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2.35.77

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學位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建構大專校院運動代表隊績效指標,並分析2009-2011年大專校院績效值及瞭解影響績效值之因素。本研究採用德爾菲專家問卷、模糊層級分析法,建構大專校院運動代表隊績效評估指標,並以問卷調查法,針對全國大專校院171所學校中運動代表隊總數達15隊(含)以上學校,共計41所學校進行分析,並以保證區域資料包絡分析法評估大專校院運動代表隊績效,所得結果如下: 一、大專校院運動代表隊績效評估指標共分成投入與產出兩個層面,以「專任運動教練人數」與「大運會金牌總數」模糊權重值最高。 二、大專校院運動代表隊在「運動代表隊總人數」、「訓練總經費」與「場地維修費」三個部分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 三、大專校院運動代表隊績效評估指標共計13項,包括:運動種類、運動代表隊總數、運動代表隊總人數等13項指標。 四、2009-2011年AR模式大專校院運動代表隊41所學校中,有5所學校達完全效率,依不同類型學校進一步分析,有體育相關科系的13所學校中,有3所達完全效率;無體育相關科系的28所學校,有5所達完全效率;公立學校的25所學校中,有4所達完全效率;私立學校的16所學校中,有4所學校達完全效率,影響績效值的主要因素為設備購入費及大運會總得牌數。 基於上述結果,大專校院運動代表隊績效指標,以爭取榮譽為導向,依整體績效評估結果,建議國內大專校院經營運動代表隊,公立大專校院應朝向經營有體育相關科系之運動代表隊、私立大專校院應朝向經向非體育相關科系之運動代表隊。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目的:本研究在探討靜態伸展與彈震式伸展對等速肌力與肌肉氧飽和度之影響。方法:以18名大學男性運動選手為受試對象(年齡為21.4 ± 2.0歲,身高為179.8 ± 7.8公分,體重為73.8 ± 9.3公斤)。本研究採重覆量數、平衡次序原則的實驗設計,受試者須在等速肌力測驗前,分別接受三種不同實驗處理,每種處理間隔48小時,包括控制處理 (CON) 、靜態伸展處理(SS,3 × 30秒)、彈震式伸展處理(BS,3 × 60秒),伸展過程中利用NIRS監測肌肉氧飽和度。在實驗處理後進行等速肌力 (60°•sec-1、240°•sec-1) 測驗,每種速度進行兩組,每組三次反覆,間隔休息2分鐘,以評估力矩峰值、平均力矩峰值、總作功與平均功率。結果:60°•sec-1力矩峰值的第二組 (BS vs. CON, 3.09 ± 0.36 vs. 2.93 ± 0.28 N•m•kg-1, p < .05) 和兩組平均 (BS vs. CON, 3.02 ± 0.35 vs. 2.88 ± 0.29 N•m•kg-1, p < .05) ,彈震式伸展處理均顯著高於控制處理。60°•sec-1平均力矩峰值的第二組,彈震式伸展顯著高於控制處理。兩組平均部分,彈震式伸展處理顯著優於靜態伸展處理與控制處理 (BS vs. SS vs. CON, 2.86 ± 0.34 vs. 2.74 ± 0.34 vs. 2.71 ± 0.28 N•m•kg-1, p < .05) 。240°•sec-1的力矩峰值、平均力矩峰值和總作功部分,在三種處理間皆無顯著差異。實驗處理時第一組的組織氧合指標,靜態伸展處理顯著低於控制處理 (SS vs. CON, -5.73 ± 6.39 vs. -0.30 ± 4.82 %, p < .05) 。實驗處理時的總血紅素平均值,在靜態伸展處理時,顯著不同於彈震式伸展處理與控制處理(靜態伸展處理 vs. 彈震式伸展處理 vs. 控制處理,-8.60 ± 1.47 vs. -5.14 ± 1.44 vs. 0.36 ± 1.41 μmol,p < .05)。結論:本研究結果顯示,雖然靜態伸展(SS,3 × 30秒)不會抑制隨後的等速肌力表現,但可能會導致肌肉缺氧。此外,彈震式伸展能提高隨後低速度的等速肌力 (60°•sec-1) ,且能改善靜態伸展所引起的肌肉缺氧情形。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目的:本研究主要探討增補β-丙胺酸對優秀運動員有氧與無氧表現之影響。