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7.103.8

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學位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了解國小體育教師專業認同建構歷程的經驗樣貌,及面對十二年國教課程改革的因應與困境,以提供相關啟示。研究方法:研究參與者為某縣市健體領域輔導團團員,並積極參與課改相關活動之國小男性體育教師。以敘說探究方式進行,採半結構式深度訪談,以編年式進行分析,直至資料飽和。研究發現與討論:教師個人特質、過往學習經驗、學生回饋、教師與教練、同儕及自我專業進修,對教師專業認同發展具影響力;教師專業認同發展歷程,是生命經驗與專業認同不斷在順應課改潮流下持續協商、重新定義與建構的動態歷程;教師對課改精神認同,能發揮能動性提升教師對其專業的認同;透過在校公開授課,漸漸影響學校體育文化,為課改帶來一線曙光。本研究所得結論:一、非專體育教師透過運動參與與不斷進修建立自信-形成體育教師專業認同。二、教師受環境影響產生角色衝突,體育教學磨練與學生回饋克服教師專業認同混沌-非專體育教師亦能成為專長體育教師。三、面對課改,教師發揮能動性瞭解其內涵並做出體育教學改變來因應。未來建議:一、鼓勵課改下的國小體育教師(非專長與專長)多參與運動培養體育相關興趣、參與相關研習、進修及培養多元能力。二、國小體育教師多元角色職務環境下-應持續專業成長維持教師熱忱。三、面對課改-體育教師應設計符應素養導向的課程在教學現場做出改變。四、未來建議可針對瞭解現場對課改不認同的體育教師探究其原因,以利課改推行。

本文將於2025/02/25開放下載。若您希望在開放下載時收到通知,可將文章加入收藏
  • 學位論文

背景:快速消除運動後的疲勞為近來熱門之研究議題,其中間歇充氣加壓按摩 (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 IPC) 被視為一種積極促進運動後恢復的方法,惟其在運動誘發延遲性肌肉痠痛後的效益還有待確認。方法:本研究招募18名男性 (年齡:23 ± 2.8歲) 進行70% V̇O2max之30分鐘下坡跑運動以誘發延遲性肌肉痠痛,採隨機方式將受試者雙腳分為實驗腳 (IPC) 及控制腳 (CON),IPC腳於運動後立即與運動後24、48小時各接受20分鐘IPC處理,CON腳採完全靜態休息。所有受試者於運動前、運動後24小時、運動後48小時及每次實驗處理後,記錄雙腳痠痛指數及關節活動度,隨後接受每秒60゚與180゚之下肢等速向心、離心肌力表現測驗。結果: (一) 痠痛指數:運動後立即處理後之痠痛指數IPC顯著低於CON (5.3 ± 1.2 vs. 6.2 ± 1.1分);運動後24小時處理後IPC顯著低於CON (6.2 ± 1.6 vs. 7.0 ± 1.4分);運動後48小時之安靜值及處理後IPC也皆顯著低於CON (7.2 ± 1.8 vs. 7.5 ± 1.8;6.9 ± 1.9 vs. 7.4 ± 1.7分) (p < .05),其餘各時間點兩腳之痠痛指數皆無顯著差異。(二) 關節活動度:運動後24及48小時處理後IPC皆顯著高於CON (99.5 ± 15.6度 vs. 89.5 ± 18.8度;99 ± 15.1度 vs. 92.5 ± 17.7度);運動後48小時之安靜值IPC也顯著高於CON (94 ± 18.8度 vs. 89.5 ± 18.8度) (p < .05),其餘各時間點兩腳之關節活動度皆無顯著差異。(三) 肌力指標:所有肌力指標之交互作用皆未達顯著,且每秒60゚及每秒180゚下肢等速向心、離心肌力的處理主要效果也皆未達顯著。結論:運動後立即實施間歇充氣加壓按摩有助於舒緩肌肉痠痛及改善關節活動度,但未能減緩運動誘發延遲性肌肉痠痛所伴隨之肌力流失現象。

