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17.144.32

臺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學位論文

國立臺北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本研究建立在無形資產與資訊不對稱呈現正相關的假說上,主要為探討股票購回與無形資產之間的關聯性,研究對象為2003年至2007年台灣上市公司。本研究以研發費用率、員工每人營業利益與廣告費用率作為無形資產代理變數,並且加入一般資訊不對稱變數、閒置資金變數、淨值市價比、債益比與股利發放率等控制變數,以Logistic迴歸模型驗證股票購回機率與無形資產的關聯性,研究結果發現研發費用率與員工每人營業利益越高之公司,越有可能購回股票,與預期相同,但是廣告費用率與購回股票機率則呈現負相關,與預期不同。 本研究以事件研究法估算購回股票宣告之異常報酬,研究結果發現宣告前12天之異常報酬皆為負值,表示宣告前股價有受到低估的情形;而宣告後11天之異常報酬皆為正值,表示股票購回宣告有拉抬股價、抑制下跌的效果。此外,本研究將樣本依產業別分為電子產業、傳統產業與其他產業三類,事件窗口(-5, -1)標準化累計異常報酬以電子產業最低,表示宣告購回股票前5天,電子產業股價受低估的程度最為嚴重;事件窗口(+1, +5)標準化累計異常報酬則以其他產業最高,表示宣告購回股票後5天,其他產業股價上升的幅度最大。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員工分紅入股一直是高科技產業用來獎勵員工、吸引人才的工具之一,因此大多數的文獻都在研究發放員工分紅入股後對公司的績效影響,而較少文獻提及影響員工分紅入股發放率的因素為何。本研究使用縱橫資料(Panel data)的研究模型,樣本為高科技產業,其中高科技產業定義參考OECD(2001)的產業分類及新竹科學園區的園區劃分,並且以產業為分類來分析迴歸結果,藉以找出更為明確的因果關係。 因為員工分紅入股費用化於民國九十七年正式實施,為保資料性質統一,去除民國九十七年的樣本資料,因此研究時間為民國九十二年到民國九十六年,共計五年,資料來源為台灣經濟新報及公開資訊觀測站,並使用Eviews5.1統計軟體來進行研究。 本研究使用研究變數為七項:公司規模、前一年績效、財務槓桿程度、成長機會、董事會成員人數、獨立董監事成員人數比例、前一年股價。應變數為三類:員工現金分紅比率、員工股票分紅比率、員工現金與股票分紅比率。本研究結果如下: 1.成長機會及前一年績效與應變數呈現正相關。財務槓桿程度與應變數呈現負相關。 2.公司規模及前一年股價與現金分紅比率呈正相關,並與股票分紅比率呈負相關。在員工分紅入股總額比率部分,公司規模與之呈正相關,前一年股價則與之無顯著相關。 3.董事會成員人數及獨立董監事成員人數比例與應變數無顯著相關。 4.變數的影響程度及方向會因為產業而有所不同。 5.Panel data與一般迴歸式做出的研究結果大致相同,唯一差別是panel data的研究結果顯著性較低。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過去的文獻指出,股票購回與股利間的金額比值已由1980年的13.1%上升到2000年的113.1%,顯示出公司支付政策逐漸由股票購回取代股利之發放。然而過去的研究多數是探討公司宣告股票購回後的事件研究,鮮少探討市場流動性對於公司制定股票購回或股利發放之決策。本研究的目的主要探討市場流動性如何影響股票購回與現金股利發放政策之間的替代效果,有鑑於公司較不易因市場與經營情況而更改現金股利發放政策,因此本文將著重於市場流動性與股票購回之間的關聯性。本研究以台灣非金融保險業之上市上櫃公司為研究樣本,研究期間為2001年1月1日至2007年12月31日,分別使用羅吉斯迴歸模型、普通最小平方迴歸模型及Tobit迴歸模型,來探討市場流動性對於公司支付政策的影響。 實證結果發現市場流動性在公司管理階層制定支付政策時,扮演著相當重要的決定因素,而對於制定股票購回政策的影響力大於制定現金股利政策的影響力。