方法:將24名高中以上男性優秀運動員(年齡為18.7 ± 1.6歲、身高為176.0 ± 4.0公分、體重為68.7 ± 5.9公斤),以隨機分組方式分為β-丙胺酸組(6.4 g•d-1的β-丙胺酸)與安慰劑組(6.4 g•d-1的纖維素)。在4週增補的前後,受試者進行漸增負荷運動測驗及3分鐘腳踏車衰竭測驗,以評估增補β-丙胺酸在生理反應與運動表現之影響,例如,漸增負荷運動測驗的最大攝氧量 (VO2max) 、換氣閾值 (VT) ,以及3分鐘腳踏車衰竭測驗的攝氧峰值 (VO2peak) 、結束功率 (EP) 及高於結束功率之總作功 (WEP)。並於3分鐘腳踏車衰竭測驗時採集血液,以分析血乳酸與血液pH值。結果:增補前與增補後的所有生理變項與運動表現,在兩組之間皆無顯著差異。β-丙胺酸組在增補後的最大攝氧量(增補前 vs. 增補後,55.8 ± 6.8 vs. 56.6 ± 5.5 ml•min-1•kg-1)、換氣閾值(增補前 vs. 增補後,34.1 ± 3.7 vs. 35.5 ± 4.8 ml•min-1•kg-1)、攝氧峰值(增補前 vs. 增補後,59.3 ± 7.2 vs. 57.7 ± 7.1 ml•min-1•kg-1),結束功率(增補前 vs. 增補後,257.8 ± 25.0 vs. 258.6 ± 30.7 W)與高於結束功率之總作功(增補前 vs. 增補後,10.0 ± 3.4 vs. 10.5 ± 2.00 kJ),皆未達顯著差異。然而,在增補β-丙胺酸後的血乳酸值(增補前 vs. 增補後,11.0 ± 2.8 vs. 9.3 ± 2.0 mmol•L-1)與血液pH值(增補前 vs. 增補後,7.17 ± 0.06 vs. 7.12 ± 0.05)則顯著減少。安慰劑組的所有生理變項與運動表現在增補前與增補後之間皆無顯著差異。結論:增補β-丙胺酸可能無法改善優秀運動員的有氧與無氧表現,但是能減少在3分鐘腳踏車衰竭測驗時的代謝壓力。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目的:本研究目的為探討SMR (Sensorimotor rhythm) 腦波神經回饋訓練是否對於高爾夫球推桿表現、推桿前皮質活動以及心理感受具有促進的效果。SMR為感覺動作區12-15Hz 之頻率,先前研究顯示較高的SMR功率與較佳的動作準備與注意力表現有關,因此,本研究欲探討是否能藉由SMR神經回饋訓練增加高爾夫推桿前之SMR功率,進而促進推桿表現。方法:SMR神經回饋訓練組以及假回饋組各包含8名高爾夫選手,分別進行八次的訓練,並藉由比較前後測推桿40球之推桿表現、推桿前SMR功率、以及心理主觀感受分數來檢驗神經回饋訓練之效益。結果:SMR訓練組在訓練後推桿表現明顯進步,且伴隨著相對升高的SMR腦波功率,然而在心理主觀分數上則無發現明顯差異。結論:本研究為首次利用SMR神經回饋訓練於精準性運動之研究,且根據研究結果顯示SMR神經回饋訓練具有促進推桿表現之效益。未來神經回饋研究應進一步比較SMR功率與其他較佳精準性運動腦波指標在推桿表現上之效果,找出最有效率之神經回饋訓練指標。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擬從社會生態學的理論架構出發,從社會人口學因素、個人因素、微觀系統、居間系統以及外部系統四個層面來探討兒童身體活動參與之相關影響因素。主要研究對象為100學年度下學期臺北市12行政區中目前就讀國小階段的五、六年級兒童,在樣本的抽選上透過多階段取樣法來抽取樣本並進行調查。 結果發現:(一)社會環境因素、物理環境因素與個人影響因素在性別、年齡、運動校隊經驗、運動社團經驗以及社經地位間有顯著差異存在;(二)社會環境因素、物理環境因素與個人影響因素與身體活動有顯著相關性存在;(三)經個人影響因素(運動享樂感、自覺運動阻礙以及自我效能)調整後,同儕社會支持、兒童知覺父親涉入以及學校設施吸引力與其他社會環境與物理環境因素相較之下更能影響兒童身體活動參與;(四)社會環境因素與物理環境因素對身體活動量有直接與間接的影響力;(五)運動享樂感、自覺運動阻礙以及自我效能在環境因素與身體活動量間扮演了中介的角色。 透過社會生態學之理論與模式來瞭解身體活動的相關影響變項,可以讓實務工作者在面對相同情境時,針對變項加以操弄進而提高身體活動的參與,並做為日後協助兒童建立規律運動習慣之參考。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探討Nike Facebook粉絲專頁使用意圖、品牌形象與購買意願之間的關係。