  • 學位論文

輕艇運動是一項適合在四面環海及擁有豐富河川的臺灣發展,但有關臺灣輕艇運動史之論述相當不足,因此撰寫臺灣輕艇競速運動發展之研究,將有助於體育文化傳承與 輕艇運動推展。本研究採用內容分析法及深度訪談法,蒐羅各種史料以及與 6 位輕艇資深前輩進行訪談,逐一加以整理、歸納、分析與探討,陳述 1991 年至 2020 年臺灣推動輕艇競速之脈絡,所得結論如下: 一、輕艇之父吳文達先生開啟輕艇運動之門;各基層教練為持續灌溉的園丁,使輕艇運 動延續迄今。 二、積極培育具潛優運動選手,提升能力逐漸至世界層級,同時需加強建構國家隊長 期培訓體系。 三、輕艇運動因經費不足、升學管道狹窄、培訓制度不完善及民眾認知度不高而面臨 斷層,亦造成在發展上較緩慢。 基於上述結論,建議輕艇協會,尋求企業與民間贊助支持,持續推廣輕艇運動,擴增輕艇運動之人口;增聘內部人員提升運作之效率,開發親水學校成立輕艇隊或社團;增加全國性輕艇競速賽事,舉辦分齡賽事,建立各階段的選手養成計畫,使選手增加參與動機;舉辦輕艇相關活動,主動與媒體保持互動,提高輕艇曝光度;建立歷年國家代表隊選手及發展過程完整檔案資料庫,藉此吸引優秀人才投入輕艇運動。建議後續研究者之方向,可再針對各縣市及學校單位推展輕艇運動歷程進行更深入的研究,藉由訪談當時人物釐清輕艇競速運動發展模糊之處,以彌補本研究相關訪談資料不足的缺憾。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探討部分自我控制回饋在獲得期練習期間的分段對動作表現學習的影響。共招募72名實驗參與者 (平均年齡23.4 ± 4歲) 並隨機平均分派至前段自我控制回饋組、後段自我控制回饋組、全段自我控制回饋組、前段相應回饋對照組、後段相應回饋對照組及全段相應回饋對照組。以屈臂推物為實驗工作、且以絕對誤差 (absolute error, AE) 值、動作修正誤差值與錯誤估計 (error estimation, EE) 值分別檢驗學習者在獲得期及保留測驗中的動作準確能力、動作修正能力及錯誤偵察能力。結果發現在獲得期練習期間,六組間的準確性動作表現沒有差異,但各組的準確性動作表現皆隨著練習區間增加而提升;動作修正能力方面發現全段相應回饋對照組在獲得期的表現較部分組別差,六組的動作修正表現亦隨練習區間增加而提升。而在保留測驗中,六組之動作準確能力及錯誤偵察能力的學習效果皆沒有差異。因此本研究結論為,部分自我控制回饋在獲得期練習期間的分段對動作準確性的學習及錯誤偵察能力的發展沒有影響;而當學習者完全無法掌握回饋行程時動作修正表現較差。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隨著國人對於游泳運動需求的增加,游泳館產業市場日趨擴增。政府積極廣布各級學校游泳館之興建,以滿足國人對於游泳運動的需求。臺師大游泳館於民國103年建置顧客資料庫系統,但未進行顧客資料分析。本研究以臺師大游泳館顧客為研究對象,搜集2014-2018年顧客會員資料共2,444筆進行分析,了解顧客流失之特徵分析,以提供游泳館行銷參考之資訊。研究採用描述性統計、卡方檢定進行分析,所得研究結果為:男性顧客 (50.5%) 多於女性顧客 (47.2%);年齡以20歲 (含) 以下 (24.8%) 居多;居住地區以非大安區且非中正區 (85.1%)多於大安區或中正區 (14.9%);顧客類型為次數型 (81.4%) 多於期限型 (18.6%);繳費金額以3,001-6,000元 (33.1%) 所佔比例最多;最常使用時段為晚上 (40.4%) 佔最多。臺師大游泳館顧客流失特徵為男性 (50.2%)流失率最高;年齡20歲 (含) 以下 (26.1%) 流失率最高;居住地區以非大安區且非中正區 (84.5%) 流失率最高;顧客類型以次數型 (85.5%) 流失率最高,;繳費金額以3,001-6,000元 (37.0%) 流失率最高;最常使用時段為晚上 (41.2%) 流失率最高。