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19.189.247

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學位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橢圓齒盤(non-circular chainring)是一項為了增進踩踏效率而發展出的產品,其原理是改進原本兩腿作圓周運動踩踏時,接近上下死點處雙腿輸出功率較小的缺點,利用減少踩踏週期中這兩處齒片切線點到中軸的半徑,增加扭矩、減少齒數,並讓上下死點附近的施力齒快速通過。同理,當雙腳前後死點時,踩踏力量最大時,此時橢圓齒盤增加前齒片的切線點到中軸的半徑,增加齒數,讓施力時連貫,以期踩踏時發揮最大功率。目的:比較受試者在使用一般圓形齒盤及橢圓齒盤時的攝氧量,以評估其工作效率。比較受試者在使用一般圓形齒盤及橢圓齒盤時的下肢肌群肌電訊號(股直肌、股二頭肌、脛前肌、腓腸肌)之活動情形。方法:以8位國內男性優秀公路自行車選手(年齡:24.50 ± 4.23歲;身高:172.67 ± 5.1公分;體重:67.50 ± 10.0公斤;最大攝氧量:67.14 ± 5.80 ml/kg/min),自行車齡3年以上,每週訓練時間20小時以上或週訓練量600公里以上,以平衡次序法使用一般齒盤或橢圓齒盤進行以無氧閾值(AT)為基準的三種強度(AT+ 10%、AT、AT- 20%)之騎乘,每種強度騎5分鐘,記錄其間的攝氧量及肌電訊號。結果:使用一般齒盤與橢圓齒盤在3種運動強度下之攝氧量並無顯著差異。在AT+ 10%強度下,股直肌在使用橢圓齒盤時的均方根肌電訊號顯著低於一般齒盤;在其餘強度時,股直肌、股二頭肌、脛前肌及腓腸肌在使用兩種不同齒盤時,肌電訊號皆無顯著差異。結論:橢圓齒盤無法提升專業自行車手進行次最大運動強度測驗時的運動經濟性。肌電訊號部分,於強度AT+ 10%下,使用橢圓齒盤時股直肌肌肉活化程度較小,表示較省力。但是無法減少其餘肌肉的肌肉活化程度,無法達到省力的效果。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探討水中有氧課程對女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效益,並且進一步探討水中有氧課程影響心理健康之原因。本研究對象為臺北某大學選修水中有氧並實際參與課程達8次以上的女大學生,學期中進行每週一次,每次60分鐘之水中有氧課程介入,研究參與者共18位,平均年齡20 ± 0.8歲。本研究以質量並重的設計蒐集資料,量化資料採單組前後測之實驗設計,以成人心理健康量表(Adult Mental Health Scale, AMHS)前後測分數行相依樣本 t考驗;質性資料則以研究參與教師教學教案、研究參與者學習日誌、訪談記錄、課堂錄影資料進行分析。本研究的發現有三:(一)水中有氧課程對女大學生成人心理健康量表之前後測無差異;(二)水中有氧課程對女大學生心理健康之質性資料顯示,生理層面、心理層面及社會層面皆有所助益。生理層面能協助研究參與者放鬆身體,漸少疲勞程度及改善精神狀況等;心理層面能協助研究參與者舒緩壓力、放鬆心情,忘卻負面情緒並提升正面情緒;社會層面則能協助研究參與者拓展交友圈並輕鬆互動;(三)水中有氧課程對學生心理健康影響之因素主要來自於規律運動、教師熱情的教學風格、互動式課程設計、良好學習環境級等。基於上述發現,建議有三:(一)水中有氧教師之課程設計可更多元化,持活潑教學方式,鼓勵學生參與課程之興趣,與延續運動習慣;(二)研究的運動課程介入時間延長;(三)針對不同性別、不同年齡層與不同水深等變項進行研究。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運動員的內在意志形成,會受到許多社會化經驗以及社會結構所影響,生命歷程的概念是個體與社會互動的過程,經由文化背景、環境因素、人際互動關係以及社會結構之下,逐漸發展並影響其生命歷程的改變,本研究以深度訪談法,針對亞、奧運項目,並在國內連續獲得三連霸成績以上的5位運動員進行訪談,透過解釋性互動論概念進行整理與分析,從中了解外在社會結構對於運動員的內在意志,進而改變選手生命歷程的行為模式轉換。研究結果顯示:一、運動員既身處競技運動世界卻也同樣活在現實生活世界,其現實層面的生存條件考量,會經由外在社會結構制度的影響,發展出特定的行為模式。二、從社會結構制度與選手生命歷程之間的關聯可發現,運動員最終所追求的不外乎為穩定的生涯發展以及對工作的渴望,但卻礙於害怕自己缺乏社會競爭力,會轉而在選手生涯當中,盡力掌握可獲得的資源,包含獎勵金以及期待利用優異的成績表現,求得未來穩定的生涯發展。三、運動員的選手生命歷程亦是建構未來生涯發展的基石,經由運動員歷經年齡、環境壓力、經濟因素考量,以及運動成績表現等種種因素,使運動員意識到競技運動並非單純存在,並開始為生涯轉換做一規劃,但囿於運動員終其一生為了競技運動付出,使他們僅能於有限的轉換方式盡全力求發展,而運動選手生涯所獲得的獎勵金更轉化成為運動員往後生涯轉換的保障。