以曾經使用過Nike Facebook粉絲專頁之使用者為研究對象,採用便利抽樣及滾雪球抽樣之方式,進行網路問卷調查,共得有效樣本450份,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構方程模式進行分析。研究發現如下:一、Nike Facebook粉絲專頁使用者以25歲以下之男性大專校院學生為主要族群,平均每周使用一次,瀏覽時間為30分鐘之低度使用者;二、Nike Facebook粉絲專頁使用者之行為意圖知覺評價介於「普通」到「同意」之間,屬中等以上之程度,而品牌形象與購買意願之知覺評價介於「同意」到「非常同意」之間,則達中上偏高之水準;三、不同使用目的、平均使用頻率及時間的Nike Facebook粉絲專頁使用者,在使用意圖、品牌形象及購買意願上皆分別具有顯著差異;四、Nike Facebook粉絲專頁使用意圖對其品牌形象具解釋力,且使用意圖可透過品牌形象進而解釋購買意願。基於上述結論,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議:一、經營者可針對相關運動產品進行促銷或抽獎活動,藉由增加互動機會,吸引消費者購買;提供更多女性運動資訊及活動,擴大其族群及發展女性潛力市場;二、粉絲專頁資訊的更新速度及品質相當重要,應定期拋出有趣的議題,並開發更多應用程式,提升粉絲黏著度及忠誠度;三、適度開放粉絲發文權限或建立討論區,形成雙向溝通,提升其使用意圖;四、開設問與答專區,解答消費者疑問;對於頁面上的負面留言必須妥善處理,便能維持良好形象,鞏固忠誠使用者;五、建議於粉絲專頁上新增網路商店之功能,增加直接購物的便利性,提升消費者購買意願。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探討家長參與兒童課後運動社團角色與運動價值觀之研究-以足球俱樂部為例。研究目的為:一、瞭解家長的運動價值觀;二、瞭解不同背景變項的家長運動價值觀之差異情形;三、瞭解家長參與兒童課後運動社團的角色;四、瞭解不同背景變項的家長在參與兒童課後運動社團角色之差異情形;五、瞭解家長參與兒童課後運動社團角色與運動價值觀之差異情形。本研究抽樣期間為2011年5月至8月,採用問卷調查法,研究對象以參與臺灣北部地區及東部地區足球俱樂部兒童的家長為主,共發放695份問卷,其中有效回收問卷為391份,有效問卷率為86.70%,所得經描述性統計、集群分析、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雪費多重事後比較法等統計方法分析後得知本研究結果為:一、家長對於運動價值觀上具有高度的認同感,其中以「道德性價值」最高;二、不同人口背景變項的家長在運動價值觀上,僅有在個人性價值的「產生自信心」及「提升與同伴成就感」達顯著差異;三、家長參與兒童課後社團的角色主要以「家庭教師的角色」為主,其次為「資訊接收者角色」及「學習者的角色」;四、不同人口背景變項的家長在參與兒童課後運動社團角色上,僅有在家庭教師的角色的「激勵術科興趣」及學習者的角色的「閱讀教養書刊」達顯著差異;五、全面事務型的家長比輔導型及重要事務型的家長更認同運動價值觀。本研究藉由結果對後續研究發現,與學校體育推廣單位及俱樂部學生家長提供建議供參考,推廣運動價值觀的內涵以及家長參與的方式。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2010年10月1日起適用新國際籃球規則,將三分線由原本6.25公尺增加到6.75公尺。據相關媒體報導,國內SBL籃球比賽適用新三分線後,發生三分球命中率降低、出手次數減少的現象。教練、球員也紛紛表示長距離投籃確實難度增加了,而造成跳投動作的改變。故本研究的目的欲瞭解新制三分線的投籃特徵,新、舊三分線和罰球線跳投動作的運動學、動力學差異,以提供長距離投籃有利的資訊。本研究是以8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籃球代表隊公開男一級選手為對象,進行新、舊制三分線和罰球線三種不同距離跳投,並以10台Vicon紅外線攝影機(250Hz)、1台高速攝影機(125Hz)及1塊測力板(1000Hz),同步收集籃球原地跳投準備動作到落地動作的運動學和動力學資料。