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5.130.31

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學位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本研究為探討我國閒置空間委外經營之現況與模式,並從而分析公、私部門於委外經營中之夥伴關係,選定臺北市長官邸藝文沙龍為個案研究之對象。 透過現場調查發現,臺北市長官邸藝文沙龍目前採多元化經營,包含場地出租、課程與體驗活動舉辦、餐飲及點心供應、藝文商品販售四大類。其中以餐飲及點心供應為最主要收入。在該館所需自負盈虧之前提下,此種模式既能保有推廣藝文活動之效益,亦能同時兼顧館所收入。在問卷調查可知,民眾對於此類館所是否導致商業化介入之情形並不排斥,而年齡愈長者,對於官邸藝文沙龍所舉辦的藝文課程之興趣愈高。在訪談中則可發現,目前的經營模式雖可能導致該館所無特色,但公、私部門若能充分合作,用心於館所項活動之宣傳與策畫,多數專家仍相信此種模式可同時達到場館收入之維持與藝文推廣之目標。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油畫於藝術品市場上之交易,即使僅將觀察視野限縮於台灣,仍可見膺品充斥之現象。以台灣所處之歐陸法律體系而言,油畫膺品之市場交易販賣,即可能涉及一定之民事法律關係與刑事法律責任:在膺品出賣人與買受人之部分,其出賣行為可能成立主給付義務之債務不履行、瑕疵擔保、給付不能與不完全給付之債務不履行、締約上過失之民事責任,以及侵權行為損害賠償責任,在複數請求權存在之情形下,則有請求權競合之問題。在有第三人介入膺品出賣之場合,例如受膺品製作人委託而拍賣、經受任為出賣之代理人、經受任為尋求買受人之居間人等,均於各自之委任或居間法律關係下,因該第三人之善意或明知之情節不同,形成不同之法律關係與效果。在販賣膺品所涉及之刑事法律責任部分,可能有刑法之詐欺罪、偽造署押罪,以及著作權法之擅自重製罪、意圖販賣重製罪、侵害姓名權罪,各依其情節,而有該等犯罪之正犯、共同正犯與幫助從犯之問題。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台灣在二次戰後五十餘年間,西畫家受到外來美術潮流的刺激,在快速的藝術活動交替中,接受歐洲的繪畫傳統、吸取東洋繪畫經驗、美國當代思維的刺激,以及堅持傳統繪畫功能的前蘇聯與中國近代繪畫的影響。繁雜而龐大的藝術資訊對台灣藝術同時作用與影響,使台灣的藝術發展顯得多樣而龐雜。鑑此,筆者透過藝術理論、藝術史與繪畫創作探討,對法國「寫實主義」、「自然主義」、「印象主義」與「俄羅斯社會寫實主義」等以勞動者為主題的作品,進行分析與比較,嘗試以台灣勞動階層的生活型態為主題,創作「勞動者」系列作品。希望透過此研究,理解以勞動者為主題在繪畫中的藝術性、社會性與美學意涵。 本創作研究旨在探索創作的藝術語言,包括勞動者主題、內容、形式,希望表達出對台灣勞動者獨特的生命觀察。筆者以熟悉的農漁民工作、樸真面孔與土地為內容、並重新組織形式,試著將抽象的複雜情緒轉成具像的表現手法,又結合接近特寫方式處理人、自然與土地的緊密關係。希望藉本創作研究,對個人藝術創作做更清楚的定位與釐清。 本篇創作論文以六個章節為架構,以下為各章節之摘要: 第一章、 緒論: 敘述筆者創作之動機與目的、創作內容及方法。 第二章、 題材探討與創作思想: 探討關於「勞動者」文字意涵與此類作品在西方藝術的脈絡和美學特質。 第三章、 勞動者與其繪畫美感之關係(理論基礎) 探究寫實主義繪畫風格與勞動議題的關係,釐清不同時代、不同社會的勞動形象何以成為繪畫的美感表現,並從鄉村與城市之間的差異看勞動中的英雄象徵。 