研究建議降低20歲以下的游泳館顧客流失,並且滿足60歲以上的游泳館顧客之需求。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背景:隨著老化的進程,肌肉量減少、體脂率上升、血脂異常以及細胞激素增加,罹患糖尿病的風險因而升高。然而糖尿病發病因素繁雜且尚未被完全闡明,除了老化身體組成改變的因素外,近期研究顯示循環免疫與內皮細胞受到循環中升高的脂質與細胞激素刺激,增加細胞內發炎相關路徑的活化,進而導致免疫細胞黏附於內皮細胞上損害血管功能;同時增加發炎細胞激素的釋放,造成胰島素阻抗與動脈粥狀硬化的發展。周邊血液單核細胞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PBMC) 為易於從血液中分離之細胞檢體,先前研究已通過病例對照研究,分析比較PBMC中發炎相關mRNA、蛋白質含量,以作為疾病預測之生物指標,並且建立免疫細胞發炎與其他發病機制之間的可能因果連結。然而目前仍未有研究對於糖尿病進程中PBMC之NF-κB發炎相關路徑與身體組成及血液指標進行分析比較。另一方面,糖尿病前期族群若積極改善生活型態,血糖有機會回到正常值。目前未有研究探討阻力訓練對改善糖尿病前期免疫細胞發炎與血糖狀態之效益。研究目的:一、探討老化發炎、身體組成改變與PBMC中NF-κB發炎相關激酶的含量在糖尿病發病過程中相互影響的可能作用機制。二、探討阻力訓練對於糖尿病前期高齡者在血脂數值、細胞激素以及PBMC中NF-κB發炎相關激酶含量的影響。方法:一、35名60歲以上高齡者依口服葡萄糖耐受度測驗結果進行糖類代謝能力分組,分別為正常血糖13名;糖尿病前期14名;糖尿病8名。並使用西方墨點法分析PBMC中NF-κB發炎相關激酶含量,以對照身體組成與血液指標。二、從研究一中召募有意願參加運動訓練之10名糖尿病前期受試者,進行10週70-80% 1RM之高強度阻力訓練,並分析訓練前後PBMC中NF-κB發炎相關激酶含量、身體組成與血液指標數值。結果:一、不同血糖狀況之高齡者在身體組成數值均未達顯著差異 (p > .05);血脂相關指標僅TG數值糖尿病組顯著高於正常血糖組 (p < .05);血液細胞激素TNF-α、MCP-1與IL-10達顯著差異,糖尿病組之TNF-α與MCP-1顯著高於正常血糖組 (p < .05),糖尿病前期IL-10顯著低於正常血糖組 (p < .05);PBMC中NF-κB發炎相關路徑結果顯示,糖尿病組phos-IKKαβ、phos-IκBα與phos-p65含量顯著高於正常血糖組 (p < .05),另外在SIRT1與IκBα部分,正常血糖組含量顯著高於其他兩組 (p < .05);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PBMC中SIRT1、IκBα及phos-p65與血糖調控數值、TNF-α及IL-10濃度數值呈顯著相關 (p < .05),而phos-IκBα與TG數值呈現顯著正相關 (p < .05)。二、訓練前後之身體組成、血糖與血脂數值皆未有顯著變化 (p < .05)。訓練後TNF-α與MCP-1以及PBMC中phos-IKKαβ、phos-IκBα、phos-p65與acetyl-p65等促發炎指標皆顯著下降 (p < .05);同時抗發炎激素IL-10與PBMC中SIRT1顯著上升 (p < .05)。結論:一、身體組成數值無法有效辨別高齡者之血糖調控狀態。糖尿病組別血液中TNF-α、MCP-1與TG濃度顯著上升與PBMC中發炎相關路徑交互影響,為導致血糖調控異常的因素;糖尿病前期血液IL-10濃度與PBMC中SIRT1含量下降,造成抗發炎與提升胰島素敏感性的作用減弱,為導致血糖數值惡化往糖尿病發展之危險因子。二、10週高強度阻力訓練可有效降低血液TNF-α、MCP-1濃度與PBMC中NF-κB發炎相關激酶含量;同時增加PBMC中SIRT1的含量,並提升抗發炎IL-10濃度,顯示阻力訓練對抗循環發炎程度的效益。

