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7.204.108

臺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學位論文

國立臺北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許多選擇權的訂價模型是基於現行資產的價格是依循一維的擴散過程,相對的研究則針對這些隨機訂價模型,其相關的性質是否能維持理論的預測而進行檢驗。本文第一篇利用2006年7月到12月間在台灣期貨交易所交易的台指選擇權日內交易資料,針對選擇權價格單調特性進行實證研究。結果發現,選擇權日內交易價格有29.97% 到 55.31%的比例出現違反單調特性現象;另外,買權及賣權價格經常有同時上漲及下跌的情形。研究也發現,違反單調特性的現象,多是由於市場微結構及理性交易策略等因素所致。此外,研究也發現指數現貨價格和選擇權價格變動速度有不一致的情形,可能的原因是兩市場間的價格領先-落後關係所致,本文接續將討論此議題。 本文第二篇以2006年1月到2007年6月之間每分鐘交易資料探討台灣現貨股價指數、指數期貨及指數選擇權市場間領先-落後關係。研究結果發現,股價指數期貨市場領先股價指數市場,而且價平及價外選擇權市場領先股價指數市場。相同地,除了價外選擇權,上述領先-落後關係也發生在期貨與選擇權市場。此結果支持具有較低交易成本的衍生性市場,對新資訊反應會較為快速的假說。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在服務業,與顧客直接接觸的第一線員工之努力將是顧客滿意與否的決定因素;且服務提供過程的有效溝通亦會影響員工的努力與顧客滿意的關係。滿意的顧客會繼續購買產品或服務,進行消費,並且會向他人傳達正向的口碑,為企業帶來收益。   過去有關員工努力的研究,大多探討員工努力與員工績效或組織績效之間的關係,較少涉及員工努力與顧客滿意及顧客關係續留關係之議題。本研究針對美髮服務業消費者探討員工努力與顧客滿意之間的關係,以及溝通是否對該關係具有調節效果;此外,進一步了解顧客滿意分別對後續關係續留及口碑的影響。   本研究資料蒐集乃透過網路與紙本問卷同時進行,共回收有效問卷612份,採用階層迴歸分析進行模式驗證,結果發現:(1)員工努力對顧客滿意具有正向影響;(2)顧客滿意對顧客關係續留及口碑具有正向影響;(3)溝通在員工努力與顧客滿意之間具有調節效果。   研究發現不僅在理論上提供對相關研究進一步的印證、解釋及釐清,同時亦對美髮服務業提供有關服務人員的訓練與激勵,以及對顧客關係管理方面之建議,以增進業者整體經營績效;此外,亦提出對後續研究方向之建議。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從 ERP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於90年代由Gartner Group提出之後,便在企業界引起一陣旋風,許多國際大企業都紛紛導入ERP系統。美國財星500大企業大多數已導入或正在導入中。有不少企業也因此而獲得更高的效益,甚至也因此造就了系統廠商有如 SAP、Oracle… 等ERP系統並提供廠商的龐大獲利空間。當旋風漸漸吹到台灣企業界之後,由於高科技產業重視產能及效率的提升,另外又加上受到國外廠商要求使用的壓力,所以台灣不少高科技產業率先加入使用ERP系統的行列,希望藉由ERP 的導入提升企業的競爭力。 許多ERP的案例中,企業透過ERP系統蘊含的現代管理知識來進行重要的流程變更,並且透過所謂的最佳典範 (Best Practice),吸收一流企業的最佳實務,產生企業流程改造 BPR (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企業導入ERP除了做內部流程的改造,最終不可或缺有力的結果是對客戶服務的貢獻。