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3.144.217

中正大學台灣文學與創意應用研究所學位論文

國立中正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本論文以救贖思想為出發點,分析李黎的小說中具有的救贖觀,延續前人研究的基礎,發現除了1989年之前已被評論為有救贖思想的小說外,一直到2007年的小說中尚具有救贖思想。但是因時光更迭,李黎尋求救贖的動機與目的皆有不同。因此本論文擬將小說依寫作動機與目的的不同分為前後兩個時期,以小說為研究對象,論述前期小說中的集體救贖觀與後期小說中的自我救贖觀。並依續集體救贖的觀點將小說分為三種救贖面向:家庭、政治、導正價值觀與堅持信念;自我救贖的觀點則分為:自我療癒、生死、情慾的面向。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張文環以故鄉梅山為主要書寫對象,作品中一貫與土地、人民相連的鮮明主題,反映現實生活中庶民的感情與人性。透過他的筆我們得以了解並感受在那個受殖民政策壓制、缺乏作人條件的悲慘環境裡台灣人的苦悶與掙扎、憤怒與壓抑、憧憬與幻滅,以及艱辛卻始終存在著些許希望的心理。 本論文選擇以張文環被讚譽為集大成的作品為探討對象,首先歸納整理他的求學及成長歷程,確認他在台灣新文學史上的地位,肯定他為了維護民族及人性尊嚴的努力;再從庶民及鄉土書寫兩方向探究文本所呈現的現象及其價值,他以寫實手法道盡小人物的甘苦生活,人物形象極為鮮明,也保留了許多風俗習慣在其中,如民間信仰、養子女等等民間生活,藉此印證他走過變動時代但不變的鄉土關懷。 《爬在地上的人》是他在戰後數十年重新回憶書寫的日治時期台灣民間景況,不僅見證了台灣長達半世紀之久的殖民史,也豐富紀錄了民間慣習、鄉土景物,既未違他一貫的書寫特色,更因此讓變遷中的台灣有機會反思這一段特殊的歷史際遇。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重現「賴和」的方式,有文學研究與文學創作二種。文學研究的數量較多,研究成果可以呈現賴和的歷史真相。而文學創作數量較少,但確是可以呈現文學的賴和。賴和做為臺灣文學的代表人物,他的復活極具象徵意義。不過,筆者考察相關文獻發現,目前對於賴和如何被後世創作者記憶、再現之相關研究,卻付之闕如。 本論文首先爬梳戰後臺灣各級詩獎發現,透過文學獎的機制來呈現賴和形象的共有五篇詩作品。接著,從臺灣文學獎的成立與變革中,探討哪些文學獎入選「賴和」的作品,及其創立的宗旨與作品的特色為何,來窺見文學獎機制是否影響文學發展的走向。最後,從有關賴和的詩文創作中,探討、分析這些後世作家,如何運用創作的藝術美學去呈現賴和,呈現的是一個怎樣的賴和。希冀由此研究,發現臺灣文學獎機制再現賴和,可顯露臺灣文學漸趨鄉/本土化的走向,及彰顯文學賴和的獨特性與賴和在戰後臺灣文壇上的意義與價值。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