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28.205.109

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學位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本論文旨在探討海峽兩岸戶外教育發展其異同,藉由不同的發展歷程或經驗作為各自推動之借鏡,以此提供未來相關領域發展之可行性建議。採用文獻分析法、專家訪談法、定性分析法和比較分析法主要對戶外教育與傳統教育的差異進行分析,對兩岸戶外教育發展脈絡、教育教學活動開展、教育發展趨勢進行比較,獲得以下結論: 一、戶外教育與傳統教育相比,戶外教育提倡融入社會並回歸自然。 二、海峽兩岸戶外教育在課程內容設置上差異不大,但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部分台灣地區具有一定優勢。 三、戶外教育的發展需要相關政策的推動,在此方面,臺灣地區較為積極,大陸地區也應制定相應政策以推動戶外教育的發展。 四、師資培育方面,海峽兩岸各具特色,臺灣地區融入專業師培體系以推動戶外教育的發展,大陸地區也應逐漸加深重視,積極探索適合自身發展的道路。 五、戶外教育發展趨勢部分,大陸地區乃處於推廣普及階段,臺灣地區已向深度研究階段發展。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瞭解大專校院一般組羽球選手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現況,同時探討不同背景變項對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差異情形,以及分析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間的相關情形。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以參加中華民國110年全國大專校院運動會羽球分區資格賽之選手為研究對象,共回收406份有效問卷,利用SPSS for windows 23.0電腦版統計軟體,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雪費法事後比較及皮爾遜積差相關等方法進行資料處理分析。研究結果發現:(一)參與動機各因素得分由高至低依序為「健康適能」、「運動樂趣」、「人際關係」以及「成就需求」;阻礙因素各因素得分由高至低依序為「個人勝任」、「外在環境」以及「團隊支持」。(二)不同羽球運動啟蒙時間之選手在參與動機有顯著差異。(三)不同性別、年級、校隊年資、啟蒙時間、每周訓練時數之選手在阻礙因素有顯著差異。(四)大專校院一般組羽球選手在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間呈現低度負相關。

本文將於2026/06/28開放下載。若您希望在開放下載時收到通知,可將文章加入收藏
  • 學位論文

背景:糖尿病前期為第二類型糖尿病 (type 2 diabetes, T2D) 的高風險族群,透過運動時骨骼肌收縮刺激葡萄糖吸收與維持血糖恆定,是非藥物控制血糖、降低罹患糖尿病的有效方法。然而,咖啡因 (caffeine) 是一項廣泛使用的食品添加物,其不利於血糖控制的效果與運動相反,因此運動前攝取咖啡因對糖尿病前期者運動後血糖調控的影響仍需進一步釐清。目的:探討糖尿病前期者,攝取咖啡因對單次有氧運動後空腹血糖、胰島素、C-胜鍊胰島素 (C-peptide) 及葡萄糖耐受度的影響。方法:招募12名糖尿病前期男性,採雙盲、重複量數及平衡次序設計,所有參與者分別接受咖啡因+運動 (CE, 3mg/kg) 與安慰劑+運動 (PE) 兩種處理,運動形式為30分鐘60% VO2max (maximal oxygen uptake) 強度的跑步運動,並於攝取前、攝取後30分鐘/運動前、運動後立即及運動後120分鐘檢測血糖、胰島素及 C-peptide 濃度,另外,運動後立即進行口服葡萄糖耐受度測驗 (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 OGTT)。結果:血糖在處理與時間因子的交互作用未達顯著 (p > .05),在處理因子主要效果中,CE 處理之平均血糖值顯著高於 PE 處理 (133.87 ± 41.22 vs 127.04 ± 34.17 mg/dl) (p < .05);而胰島素濃度在處理與時間因子的交互作用則達顯著 (p = .010),單純主要效果顯示,CE 處理在運動後30及120分鐘顯著高於PE 處理;另外,CE 處理於 OGTT 測驗中血糖與胰島素濃度變化總曲線下面積 (area under the curve, AUC) 亦顯著高於PE 處理 (p < .05)。而 CE 處理與 PE處理間之 C-peptide 濃度則無顯著差異 (p > .05)。結論:糖尿病前期者有氧運動前攝取咖啡因會引發體內血糖、胰島素濃度提升,產生短暫性胰島素敏感度下降反應,因此,從事有氧運動前攝取咖啡因可能不利於糖尿病前期者運動後的血糖調控。