第四章、 創作的形式與內容 試述個人創作形式與內容,並以單色背景與大特寫主題的結合表現,處理不同的時空感受,並解析當代繪畫的常用手法。以構圖、光、色、形及油畫語言,突顯勞動者辛勤的肢體勞動象徵與樂天知命的生命態度。並藉由平常生活中與記憶中的勞動英雄的形象,探討台灣勞動階級勤奮的精神與敬天的道德實踐。 第五章、 媒材使用與作品說明 試簡述個人媒材使用並逐件說明創作作品。 第六章、 結論 個人創作心得與未來繪畫展望。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摘要 明代洪武瓷器及其斷代,是近年來陶瓷研究者們熱烈討論和關注的一個課題,隨國內外學者對它的深入研究,從對文獻史料的鉤沉到御器廠的實地挖掘,及對散佈在世界各博物館,擬為洪武瓷藏品的排比、分析,到元末明初瓷器斷代的歸納總結,瞭解洪武官瓷的確實存在,惟今掌握了部份洪武斷代的時代特徵。 1952年波普教授(John Alexnder Pope)提出「至正型青花瓷器」理論,開啟了學術界對元青花的研究和重視,同時明代洪武瓷器的考證、區別,必然是息息相關的問題,它有著承先啟後的重要性。因為過去學術界無法辨認出,元代及明初的瓷器差異,由本篇論文希望將現今這一問題釐清。 在中國瓷器發展史中,明代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以其突出的貢獻,在工藝史上佔有顯著的地位,特別是景德鎮瓷器燒造技術在宋、元的基礎上都有了很大提昇,燒製瓷器技術得到了全面發展,除了正式設「御窯廠」,明代初期洪武時期的青花瓷器、釉裡紅瓷器以及顏色釉瓷器如曇花一現,尤為短暫,稀少、珍貴。 本論文針對洪武時期的青花瓷器、釉裡紅瓷器為主進行研究,隨著考古的發掘和研究,明洪武瓷器的面貌逐漸被人們所認識。筆者一共蒐集了254件洪武官瓷,從這些器物的紋飾、造型、底足、釉色等方面,進行比較與分析,第五章再對青花瓷器與釉裡紅器,在製作工藝、釉水現象、縮釉、漏釉現象上分析,並描述出時代工藝特徵及現象,在器物坏胎、分段的接痕現象,導出明洪武官瓷與其它朝代不同之處。 中國的陶藝發展到了明代洪武,進入了一個新的承先啟後的時代,對於本文內所敘述的十三種洪武官瓷類型為主軸,加以對釉料、底足工藝等做一初步的研究,綜合以上的分析,企圖尋求出鑑別洪武瓷器的基本原理原則。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新媒體藝術作品身為當代藝術作品中的一環,在2003年~2007年這銷售市場火紅的五年當中,亦成為拍賣市場注意的新型買賣對象。本研究將中港台之拍賣成績整理,找出曾被搜羅至拍場之新媒體藝術作品,並以文獻分析、深度訪問、個案研究法來羅列出於拍賣市場成交成功之關鍵要素,並為後續研究提出建議。在這五年當中,26件作品雖然數量不算多,但卻是在每年的拍場中,皆會出現的新媒體類項,證明新媒體藝術作品是有其發展潛力,並受到市場注意。但有鑒於作品收藏型態與藏家對「獨一無二」的觀念執著,尚需要時間與智慧去處理,面對數位藝術的蓬勃創作量,相對之下能夠進拍場獲得佳績的,仍是少數中的少數。本研究特此提出三項結論,以對新媒體藝術的看法、對畫廊而言、以作品而言三個方面分別說明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坐看雲起---「山城」、「雲」彩墨探討 摘要: 自東西文化接觸開始,東西繪畫空間的探索與論述就從來沒有停止過。繪畫的發展過程撇開畫的內涵來看,以畫面的構成角度來看,可以說是視覺空間發展的歷史。透過繪畫空間,傳達給我們的不僅是藝術家個人的呈述,更是其所代表的整個文化、整個時代的思維方式和演進過程。 本文以「山」與「雲」圖像為起點,「空間」為基礎來看待繪畫的發展,追述東方和西方繪畫空間觀念的衍變入手試圖將東方和西方繪畫空間混和表現於繪畫創作中。