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5.237.255

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學位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本研究以探討蕭斯塔可維奇的D小調大提琴奏鳴曲為主,研究範圍包含作曲家之生平介紹、音樂發展與時代背景、作曲家的創作理念及音樂風格、樂曲結構之分析以及演奏技巧與詮釋。 研究內容共分為五章, 第一章:緒論,闡明研究動機及研究方法。 第二章:作曲家生平及音樂創作風格,冀望熟知作曲家生長之時代背景與其音樂創作理念。 第三章:本曲之樂曲分析,詳細說明各樂章之曲式結構、和聲進行、節奏特性等。 第四章:本曲之演奏詮釋,列舉筆者練習本者練習本曲之演奏詮釋想法及運用之技巧。 第五章:結語,將所探討之研究心得摘要總結。 研究方法包括參考音樂專書和書籍、搜尋中西文期刊、閱讀國內論文、瀏覽國內外網站之作曲家與作品之相關資料、熟練樂曲、分析樂曲結構之組成、曲式、和聲進行、調性等;熟練樂曲之後,加入個人之演奏風格和詮釋研究、與鋼琴伴奏討論音樂線條;聆聽不同演奏家之演奏版本,學習其中獨到的演奏方式;研究過程也時常與指導教授討論演奏技巧、弓法指法的奧妙之處對音樂詮釋的影響等等;也隨時與音樂界的前輩同好分享相關經驗,融合不同的見解。最後綜合所有資料整理與歸納,再將所探究之結果分析總結。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巴洛克時期的長笛作品大約從1670年發展到1770年,泰勒曼的12首長笛幻想曲大約在這個時期的後期完成,在初演後就立即受到廣大的歡迎。兩百多年後的現在,這12首長笛幻想曲仍然是重要的長笛獨奏曲目之一。 演奏巴洛克時期的音樂和其它時期最大的不同在於演奏者可以根據自身對音樂的感受加入裝飾奏、大小聲和運舌法(articulation)等,不同的演奏者對於音樂有不同的體認和感動,巴洛克音樂也因此多采多姿。 筆者基於對巴洛克音樂的喜愛,並對泰勒曼12首長笛幻想曲深感興趣,希望藉由研究與分析此曲,能更了解當時的音樂風格,使演奏詮釋更完善。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筆者以克拉克身處的維多利亞時代背景及生平做為開端介紹,並探討克拉克的創作風格、手法及報章雜誌對其音樂的觀點;克拉克身為女性作曲家的地位在當時受到莫大的關注,間接影響了她爾後的創作生涯。其次就克拉克《中提琴與鋼琴奏鳴曲》各章節曲式的架構、段落、調性、素材…等做分析,最後筆者將以個人觀點對克拉克《中提琴與鋼琴奏鳴曲》做音樂的詮釋,使本篇論文在研究背景和內容後,有實際的運用。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奧福(Carl Orff, 1895-1982)之《布蘭詩歌》(Carmina Burana, 1937) 為其創作生涯中重要合唱作品,亦是現代音樂與古代詩詞結合的經典名曲,為合唱指揮者所熱衷學習研究。本論文作者以雙鋼琴及擊樂版本之《布蘭詩歌》為主題,挑選其中十七首合唱及獨唱作品選曲進行研究。本論文透過作曲家介紹,了解奧福之生平及創作風格;以樂曲概析,闡述《布蘭詩歌》創作之時代背景、詩詞內容、吐字與音色、樂曲編制和理論分析;經由指揮技巧與詮釋,逐章分析合唱團及樂團之音樂處理方式;提出排練方法與舞台配置,闡明指揮訓練合唱團及樂團之方式,以及演出人員及樂器在舞台上之擺放位置;最後分別比較樂譜版本與有聲資料版本,敘述各版本之風格特色。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魏本(Anton von Webern, 1883-1945)是新維也納樂派三傑中,風格最為前進之作曲家。魏本每件如寶石般的精緻傑作,開創前所未有的聲響織度,在純粹抒情性的親密表情下,創造出暗示與陳述兼具,音響與寂靜共構之音樂意象。 相較於後浪漫主義的巨幅結構,魏本則探測另一種不同的世界──一個「微觀宇宙」(microcosm),而非「宏觀宇宙」(macrocosm)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裏,滿是瞬間即逝、寂靜、點描式的新穎聲響關係,以及如雋永精義般發散幽光的配器法。 