建議後續研究可針對臺灣設有體育相關科系之大專校院,配合課程安排與校內軟硬體設施,甚至可比較非體育科班與體育科班體制下的優秀運動員,從中發現運動員對於生涯發展轉換的異同點。並可配合政府所推出之政策,調查運動員適應狀況,以協助瞭解施行之可行性。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協調受到動作者屬性及外在條件制約所影響,亦即個體、工作與環境限制,三者交互作用引致個體最適化協調之產出。本研究立基於動作協調觀點,欲藉由個體與工作限制之操弄,探究兩者對於書寫表現之影響。本研究招募36名未受書法相關專業訓練之成人參與者,依書寫者執筆手與書寫姿勢分為:右慣用手非迴腕書寫者、左慣用手迴腕書寫者以及左慣用手非迴腕書寫者三種書寫者類型,每組12名;相依變項為書寫工具筆尖性質(硬筆與軟筆)及執筆手(慣用手與非慣用手),於不同書寫情境下進行漢字草書連筆書寫任務,分析書寫樣本與六自由度磁力追蹤儀所記錄之資料,以3(組別)x 2(筆尖性質)x 2(執筆手)混合設計三因子變異數分析,後二因子為重複量數,針對每秒書寫面積、各關節交叉相關係數與關節角度變異進行統計考驗,檢證書寫表現與肢體內協調形式的變化與差異。結果顯示書寫者類型、筆尖性質與執筆手會交互影響書寫表現,不同書寫者類型與執筆手會有不同之動作協調形式,不同書寫工具會引致協調形式之改變。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瞭解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後,國中健體領域體育教學現場的情況為何,而其轉變情況是否符合教育改革理念。透過焦點團體訪談蒐集資料,依紮根理論開放編碼原則進行資料之編碼,並歸納出相關結果。本研究結論如下:一、在教學現場轉變的現象有:在配套與法令的影響下,體育課不正常教學的情況已有所改善;體育教學不再強調以運動技能為主要目的,亦能兼顧認知與情意部分;體育教師已嘗試運用多元的教材、教法與教學模式發展能力本位教學。二、在教學現場轉變的現象是否符合教改期望:1.符合期望部分:有體育教師已開始以能力本位教學為教學理念進行課程設計;體育教師對教材的選擇已逐漸多樣化;體育教師能以九年一貫課程多元評量的目的實施評量,以瞭解學生習得能力之情形。2.未能符合部分:有教學方法轉趨樂趣化與多元化,然課程統整教學有待落實;體育教學的正常是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後較大的正向轉變,然課綱內涵的落實有待加強。本研究建議可藉由相關法令的約束與配套措施的影響,持續引導體育教師落實九年一貫課程的內涵;後續研究可針對體育教師的教學進行實際觀察記錄,以評估教育改革的成效與落實情況,並瞭解背後阻礙體育教師改變的因素。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目的:本研究目的探討12週跑走運動訓練對無規律運動習慣老年女性體適能與認知執行控制之影響。方法: 以21位健康無規律運動的女性老年人(平均年齡67.52 ± 2.44歲)為研究對象,隨機分配在訓練組(12名)與控制組(9名),訓練組接受每週三次,每次30分鐘,運動強度為保留心跳率40-60%的跑走訓練,對照組則維持原本生活習慣,所有受試者於12週前後分別接受YMCA電動負載腳踏車推估最大攝氧量、功能性體適能評估肌力、肌耐力、柔軟度、敏捷/動態平衡、2分鐘踏步走,以及認知執行控制Erikson Flanker測驗,所得資料以混合設計二因子變異數分析(p<.05)。結果:在12週訓練後,老年人的體適能與認知執行控制皆顯著進步(P<.05), 包括最大攝氧量(前測15.55 ± 3.26 ml/kg/min;後測19.15 ± 3.92 ml/kg/min、2分鐘踏步(前測133.67 ± 30.64次;後測143.67 ± 27.65次)、上肢柔軟度(前測1.96 ± 5.43cm;後測3.25 ± 5.25 cm)、上肢肌力(前測12.58 ± 2.02次;後測14.42 ± 1.62次)、下肢肌力(前測11.58 ± 2.31次;後測13.50 ± 3.26 次)、敏捷/動態平衡(前測 7.62 ± 1.54s;後測7.24±1.17s)、認知功能一致性(前測438.26 ± 56.12ms;後測408.64 ± 43.54ms)和認知功能不一致性(前測462.58 ± 67.36ms;後測 432.50 ± 50.04ms),訓練組的上肢肌力與認知執行控制也顯著優於控制組(P<.05)。認知執行控制與兩分鐘踏步有相關(P<.05)。結論:12週跑走訓練可改善無規律運動習慣老年女性的功能性體適能與認知執行控制能力。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目的:本研究目的旨在以臺北市高中績優柔道教練分析其訓練行為,並探討教練與選手對教練訓練行為的知覺。