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5.27.232

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學位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十九世紀末,西方文化勢力隨著武力的入侵而進入中國,在宗教使命與生活習慣等背景下,基督教青年會也直接或間接地引進了現代體育,進而開啟了風行全中國之歷史新頁;其後,運動(Sport)不僅成為民初學校體育與社會體育之主流,而且在國民政府統一全國之後,其所培育之本土人才亦持續領導著中國體育事業之發展,影響至為深遠。 有關基督教青年會為何以一民間社團的力量會對中國造成如此深遠的影響力,此即為本研究之動機之一;而何以一宗教信仰的力量會對中國造成如此重大的影響,此即為本研究之動機之二;又何以一外來的運動文化會對中國造成如此久長的貢獻,此即為本研究之動機之三。 本研究採取先廣蒐當時有關基督教青年會之中外史料,再加以詮釋、分析與研究,最後再歸納出結論,藉此探究其對近代中國體育事業本土化之影響。 研究結果得知,基督教青年會在近代中國推展體育事業,主要是標榜以提昇國民健康為目的,藉以達到全人教育的效果,並使德、智、體三育獲得均衡發展;但經進一步剖析,該會實際上係以體育活動為媒介而深入民間,與廣大民眾接觸(以吸收青年族群為主),進而藉機宣傳宗教理念,以達到「宣(輔)教」之外在目的。其次,基督教青年會在華發展一直是走向由中國人「自主」與「自立」的,故此一理念對日後體育事業的本土化歷程有著極其深切的影響。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摘要 本研究針對體適能領域未曾探討的具體運動內容提出構想,以分項體適能要素訓練形成不同體育課程單元為實驗設計架構,探討不同強度運動對於學生體適能的影響。研究採準實驗設計,以133位高中一年級學生為實驗參加者(年齡16.40±0.52歲、身高164.87±7.95公分、體重55.43±9.70公斤),以班級分為有氧適能組、肌肉適能組、柔軟適能組與綜合組等四組。課程單元設計為四週,每週兩次,每次運動時間為50分鐘,每分鐘心跳率120次至150次之間。所有受試者均接受前測及後測兩次體適能測驗;所得結果以相依樣本t考驗檢定組內前後測體適能差異情況,以獨立樣本單因子共變數分析各組間的差異,如有顯著不同再以Fisher’s LSD做事後比較。結果發現: 一、組內部分:女生肌肉適能組在身體質量指數、仰臥起坐成績獲得顯著改善,女生柔軟適能組在800公尺跑走成績顯著退步、坐姿體前彎成績顯著改善,男生有氧適能組、肌肉適能組與女生肌肉適能組總體適能成績獲得顯著改善(p<.05);男女生其餘的體適能組別,在各項體適能測驗差異均未達顯著差異(p>.05)。 二、組間部分:女生有氧適能組與肌肉適能組在800公尺跑走成績顯著優於柔軟適能組,女生肌肉適能組在仰臥起坐成績顯著優於有氧適能組與柔軟適能組,男生柔軟適能組在坐姿體前彎成績顯著優於有氧適能組、肌肉適能組與綜合組,女生柔軟適能組在坐姿體前彎成績顯著優於有氧適能組、肌肉適能組,綜合組顯著優於肌肉適能組(p<.05);男女生其餘組別之間,在各項體適能測驗差異均未達顯著水準(p>.05)。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體育教師之實務知識,以一位年資十年的國中女性體育教師為研究參與者,以其籃球與游泳課程的教學實務,分析實務知識的內涵與結構;從教學相關的生活經驗中,尋找實務知識的來源及影響因素;並以上述資料分析特質。本研究為質性取向個案研究,藉觀察、訪談、文件蒐集等方法,進行為期八個月的資料收集,研究結果發現如下: 一、個案體育教師實務知識的內涵 個案體育教師的實務知識主要可分為:自我、教學、班級經營、學生等四方面,其中各自包括不同的內涵,其主要內容如下: 自我方面:其意象為「演員」,內涵包括「自我的要求」與「教學反省」兩部分。以「充實自我、建立教師形象」為主要原則。 