  • 學位論文

全球#MeToo效應影響所及,讓社會對於運動場域中性別案件的關注度高升,特別是美國體操性虐待醜聞的爆發,更引起世人的關注。本研究之研究目的為:透過探討新聞媒體、運動員及政府相關政策這三者的觀點,分析臺灣運動場域中性別案件發生的現況,並提出相對應之建。研究方法:應用文件分析法及質性研究的焦點團體訪談法,蒐集資料並做歸納分析。研究發現:一、臺灣校園運動場域性平發生以國中階段學生居多,男生則以團體項目較為多見,女生則較常見於個人運動項目。二、運動場域性平案件為性騷擾與性侵害等兩種類型,加害者皆不當使用權力犯案。三、性平案件之違反身體自主與沉默的成因來自於自於權力、知識差異,且差異性越大,將導致被害者與旁觀者保持沉默之情形更加明顯。研究建議:一、媒體需持續關注運動場域性平案件;二、提高運動教練性別比例,並提升教練適當指導方針;三、加強校園性平安全巡查機制;四、提升運動員身體自主權意識。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背景:中華空手道選手近年來在國際大賽的個人對打項目不斷創造佳績,但在團體賽的表現始終未能突破。1970年首屆世界空手道錦標賽中便有對打的個人與團體賽,但直至目前為止,仍少有團體對打的相關研究文獻。目的:本研究擬探討空手道團體賽中不同體重選手對戰與勝負間的關聯,及比較勝負方在不同技法的攻擊效益。方法: 以2018 亞洲錦標賽男子組個人對打四強比賽及男子組團體賽31場16強比賽為研究對象,自Youtube 頻道下載影片,使用Simi Scout 程式進行標記,再用SPSS統計應用程式對選手體重輕重關係及勝負進行卡方獨立性檢定,並對各技法在勝負方之攻擊表現進行重複量數二因子變異數分析。統計考驗標準設為= .05。結果:在比賽勝負結果與雙方相對體重沒有顯著關聯性。在團體賽表現中發現,勝方在成功數、成功率、得分數及得分率均顯著大於負方;在技法比較中成功數、成功率及得分數均以手部技法較高,在攻擊次數中另加上迴旋踢有較多次數。在攻擊位置的表現發現,在成功數及成功率均為手部上段最高,但在攻擊次數則在勝負方有不同趨勢。在個人賽四種級別比較上,成功數、成功率及得分數均是最重量級的撞擊表現最高;在技法表現的攻擊次數與團體賽類似,手部技法加上迴旋踢次數較多;在成功數及成功率則僅較重量級的手部技法有顯著較多的現象。個人賽在攻擊位置的表現僅在攻擊次數、成功數有手部上段顯著高於其他技法位置。各體重量級中無論個人賽、團體賽勝敗方的各技法攻擊次數均有撞擊、逆擊及迴旋踢高於其他技法的現象。結論:亞洲錦標賽男子團體賽沒有顯著的體重優勢。無論是團體賽、個人賽,主要使用的技法為撞擊、逆擊和迴旋踢,在成功數及成功率則以撞擊及逆擊大於腳部技法。勝方在各種技法的成功數、成功率、得分數及得分率均比敗方來的高,在攻擊位置則以手部上段為主。除了攻擊次數是手部上段攻擊較多外,在成功數及成功率也以手部上段最大。

  • 學位論文

前言:致勝因素是選手在競賽規則的限制下戰勝對手,在競賽中爭取優異成績必須遵守的準則。研究目的:分析跆拳道比賽中正拳技術的動作路線和得分模式及裁判員在正拳技術給分的規律。研究方法:研究對象為 2020 年臺灣大專校院跆拳道比賽甲組男、女各 8 個量級冠亞軍選手的比賽,共 16 場。運用 Simi Scout 軟體對比賽視頻中選手正拳技術的動作路線、使用次數及得分、裁判員組合進行記錄,對所得數據進行整理,描述臺灣大專跆拳道比賽甲組男、女各級別冠亞軍選手正拳技術使用結果;將資料匯入SPSS軟體,進行統計分析。研究結果:選手正拳得分與正拳伸直相關;男裁判在判罰上更爲穩定;不同性別、不同級別選手在正拳技術使用次數上無顯著差異;第三局比賽中選手正拳使用次數均高於前兩局比賽。結論:正拳技術得分受到正拳使用的正確性和裁判員判罰尺度的統一性影響;男子和女子選手正拳技術使用技術特點況受不同參賽隊教練員訓練模式影響;並在第三局比賽中會使用更多的正拳技術。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瞭解體育師資生在教育實習期間專業認同的發展歷程,探究體育師資生專業認同的內涵、專業認同發展歷程的脈絡及發展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境與因應方式。研究方法:採用質性研究取徑進行多重個案研究法,以半結構式訪談勾勒三位體育師資生專業認同發展。本研究結果發現,一、體育師資生在早期經驗即初步建構教師專業認同圖像,並對教師一職充滿期待與憧憬。二、在建構教師專業認同的歷程中,受過去學生經驗、自我概念、輔導老師、師生互動、師資培育及學校環境所影響產生動態的發展過程。三、身份矛盾、時間分配不佳及專業自信不足是體育師資生所遭遇之困境,三位體育師資生亦尋找各自不同方法,解決所遇之難題。本研究所得結論與建議:一、教師專業認同內涵影響體育師資生教學行為與未來從教之意願;二、體育師資生在實習階段專業認同發展狀態,是一個動態且非線性的循環歷程;三、體育師資生面對實習困境,多以調適自我心態、尋求外部資源幫助,因應實習的挫折;四、建議未來深入探索體育師資生於師培養成階段,專業認同的建構歷程與成因,以建構更完整的發展歷程樣貌。