方法:以修改版的ASUOI觀察工具 ,分析歸納3位教練與30位選手並觀察不同訓練階段共9次訓練行為,最後透過知覺問卷、訪談、實地筆記等蒐集資料分析結果如下:一、個案教練們訓練行為以指導類為主佔76.24%,最常出現之行為依序為當場指導、正面示範、肢體協助、催促;非指導類行為佔23.76%,最少出現的行為是負面示範、無法編碼、責備、發問;指導以正面示範為主,回饋以讚美多於責備方式進行訓練,而訓練行為次數比賽前期>中期>後期,越接近比賽期訓練行為會隨著教練模擬比賽情境而逐漸減少。二、教練知覺與選手知覺經統計工具檢驗兩者間皆為顯著一致性,可視為有效訓練的表現;經訪談後發現雙方表面的觀點一致性相當高,而正面示範、肢體協助、口語催促為教練與選手認為最常出現之行為,深入探究卻稍有差異更突顯出質量相輔的重要性。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透過「行動-反思」學習模式於大學體育系一年級籃球課之教學,了解學生在「行動-反思」的學習過程中,其批判性思考意向與能力的情形。本研究採準實驗前後測設計,以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系一年級的學生做為研究參與對象,進行1學期共18週「行動-反思」籃球學習課程,並於教學實驗前、後進行批判思考意向與批判思考能力前、後測。在統計方法採用相依樣本t考驗進行前、後測顯著差異考驗。在教學實驗過程中,以參與觀察法與訪談法針對學生小組意見論辯蒐集資料,並透過言談分析法分析小組言談資料。本研究結論為:一、「行動-反思」學習策略對於提升體育系學生在「系統性與分析力」、「心胸開放」、「智識好奇心」、「整體與反省」的整體批判思考意向具有成效。二、「行動-反思」學習策略對於提升體育系學生批判思考能力在「推論」、「演繹」、「論證評鑑」、「整體批判思考能力」具有良好成效。三、「行動-反思」學習策略有助於體育系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透過小組團體成員的互動和行動與反思的往返辯證,有助於學習者批判思考的展現。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我國自民國73年起,開始推行專任運動教練制度至今已將近30年,於民國92年將專任運動教練納入教育人員任用條例之範疇當中,以冀讓專業的教練進入各級學校當中,來為競技運動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由於專任運動教練納編以後,推行的效果並不顯著,受聘的專任運動教練人數依然偏低,尤其足球項目的編制內專任運動教練更是寥寥可數,故本研究旨在瞭解足球專任運動教練於職場中遭遇之各面向問題,並透過與四名資深足球專任運動教練的深度訪談,來深入剖析目前專任運動教練制度窒礙難行的問題所在,以期提供有建設性之建議。研究結果發現,所有研究參與者對於納編皆給予正面的肯定,但對於目前制度中獎懲考評、資格審核以及聘用人數項目認為還有待改善;而資源不足、家長介入、個人心態、職務不定與選手斷層是目前專任運動教練們遭遇到最普遍的職場問題;未來則是希望能增聘編制內的員額,並建立良好的考評選訓制度,讓學校與地方結合,使專任運動教練制度的推行能夠更加長遠。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北市高中 (職) 體育班學生社會支持對學習適應之預測力及社會支持與學習適應對課程學習滿意度之預測力。本研究對象為臺北市高中 (職) 體育班三年級學生,於2012年4月3日至4月20日,使用問卷調查法探討目前臺北市高中 (職) 體育班學生社會支持、學習適應與課程學習滿意度之現況,共計發放478份問卷,有效回收459份問卷。研究方法以描述性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以及多元逐步迴歸分析,進行統計分析,研究發現如下: 一、臺北市高中 (職) 體育班學生多為男性,在規律且密集訓練下,多數選手有在全國性競賽中奪牌的實力,學生在班級表現大多優異,然而大學學力測驗成績偏低,在學業學習態度較不積極。 二、臺北市高中 (職) 體育班學生最能感受到隊友支持,最能適應運動專長訓練,並且最為滿意教練的領導方式。 三、臺北市高中 (職) 體育班之學生性別、運動成就、訓練量、成績名次、參與學校課後輔導、參加校外補習、課後自習會影響其社會支持知覺。 四、臺北市高中 (職) 體育班學生之性別、運動成就、訓練量、成績名次、大學學力測驗成績、參與學校課後輔導、參加校外補習、課後自習會影響其學習適應知覺。 五、臺北市高中 (職) 體育班學生之社會支持對學習適應具有預測力,其中「同學支持」變項之預測力最強。 六、臺北市高中 (職) 體育班高三學生之社會支持與學習適應對課程學習滿意度具有預測力。其中「學習環境適應」變項之預測力最強。 基於上述結果,臺北市高中 (職) 體育班相關人員可依此作為參考範疇,倘若體育班學生們能擁有完整的社會支持體系、良好的學習適應情形,並且滿意體育班之學習課程,有效達成「培養全人發展之優秀運動員儲備人才」之目標,俾利於未來國內競技運動之發展。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