教學方面:其意象為「魔術師」,主要包括課程安排、認知引導、技能學習、情意養成與評量等方面。原則之特色為:注重參與、實作學習、同儕學習與轉化教材。其內涵因課程脈絡(運動項目、活動環境)的不同而有所變化。 班級經營方面:其意象為「政治家」,主要包含活動前的安排與活動中的管理等內容,其內涵亦隨課程脈絡而變化。班級經營之主要目的為「維持課程的進行」,管理尺度則會因為學生的特性有所調整。 學生方面:其意象為「朋友」,包含與學生相處及瞭解學生的方法,以「關心學生」及「融入學生」為主要原則。 二、個案體育教師實務知識的結構 除以意象、原則、規則等層次呈現外,各實務知識的類別存在著相互為用、彼此影響的關係,其中「自我方面」的影響最廣。 三、個案體育教師實務知識的來源與影響因素 可分為:當前的教學情境(學校活動的參與、實習生的刺激、同事相處、行政資源、教學環境影響、學生的改變)與個人因素(生活經驗與個人特質、師資培育訓練、教學反省、參與進修)共兩大來源。 四、個案體育教師實務知識的特質 為「個人色彩的」、「實踐的」、「實用的」、「經驗的」、「反省的」、「情境依賴的」、「相互為用的」、「隱藏在行動中」等八項特質。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摘 要 本研究以體操專長教師與非體操專長教師及其授課班級學生為研究 對象,探討兩位不同背景教師之學科教學知識內涵及其建構來源有 何差異,與授課班級學生學習成就、學生知覺情形的不同。教學單 元為前滾翻與踢倒立兩個動作,採用實地觀察與半結構訪談瞭解教 師的學科教學知識與建構來源,以體操動作技能評量工具進行教學 前、後之測驗,發現學習成就上的差異,並以刺激回憶訪談蒐集學 生知覺情形的資料。研究結果發現: (一)體操專長教師與非體操專長教師在學科教學知識內涵上,課 程知識、體操學科知識與教學情境的知識方面有明顯的差異,尤其 在體操學科知識方面,專長教師較能瞭解動作的特性,針對錯誤動 作進行正確的診斷,兩位教師在學習者的知識方面都略嫌不足,對 於學習者起點能力與錯誤動作的預期都較難確實掌握; (二)學科教學知識的建構來源方面,專長背景的不同是造成體操 學科知識差異的最主要原因,而師資培育給兩位教師主要是體育系 專門課程的影響,教育專業課程較沒有顯著的幫助; (三)學生學習成就方面,體操專長教師之授課班級學生的學習成 就優於非體操專長教師之授課班級學生,顯示教師的學科教學知識 對學生成就產生影響; (四)學生知覺方面,僅能從兩班學生對教學的理解與專長教師學 生對遊戲活動的喜愛,發現教師對學生知覺情形產生影響,但仍有 許多可變的因素,值得深入探討。本研究結果可供師資培育機構、 體操教學者與後續研究者作為參考。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理解式球類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生 羽球學習效果之研究 日期:中華民國九十三年六月 研 究 生:黃志成 指導教授:闕月清 摘 要 本研究目的在於探討理解式球類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生認知、情意、技能與比賽表現的學習效果,並瞭解師生對學習效果的知覺情形。研究參與對象為體育專家教師1位及其原授課班級1班,男生16位,女生15位,共31位學生。實施16節理解式羽球教學,以羽球認知測驗、情意量表、主觀與客觀長球技能測驗與GPAI,進行前後測驗共4節。所蒐集之量化資料採獨立樣本t考驗、相依樣本t考驗與共變數分析加以處理;以半結構性訪談蒐集質性資料,採用持續比較法進行內容分析。研究結果發現:(一)在理解式球類教學後,男生的認知、情意、客觀技能、主觀技能與比賽表現皆有明顯的進步;女生的認知、客觀技能、主觀技能與比賽表現亦有明顯的進步。(二)男生的情意、客觀技能與主觀技能學習效果皆明顯優於女生,在認知與比賽表現學習效果上,男女生則無差異。(三)教師表示理解式球類教學以學生為教學主體,教師引導學生建構運動知識。