簡言之,對客戶服務的貢獻的結果才是ERP導入成功的目標。本研究的個案公司導入ERP後,對客戶服務的貢獻的結果探討其效益。並在高層主管的認知下,終於瞭解ERP伴隨著客戶服務的重要性。本專案企圖進行效益分析比較EPR導入前與ERP導入後之企業對客戶服務的貢獻;最後,將個案研究所得,望能給予國內其他產業作為未來導入ERP系統對客戶服務的貢獻影響之參考。 本研究採個案研究法,經由文獻探討、產業資料收集及個案訪談後,彙整結論如下: 一、「必須針對企業本身的經營模式不同而採取不同的方式(全面性 或是漸進式導入) 」為企業如何導入ERP的方法。 二、「企業願景與高階主管的支持」是企業如何成功導入ERP的最 主要的關鍵因素。 三、客戶服務的貢獻之關鍵,「主要在企業的經營模式於產、銷、人、 發、財上何者為主要滿意客户服務的依歸,是其相關性成功關鍵 因素」。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近來中國大陸投資條件持續惡化,尤其去年公布的四大法案,更加速引爆台商外移越南的風潮。本研究主要的目的在於分析台商投資越南的經營模式與競爭優勢,文獻探討的內容包含波特五力分析、核心競爭優勢、SWOT分析、經營模式分析、STP分析、供應鏈管理及越南簡介等。 本研究採取個案研究的方法,主要以越南四個台商個案訪談為主,以次級資料收集為輔。在四個台商個案分析中,利用波特五力分析、核心競爭優勢、SWOT分析、供應鏈管理比較,以建立經營模式和策略形成的流程。 經過四家台商個案公司的分析後,確定此模式可行並具有學術和實務的參考價值。主要參考價值包括台商公司在越南經營成功的要素、建立經營模式及標準策略形成的流程、台商公司如何善用本身之優勢作策略之選擇等。此研究結果亦可作為未來台商投資越南的借鏡與依循。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各國政府機構受到民營化風潮的影響,期待藉由民間投資興建公共建設,引進民間企業投資興建或經營,以符公共建設需求及改善公共設施服務品質,儼然已成為國際趨勢。公共建設計畫經費龐大,世界各國政府為減輕財政負擔、加速公共建設的興建及運用民間的經營效率,尤其是BOT模式(Build-Operate-Transfer)的運用,即順勢成為世界潮流。國內政府機構以BOT模式辨理各項公共建設,就目前的發展而言,已經成為引進民間各項資源及經營管理解決政府財政拮据、效率低落之新選擇。 然而綜觀國內的公共建設採用BOT模式進行者,至今已有百來案件之多,由於專業知識及經驗的欠缺,在推動BOT模式上相關的糾紛、爭議不斷,甚至弊端叢生,成功的案例並不多見。因此政府機構、民間投資團隊、及社會大眾…等之專家學者,就理論與實務方面均投入相當程度的相關專論及研究,其中之一環是持續探討能否經由「專案管理」管理機制,建立較適合的BOT模式的執行,因而引發本研究之動機,探討BOT模式形成的重要課題。台北國際金融大樓「台北的新地標-Taipei 101大樓」成功締造世界最高樓的新紀錄–樓高508公尺。無論從規劃、設計、施工、管理及營運…等各方面,都必須有賴「專案管理」的整合運用,才能有效的呈現其特別的之處。亦是政府以BOT 模式委由民間參與投資團隊負責興建及營運,共同基於公、私部門協力下,達到BOT契約的規定,如期、如質、順利完成各項任務之成功案例,值得探究。 本研究將透過檢視「專案管理」計畫執行「BOT 模式」機制,嚐試探討「BOT 模式」之成功因素的重要程度並透過研究、分析後提出結論與建議,以作為未來其他公共建設欲採用BOT模式執行之參考。本研究採個案研究法,經由文獻探討、個案實務資料蒐集及深度訪談後,歸納彙整結論如下: 一. BOT模式與專案管理「具相當程度」之關聯。 二. 專案管理應用於BOT模式專案的成功因素,在規劃興建部分之成功因素,充分顯示成功因素屬於「公私協力執行性、財務融資可行性」。而於營運移轉部分,則為屬於「專案管理可行性、財務運用可行性、策略聯盟可行性」為優先最為重要的成功因素。 三. 