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6.8.110

臺北大學社會學系學位論文

國立臺北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語言是累積的文化紀錄,而階級則是變遷的社會結構,兩者可能互為因果或產生限制。對於自認語言流利程度這種牽涉主觀社會、心理狀態的自信價值因素,必須透過社會階級及歷史政治形態影響的長期變遷探討,才能較具體的解讀其關聯,檢視形成自信來源的社會發展因素。 臺灣因特殊的政治、歷史因素以及族群結構,語言的使用顯得多元,是一個多語社會。多語社會的各個語言之間往往地位各不一樣,臺灣民眾的自認語言流利程度評估受到階級因素(主觀及客觀)的影響,並在四種常見語言(國、臺、客、英)中,各自展現不同的樣貌。階級的影響效力,必須從臺灣的政治歷史因素深入探究。為了檢視影響臺灣民眾語言流利程度的因素,本文試著尋找階級的因素與自我認定的語言流利程度之間究竟產生何種效應。透過年齡、性別、個人收入、個人及父母親教育程度、父母親族群,以及族群人口聚居的比例著手,將其視為客觀階級的變項,試著觀察客觀階級對於不同的語言流利度影響是否產生不同的樣態。除了客觀階級的面向,也從主觀階級的自我評定與自認語言流利程度影響效應,作一檢證。另外,加入中介的社會文化因素,企圖能對臺灣民眾的自認語言流利信心影響因素作一初步的描繪。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北市實施「國民中學學生多元能力開發教育實施計畫」之執行現況、課程實施情形、其具體成效與影響,並了解其實施困難,最後提出相關建議;本研究採用文件分析、參與觀察與深度訪談法進行,以臺北市甲國中為研究對象,使用自編之訪談問卷與個案學校之學校人員、教學人員與學生進行半結構式訪談,並經由文件之各項分析與訪談分析整理彙整,得知領導者正確的教育理念,促使學生獲得多元學習的機會、課程的設計與教學方式,決定學生加入多元能力開發教育的意願、計劃實施可達到提升學生自信心、改善學習態度,預防高關懷學生中輟之成效。而多元能力開發教育實施後的影響:(一)學校提升照顧高關懷學生的形象,減少校園師生對立衝突,豐富學生的學習內涵,創造學校與學生的雙贏局面。(二)對學校行政人員的影響則因人力與設備有限,計畫的申請與執行,大量增加學校行政人員的工作而形成壓力。(三)對學校老師的影響,因採取抽離上課方式,促使更多的老師一起關心高關懷學生,減輕任教班級老師在教室管理與督促學生學習的負擔,但也有導師認為,與學生接觸時間減少,使得導師較無法掌握學生的表現狀況。(四)對學生的影響,因提供另類的學習經驗,增強學生展現優勢的機會,讓學生重新認識自己,引導高關懷學生對生涯進路的正向思考,但有些學生也會以在多元能力開發班上課為由,逃避原班級的相關規定。此外,計畫執行會因教育局的開班人數、經費預算的限制及學校人力的不足而導致實施上的困難;提出對教育行政機關、學校、教學人員、學生及未來相關研究的建議。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文研究的目的,是研究者以一個圈內人與圈外人的雙重角色,觀察一個國小高年級的教室裡性別政治的實踐。兒童的性別概念初步的的雛形是來自兒童觀察學習原生家庭成員間的互動。由於一般家庭中仍普遍存有父權社會的性別刻板印象,因此孩子們所表現出來的,有些是自處於「性別區隔」者而不自知,恪守著傳統性別刻板印象而在生活中實踐,並以此為標準的「要求」其他同學。有些則是對於傳統性別刻板印象有著彷彿揹著包袱的壓力,但卻又不知該如何表達其不安,更不知道自己的性別意識已逐漸萌芽。 基於此背景與脈絡,本論文提出以下的研究問題:一、教師本身之性別意識與在生活中的落實是否對學生有成效?二、Parsons, Frieze, & Ruble(1976)所提出的行為互動模式(interactional model)中,工作者除了幫助女性看到建構這些個人態度與特質的社會化歷程(B),以及建構此社會化歷程的文化、政治、經濟結構(A)外,這些社會化歷程(B)是否影響個人的態度、價值、情緒(C)並影響其對於女性價值的抉擇與行為(E)?三、是否可以證明社會化歷程對11、12歲學童性別意識概念的形成更甚於生理層面的影響?本文的研究取向,是從具有自我意識的生命個體(國小高年級學童)在日常生活所表現出的行為中取得觀察資料並加以驗證分析。本研究使用參與觀察及焦點團體,作為主要的研究方法。本研究也採取學生的作業及學習單等文本資料中,關於性別意識的探討加以整理與分析。 