統計方法為使用SPSS 19.0版本軟體進行統計分析,並以無母數弗里曼二因子等級變異數分析(Friedman two-way analysis of variance by ranks) 檢定相依相本不同距離跳投運動參數的差異顯著性(α=.05)和事後比較,再以皮爾遜積差相關(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計算新、舊制三分線運動參數的相關。結果:新、舊制三分線和罰球線跳投的運動參數比較,新、舊制三分線間沒有顯著差異存在,但新制三分線運動參數值有增加的傾向。新制三分線和罰球線運動參數比較則有達到顯著差異,其參數如下,出手球速,出手瞬間肩關節角速度,動作期肘、肩、髖關節最大角速度,起跳重心角度,出手重心速度,起跳瞬間水平速度,重心水平位移,最大地面反作用力。新制三分線跳投動作較為激烈,球員會增加出手球速,減少出手角度,減少起跳到出手的時間以迅速起跳,並加大上肢關節角速度及利用起跳重心速度來幫助投籃,故有減少出手高度和增加向前水平位移的現象。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目的:探討12週環狀運動、階梯有氧及油壓阻力運動課程對於年輕女性健康體適能的影響。方法:將45名坐式生活女性(24.3±2.9yr; 160.6±5.2 cm; 55.9±6.7 kg)隨機分派成四組,分別為環狀運動組(n=14)、階梯有氧組(n=10)、油壓阻力組(n=11)與控制組(n=10)。除了控制組外,其他三組進行每週三天,每次30分鐘,運動強度60-80% HRmax的運動介入課程(包含5分鐘熱身活動、20分鐘主要活動與5分鐘緩和伸展活動),控制組則維持原本的生活型態。各組於運動訓練前和訓練後,施以身體組成、坐姿體前彎、上下肢肌力與肌耐力、800公尺跑走等各項檢測。統計方法以混合設計二因子變異數分析,考驗各組之效果差異顯著性。結果:在各組的前後測比較之下,環狀運動組在安靜心跳率、坐姿體前彎、上下肢肌力與肌耐力及800公尺跑走均有顯著改善(p<.05)。階梯有氧組在安靜心跳率、坐姿體前彎、下肢肌耐力及800公尺跑走等檢測有顯著改善(p<.05)。油壓阻力組在坐姿體前彎、上下肢肌力與肌耐力等檢測有顯著改善(p<.05),而控制組都無顯著變化(p>.05)。經不同組別比較後,環狀運動組在下肢肌耐力改善程度比控制組有顯著提昇效果(p<.05)。結論:在無飲食控制處理之下,運動介入對於身體組成的改善效果不大,但環狀運動結合階梯有氧與油壓阻力運動,對於全面性體適能的提昇,仍擁有較佳的助益。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目的:藉由功能性的上下樓梯動作,探討年齡差異(組間)及不同任務情境(組內),對認知任務表現、步態時間空間及下肢關節協調參數之影響。方法:16名老年人受試者 (7男9女, 79.16 ± 6.97 歲, 160.49 ± 7.27 公分, 62.16 ± 11.26 公斤) 及12名年輕人受試者 (6男6女, 23.00 ± 1.21 歲, 165.25 ± 4.11 公分, 60.25 ± 6.90 公斤),皆須接受坐姿的認知任務測驗、上下樓梯行走測驗,以及上下樓梯合併認知任務回答測驗。結果:老年人上樓梯回答次數顯著多於前測及下樓梯,而後測也顯著多於前測,年輕人上樓梯和下樓梯回答次數顯著多於前測,而後測回答次數也顯著多於前測。不同年齡組別間,年輕人在兩種情境下相對於老年人,呈現較短的步行時間、較快的步行頻率、較快的步行速度及較大的步行長度,而不同情境間,年輕人和老年人在單一任務情境下相對於雙重任務,呈現較短的步行時間、較快的步行頻率、較快的步行速度及較大的步行長度。關節協調穩定性部分,上樓梯轉換期,年輕人在擺盪期的雙重任務情境下,膝-踝協調的穩定性比單一任務情境還差,但老年人卻沒有。在上樓期階段,站立期的膝-踝協調穩定性,雙重任務情境下,年輕人的穩定性比老年人還要差。下樓期階段,年輕人在擺盪期的單一和雙重任務情境下,髖-膝協調穩定性都比老年人還差,相反地,老年人的膝-踝協調穩定性則比年輕人還差。在下樓轉換期,年輕人在單一和雙重任務的情境下,站立期的髖-膝協調穩定性都比老年人還差。結論:老年人和年輕人會根據動作的困難度,選擇是否專注於認知任務上。年輕人在上下樓梯的動作中,協調穩定性較差,是因為有足夠的下肢肌力控制,採取較大膽的動作策略,老年人剛好相反,都趨向選擇較保守的策略,來維持下肢關節協調的穩定性,老年人顯然在下樓梯時,受到的影響較大,但年輕人則反之,因此,下樓梯動作可能造成老年人跌倒的風險提高。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