本文將於2025/07/30開放下載。若您希望在開放下載時收到通知,可將文章加入收藏
  • 學位論文

緒論:本研究目的旨在探討國內旅美學生籃球員於美國求學歷程的跨文化適應與策略,以及社會支持對於跨文化適應之影響情形。方法:本研究採立意取樣的抽樣方式,依照赴美的不同面向與影響因素選取12人作為本研究參與者,資料分析以共識質性研究方式進行。結果:一、一般性適應面臨主要的困難為語言,尤以人際溝通與互動;其次,互動性適應獲得一項重要發現,寄宿家庭對於旅美學生籃球員適應歷程的重要影響;第三,學業性適應以語言障礙為最大挑戰,接著為學業與運動衝突的影響;最後,在運動性適應方面,維持學業與運動平衡是旅美學生籃球員最大的挑戰;二、旅美學生籃球員面對跨文化適應壓力時,主要採以問題導向的應對策略,亦可能獲得他人關注,進而得到他人所提供的社會支持;三、本研究驗證不同適應問題會有不同的適應來源與類型,尤其與平時較親近的人,所提供的支持資源與服務愈多。其次,本研究發現社會支持對於旅美學生籃球員的互動性適應可能沒有任何支持效果。最後,面對一般性適應的問題時,則多倚賴隊友與同學所提供的社會支持。結論:基於上述,政府單位應協助改善國內基層運動之教育現況,培養學生籃球員的多元能力,並且建構國內社會支持系統,提供多元的資源與協助,提升旅美學生籃球員的國外求學歷程發展順利。此外,針對未來研究方面,建議未來可加入不同研究變項、不同層級與運動項目、使用橫斷式研究以及採混合研究方式,藉以增加理論發展與實務應用的價值。

  • 學位論文

前言:過去量化羽球步伐下肢動力學參數,普遍是在實驗室的情境下利用測力板進行實驗,但最近穿戴裝置蓬勃發展具價格便宜、體積小、減少身體的干擾等優勢,逐漸廣泛應用於運動量測。目前許多研究利用慣性感測器及無線足壓系統來測量運動的負荷、動作的辨識及下肢動力學等應用。目的:應用慣性感測器及無線足壓鞋墊,了解不同羽球步伐動作的下肢動力學參數、加速度參數及動作差異,作為未來發展智慧羽球鞋參考依據。方法:招募15名大專男子羽球選手進行實驗,進行羽球步伐訓練動作,同時量測雙腳的垂直地面作用力(Vertical ground reaction force, VGRF)、壓力中心(Center of pressure, COP)軌跡及加速度峰值等指標。結果:在11個羽球步伐訓練的慣用腳及非慣用腳呈現顯著性差異,證明羽球運動的雙腳是非對稱性;IMU的加速度峰值可以分辨不同的羽球動作在垂直、左右及前後方向的貢獻度皆有不同,IMU可以用來量化羽球步伐特徵;COP軌跡能辨識步伐間的差異,可以做為羽球步伐動作之參考。結論:VGRF、COP軌跡及加速度峰值可以用來評估羽球專項動作特徵,無線足壓系統的VGRF與COP軌跡資料,可以應用於羽球專項訓練,做為了解下肢動力學的參數依據。

