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0.160.216

臺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學位論文

國立臺北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濕地的參與式管理,其意涵為社區居民及所有利害關聯者,在夥伴關係的架構下,分擔管理的權利與責任。拉姆薩公約將在地參與濕地管理,視為明智利用濕地的重要管理原則。 臺北市華江雁鴨自然公園,位於都會區與野雁保護區間,是以河濱濕地為主的近自然化公園,鄰近社區與利害團體已漸發展不同形式與程度的參與行為,堪為都會型社區參與濕地管理的典型案例。本研究依據拉姆薩公約「建立與強化在地居民與原住民參與濕地管理的指導方針」提出的「在地居民與原住民參與程度評量指標」系統,結合資料分析、參與式觀察、問卷調查與專家訪談等方法,對於該地社區參與實況,分就誘因、信任、資訊交流與能力建立、彈性、及延續性等五個面向,進行綜合評析。 研究顯示,當地社區參與式管理未臻成熟,除了受居民認知影響外,困難主因政府主管單位專業能力與編制不足、缺乏引導社區參與明確政策、尚未建立「管理協議」、資訊交流不足、培力計劃未落實、並與社區代表角色與態度等有關。而目前由不同利害關連者組成的「華江濕地守護聯盟」,以彈性整合資源方式,形成參與平台,值得追蹤其發展。在地參與管理應有助於凝聚社區價值共識,並藉過程中的學習,強化居民生態認知與管理能力,有利於濕地永續經營管理。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20世紀中葉之後全球各地區、國家皆朝向工業化與消耗型經濟體系發展,過渡使用自然資源的結果造成許多環境問題,目前已日趨嚴重且明顯的全球暖化將會造成全球氣候變遷。自然環境條件的改變,將會進一步引起物種自主性調適的分佈變遷。若決策規劃者仍然只以目前物種分佈情況進行保護區網絡規劃,將無法因應氣候變遷帶來的衝擊,使得保護區網絡,無法達成保育生物多樣性之目標。因此本研究依據保護區網絡規劃之理論與技術為基礎,擬定氣候變遷下,因應物種可能面臨人為開發與自然棲地變遷之雙重壓力之最適保護區網絡規劃。並將保育成本加入折現之概念,提出基礎模型以及三種不同規劃概念之模型。作為未來氣候變遷下保育政策擬定時的參考。 氣候變遷下物種分佈區域會有所變動,因此在研究中針對此特性設計以下4種保護區網絡規劃策略:(1)基礎模型:保護區的劃設隨物種分佈變動而變動(2)模型一:保護區的劃設隨物種分佈變動而變動,但若劃設為保護區的區域已被開發,則需加入恢復成本。(3)模型二:將物種現在及未來可能分佈的區域皆劃設為保護區,並不再進行調整。(4)模型三:規劃初期將物種現在及未來可能分佈的區域皆劃設為保護區,之後逐漸釋出對保育生物多樣性貢獻較小的區域。 並且建立模擬分析資料,進行模型之模擬分析。結果顯示,小尺度9乘9網格區域之保護區網絡規劃,在達到相同保育水準之前提下,4種規劃策略所需之保育總成本現?分別為,基礎模型:5667元;模型一(低度開發):10044元;模型一(高度開發):19845元;模型二:6213元;模型三:9177元;模型三(基礎模型之Ajt):7656元。並採用基礎模型t1劃設之保護區網絡作為無氣候變遷之保護區,保育總成本現值為5473元。有無氣候變遷之保護區網絡的保育成本差值,可視為保護區網絡在氣候變遷下面對衝擊所付出的調適代價。基礎模型之調適代價較適用於開發壓力不大的地區,若物種未來棲地被開發風險大時則需要從模型一至三來看,本研究模擬結果顯示,模型二的規劃方式付出的調適代價最少。但不同的生態與社會經濟資料,將有可能反映出不同的結果。建議某區域之保護區網絡規劃,可使用基礎模型與模型一至三規劃保護區網絡,再將結果做比較,取其較符合此區域或政策目標的保護區網絡。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隨著全球趨勢發展,企業發展獨擔負對環境的責任,已不能滿足社會及民眾等對企業的要求,企業社會責任為企業要永續經營不得不面對的趨勢,即企業除了要追求股東利潤外,也應同時兼顧員工、消費者、供應商、社區與環境等利害相關者的權益。