當中主要以中國傳統的宇宙觀和哲學來表達中國繪畫的空間觀。這種獨具民族特色的空間觀念,以山水空間的繪畫方式在其文化背景下孕育出獨特的山水空間觀想。一個採取心靈力量來驅使的精神意象,並不斷地拓展其空間觀念,使其根基穩固並能自成一格。一個懷抱『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的空間意識。為其文化理論表達,還以其獨特的節奏特徵和生命意識體現著與西方繪畫空間觀本質的差別。還特別強調了在當前繪畫創作中東方哲學思維的創作表現與心理特質所呈現的影響。 以描寫「山林」、「雲」、「城市」、「黑夜」、「燈」:利用畫面呈述人在面對自我的省思,製造一種無盡黑暗的氛圍,在一種強迫性恐慌存在與虛幻中讓人在真誠與虛假之間要做出最後的判斷。繪畫以靜默自省的態度為出發、淨化心靈為目的。企圖以「虛」、「實」,「地」、「圖」的交互應用、經營位置,影響整體畫面的氣氛感受,並用彩線代替墨線,皴擦出心中的一片青綠,渲染出綿連不絕的無盡天地。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自畫像是西方繪畫中一種特殊的類型,藝術家以自畫像作為自我形象的再現與塑造,並由形象再現展延出其所欲傳遞關於個人情緒、意識與宗教、政治、社會議題的批判。因此,自畫像是藝術家在各種意識形態作用下反映實體存在的結果,也是反應社會環境的承載體。本創作研究,筆者以自畫像的繪畫形式進行創作,透過一個主體想像的他者,並在此他者目光凝視下建構出主體慾望投射的自畫像原型,而以此原型構成畫面視覺表象的主體。在理論部份筆者以跨領域的研究方式,深入拉岡精神分析與阿圖塞意識形態中關於主體建構的論述進行探究,逐步釐清主體建構與意識形態作用之關聯,並以其探討結果為創作理論陳述之支持。在創作研究過程中,筆者透過自我與自我生存場域之觀察,試從個人創作狀態中抽取意識,作為創作意識的信息,進而讓自畫像原型中「擬態」的表象成為一種個人創作意識的信息傳遞,透過文本論述的提出與畫面表象最終的呈現,將筆者所欲傳遞關於主體與意識形態的信息依附在一個「凝視」與「被凝視」的觀視結構中,透過此觀視結構的展開,將觀者納入筆者建構的「不可見的場域」中,企圖讓觀者通過參與作品的過程獲得信息,並在觀者的介入中達到筆者信息傳遞之目的進而影響觀者意識,迫使觀者通過思考而產生另一個面對自己與自己所處環境的觀看方式。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藝術創作的過程是透過生活體驗與情感的觸發,轉借各式的媒材呈現一個直接具體的情感;而藝術與我們的生活是相連結在一起的,我們的生活又是以「人」為主軸,探討人的生命意義和實踐生命的價值,是藝術創作非常重要的課題。 筆者因工作關係,每天與身心障礙的孩子生活在一起,從他們純真無邪的天性中,筆者感到很疑惑?他們的物質生活品質比一般人低弱,但他們不需承受壓力,不懂人生疾苦,他們到底是幸福還是不幸?我們對生命的價值又作何論斷?就他們因智能障礙的困擾,導致與他人溝通困難,使他們的情緒比一般人無法適當傳達與控制。我們的社會對他們的照顧與教育是不是還有提昇的空間?身為教育工作者,又能為他們作些什麼? 本論文的重點共分六章,謹摘要如下: 第一章:緒論──說明創作的動機和目的,將智能障礙者的情緒表達,透過面部表情和手勢交互動作等符號,建構青少年智能障礙者的情緒圖像。 第二章:創作理念和理論基礎──對智能障礙者與一般人不同的條件背景下,引發本創作的理念,並研究哲學家、藝術家的理論和作品,轉化為本創作的理論基礎。 第三章:創作內容──以智能障礙者直接、稚樸而毫不造假的情緒表白,參酌藝術史上的畫作,透過臉部的表情變化和手勢的肢體動作為本創作的內容。 第四章:創作形式與技法──運用當代藝術的表現形式和普普風的高彩度色彩,以誇大的頭像構圖,選用油畫材料、平塗技法實踐本創作。 