學生知道所學技能之目的後,會努力練習技能。在比賽中,學生能做適當決定,有效執行技能與回位還原至適當位置。因此男女生的認知、技能與比賽表現皆有明顯進步。理解式球類教學能提升學生對體育課正面的認知、情感與意向行動等態度層面,因此能促進學生養成終身運動的習慣。而男女生身心特徵的差異,導致不同性別學生的情意與技能學習效果有顯著差異。(四)學生指出接受理解式球類教學後,運動知識、運動技術與比賽表現皆有進步,能享受運動的樂趣,喜愛體育課,課餘時間會邀請家人從事羽球運動。本研究發現可供體育教師、師資培育機構與其他相關單位作為體育教學法方面的參考。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國小高年級女童不同身體質量指數與運動覺之研究 研 究 生:張 麟 洪 指 導 教 授:林德隆 博士 日 期:2004年月 摘 要 本研究主要目的是在探討不同身體質量指數在運動覺能力之差異情形。以國小六年級女學童(平均年齡為12.4±0.4歲),共116名為受試對象。依身體質量指數之不同由低到高,分為過輕(35人)、正常(48人)、過重(33人)三種體型組別。運用動覺方位辨別儀作為測量之儀器,以肘關節向內移動45度與90度為目標測試角度。記錄自行移動位置之角度與指定測試角度比較後得之絕對角度誤差值,用以代表運動覺能力。資料分析採用單因子變異數考驗運動覺表現成績差異情形。研究結果顯示:在不同身體質量指數中,正常體型和過輕體型兩組在運動成績表現上均優於過重體型組。 關 鍵 詞 : 國小高年級女童、身體質量指數、運動覺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比較有無規律慢跑運動中老年人的平衡能力與下肢肌力。受試者為長期規律從事慢跑運動與無規律運動的中老年人,年齡介於55~70歲之間,每組50人,共100人,分別進行閉眼單足立測驗、靜態伸展測驗、八呎起立-走測驗、敏捷與動態平衡測驗、十公尺閉眼直線走測驗、30秒坐椅站立測驗。將測驗所得資料以獨立樣本t考驗與皮爾遜積差相關進行統計分析處理,研究結果如下: 慢跑組與無規律運動組在靜態伸展測驗、八呎起立-走測驗、敏捷與動態平衡測驗、30秒坐椅站立測驗四個測驗項目上達顯著差異(p<.05)。但是在閉眼單足立測驗、十公尺閉眼直線走測驗並未達顯著差異(p<.05)。30秒坐椅站立與靜態平衡能力的靜態伸展、動態平衡能力的八呎起立-走和敏捷與動態平衡均達顯著相關(p< .05)。但30秒坐椅站立與靜態平衡能力的閉眼單足立、動態平衡能力的十公尺閉眼直線走並無顯著相關(p< .05)。 根據研究結果,慢跑運動可以提升中老年人的平衡能力、下肢肌力,相信能預防中老年人跌倒的發生,本研究也鼓勵各年齡層的民眾,可以選擇慢跑作為終身運動,但是,建議在慢跑前可加入靜態及動態平衡的動作控制訓練。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男性晚期兒童立定跳遠動作表現的相關因素 研 究 生:王俊杰 指 導 教 授:卓俊伶 博士 日 期:2004年6月 摘 要 基本動作的表現係藉由許多因素交互作用所產生的結果。根據限制模式主張,動作表現會受到個體限制、環境限制、以及工作限制等因素影響,其中個體因素與動作表現更可能有密切的關係。本研究旨在探討男性晚期兒童立定跳遠動作表現的相關因素,並從個體因素部份篩選出立定跳遠動作型式、腿部肌力、下肢關節活動度(髖、膝、踝)、腿長、及身體質量指數等七個變項,探討與立定跳遠動作表現的相關性及其有效預測因子。本研究的參與者為121名平均年齡11.7歲 (SD = 0.6歲) 的男性晚期兒童,針對各項身體因素及立定跳遠動作進行檢測與分析。立定跳遠動作型式以整體因素分析法進行立定跳遠動作型式層次評定,評分者間信度一致性為 .85;一週後的評分者內信度一致性為 .90。