魏本的音樂語言別具一格,其個性化語言,貼切地表達了他對超凡世界的不懈追求。然而他以理性音列為創作手段的同時,表達的音樂主體卻是滿溢著豐富纖細的音樂情感。音樂學者阿多諾(Theodor W. Adorno)曾對魏本的音樂提出見解:「…魏本的音樂意念絕對是抒情詩體的!在純粹地的聲響主體上,融解所有音樂的原則和所有客觀的因素。…」本文將以此出發,探討抒情為懷的魏本,主張以音列作為音高準則的理念之背後意義。 目前中外研究魏本作品分析之論著,大多關注在於技法的分析,對於其創作中感性的意味以及思想探究並不多見。本文試著不僅把音樂視為一種聲響現象,進而去考察它的結構、組織,而且貼近地把音樂視為心物交融相契後,內心聲發響應的初原地帶。 本文將以縱覽魏本書信集及代表研究典籍出發,試圖還原創作之歷程與境域。從魏本被譽為「世紀傑作」的最後一部作品:《第二號清唱劇》(Kantate Nr. 2, Op. 31)之解析,了解作曲材料的運用與音樂結構化過程。思想上歸納出魏本如何將大自然永恆的有序性轉化為音列結構、以宗教作為身處征戰時代作曲家心靈的依附、並將心靈中對大自然的感動昇華以詩意思維的角度,成就自我的音樂世界。企盼在本文探尋魏本音樂創作背後更高層的「意義」中,引領筆者在未來的創作上,有所省思與助益。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是以青少年樂團為對象,選擇具有優美旋律及舞曲式節奏而深受學生喜愛的德弗札克作品,深入探討《第八號交響曲》之指揮研究,希望能帶領學生樂團演奏出精緻完美的管弦樂曲。最終目的,則是盼能藉由樂團活動的發展,來實踐以「樂團提升音樂教育品質」之教學理想。   本文的第一章至第五章,是以專業指揮角度,研究指揮管弦樂合奏必須具備的理論基礎。第一章研究德弗札克出生背景、音樂經歷。第二章研究德弗札克的創作特色及不同時期作品風格的演變。第三章研究《第八號交響曲》之結構、調性。第四章研究《第八號交響曲》之配器、力度變化、速度變化。第五章研究指揮家華爾特(Bruno Walter)、卡拉揚(Herbert von Karajan)、庫貝利克(Rafael Kubelik)對《第八號交響曲》之演奏詮釋。   第六章則是將研究過程所得實際應用於學生樂團教學中,以音樂教師的角度,將專業知識透過本身具備的教學經驗,以深入淺出方式傳授給學生,希望能打下良好的基礎,使音樂活動成為學生一輩子的愛好。最後更應用在普通音樂課教學中,要讓所有的學生都有機會受到專業的音樂教育,透過教育的影響而享有更美好的未來。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比起古典時期,浪漫時期的音樂風格更加重視人性情感的表達,不侷限在理性的形式與規則。這個時期的人們抱持著「為藝術而藝術」的理想,這樣的理念不僅在音樂領域持續發酵著,甚而在文學、繪畫等所有藝術領域掀起一陣風潮。 事實上,所謂的「浪漫主義」(romanticism)是從文學開始,進而影響到繪畫與音樂。當時的人們嚮往脫離現實,追尋主觀、自由的意識,也因為過度浪漫與理想化,常可見許多天馬行空的題材出現。 浪漫樂派重視主觀的情感表達,許多音樂家極力打破古典時期保守、規矩的作風,企圖塑造出截然不同的創作風格。但孟德爾頌的音樂卻聽不出這些較為狂野激進的想法,這當然與他幸福夢幻的一生有頗大關聯。 提到孟德爾頌的知名作品,幾乎人人都能一一列舉,例如:A小調第三號交響曲《蘇格蘭》、A大調第四號交響曲《義大利》;管絃樂曲《芬加爾洞窟》序曲;劇樂《仲夏夜之夢》;神劇《以利亞》;室內樂《降E大調絃樂八重奏》以及鋼琴曲集《無言歌》等。 然而提及他的協奏曲作品,多數人必定同時聯想到《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這首膾炙人口的曲目,與貝多芬、布拉姆斯及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協奏曲並列齊名,幾乎每個人都能朗朗上口。也因為如此,許多人認為它的旋律過於庸俗,內容缺乏獨特性,甚至有「聽膩了」的說法。筆者認為這樣的批判欠缺思考,既然此曲能成為古典音樂中的流行曲目,代表其旋律必定好聽易記,若只是因為經常聽到而產生厭煩之感,並且認為此曲不過是流俗之樂,如此評論實為欠妥。 孟氏之作經常予人「幸福感」,其曲風聽來平易近人,旋律流暢柔美,或許無法帶來「刺激感」,但其平靜輕柔的樂感卻頗具撫平心靈的魔力。 