實際歸納BOT個案公司管理實務之成果效益,呈現於規劃興建部分「公私協力執行性」;而於營運移轉部分「專案管理可行性」為最重要的關鍵成功因素,具有提升投資者決策及執行能力之效益。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企業的成長有內部成長與外部成長兩種方式。當所處產業面臨成熟期或衰退期,為求分散產業風險,企業或是開始將觸角延伸至其他業種來分散產業風險;或是為求競爭力之提升而去研發特定技術,或是去經營特定通路…等;當用盡推的策略或拉的策略而市場始終擴增有限時,此時靠內部成長似乎是行不通的,甚至在競爭壓力下顯得緩不濟急時,採取外部成長策略將會是另一有效可行的方式,因此併購就成為企業追求外部成長的方式之一。 然而從文獻的探討中發現併購案的成功與否,關鍵在於完成併購案後的組織整合。London(1990)指出,企業併購中有1/2~1/3的失敗,是在整合時員工無法互相了解而造成企業文化的衝突,此為企業併購失敗最主要的原因。是故,如何執行好併購交易完成後組織的合併,應是併購案進行中相當重要的任務。 本研究旨在探討組織整合中的成功模式,希望藉由大聯大投控集團之品佳股份有限公司為研究個案,透過個案訪談的方式來了解大聯大投控集團成功的併購模式,以此提供業界不同的併購思考方向。 本研究採個案研究法,經由文獻探討、產業資料收集及個案訪談後,彙整結論如下: 一、台灣IC通路產業未來的趨勢將趨向於「大者恆大」 二、本研究個案的併購動機為「為追求規模經濟利益」、「為提高市場佔有率」、「追求企 業成長」、「為提昇管理績效」、「合併互補性的資源」、「增加對供應商的議價能力」及「取得合作夥伴」。 三、本研究個案採異於傳統併購整合模式的「控股式」併購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支付政策受稅賦影響之相關研究於國外已行之有年,然而國內稅制為兩稅合一,與美國獨立課稅制迥然不同,故我國股東取得現金股利雖須課以所得稅,但卻存在稅額扣抵效果,而另一方面,國內資本利得免稅也與美國不同。另外葉文郁(1995)探討現金股利與稅賦之關係,然而卻無法證實其有關聯性,鄭桂蕙(2005)探討國內大股東是否會影響支付政策,而其實證結果亦不顯著,因此我國企業內部人是否會存在稅賦偏好而產生代理問題,實待釐清。國內文獻多針對大股東或董監事探討其對支付政策之影響,此做法卻影響了實證結果之可信度。這是由於支付政策乃由公司經理人所決定,再經由董事會同意,故只衡量大股東或董監事並不恰當。稅賦與股票購回之既有相關文獻之樣本期間大多都限於三年內,故本文使用八年之樣本期間,可提供較可信之研究結果,進而釐清真相。本文實證結果顯示,代表內部人稅賦偏好之內部人持股比率愈高,公司愈傾向以現金股利之支付方式將現金發還給股東,此發現與國外文獻截然相反。其隱含當持股比率較低時,內部人偏好透過股票購回之方式來提高自身持股比率,進而達到強化其對公司控制權之目的。因此,控制權之考量才是內部人決定支付政策的決定因素,而非稅賦偏好。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資訊科技的發達及金融商品的創新,投資市場範圍及可申購金融商品不再僅限於本國區域,面臨國際金融市場的激烈競爭,台灣政府近幾年積極進行金融機構的政策改革及開放兩岸投資計畫,以期吸引更多海外資金投入國內,在國際市場上更具競爭力,並促進台灣的經濟繁榮。因應環境的快速變化,自2002年起,政府進行二次的金改政策,第一次金改金融機構經營體質及獲利能力已大幅改善,第二次則鼓勵金融機構整併,以健全體質並提高市場佔有率。處於競爭的環境,又因金融產業的屬性,各金融機構所提供之商品及服務之差異性並不大,易於模仿,在此情況下,除推出各式行銷策略之外,亦需深入了解顧客認知價值、涉入、轉換成本與轉換意圖間之影響,以建立並維繫良好顧客關係。 