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8.110.119

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學位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在許多運動項目中,運動員必須在充滿複雜及變化的運動情境中依據動作目標需求,迅速且有效率的做出因應。過去對於動作行為之探討與研究,多以認知心理學之訊息處理 (information-processing) 觀點,在知覺與行動上的議題予以解釋。Gibson (1966,1986) 提出直接知覺的概念,即環境本身已提供個體知覺管道直接且有效的訊息,探究環境與個體之間的互動,知覺-行動的配連關係。本研究基於生態觀點,以時空遮斷方法改變訊息結構,探討環境背景對個體在球種判斷與揮擊時宜的影響。本研究招募24名參與者,其中12名為大專甲組棒球選手,及12名未經棒球訓練之生手。實驗操弄為空間遮斷 (遮蔽環境背景) 與三個時間遮斷點 (投手投球出手前300ms、投球出手點、投球出手點後500ms)。個體須以口語回覆球種及實際揮擊,並以時宜預測器擷取資料,由所擷取之資料中計算各遮斷情境中之球種判斷正確百分比及揮擊時宜準確度,進一步以三因子變異數分析考驗實驗所得資料,探討環境背景參照對於個體於球種判斷及揮擊時宜之影響。結果發現環境背景並非影響球種判斷準確度的關鍵因子,且兩種判斷方式之結果相同,但視覺訊息量增加仍有助於球種判斷準確度;環境背景是影響揮擊時宜的關鍵因素,個體於有環境背景參照下可提高揮擊時宜準確度。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間隔效應是指練習過程中或保留測驗之前,透過間隔的介入,能有效促進學習。本研究以不同的間隔形式介入特定性練習中,觀察間隔之介入對空間性動作的表現與學習之影響。在特定性練習組別中,依據檢驗不同形式之間隔效應的目的,招募42名慣用右手之成年人,隨機分派至「特定」、「特定+間隔」、「序列變異」三組。經手臂外展之均質性考驗確認三組無起始行為差異後,進行線性移動實驗工作。本研究之依變項為絕對誤差(AE) 與變異誤差(VE) ,獲得期與保留測驗採獨立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果發現,在動作表現方面,「特定」組的AE值顯著低於「序列變異」組與「特定+間隔」組;「特定」組與「特定+間隔」組的VE值顯著低於「序列變異」組。在動作學習方面,「特定+間隔」組的AE值顯著低於「序列變異」組與「特定」組;「序列變異」組的AE值亦顯著低於「特定」組;三組在保留測驗的VE值則未達顯著差異。本研究的結論:(1)具有間隔介入之特定性練習,在動作的準確性與穩定性方面,無助於空間性的動作表現。(2)具有間隔介入之特定性練習,在動作的準確性方面,有助於空間性的動作學習。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紙片人由於沈溺過度減重將導致潛在性的骨骼及健康問題。本研究主要探討阻力結合振動訓練對大專體重過輕女性肌肉適能及骨骼健康之影響,召募並篩選出36位健康受試者,年齡18-22歲,身體質量指數過低 (BMI<18.5) 的年輕且沒有運動習慣的大專女性為研究對象,最後完成本實驗有阻力訓練組12人、阻力結合振動訓練組11人及控制組7人。兩組訓練組均於每週一、三、五進行阻力訓練,每次1-3組,每組12-15下,訓練時間30-50分鐘,強度範圍為1RM的60-70%,包含全身八種訓練動作;另外,阻力結合振動訓練組先進行完阻力訓練後再額外進行上肢振動訓練,以頻率40Hz及振幅4g方式於每週一、三、五,每次3-5組,每組1分鐘,組間休息30秒,非慣用手的方式進行;控制組未進行任何訓練。所有受試者於訓練前後測量下列變項:(1)身體質量指數:體重(kg)/身高2(m)來換算;(2)身體組成(Inbody 720, Korea);(3)肌肉適能(最大肌力)表現;(4)骨質密度以雙能量X光吸收儀 (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DEXA) 測量左右手前臂、腰椎第1-4節、股骨頸等部位骨質密度及骨質含量;(5)骨骼代謝指標:骨鈣素 (osteocalcin, OCN)、碳末端胜鏈 (C-terminal telopeptide, CTx)。所得資料以二因子混合設計變異數分析考驗三組的前、後測是否有顯著差異。本研究結果藉由16週阻力結合振動訓練介入,兩組訓練組 (RT及RT+VT組) 之肌肉適能(最大肌力)包括大腿內收、大腿踢伸、滑輪下拉、機械划船、坐姿向下推壓、蝴蝶式擴胸及慣用手握力等動作均有顯著進步 (p<.05) 。此外,各組於後測成績相較下,滑輪下拉、機械划船及坐姿向下推壓等動作兩組訓練組均優於控制組 (p<.05);但在骨骼健康(骨質密度及骨骼代謝)檢測項目中,三組各項指標均未明顯改變 (p>.05)。短期的進行16週阻力結合振動訓練,對大專體重過輕女性雖未提昇骨質密度及造成骨骼代謝指標上改變,卻可有效提昇肌肉適能(最大肌力),間接保護骨骼健康及預防骨質疏鬆症之風險。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