而企業發行企業永續性報告書已逐漸蔚為潮流,透過企業永續性報告書的公佈,主動公開其環保等相關工作,已為企業對因其發展而影響的環境社會問題,負起應有責任的態度,對企業形象亦有正面提昇,對企業已後之發展亦有良好的幫助,成為企業善盡社會責任的指標之一。 本研究針對造紙企業,進行國際間相關造紙企業之企業永續性報告書進行探討,並使用DTT、IÖW、UNEP等三套企業環境報告計分卡來評定及了解各國造紙企業對於企業永續性報告書的定位,並透過各發行之企業永續性報告書來相互比較,在環境資訊公開的趨勢下,期提供給國內造紙企業作為未來持續推動企業永續發展之參考。 雖國內目前發行企業永續性報告書的企業仍不多,但由於證券期貨局及國內相關環保法規要求,皆有要求相關環境資訊的揭露,已為企業發行企業永續性報告書之相關資訊做準備,而國內主要兩大造紙企業,永豐餘造紙及正隆造紙,皆對於環境議題非常重視,在國際趨勢及國內永續性報告書發展已逐漸起步,且相關政府輔導單位積極投入下,發行企業永續性報告書應可期待。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化石能源的燃燒使用,造成大氣中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濃度急速增加,產生愈來愈明顯的全球增溫、海平面上升及全球氣候變遷加劇等的現象,對水資源、農作物、生態系統及人類健康等各層面造成日益明顯的負面衝擊。因此,在考量地球永續發展前題下雖然我國並非聯合國會員,國際地位特殊無法參與國際相關的議題事務,然基於環境保護、避免國際上可能的貿易制裁等和提升國家競爭力前題下,為避免喪失競爭優勢並使產業能及早因應調適等因素,政府與產業界均亟力共思提出符合本國特有狀況及國際互動趨勢需求的二氧化碳減量方案以做為因應,否則面對未來如此不確定性下的國際情勢變化,勢必對我國經濟及產業整體發展產生相當大的影響與衝擊。 本研究希望以環境、能源和經濟3E角度切入,藉由國內外電子零組件產業長期之產業資料的蒐集,以瞭解在全球有舉足輕重的臺灣電子零組件產業的能資源使用與未來因應諸多環境問題時之發展趨勢。以投入產出為基礎,建立與其他產業之關聯性,及能源消耗、污染排放等和產值產量的關係,分析此產業對國家能資源需求現狀,再配合線性規劃法模擬,當臺灣電子零組件產業能源、資源或污染排放受到限制時,對此產業和國家整體經濟、環境的影響,以提供作為政府未來制定整體產業政策及扶植相關產業應注意之配套措施的參考。 目前本研究發現所得到的結論,現提出幾點建議供未來我國制定相關決策時的參考: (一) 在制定能源、經濟與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時,除了考量環境因素(即二氧化碳減量標準)外,應同時納入其它資源(例如:水、土地、就業人口…等)的使用狀況,以避免厚此薄彼的現象產生。 (二) 可考慮調整電子業下游如印刷電路板的生產型態,以因應此產業高耗能高污染但相對低產值的困窘。並在歐盟諸多環境法規要求下,研發新低碳低污染之替代原料及改善生產製造的技術,以達到能源效率提昇與降低污染的目標。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有鑑於為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分散能源風險之目的,各國內外開始推廣使用低公害運具,而在先進運具技術及相關設備發展未完全時,兼具傳統燃料運具與先進運具之優點的雙燃料系統與混合式系統車成為市場最具商機及發展潛力之車款。 為評估政府推廣低公害車之適宜性,本研究以簡易式生命週期評估方法,針對我國目前推動油氣雙燃料與油電混合車進行使用與廢棄回收階段之生命週期盤查分析,並與傳統汽油小客車作比較,從環境與能源角度比較三者之優異。並以油氣雙燃料車為例,利用系統動態軟體建構台灣地區小客車需求系統動態模型,設計五種情境進行模擬。分別為(1)基本情境(零成長情境):未來低公害車佔比為零成長;(2)情境一(低度成長情境):低公害車佔比每年以0.03%之成長速度增加;(3)情境二(中度成長情境):未來於2012年之低公害車使用量達15萬輛;(4)情境三(高度成長情境):未來2012年之低公害車使用佔比為10%;以及(5)情境四:燃油效率提升。 