當市場流動性越高時,公司管理階層會偏好採用股票購回來替代股利發放政策。因市場流動性高時,股票購回對市場所產生的價格衝擊較小,且股票購回具有租稅利益及較佳的財務彈性,故經理人會較偏向採行股票購回政策。但當市場流動性不足以吸收價格衝擊時,經理人就會放棄股票購回所帶來的租稅利益及較佳的財務彈性,進而採取發放股利的政策。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主要探討組織政治性如何調節知識整合機制、知識學習機制與新產品績效之關係。以新產品開發團隊成員為研究對象,透過便利抽樣與滾雪球方法取得124份問卷。 採用使用驗證性因素分析檢驗量表之信效度,並使用階層迴歸分析進行資料分析,結果發現:(1)團隊運作整合、規則指令整合、個人互動學習、知識資料庫學習,與資訊溝通技術學習對新產品績效有顯著且正向關係;(2)當部門衝突越高,規則指令整合與新產品績效之關係越弱;(3)當權力與資源分配失衡程度越高,個人互動學習與新產品績效之關係越弱;(4)當權力與資源分配失衡程度越高,資訊溝通技術學習與新產品績效之關係越強。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在醫學領域有許多關於安慰劑效果的研究,但較少研究探討行銷上的安慰劑效果,為了補足此研究之缺口,此研究檢視少許被探討的行銷安慰劑-品牌知名度,透過回應預期之中介角色探討在品牌態度與購買意願上之品牌知名度安慰劑效果,品牌知名度安慰劑效果之產生在於消費者對於品牌知名度有正向之期望,是此消費者的期望而非產品本身增加了產品之實際功效,並反應在產品品牌態度與購買意願上。此外,價格是否會干擾品牌知名度和回應期望之間的關係,亦是本研究所要探討的重點之一。 本研究欲進行情境式的實驗操弄,選取冰淇淋及等礦泉水大眾耳熟能詳的產品進行前測,再以問卷施測衡量安慰劑效果,研究兩組不同品牌知名度之冰淇淋品牌,藉由受試者之回應預期對產品品牌態度與購買意願之影響。以t檢定、似無相關迴歸模型(seemingly unrelated regression model, SUR)、變異數分析(ANOVA)與迴歸(regression)來分析與檢驗品牌知名度安慰劑效果在品牌態度與購買意願上之影響及判斷價格是否會干擾品牌知名度安慰劑與回應預期間之關係。 結果顯示品牌知名度可以當作一種安慰劑,一般而言,消費者對高知名度之產品會有正向的回應預期,認為產品會有高品質,即使實際上產品品質普通,消費者正向預期會增進了對產品之品牌態度與購買意願,因此改變了產品本身之真實效用。此外,價格會干擾品牌知名度安慰劑與回應預期間之關係。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在市場上,一項產品或是服務的價格經常被分割成兩個或兩個以上,儘管這些產品或服務常常是消費者必須一起購買。舉例來說,許多汽車修理廠會將汽車零件以及裝置的人工費用分開收取,儘管這兩者都是消費者必須負擔的費用。過去的研究顯示,一項分割過價格的產品會比沒有分割過的來的更引人注意。分割價格在國內已經是常見的訂價方式,國外雖然已有文獻在探討分割價格的影響,但國內卻非常少文獻在研究這類議題。有鑑於過去的文獻都只專注於探討基本費用加上附加費用的分割價格情況,本篇研究將重點放於一項產品但包含了兩個組成零件(主要零件+非主要零件)的分割價格來做比較,並且檢驗知覺利益在分割價格中的干擾關係。實驗中顯示出消費者的購買意願會因為不同的分割價格而有所差異,並且這種關係會被對於組成零件的知覺利益所干擾。結論顯示,當消費者在評估一項總價格相同的分割價格時,對於知覺利益高的零組件會偏好將價格分割較高。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服務行銷已由產品主導邏輯 (G-D logic),逐漸轉到服務主導邏輯 (S-D logic),而親暱關係 (intimate relationship) 乃關係行銷中,顧客與服務者主客之間涉入最深、共同創造價值的一個重要服務類型。 本研究為橫斷面研究,並以分層系統方式以美髮連鎖店進行抽樣。