本研究以台灣地區證券業為研究主體,提出5項假設,以便利抽樣問卷調查方式來驗證顧客認知價值、顧客對證券商所提供服務及產品之涉入程度及轉換證券商時所需付出之成本對顧客認知價值及轉換意圖之間的影響,共發放360份問卷,並回收有效問卷261份,經統計資料分析,本研究發現: 一、 顧客認知價值與轉換意圖成反向關係 二、 涉入與轉換意圖成正向關係 三、 轉換意圖不會受到轉換成本之影響 四、 顧客認知價值與轉換意圖之間,不會受到涉入之影響 五、 顧客認知價值與轉換意圖之間,不會受到轉換成本之影響 根據上述結論,證券商可以藉由提高顧客認知價值,以降低顧客轉換證券商之意圖,並依顧客涉入程度的不同,提供不同的行銷策略,另因各家證券商所提供的產品與服務同質性高,採取差異化策略將有助提升企業競爭力及市佔率。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吸收能力是維繫公司的競爭優勢,也是環境動盪影響下的動態能力。然而,過去實證研究經常將 R&D相關的代理變數用來測量企業的吸收能力,容易與研發創新產生混淆。儘管 Jansen, Van Den Bosch and Volberda (2005) 依據 Zahra and George (2002)模型檢測組織單位中綜合能力對潛在的吸收能力(PACAP)和實現的吸收能力(RACAP) 之關係,但缺乏明確檢驗專屬權與不確定性環境特徵對企業組織單位綜合能力與吸收能力之干擾關係。 這項研究依據Todorova和Durisin(2007)理論架構闡明和再概念化吸收能力中的每項構念,進一步探討專屬權與環境特徵對每項綜合能力與吸收能力之干擾效果。這項研究以台灣製造業142筆組織單位樣本檢測此理論模型和干擾效果。實證分析中發掘到每項綜合能力與吸收能力之間的確存在複雜的非單調性和單調性關係。這些研究結果為組織理論和企業實務提供寶貴的重要貢獻和意涵。 就學術觀點而言,這項研究依據Todorova和Durisin(2007)理論架構闡明和再概念化吸收能力中的每項構念,進而參考Van den Bosch et al. (1999)從廣度、深度和速度發展吸收能力之量表。就管理觀點而言,不同綜合能力機制扮演其獨特的角色,例如協調能力能促進整合的彈性,系統能力能提昇整合的效率,且社會化能力能擴大整合的範圍。研究結果證實,競爭強度引發的干擾效果高於技術動盪和專屬權所引發的干擾效果,其線性干擾存在於吸收能力中的辨識、習得、同化,而曲線干擾存在於吸收能力中的順化與應用。 從非單調性和單調性的干擾關係提供實證建議予高階管理者,選擇適當的綜合能力機制符合當前動盪環境,以提昇組織單位有效率的吸收能力和維繫組織競爭優勢。此研究實證與 Koruna (2004)的槓桿知識概念是相似的,建議管理者善用槓桿知識以規避不確定性,而且能降低和忍受專屬權和不確定環境特徵下所產生的實務風險和成本。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探討總資產成長率(TAR)及其資金來源之負債成長率(DR)與股東權益成長率(EQR)對於台灣股票報酬之影響,研究期間為1992年至2007年各年底之共計16年資料172家公司,樣本選取標準: (1)於台灣證券交易所之上市普通股公司、(2)考慮到金融相關類股由於其資本結構與一般產業差異較大,因此本研究之研究對象主要採用非金融類股之上市股票、(3)各公司樣本中若與本研究所使用到之任何變數有任何缺失值者,將導致時間上之不連續性,故無法納入本研究之樣本、(4)刪除偏離值大於3之公司樣本,減低模式產生之誤差。由於樣本資料具balanced panel data之特性故以混合迴歸進行實證。研究結果發現在所有樣本線性模式下TAR與EQR顯著性的負向影響股票報酬,DR則不顯著影響股票報酬;非線性模式下則皆為不顯著影響。然而為使得研究結果之周延本研究針對TAR與EQR進階再以敏感度分析、穩健度測試細探,結果發現TAR及EQR在特定成長率成長分組下具有不同之線性與非線性影響,成長率過高易導致股票報酬之反轉現象;TAR與EQR和淨值市價比率則存在交互效果。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