  • 學位論文

@_@目的:探討籃球選手以核心肌群運動進行中場再熱身 (re-warm-up, RW),對後續爆發力及敏捷性表現之影響。方法:以12名男性大專籃球選手為受試對象。所有受試者進行修正式羅浮堡間歇折返跑測驗 (modified Loughborough intermittent shuttle test, LIST) 後,以重複量數平衡次序方式,接受3種不同實驗處理,包括於穩定平面 (STA)、BOSU球上 (BOSU) 進行RW,以及控制處理 (CON)。於LIST前與實驗處理後,分別進行敏捷T測驗 (agility T-test)、蹲踞跳 (squat jump)、下蹲跳 (counter-movement jump, CMJ),以及大腿中段等長上拉測驗 (isometric mid-thigh pull, IMTP),以檢測爆發力與敏捷性運動表現。實驗過程中全程監測心跳率,並於每次運動測驗前檢測核心溫度、血乳酸濃度與詢問運動自覺程度。結果:於實驗處理後,STA之敏捷T測驗時間變化量,顯著低於CON (STA vs. CON, 99.9 ± 4.8 vs. 103.5 ± 3.7 %, p < .05);STA之CMJ跳躍高度變化量,顯著高於CON (STA vs. CON, 99.8 ± 3.1 vs. 96.0 ± 3.8%, p < .05);在大腿中段等長上拉方面,STA之最大發力率 (rate of force development, RFD) (STA vs. CON, 119.8 ± 39.4 vs. 83.8 ± 16.4%, p < .05)、0-90毫秒 (STA vs. CON, 150.7 ± 111.9 vs. 62.0 ± 36.7%, p < .05)、0-150毫秒 (STA vs. CON, 127.0 ± 44.0 vs. 73.0 ± 27.8%, p < .05)、0-200毫秒 (STA vs. CON, 120.6 ± 28.7 vs. 83.5 ± 19.9%, p < .05) 與0-250毫秒分段RFD (STA vs. CON, 112.5 ± 19.8 vs. 86.8 ± 13.1%, p < .05) 變化量,以及BOSU之0-150毫秒 (BOSU vs. CON, 103.2 ± 27.9 vs. 73.0 ± 27.8%, p < .05) 與0-250毫秒分段RFD (BOSU vs. CON, 101.4 ± 10.8 vs. 86.8 ± 13.1%, p < .05) 變化量,皆顯著高於CON。不過,在敏捷T測驗、SJ測驗、CMJ測驗,以及IMTP測驗之表現,STA與BOSU間未達顯著差異。在實驗處理時之平均心跳率方面,BOSU顯著高於STA (BOSU vs. STA, 119 ± 13 vs. 112 ± 12 bpm, p < .05)。結論:於球類運動中場進行核心肌群RW運動,可能能夠防止下半場爆發力與敏捷性運動表現下降。

本文將於2026/07/12開放下載。若您希望在開放下載時收到通知,可將文章加入收藏
  • 學位論文

重視身心障礙學生學習權利與落實融合式體育是現今十二年國教主要的實施方針。但回歸體育課時,多數體育教師並未擁有相關知能,導致受挫經驗與身心壓力,造成既無法滿足普通學生體育課的需求;也無法顧及身心障礙學生學習之現況。為此瞭解實施融合式體育課程之資深體育教師之想法,透過質性研究觀點切入,以立意取樣選擇四位資深個案教師,採取半結構深入訪談方式,希望藉由資深體育教師的聲音,反應實施之現況、挑戰、看法與個別因應方式。 結果:四位資深體育教師在實施態度上分為(安全守門員、有動到就好、重視班級氣氛與一視同仁) 1.安全守門員的教師:多重視緊急情況的責任歸屬,教學現場人力的缺乏,將導致融合班教師承受負面的心理負擔。2.動到就好的教師:校園的無障礙環境與運動器材,並不利於身心障礙的學生使用,擔心意外事件的發生;3.重視班級氣氛的教師:融合班學生個體差異性大,身心障礙學生體育受教權常因同儕不適當的互動、教師的過度保護而被忽視。4.一視同仁教師:透過參考個別化教育計畫,依學生不同能力,提供最適切的教導方式。本研究結論:應多重視融合式體育教學實踐之現況,人力、環境設備不足、責任法規問題、無落實參與IEP會議皆影響教師實施融合式教學的信心。最後,針對融合班體育教師提出具體之相關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