Cu(MeCN)4][BF4] 和 bpy 在2: 2: 1比例下,反應獲得 [Et4N]2[1];然而將 [Cu(MeCN)4][BF4] 和 bpy 比例提高,以莫耳數比為 2: 4: 3 可獲得聚合物 2。而化合物 [Et4N]2[1] 可加入 [Cu(MeCN)4][BF4] 和 bpy 獲得聚合物 2。利用 X-ray 堆積圖及 NMR 探討 1 和 2 的結構。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1. Sb-Mo-CO系統化合物之合成 [PPN]2[(CO)5MoSbMo3(CO)9(?-Cl)3]與HOC2H4OMe、HOC2H4CH(Me)- OMe及HOC3H6OMe在鹼性條件下反應,利用醇類有機溶劑取代結構中的三個?-Cl,分別可得[PPN][SbMo3(CO)9(?-OC2H4OMe)3Na]、[PPN][(CO)5MoSbMo3(CO)9(?-OC3H6OMe)3K]與[PPN][(CO)5MoSbMo3(CO)9(?-OC2H4CH(Me)OMe)3K]。所形成的結構具有捕捉陽離子的特性;除此之外,藉由選擇不同碳鏈的醇類有機溶劑可以改變捕捉陽離子的選擇性。 2. Te-Ru-CO系統化合物之合成 利用K2TeO3與Ru3(CO)12在MeOH溶劑中加熱反應,可以獲得產物[PPh4][HTeRu3(CO)9]、[PPh4][HTe2Ru4(CO)10]、[PPh4]2[Te2Ru4(CO)10]與[PPh4]2[Te4Ru8(CO)19]一系列的化合物,由反應的過程可以觀察到Te-Ru系統產物的不穩定性;除此之外,利用一鍋化的反應方式引入[Cu(MeCN)4]BF4,可以獲得具有孔洞特性及半導體性質的聚合物{[PPh4]2[Te2Ru4(CO)10Cu4Br2(?-Br)2]•0.75CH2Cl2}∞。若是以非一鍋化的方式,利用[PPh4]2[Te2Ru4(CO)10Cu2Br2]直接與[Cu(MeCN)4]BF4反應,則可得一中性化合物[Te2Ru4(CO)10{Cu3Br2(MeCN)3}2],同時藉由DFT理論計算來佐證實驗上獲得的結果。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面對石化能源的逐漸短缺、高油價時代的來臨及日趨嚴重的大氣環境污染問題,人類正積極地尋求替代能源。其中,燃料電池、太陽能、氫能源、核能、風力等均是尋求開發的重點能源。有鑒於近年來有序規則性奈米結構孔洞性氧化矽分子篩及孔洞性碳材之蓬勃發展,這些材料大都具有可調控孔徑、高比表面積、高結構、水熱及機械穩定性,以及獨特的吸附、電化學及催化特性,是能源相關尖端應用的理想素材,如做為燃料儲存吸附載體或燃料電池電極觸媒擔體等。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於尋求新穎的合成方法來製備負載貴重金屬鉑(Pt)的表面修飾奈米孔洞性碳材(PtCNxM),並評估其在被應用做為燃料電池陰極觸媒之可行性,吾人尤致力於提昇貴重金屬的分散度、減少其使用量、表面修飾氨官能基的作用等之系統性探討。 在材料合成與觸媒製備方面,吾人首先利用共凝聚(co-condensation)法及後修飾(post-synthesis)法,使用不同含有二氨基及三氨?官能基的矽烷類合成具有胺基的SBA-15中孔洞氧化矽模板(SNxM)。隨後並以貴重金屬乙醯丙酮化合物,如Pt[CH(COCH3)2]2等,做為觸媒金屬主要來源及次要碳源,將之與主要碳源,如furfuryl alcohol等,混合成勻相溶液後,同時以濕式含浸法注入具有胺基的中孔洞氧化矽模板,以複製(replication)法在真空狀態下進行高溫(600-800 oC)石墨化,再以氫氟酸去除氧化矽模板,經清洗、過慮及乾燥後,合成出負載鉑金屬的含氮中孔碳材(PtCNxM)。