本研究藉由生命週期盤查分析方法,結果得知油電車不論在能源面或環境面都是最佳之車款。而經過情境模擬結果,以情境四-3(高度成長情境且提升新車燃料效率標準)之二氧化碳減量與汽油節省效果最佳;然而,以低公害車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相對節省汽油之目的,所得到的效果相對有限。此外,燃油效率提升會分散低公害車補貼政策之效益,同時,當社會已呈現高度使用低公害車時,本研究不建議繼續補貼。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電子業的蓬勃發展促進文明的開發,除帶給人們許多的便利,也讓電子業者有利可圖。而經濟規模、技術基礎、通路、市場佔有率、投資攤提成本、潛在挑戰者,則是影響企業獲利及生存的因素。在環保意識高漲的現在,產業面對的挑戰除以最低成本追求最大利益,導出產品經濟規模,也需考量產品製程對環境的影響。 而今半導體產品的大量生產,雖然生產技術良率不斷提升,產業除了要面對全球化市場需求及科技快速發展產品生命週期與開發時間縮短的挑戰外,更要面對材料短缺、以及廢棄物處理的問題。 本研究係以製造半導體(Semiconductor)及太陽能電池(Solar Cell)之主原料「矽」(Si)於製程中所產生的剩餘材料(下腳料)為研究對象,並應用「物質流」(Material Flow)做作為評估工具。「物質流」係以「投入-產出」之物質平衡觀念及產業關聯性為架構。透過「物質流」分析管控與「再生資源」價值評估,而後採取去物質作用、物質交換、回收、減少廢物等策略,讓可用物質可產生更多循環流動,增加資源利用率,提高生產力。尤其是「循環、回收」,並不需要新技術,即可讓物質逆循環回收再利用,創造新價值,同時又可避免廢棄物污染環境。 藉由本研究「物質流」分析與「再生資源」的價值評估內容,得以促進物質及能量的最佳化處理,一方面讓回收資源循環再利用,創造新價值,降低材料短缺的壓力,另一方面減低環境負擔。對於矽廢棄物處理的問題,除了在技術的改良,也包括法規制度的改進以符合現實需要。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自然資源折耗與環境品質質損議題,隨著「永續發展」理念的推廣,已成為人類文明發展最關鍵的因素之一。因此歐盟從2003年開始陸續規劃及頒布了一系列的相關環境保護指令。其中在產品生產環節上,從一開始原物料的使用有「有害物質限用指令」到產品開發階段的「耗能產品環境化設計指令」及到最後的產品廢棄階段有「廢電機/電子設備指令」。本研究將以耗能產品環境化設計指令對「資訊通訊科技」產品之一環的嵌入式系統作相關之因應探討,以期達到設計及生產綠色產品以降低歐盟之綠色貿易障礙的目標。依照耗能產品環境化設計指令的規定,針對嵌入式系統從搖籃到工廠大門之生命週期,進行其製造過程中資源的投入與污染的產出之盤查與推估,同時也計算其於使用過程中因電力消耗所產生之環境污染。最後再根據盤查的資料,來建立嵌入式系統之環境特性說明書。本研究也利用VHK公司所發展的Eco-Report來對嵌入式系統進行盤查與環境衝擊分析,並對兩種不同盤查方法所產生之結果進行比較。 本研究以生命週期評估的方式來對嵌入式系統做盤查,利用嵌入式系統之「物料清單」來做原物料使用的盤查計算。在使用階段之能源消耗區分成密集使用、規律使用和以產品壽命直接計算來個別進行盤查。之後根據盤查的結果來嘗試建構其環境特性說明書並利用第三類環境宣告來對其進行驗證,以補足其公信力不足之疑慮。盤查結果發現,嵌入式系統在物質投入方面,以鋁及聚乙烯這兩樣原物料所佔之比例最大。本研究最後也根據環境特性說明書所顯示出來的訊息來進一步討論環境化設計的可能性。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企業經營在全球化與國際化潮流之衝擊下,已由傳統密集勞力的生產模式,轉型為知識經濟為主的經營型態,不但以企業永續發展作為目標,亦思量企業如何才能提高自身的凝聚力和競爭力,更追求利害關係人之信賴以塑造良好的企業形象。而隨著數位化時代來臨,企業紛以建置電子資訊系統,對內除可提供員工進行資料建檔、查詢、交流,對外更可作為溝通之最佳平台。 