旨在探討美髮服務業中,顧客與服務者主客間親暱接觸之關係強度,主要採用階層迴歸分析,研究發現:(1)服務者外表與技術吸引力會正向影響關係強度與顧客忠誠;(2)服務者外向性、謹慎性與和藹性的人格特質,會正向影響關係強度與顧客忠誠;(3)主客間關係期間會正向影響關係強度與顧客忠誠;(4)顧客對服務者知覺性別對服務者人格特質與關係強度間有調節作用。 從本研究發現顯示,親暱接觸關係強度及顧客忠誠的重要管理變數,包括服務者的外表與技術吸引力、服務者外向性、謹慎性與和藹性人格特質,及主客關係期間、服務者知覺性別等。因此,經營者可據以掌握此等管理變數,以強化主客關係,進而提高顧客忠誠。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探討台灣過去八年來,盈餘、現金股利與庫藏股之間的關係。在美國、加拿大與歐盟,庫藏股的使用正在逐漸增以用來取代現金股利的支付。甚至許多擁有悠久現金股利歷史的美國企業都開始採用庫藏股。我們研究盈餘與支付政策在台灣的關係,是否與美國的情況相同。庫藏股樣本取自於臺灣經濟新報資料庫,樣本期間為西元2000年8月31號至西元2007年12月31號,以台灣上市上櫃公司為樣本,其它財務性指標也是取自於臺灣經濟新報資料庫。研究結果指出在台灣盈餘並沒有對庫藏股有重大的影響性,相較於以往庫藏股對盈餘的調整速度沒有增加並且也沒有快於現金股利對盈餘的調整速度。甚至,企業管理人也不會使用股票購回的方式來吸收盈餘的波動。最後,結論指出盈餘仍非庫藏股的主要因子。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探討獨特性風險與動能報酬之間的關聯性,自從Jegadeesh and Titman (1993) 提出動能策略後,後續有許多學者利用規模、週轉率等變數解釋動能報酬的來源。行為財務學家則提出動能報酬是投資人對公司特定資訊反應不足所產生的,並且將獨特性風險視為公司特定資訊的代理變數。 以1992年至2008年台灣上市公司作為研究對象,共計17年。參酌Lee and Swaminathan (2000) 的作法,以independent sort方式,依各個操作性變數(獨特性風險、公司規模、週轉率、股價及β值)為基礎,將所有樣本分成三個投資組合(高、中、低),在每個操作性變數的投資組合中,再依過去累積報酬將樣本資料分成贏家及輸家投資組合,最後並計算出動能報酬。 實證結果發現:(1)以過去報酬所建構的投資組合其動能報酬並不理想,(2)若將獨特性風險納入建構投資組合的基礎後,以高獨特性風險投資組合其動能報酬表現最為理想。(3)並發現高獨特性風險股票相較於低獨特性風險股票具有較高報酬的現象。最後,本研究證實高獨特性風險的股票將會產生強烈的動能報酬,並有助於提供解釋動能報酬持續性的現象。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近年來實證研究皆發現,獨特性波動在解釋期望報酬上扮演相當關鍵的角色,但是對於其關係的探討,各學者之間卻是眾說紛紜,且國外研究鮮少以新興市場做為其研究對象。故本研究以台灣股票市場為例,探討獨特性波動與未來市場報酬之間的關係,以了解獨特性波動在資產定價中所扮演的角色究竟為何。 首先,本文參考Xu and Malkiel(2003)的方法建構出整體市場的總波動、市場波動與獨特性波動。爾後,將整體市場的股票區分成大型與小型股票投資組合,再探討不同的加權基礎(均等與價值加權)下,獨特性波動與市場報酬之間的關係。另外,研究中亦將報酬依照Angelidis and Tessaromatis(2008a)的方法分成正交市場報酬、價值溢酬與規模溢酬成分,以探討獨特性波動與各種成分溢酬之關係。最後,本文將全樣本期間劃分為二個子期間,藉以探討其關係的穩健性。 實證結果顯示:(1)延遲期獨特性波動與市場報酬之間存在顯著的負向關係,且此顯著關係乃是由大型股票獨特性波動所導致。(2)大型股票獨特性波動與正交市場報酬之間具有顯著的負向關係,此結果可能是造成大型股票獨特性波動與市場報酬顯著之原因。(3)本文在不同子期間下探討大型股票獨特性波動與市場報酬之間的關係,發現前述之關係僅在第二子期間中是成立的,表示此關係在樣本期間改變下是不穩健的。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