吾人透過不同光譜及分析實驗技術,如粉末X-光繞射(XRD)、氮氣等溫吸附/脫附(N2 adsorption/desorption isotherm)、元素分析(EA)、穿透式電子顯微鏡(TEM)、感應耦合電漿質譜分析(ICP-MS)、傅立葉紅外線(FTIR)吸收光譜等,對各類合成樣品之物化特性詳以鑑定。並利用此類PtCNxM複合材料為燃料電池陰極觸媒,以循環伏安(CV)法量測其電化學特性,並探討比較其對氧氣還原反應之催化效能。 本研究所得之實驗結果,除期能增進吾人對負載金屬觸媒的官能化孔洞性碳材的製備方法、物化特性鑑定及其在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PEMFC)或直接甲醇燃料電池(DMFC)電池極的觸媒應用的進一步瞭解外,並期能提昇其陰極氧氣還原催化效能,進而降低觸媒之製備成本,增加商業化的競爭力。故本研究兼具學術研究及工業應用之重要性。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中文摘要 1. Se-Ru-CuCl 系統 以[SeRu5(CO)14]2?為起始物,與不同當量CuCl進行反應,改變反應溫?與溶劑可得一系列單銅[SeRu5(CO)14CuCl]2? 、雙銅[SeRu5(CO)14(CuCl)2]2? 與四銅[Se2Ru10(CO)28Cu4Cl2]2?的新穎化合物,逐漸增大結構,進而得到最終重組性產物[Se2Ru4(CO)10Cu2Cl2]2?。 若以[SeRu5(CO)14CuCl]2?為起始物,再加入一當量的CuCl,亦可得到四銅[Se2Ru10(CO)28Cu4Cl2]2?與對稱結構[Se2Ru4(CO)10Cu2Cl2]2?,證實了結構與結構間的轉換關係;同時我們進一步利用理論計算來佐證實驗中所得到的結果。 2. E-Cr-Mn (E = S, Se )系統 過去本實驗室在Te-Cr-Mn系統,藉由CO的加入可以將雙三角錐化合物[PPN]2[Te2CrMn2(CO)9]轉變成金字塔型化合物[PPN]2[Te2CrMn2(CO)10];然而在E-Cr-Mn (E = S, Se) 系統方面,有相同tbp結構的[PPN]2[E2CrMn2(CO)9] (E = S, Se),卻無法進行類似的CO加成反應,得到類似的化合物;我們以理論計算的結果來輔助證明實驗結果。此外我們可以藉由一鍋化一步合成直接得到大量[PPN]2[Te2CrMn2(CO)9]的前驅物[PPN]2 [Te2Cr2Mn2(CO)18],節省了大量的人力及物力。 3. Se-Mn系統 以[Se2Mn3(CO)9]?為主體與異核金屬Cr(CO)6以1:1的莫耳數在4M的KOH甲醇溶液下反應,隨著反應時間的加長,可依序得到水瓢狀產物[HSe2CrMn3(CO)14]2?及八面體結構化合物[Se2CrMn3(CO)12]3?;過去由於分離困難且需長時間反應,現在我們改變反應條件,可以在短時間拿到較大量的化合物,並解決了分離上的困難 將[HSe2CrMn3(CO)14]2?與外加的Cr(CO)6在CH2Cl2溶液中加熱回流反應,可在未與-Cr(CO)5鍵結的Se接上另一個-Cr(CO)5的片段,形成一對稱結構的化合物[HSe2Cr2Mn3(CO)19]2?;[HSe2Cr2Mn3(CO)19]2?亦可藉由通入CO,在THF溶液下反應變回[HSe2CrMn3(CO)14]2?,兩者間具有轉變的機制;我們以理論計算來輔助證明其轉換機制。