一般企業為落實管理制度化,以及解決一般製造作業流程及人員控管所面臨的問題,進而建構企業管理系統例如企業資源規劃(ERP)、客戶回應系統(CRS)、企業流程再造(BPR)或電子商務系統(EC)等,充分使文件數位化、管理效率化,以符合經營的經濟效益。 本研究以綠色管理及戴明管理循環PDCA(Plan-Do-Check-Action Deming cycle)概念作為思考核心,並界定企業所需揭露之環境資訊,嘗試融入現行企業管理系統中,勾勒兼顧環境管理與持續改善的企業環境資訊管理系統。透過研究發現,企業可選擇導入企業資源規劃管理系統(ERP)、供應鏈管理系統(SCM)、管理資訊系統(MIS)、環境管理系統(EMS)、綠色管理等考量層面多元且較廣泛之管理系統,以強化企業管理作為,且結合環境概念及資訊科技可有效提昇競爭優勢;現行企業建構之管理系統雖已足夠達成內部管理目標,但對外界揭露境資訊及環境績效展現稍嫌不足,故透過企業管理系統與環境觀念之鏈結,不但可迎合國際間企業社會責任趨勢,更可利用相關策略管理工具如企業環境報告書等強化對外溝通效益。 此外企業之管理與營運目標可朝向「組織改造」為主,在既有管理模式下進行改善或擴充,考量社會需求或客戶需求,進行管理層面的轉型,使企業管理內部員工、製程、產品、外部關係人等可更具效益,適切調整企業經營策略,將資金流、資訊流、管理方式充分與外界溝通,在獲得意見回饋的同時,使企業具有改善、成長及永續的空間。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依環保署統計資料,生物醫療廢棄物年產量由91年37公噸,逐年遞增,94年高達77公噸,醫療院所生物醫療廢棄物妥善處理率及處理費用之合理性、費率之高低起伏,一直為醫院營運管理者及採購人員存在之疑慮,甚而產生是否合法處理之質疑。 本研究透過國內外相關研究報告及處理機構問卷調查方式,研究生物醫療廢棄物以焚化法、高壓滅菌法及電漿熔煉法三種處理技術,其產生之建設成本、營運成本與不同處理量之成本變化,及以生命週期評估之概念與原則,醫院管理者之角度,探討不同處理方案,產生之成本、效益與對環境之衝擊程度進行分析,提供醫療院所訂定廢棄物處理政策之參考。 研究結果顯示,以焚化法成本最低,其次為高壓滅菌法,成本最高者為電漿熔煉法。依據處理成本,推估於「設計面」、「營運面」及「代表面」三種不同處理量值時,產生之成本變化;處理量愈大,每公斤處理成本亦隨之降低,處理機構營運值達設計值,即處理量最大化其成本最低。 環境衝擊方面,研究結果得知,「高壓滅菌處理為主,焚化處理為輔」及「電漿熔煉處理為主,高壓滅菌處理為輔」對環境友善性最好,其次為「焚化法處理為主」。因此,生物醫療廢棄物最適化處理方法於環境面及社會面等領域,仍有相當大發展探討空間。 生物醫療廢棄物產源及材質組成分析,具再利用價值之廢棄物產值應是可觀的,從廢棄物之材質、分類、回收再利用技術角度深入研擬生物醫療廢棄物回收再利用執行策略,是為醫院營運者永續經營之鑰。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自從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積極推動大型垃圾焚化廠興建工程迄今,有關垃圾處理問題可算是告一段落,可是目前卻面臨另一個問題,即各地之垃圾如何以最經濟、有效之方式運送到焚化廠,因此區域合作這個策略應運而生,由於這個策略必須焚化廠服務區域內之各鄉、鎮、市公所全力整合,方可彰顯區域合作之效能,因此本研究係假設打破行政區域之限制,運用數學模式以及配合現行作業程序所設計之模型,並利用電腦軟體LINDO加以運算,所得出之結果再利用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加以呈現。 經由模型運算所得到之結果證明,第一種模式透過區域合作及搭配網路地圖所規劃之最短路徑顯示在運輸車次方面並無減少,但在清運里程方面則可以由14,056公里/日減少至12,894公里/日,達到本研究預估之初步目的。在模式二、三部分,經由區域合作措施加上配合轉運站設施則在運輸車次、清運里程數及車輛排放CO2均可達到一個降低之效果。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