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5.25.32

臺北大學古典文獻與民俗藝術研究所民俗藝術組學位論文

國立臺北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歌仔戲在百年來的發展過程當中,經歷過一段輝煌的流金歲月,然而,社會快速變遷,社會型態與生活模式都不同於以往,歌仔戲正面臨嚴峻的挑戰,演出場域逐漸消失,如不改變創新,勢必會完全沒落。 「台灣歌仔戲班劇團」於2002年12月,推出第一齣「福音歌仔戲」《桃花過渡》,使歌仔戲離開傳統表演場域,首度在教會開唱,走上一條不同於以往的道路,其間跨越8個年頭,共計演出44場,推出七齣不同型態的劇目,本文目的在透過對「福音歌仔戲」研究,探討台灣歌仔戲班劇團如何跨場域,呈現出不同的歌仔戲風貌。 本文主要從「福音歌仔戲」的發展過程切入,以及奇特有的演出形式與劇目探究,發現要跨場域走入教會,勢必在劇目內涵上,先建構出以「愛」、「和平」、「寬恕」、「公義」的戲劇思維,同時 「台灣歌仔戲班劇團」更在音樂方面勇於創新嘗試,結果不只是讓劇團根基穩固,開創出新的表演場域之外,也使教會得以透過歌仔戲媒介,獲得與當地居民溝通的平台。 「台灣歌仔戲班」創新的經驗,證明了歌仔戲在進入不同表演場域時,只要做出適當的調整,依然 能夠展現出歌仔戲的獨特藝術魅力。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中 文 摘 要 嘉義地區是台灣開發相當早的地方,斯時先民渡海來台,篳路藍縷以闢草萊。先祖遠從福建、廣東兩地,冒險渡過黑水溝,辛苦的來台灣開墾,找尋有水的土地種植作物,在當地落地生根。隨著先祖的開發,其親戚、後代子孫便聚集在一起,慢慢形成宗親團體或聚落。先民渡海來台時身上往往會帶著家鄉的神明,以保平安,在聚落形成之後,眾人也會將帶來的神祇,興建廟來奉祀,作為精神上的依託,因為由廟所發展的一些原鄉祭祀活動,便會在新的地方重新延續。 嘉義縣濱海的鄉鎮一共有兩個,分別是東石鄉與布袋鎮,這兩個鄉鎮都是台灣開發史上相當重要的港口,東石港於明鄭時期就已開港,因大部分的移民都來自泉州府晉江縣的東石,所以居民就將其地名命名為「東石」,曾為當時對大陸的重要通商口岸。 藉由對嘉義海線村落的全面普查中,發現出當地居民的信仰層次性,在聚落慶典中,村民會到哪一座廟請王爺;到哪一座廟迎媽祖,來村中看戲,接受居民的奉祀,當地將這些外地請回來的神祇稱為「客神」,因而產生在地神、客神與客王三種不同位階神明間的親屬關係。 嘉義地區是王爺信仰最活躍的地區,這個地區有一種獨特的民間信仰儀式稱為「迎客王」或是「請代巡」,請客王的儀式在雲嘉海線地區相當的多,往往都會配合神明聖誕、普渡、謝平安…等幾種情形下來請客王,他們會從海上或溪邊恭請客王上岸,至村廟中接受奉祀,一段時間後,有的地方會做一艘王船將其送走,稱為「送客王」。 關鍵詞:嘉義、東石、布袋、媽祖、王爺、客王、客神、族群關係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