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1.Se─Fe─CuX系統 將[Et4N]2[SeFe3(CO)9]與CuX在不同條件比例下反應可成功合成出一系列新穎化合物 [Et4N]2[SeFe3(CO)9CuX] (X=Cl [Et4N]2[1a];Br [Et4N]2[1b] ;I [Et4N]2[1c])、[Et4N]2[SeFe3(CO)9Cu2X2] (X=Cl [Et4N]2[2a];Br [Et4N]2[2b])、[Et4N]2[{SeFe3(CO)9}2Cu4X2] (X=Cl [Et4N]2[3a];Br [Et4N]2[3b])和[Et4N]4[{SeFe3(CO)9Cu2Cl2}2] ([Et4N]4[4a]),並藉由DFT理論計算輔助,解釋IR吸收光譜、化合物相對穩定度與電化學上的氧化還原。 2.Se─Fe─Cu/dipyridine系統 將[Et4N]2[SeFe3(CO)9]加入[Cu(CH3CN)4][BF4]和不同dipyridine來源可成功自組裝得到一系列含羰基的新穎金屬團簇聚合物[SeFe3Cu2(tmdpy)2]? (3)、[SeFe3(CO)9Cu2(dpy)3]? (5)、[{(bpe)2(MeCN)2Cu}{SeFe3(CO)9Cu(bpe)}(MeCN)]? (6)和[SeFe3Cu2(H2bpe)2.5]? (7) (4,4′-trimethylene-dipyridine = tmdpy;4,4′-dipyridine = dpy;1,2-di(4–pyridine)ethylene = bpe;1,2-bis(4-pyridine)ethane = H2bpe)。 3.Se─Fe─CuOAc系統 將[Et4N]3[{SeFe3(CO)9Cu}2(?─OAc)]與兩當量[Cu(CH3CN)4]BF4在冰浴反應5分鐘,可得到長鏈狀化合物[Et4N]3[{SeFe3(CO)9Cu2OAc}2(?─OAc)] ([Et4N]3[2]),若[Et4N]3[{SeFe3(CO)9Cu}2(?─OAc)]與[Cu(CH3CN)4]BF4和4,4?-dipyridine (dpy)同時反應則可得到4,4?-dipyridine取代掉OAc─ ligand當作橋接工具之化合物[Et4N]2[{SeFe3(CO)9Cu2OAc}2(?─dpy)] ([Et4N]2[3])。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將[Ni(CH3CN)6](ClO4)2與兩當量的P(C6H5)(o-C6H4SH)2在不同的?類溶劑(像是乙?、丙?、異丁?以及苯甲?)下反應,可以得到一系列鎳錯合物,其含磷配子之硫醇會與?類結合形成硫亞胺酯,此硫亞胺酯的生成與所推測?水解?在催化過程中的中間體相似。在先前所提到的反應中會先形成一個中間體[Ni(P(C6H5)(o-C6H4S)(o-C6H4SH))2]的綠色沉澱,這個中間體上帶有未配位的硫醇,會進一步與?類上不飽和的碳原子進行親核性加成反應而形成硫亞胺酯的結構,我們推測在反應過程中形成無水的過氯酸來促使這樣的結構生成,這個無水過氯酸會將?類分子質子化使得硫醇容易轉換為硫亞胺酯。 當[Ni(CH3CN)6](ClO4)2與三當量的P(C6H5)2(o-C6H4SH)反應,可以生成並分離出一個帶有硫胺基陽離子的化合物 [P((o-C6H4SC(CH3)NH3)- (C6H5)2)]2+。這樣的結果也進一步支持在反應中會形成無水過氯酸的可能。假如將反應的溶劑換成異丁?,則會有兩種產物的生成,分別是[P((o-C6H4SC((CH3)2CH)NH2)(C6H5)2)][ClO4]和[P((o-C6H4SC(CH3)2- (C6H5)2))[ClO4]。有趣的是在異丁?的異丙基及氰基之間會發生碳碳鍵的斷裂。更令我們感興趣的是將親核基加入帶有硫亞胺酯結構的鎳錯合物[Ni(P(C6H5)(o-C6H4S)(o-C6H4SC(CH3)NH2))2](BF4)2後會產生正四價的鎳錯合物[Ni(P(C6H5)(o-C6H4S)2)2]。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