結果經逐步迴歸法考驗後發現:(一) 立定跳遠動作表現與立定跳遠動作型式 (r = .79, p < .05)、腿部肌力 (r = .33, p < .05)、髖關節活動度 (r = .34, p < .05)、膝關節活動度 (r = .48, p < .05)、踝關節活動度呈正相關 (r = .22, p < .05);立定跳遠動作表現與身體質量指數呈負相關 (r = -.41, p < .05);(二) 立定跳遠動作型式、髖關節活動度、以及膝關節活動度能解釋69%立定跳遠動作表現的變異量。所以,結論是:(一)立定跳遠動作型式、腿部肌力、身體質量指數、髖關節活動度、膝關節活動度、及踝關節活動度等因素是男性晚期兒童立定跳遠動作表現的相關因素,(二)男性晚期兒童立定跳遠動作型式、髖關節活動度、以及膝關節活動度是立定跳遠動作表現的有效預測因子。 關鍵詞:限制模式、晚期兒童期、立定跳遠、動作型式、個體因素。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近代登山歷史不過一、二百年,台灣已在百年前經由日本殖民政府引入,並有相當程度的發展。本論文擬探究日治時期身體運動文化當中的登山活動,以反映殖民者帝國主義權力展現之相互關係,並將此過程置於殖民地化與近代化過程中檢視,探討日治時期登山活動從「探險」轉變為「休閒」取向的細緻過程,以及對台灣人之影響。研究結果發現: 登山活動從未知至已知的發展演進,是跟隨著「探險」、「健身」、「體育」、「運動」、「休閒」等五個歷程而行。 首先,伴隨殖民擴張意識而來的探險式登山活動,是隨著日軍與學術探險者來臺的腳步大舉而至,擁有西方近代登山知識及技術的日本殖民者,積極征服台灣高山,奠定臺灣最初的登山型態;而以健身為中心的概念伺機而起,加上「人種退化論」的提出,使得台灣熱帶地的「海拔利用」觀念成為身體保健的重要課題,它成為推動近代登山發展的重要主軸;其次,學校機構和山岳團體為制度化和大量教育登山者的必要場所,登山活動的意念透過教育單位的「實物教育」和體育教學,以及山岳團體有組織的教導阿爾卑斯式登山技術之模式當中,使得登山活動在前述論述的累積基礎下,更為民眾所知而接受;最後,它成為日本殖民政府推廣觀光活動中積極運作的休閒空間,祇是,它造就殖民者統治這塊土地所附帶的樂趣和可見的階級身份象徵。 總而來看,日治時期登山活動的進行是先有登山的實踐,方有近代登山思潮的引入,亦即先有「做法」後有「想法」。登山活動的實施運作過程充滿日本帝國主義的身影,日方試圖將強國文化思維延伸至臺灣山岳空間認知,藉由各種專家們的聯合支持,將登山活動置於正面的形象,以利於統治者的意識型態。 對於臺灣人及原住民而言,在殖民統治的權力運作中,雖自教育、組織、社會等不同體制中接觸到登山活動,擴大在登山領域活動的機會,增廣不同以往的視野,但登山活動的存在始終是以日本的國家意識為前提。在霸權之下的社會結構中,大部份臺灣住民無法享受近代化的「德政」,也不容易介入到這個由殖民者發動而且強而有力的登山知識體系當中,卻仍然得接受以日本為中心的「近代登山」典範框架之知識普及。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目的主要在探討女壘平行式、封閉式、開放式三種站法打擊動作之生物力學差異,由兩部Redlake高速攝影機(250Hz)與KISTLER測力板(1000Hz)同步收集資料,進行三維運動學分析,及擷取打擊動作之地面反作用力,實驗受試者為八位國內優秀女壘選手,均為左打者,平均年齡、身高、體重、球齡分別為19.6歲、160.4公分、59.4公斤、8年,每位打者三種打法各需完成三次成功打擊,再依據球速,三種打法各選出最佳的一次進行分析。本研究主要結果發現,封閉式打法旋轉時間最長,開放式最短,而擊中球瞬間球棒速度,三種打法並無差異。開放式打法能增加身體旋轉的流暢性,在棒速最快及擊中球瞬間,所產生的旋轉力矩最大,封閉式打法旋轉力矩最小。封閉式打法降低雙腳在左右及垂直方向的施力與衝量,而提升前後方向的施力及衝量,但並沒有造成打擊速度與力量的提升。建議打擊旋轉時下盤必須穩固,以助雙腳施力,軀幹的強化能提升旋轉力矩,若能充分利用身體的旋轉力矩帶動球棒的揮擊,有助提升揮棒速度。打者要提升揮棒力矩、減少揮棒時間,可採用開放式打法。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