本文將於2026/01/01開放下載。若您希望在開放下載時收到通知,可將文章加入收藏
  • 學位論文

「核心素養」引發新一輪的全球教育改革,本研究旨在依據古德拉的課程層次理論對比海峽兩岸學校體育素養課程發展情形與異同,了解課程推動路徑與方式,探討課程推動困境與因應。採質性研究中的多重個案研究進行,以「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素養導向體育課程」為雙重個案,立意取樣選擇課程發展團隊核心成員 2 名、體育課程研究專家學者 2 名、踐行素養體育課程之教師 6 名,共 10 名為研究參與者 (兩岸各 5 名)。通過深度訪談法、文件資料法蒐集資料,並採「紮根質性取向」中模版 (預建) 式分析法與持續比較法相結合的資料分析方法。研究結果發現:(一) 兩種課程在各層次間的轉化發生了一定程度的刪減、增加,但未出現嚴重偏差,整體轉化情形較好;相同點包括採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興趣的情境創設,不同點包括不同的理念支撐、目標指引、教學要求以及評量方式。(二) 大陸地區採「自下而上」推動路徑:重視體育教師的關鍵角色,關注名師工作室的引領作用,改變「教材-實踐」的推動思路,推動方式為5條主線,多種載體;臺灣地區採「柔性發展」推動路徑:形成三大主軸協調互動,攜手現場體育教師,藉助縣市輔導團力量,推動方式为三大主軸,6個子計畫;(三) 二種課程在推動過程中面臨3個共同困境與6個個別困境,因應方式包括目前已采行與未來待執行。結論如下:(一) 二種課程經歷理想、正式、知覺、運作四個課程層次間的三層轉化,逐步發展完善為符合地區教育環境與政策的素養體育課程;(二) 二種課程重視體育教師的關鍵角色,藉助行政團體的力量,形成雙軸帶動的推動系統及多種推動方式;(三) 推動困境主要來源於教師認同、行政配合、學校推展、研發團隊組成及不可抗拒之因素,因應方式成為未來待解決事宜。建議:(一) 相互借鑒,修正素養體育課程;(二) 紮根基層,深入體育教學現場;(三) 積極因應,了解學生經驗課程。(四) 未來研究建議:關注教師運作課程與學生經驗課程之間轉化情形。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目的:過去探討大腦功能的研究主要都在關心作業誘發的大腦活動,然而,越來越多的證據指出,在沒有刺激和休息狀態下的大腦活動也是具有功能性意義的。在精準性運動的腦波研究主要都在探討動作執行準備期的大腦活動,不過靜息態腦波和運動表現的關係還並不明確。因此,本研究欲探討作業前靜息態腦波和推桿表現的關係,特別是源訊號層級的功能性連結。方法:本研究招募三十二位高爾夫球選手,測量參與者靜息態腦波源訊號連結和推桿表現。相關分析用來探討靜息態腦波源訊號連結和推桿表現的關連。結果:左中額葉迴 (left middle frontal gyrus; L. MFG) 和上顳葉迴 (right superior temporal gyrus; R. STG) 間在Beta頻率段的連結強度與推桿進洞率有顯著正相關 (r = 0.72, p = 3.07 × 10-6)。結論:本研究使用源訊號分析進一步探討與運動表現有關的神經機制,並較精確定位出額葉與右顳葉區連結的訊號來源。這代表靜息態腦波功能性連結可以作為一個區別個體化推桿表現的工具。本研究展示了視覺空間相關的訊息與工作記憶或是與動作準備相關的歷程互相配合,在運動表現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