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2.184.162

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學位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本研究主要討論:雕塑家蒲添生1949年豎立於台北市中山堂廣場的孫中山立像,此像為台灣偉人塑像中極具重要性的代表,許多文獻將之視為台灣公共藝術的肇端;並認同其為政治銅像中相關作品之摹仿「典範」(canonical)、「國父立像」最重要的參考基準。 研究欲釐清此像在政治以外的價值,再進一步探討此作其中「藝術性」的呈現,並提出其為「經典」作品,論證此作的特殊性及存在價值。 首先,研究先設定「有形的雕塑品」、「無形的外在條件」二種面向,來理解此作。再進一步以質性研究來探討此「戶外雕塑」的古典寫實表現;以量化研究分析「公眾認知」的今昔不同,藉此來觀察作品於今天、未來可能的價值。筆者還將蒲氏孫像的相關藝術性問題,分別為「形」、「符號」及「藝術性」等三個層次進行探討。 由於內政部於1992年將台北市中山堂列為國家二級古蹟;但經過確認,古蹟認定範圍僅止於建築物本身,並未包括廣場上的銅像。因此本研究希望:經針對蒲添生孫中山立像的研究調查之後,整理出蒲添生孫中山立像藝術性的價值,建議相關單位重視此藝術作品的尊重與保存。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2007年二月因子宮肌腺瘤,面臨可能要摘除子宮的命運,原本應該孕育生命的溫床,卻被一個如同嬰孩般大小的腫瘤所盤據。它取代了小孩的地位,並從我體內獲取養分,慢慢茁壯,影響著我的生理與心理,這種奇妙的感覺,讓我開始關注不孕婦女與「頂客族」女性的想法,於是便想透過本創作-「女人的肚子住了什麼?-女性生殖美學的再探究」,予以深究。 女性生殖的崇拜起至遠古時代,近代隨著女性自我意識的抬頭,不再受父權思想的箝制,女性開始爭取所謂的「性自主」,不再只為傳宗接代,爭取家庭地位而生育。此研究目的有三: 一、 了解究竟是何物取代了嬰孩的位置,佔領了女人的子宮, 二、 探究婦科腫瘤對女性孕育生命所帶來的矛盾想法, 三、 創造新的「女性生殖美學」的藝術語彙。 筆者企圖從不同的面向探討女性生殖的問題,從婦科腫瘤探討女性面對生育所帶來的痛苦與折磨。將刺繡此等「女紅藝術」與「縫合手術」運用在自己的作品中,並以花朵與蓮蓬等具象的陰性生殖符號做為作品的重要語彙,且創造出抽象的卵子與腫瘤的符號,以隱晦的符碼貫穿整體的創作理念,藉此表達這從未探討過的議題,其能開創出新的女性生殖母題,並希望世人能多關心困擾婦女的婦科疾病。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從自身懷孕之經驗出發,以生物學、社會心理學探究母性,展現創作的多面向表現形式,接著將女神信仰與先民的生殖崇拜符號帶入創作中,研究內容專注於主題觀念與隱語符號代表意義上力求相輔相成,再藉由美學理論與西洋女性藝術家卡莎特、卡蘿與臺灣女性藝術創作者謝鴻均的創作中去剖析對自身創作的影響與關連性。 題材立意帶動情感依據,作品的內容及形式方能有所依據、有所歸趨。美學架構是創作內涵的語彙,是自身生命經驗美感的返照。構圖與經營位置影響創作整體的氣氛營造,決定創作者內心意象的鋪陳。空間布白的運用可以是一種色彩的運作,也可以是空間與時間轉換的關鍵。用色則能成就作品的完整也可以形成關鍵性的焦點。水墨材質肌裡與皴法的再探是此研究的另一要點,嘗試融合傳統筆墨變化與特殊技法,去拓展另一種皴法肌裡的可能性。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以台北縣某所國中學生為對象,探討其塗鴉行為之動機與影響因素,以及藉由不同的動機之引導,國中生所塗畫出的塗鴉內容與特徵為何。研究方法為質化與量化並用的方式,針對研究學校180名學生作塗鴉行為問卷調查、6名具塗鴉經驗的學生作個別訪談,再針對這六名訪談學生所提供的塗鴉作品進行文本分析。本研究的重要發現如下: (一)影響國中生塗鴉行為的動機,主要有五大因素:個人因素、同儕因素、學校因素、家庭因素、社會因素。 (二)國中生塗鴉作品的內容與圖像特徵,透過下列不同的動機之引導,會產生差異:留下個人記錄、模仿他人塗鴉、象徵友誼、對同儕的愛戀、用來開同學玩笑、打發無聊時間、對師長無言的抗議、發洩與家人的衝突、複製流行事物、諷刺時事。 最後,建議能透過訪談導師與家長來擴大檢視校園塗鴉的層面,並將校園體制的影響性納入塗鴉研究的考量,此外本研究成果亦可提供藝術治療領域之參考。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教育問題千頭萬緒,有時看似複雜的問題其實解決方法非常單純,有時看似簡單的問題卻隱藏許多複雜的因子,光從量化的統計是難以看出其底蘊,Eisner(郭禎祥譯2008:219)說:「在人類各種領域探索當中,最能體會質性特質的莫過藝術作品」,美術教科書是介紹藝術的重要媒介與平台,但是相關質性研究卻不多,正如Eisner(郭禎祥譯2008:219)所言:「有關藝術方面的質性研究少之又少」。 