第五章:作品解說與分析 第六章:結論──欲透過本創作,呼籲大眾對智能障礙者多付出一份關懷。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藝術反映一種社會現象並為現實生活的投射與縮影,創作即是一種自我追尋、實踐的過程 。本創作研究以「窗的意象-----心靈窗口與都會櫥窗之人文關懷」為題,藉「窗」的符號、形式、媒介來與筆者自我及觀者內心對話,透過窗的意象以日常生活中一景,來表現、象徵、隱喻內在的心靈世界,關心當下的環境、社會與人的對應關係,對週遭的社會文化、成長環境投入關注與省思。 在今日變動快速的時代裡,現代人的心靈是空虛寂寞的,文明並未帶給人快樂;而藝術形式表現多元,如同時代進步般,如何從心靈深處的感動,透過時代關懷與環境省思,轉化為個人的藝術語彙,讓觀者感同身受也帶來內心喜悅是創作者的使命。 本論文撰寫的重心架構共分六節來分述,謹摘要如下: 第一章敘述筆者創作研究之動機與目的,創作內容、範圍及方法,以生活體驗的一種內在省思,從心靈窗口與都會櫥窗為加以研究探討; 第二章則從創作理念與理論基礎之探究,藉由對「人」內在心靈的關注,及對社會的人文關懷,重新賦予新的形象,透過窗的意象,尋求一種共感的心靈交會。並從心理學及藝術流派之理論基礎,探討心靈世界及都會文化,精神與物質的深層意涵;第三章 創作主題之背景條件與元素,從窗的意象來探討,並從凝視的觀點探討消費櫥窗,以深入了解內在心靈世界,利用重疊、穿透、分割,轉化對自我心靈做一反思,運用光影的明暗,寧靜、獨處氛圍的情境,象徵意涵來呈現; 並從美術史中擷取西方繪畫中以窗為題材之創作表現,內容及形式、技法以及美學意涵,加以分析,作為創作的元素;第四章為創作內容、形式、媒材與技法,創作內容以櫥窗及心窗為主,並探究其形式與技法媒材之應用;第五章作品解說與分析,分析作品之主題內容及表現形式;第六章結論則為此研究做心得的分享與總結、省思。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研究西洋美術史中「光」在繪畫中呈現的軌跡和象徵意涵,以及有關光影表現的畫家及其作品分析,演繹出屬於個人對「光」的詮釋方式。進而探討女性圖像在西洋繪畫史上的美學理論、脈絡發展作為主要的理論依據。並以光影交織女性圖像為手段,傳達筆者內心情感為目的,作為個人藝術創作的新嘗試。 長久以來對「光」及「女性」題材的關注,轉而成為繪畫創作的思想來源,本創作論文以鎖定「光影下的女性圖像」為所有創作的連結,透過眼睛的觀看與心靈的反思,以具象寫實的創作方式,透過個人思維、美感經驗的構成,擷取生活場域中片段時間的凝止以及生命流轉不同時期的情境,進行作品中女性人物與自然及環境的組構,作為形式表現的基礎。並認為所有創作必須穿越外在的表象形式,回歸到以「人」為主體的基本核心,即是回到自我,創作的本質才能找到最初的真實。藉以從中剖析個人的內心思維、人生價值及對生命的觀感,,進而探尋豐富生命的泉源。茲將各章節所涵蓋的內容概述如下: 第一章 「緒論」闡述本人創作的緣由與關注方向及本論文的核心價值。 第二章 「理論基礎」探討美術史中不同時期的光在繪畫中扮演的角色。其次針對西方繪畫中對女性人物畫、祼體畫及身體意象的探討。 第三章 「創作理念與題材探討」是個人階段性繪畫的自我省察,選擇與生活經驗最為關切的方向為主要表現,企圖傳達個人心境及人生價值。 第四章 「創作內容、形式、媒材與技法」討論創作過程中運用的媒材、技法及形式表現外,更進一步探求作品所欲呈現的實質意涵。 第五章「作品解析」 以光影為畫面主要符號,透過寫實情境讓物象造型能準確傳達筆者的心象世界。 第六章 「結論」將個人此次研究的心得內容做一統整的歸納,並展望未來努力的方向。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