本研究依據Nacy Chodorow(1978)對於兒童的性別角色的發展理論,輔以研究者在田野中的觀察,發展出有別於Parsons, Frieze, & Ruble(1976)所提出的行為互動模式(interactional model),認為女性學童在經歷父母、學校、同學、媒體等的社會化歷程,是會影響其個人的態度、價值與情緒,而更進一步的會影響其在性別議題上的抉擇與行為表現。研究發現,女孩子並不是一般人所認為的沒有自主性的概念及想法,也不若一般人所謂的軟弱不敢嘗試,而是因為大環境普遍沒有給她們自主的機會,也證實古老的心理分析理論忽略女孩子的成長經驗,而提出偏頗的性別概念發展過程。若是老師具有性別意識並且給予不同性別孩童生理上的尊重,提供均等的發展機會,他/她們的表現是可以並駕其驅的。 在最後結論的部分,研究者針對家庭教育、學校及國家教育單位提出建議,性別平等真正的落實必須由孩子們第一個接觸到的團體-家庭與教育單位的共同努力。老師更應該加強自己本身的性別意識,研究發現,若是老師具有真正性別平等意識,則孩子們在經過長時間與老師的互動之後,性別意識也會逐漸萌芽,並且更懂得尊重他人,甚至能夠影響其原生家庭的性別意識。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使用台北大學社會系2011三鶯地區社會調查分析報告,探討三鶯地區在都市郊區化的脈絡之下移居者以及居民的地方認同,試圖釐清是什麼樣的因素影響了居民地方認同感?而移居者又是在什麼樣的機制下建立起地方的認同、找到自己歸屬感? 在過往的討論裡有兩個主要的解釋方向,一為系統模型所支持的居住時間長度和居住穩定性,另一則是只強調認識密度、親友網絡等在地互動關係的觀點,雖然系統模型裡亦指出社會聯繫網絡會影響到居住時間的長度和穩定性,但在其後的研究之中,對於這兩個重要因素的討論孰優孰劣的討論依然沒有停止。這樣的基礎下,本研究亦將居住時間長度、居住穩定性和親友的社會聯繫網絡置於研究架構之中,並加入社區/鄰里認同之變項,希望能做更進一步的區分及探討。 研究有三個主要的發現,首先,不同於系統模型的觀點,社會聯繫網絡對於地方認同的作用大於居住的時間與穩定性。其次,除了居住時間和社會聯繫網絡之外,社區/鄰里的認同亦有助於地方認同,且具有地區上的差異,以北大特區最高,三峽最低。最後,本研究發現三峽、鶯歌及北大特區在地方認同上同樣亦有區域性的差異,並且呈現出與社區/鄰里認同相異的面貌,以三峽最高的地方認同、北大特區次之,鶯歌最低。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目前台灣有關家務分工的研究對男性退伍軍人的著墨不多。本論文企圖探索長期處在一個事事彰顯男性氣概的父權體制軍隊中的軍人,瞭解其在職業生涯中性別角色如何建構與模塑,其在家務分工上如何展現,並分析影響其參與家務分工的因素。 本研究訪談了九位重入職場的退伍軍人,發現其性別角色態度受原生家庭、眷村文化、軍隊經驗、職場適應等因素的交互影響。所以,家務分工呈現兩極「僵化的傳統性別角色分工」及「擺盪在傳統與現代的性別角色分工」兩種類型。故在家務分工上有「妻傳統、夫傳統」、「邊緣型的有限參與」、「合作夥伴關係」、「夫妻協商」、「妻現代、夫現代」等多元樣貌。 至於投入「第二班」是基於軍人補償心理、配偶性別強度、配偶經濟貢獻、對家庭的承諾、觀察到負面家庭對子女的影響、對家事的喜好程度、生命週期、自小家務的參與、夫妻親密關係、在家的時間等因素所致。 關鍵字:家務分工、男性、男子氣概、退伍軍人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主要目的係探討台灣女性購買奢侈品的影響因素,研究樣本取自「台灣社會變遷基 本調查計劃」「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第五期第三次社會階層組調查資料,調查對象限於女 性,且購買奢侈品,其經濟條件須維持一定水準,所以本研究將家庭月收入低於三萬元(含三萬 元)之女性樣本不予分析,故本研究實際有效樣本數685人,系統遺漏值為1355人。本研究以 二元邏輯迴歸分析發現,「學歷」及「參考團體」確實影響女性購買奢侈品的因素。在學歷方 面驗證Bourdieu認為資本形式的差異分離出文化資本,在特殊情況下可轉換成經濟資本,然而 取得文化資本並非一蹴可得,它需要時間與經濟資本的投入方可獲得。因此,學歷高的女性, 其經濟條件相對地具備一定水準,故增加購買奢侈品的行為。在購買奢侈品親朋好友(參考團 體)方面,統計上亦有顯著的正相關,這驗證本研究參考團體對於女性購買奢侈品行為的影響 。此兩項研究結果將增加不同的視野來解釋台灣社會消費文化的新現象。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