本項研究旨在探討高中美術教科書如何呈現「世界美術」的概念,根據課程意識形態的理論並運用批判論述分析的方法梳理出論述的類型與脈絡,以探討其意義是如何被建構,進一步提出文本之建構與再建構的批判,試圖透過這個過程來了解高中美術教科書中的「世界觀」以及其中所承載的觀點,以及不被看到的部份是什麼,最後連結到社會脈絡。 本研究目的有三;1.分析現有版本之高中美術教科書鑑賞領域中的世界美術現況,嘗試運用不同觀點了解美術教科書的可能性。2.探討高中美術教科書中的世界觀中所透露的課程意識形態。3從教學實務面對現有教科書世界美術教材提出反省。研究問題為1.現有高中美術教科書中的「世界美術」是何面貌?2.檢視教科書中世界美術的論述,與其中所承載的觀點是什麼。3.教科書中所呈現出來的世界美術與沒有呈現出來的各是什麼? 研究結論有三: 一、 現有高中美術教科書中的「世界美術」偏向以西方為中心的面貌。 二、 教科書中的世界美術的論述透露出二元論述的藝術史思維。 三、 教科書中世界美術主要呈現的是西方世界,且未呈現與之相反對的Islam世界。 四點研究建議: 一、 高中美術教科書的世界美術篇幅應該擴大,但是不需以西方美術史為中心。 二、 美術史教學可以採取「小敘述」的方式。 三、 美術教科書後設研究有其必要性。 四、 提出對後續研究的建議。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摘 要 這個研究主題並不是先訂定了明確的主題以後才開始做創作,而是有了一定數量創作作品後,才做整理創作脈絡的動作,因此對之前創作動機的整理與組織相對的更加重要。 本論文是從一位創作者的角度,試圖對自己創作過程的主題、技法、理念做分析並從脈絡中延展下一階段的創作。本研究主題為「意念風景」系列創作的理論與實踐,內容包涵了六個章節,首先闡述創作動機以及研究範圍,由自己觀點出發來看待這階段創作的歷程;其次,在創作思想與理論基礎上談到對自己意念的表達及自由度的探尋,並探討東西方對風景畫的表現及詮釋,和風景畫的演變,並且提出一自己的觀點,即是透過對大自然觀察研究所產生半抽象的風景畫,也談及西方藝術史中,前輩、大師的經驗及理論基礎,並對自我的創作造成啟發。 在創作主題之條件與元素中,包涵創作要素,並藉此表達主客觀感受,而創作過程的內容、形式、技法與媒材則在說明創作過程中運用那些藝術形式、材料與繪製方式,是否能完整表達筆者之意念、涵意;最後,在作品解說的部份用透過創作過程所完成的作品來印證先前所題及的理論,盼能如同植物吸收養份一般為自己的創作綻放新芽。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以「萌生」為創作主題。一意指土地滋養大地萬物生長,孕育植物界生命的開始,如草木初生之芽;另外對筆者而言,是意念的產生、創作的靈光乍現,所醞釀出當下的感覺與持續成長的力量。 春天百花開,秋天黃葉落,寒暑遷流,四季交替,是物的生命運行;生老病死,輪迴不息,是眾生生命的運行。世間萬物看似分別獨立的個體,在時間與空間運行中,總離不開因緣聚散離合,大地涵養一切的起落,生生滅滅。本研究的創作動機源自於土地的滋養與孕育,以循環、繁衍、生生不息詮釋出植物生命歷程的轉變與因果關係。依植物的根、莖、葉、花、果實、種子之生長狀態,汲取外在性質和內在的生命意象,將複雜的造形簡化為單純的形式,表現物體潛在所蘊藏的力量。 本研究以發展自然界造形中的植物形態為研究目標,進行陶藝的開發與創作表現,以文獻探討法、實驗法、田野調查法,為此次創作研究進行的方法。從宇宙天體運行的角度論自然對生命的啟示,從種子孕育生命的意涵中引伸出造形的意義,運用變形、轉化、重複與衍生的表現手法,演繹出物體型態與展示空間架構,將物形概念的體驗與感知,轉化成造形符號與視覺語彙。陶藝必須要「以泥土為媒材,從造型開始、最後以火來結束」,運用黏土的柔軟度、可塑性、耐火性,詮釋造形與材料在不同的物理狀態與燒成溫度下,所產生的質變。 本創作研究論述的主要架構包括:「第一章 緒論」,闡述本研究動機與目的、方法與步驟。「第二章 創作理論與基礎」,在陶藝方面:從台灣現代陶藝的演變與發展脈絡,強調陶藝的藝術性、講求全然自由、個人化風格,了解現代陶藝當下的思唯與時代精神;在植物方面:從巨觀與微觀看自然世界中的凝聚與開發,探究植物的根、莖、葉、花、果實、種子、樹皮的形態面向。「第三章 創作形式與技法」,對造形構成、美感形式、內外空間、質感肌理、媒材技法之探討。「第四章 創作作品說明」,闡述「萌生」創作理念與實踐,作品呈現與說明。「第五章 結論」,針對本論文研究,提出綜合性結論,及對未來之展望。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