筆者記得第一次聽聞此曲是在小學四年級的音樂欣賞課上,簡明扼要的樂團導奏順勢帶出甜美細膩的小提琴獨奏,優美動人的旋律即刻深植在我的腦海。回家之後,隨即撥放聆聽,再三聆賞,也不覺厭倦,反而越聽越有興致。自此之後,這首「名曲」便成為我最喜愛的曲目之一。 為了打破大家對這首協奏曲「通俗」的既定印象,也由於筆者對於此曲的喜愛,遂決定以此作為研究主題。希冀透過筆者的努力,能使大眾對此協奏曲改觀,一掃以往的刻板印象,進而對它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瞭解臺北地區大學音樂系學生生涯阻隔情形與內外控人格特質傾向,並以不同性別、年級、學校體系、主修組別與有無修習學程為個體與背景變項,檢視並分析其差異情形,同時探討不同內外控人格特質傾向之大學音樂系學生對其生涯阻隔是否具有差異。 研究者以臺北地區十所兼含師範、藝術專業、綜合等三種學校體系之大學音樂系學生為母群體,採行「生涯阻隔因素量表」與「洛氏內外控人格特質量表」進行問卷調查,得有效研究樣本共428份,並運用描述統計、獨立樣本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及薛費法事後比較進行分析,提出結論如下: 一、大學音樂系學生生涯阻隔情形尚可,不同學校體系具有差異,整體以科系選擇遭遇生涯阻隔較多,學習困擾遭遇生涯阻隔較少。 二、大學音樂系學生人格特質傾向內控,而以不同個體與背景變項檢視,大學音樂系學生內外控人格特質傾向有所不同,如女性、師範體系、有修習學程之學生較傾向外控,一年級學生較傾向內控;且在性別、學校體系、有無修習學程具有顯著差異。 三、不同內外控人格特質傾向之大學音樂系學生於生涯阻隔具有差異;而內控人格特質傾向之大學音樂系學生遭遇生涯阻隔較少;外控者則略多。 研究者依據以上之發現提出對於教育行政單位、大學音樂系學生以及未來研究之建議。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論文研究中國傳統樂器「琵琶」以獨奏形式發展過程中所涉及之歷代曲目,包含曲目列舉、曲名探源、文獻探討、譜式介紹與傳譜研究、樂曲功能、體裁、風格之分析以及版本比較、曲目數量估計、曲目分類以及曲目源流概述。 本論文章節之安排如下:第一章序論,說明研究目的、範圍,每部分不同之研究方法和撰寫方式,研究之條件與限制。第二章說明琵琶獨奏形式之特殊性與發展過程,琵琶曲目研究之意義與背景,此部分實為研究範圍和研究資料的進一步界說。第三至六章依時代先後以及樂譜記載狀況分類,逐首列舉並探討歷代琵琶樂曲。第三章列舉僅存文字記載而無樂譜之曲目,並對文獻中記載之資料作梳理,嘗試勾勒出此類樂曲之屬性風貌;第四章探討唐、五代時期以二十字譜式記載之樂譜、曲目,包含譜式研究之回顧、曲目列舉及分析;第五章則探討工尺譜式之樂譜與樂曲,此部分深入探究樂譜輯曲方式,選取對曲目研究有意義之樂譜,並詳細考慮各種樂譜所列出之樂曲、曲目數量。第六章是對第五章所列樂曲之橫向比較,工尺譜式所載之樂曲,在各傳譜間有重疊者,在此章作詳細的比對,首先將各譜本中相關樂曲名實關係作較徹底的梳理,另外也對一樂曲在不同譜本中呈現出的變化發展過程作一探討。第七章將所有列舉之曲目,作不同切入點的分類,以呈現琵琶曲目之特點、屬性、歷史發展。第八章結論,則提出本論文之研究成果、侷限與意義。 琵琶歷史悠久,沈澱豐厚之文化意涵;音樂風格縱橫開闔,極具縱深,實為中國文化中重要的部分。樂曲是樂種的軟體、靈魂,本論文以宏觀的視點,透過曲目的詳細列舉與源流研究,對琵琶音樂之歷史、美感手法、功能與在文化中產生的意義,反能得到更深入的認知和領受。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五首管弦樂曲》在當時開創實驗新穎的風格,受到表現主義顯著的影響,作曲家透過作品著重表現內心的情感,這部作品可視為荀貝格在邁入十二音列主義之前的重要作品。本篇論文主要在於探討荀貝格《五首管弦樂曲》之作曲手法,透過筆者對總譜的分析與研究,以及文獻之翻譯與參照,進而歸納出曲式、動機、和聲、配器四個層面。除了作品本身的架構之外,筆者將五個樂章交叉分析,以動機素材、樂章標題呈現手法…等詳加解說,文中提出幾個筆者的觀點,希望也能提供日後創作樂曲不同角度的思考方向。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