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7.81.240

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學位論文

國立中正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本文從地緣政治的觀點,探討在美國「重返東亞」的亞太戰略之下,日本與中國在軍事與經濟的競爭。地理是影響區域衝突的重要因素,本文則以馬漢的海權和麥金德的陸權理論為分析途徑,將東亞視為日本與中國分別做為海權與陸權國家的競爭。探討中、日間的地緣政治戰略,不能忽略美國的因素。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採吉田茂主義,在安全上仰賴美國與美日安保條約,因此美國的戰略和日本戰略是有一致性。美國重返亞太的軍事作為,對南海問題一改其過去所持的中立不介入的立場,採取更強硬的立場,強調航行自由,否定中國在南海的填海造陸,隱含著連結東亞國家制衡中國的意涵。在此脈絡下,身為區域次霸權的日本與追求大國利益的中國產生衝突。在軍事面向上,日本強化與美國的安保條約、防衛指針的變化、憲法第九條的修改、集體自衛權的解禁、釣魚台國有化等,都是其發展海權的具體表現。相對的,中國銳意發展上海合作組織、堅持對釣魚台的主張、積極促成人民解放軍的現代化等,則是陸權戰略的表現。 除此之外,兩國在經濟競爭上也可看出海權與陸權的不同。美國主導跨太平洋夥伴關係(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TPP)的戰略,日本除了尋求參與之外,另外也透過官方開發援助ODA(Official Development Assistance)以及安倍晉三首相的地球儀外交,強化和菲律賓、印度等國的連結,並隱然有圍堵戰略的意味。中國則除了參與東亞既有的區域組織如亞太經合會高峰會(APEC)與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係協定(RCEP)之外,另外提出往歐亞大陸發展的「一帶一路」與「亞洲基礎建設投資銀行」等,深具陸權的特色。由這兩個層面來看,地理仍是決定中國與日本戰略的重要因素,兩國也將分別沿著陸權與海權的邏輯互動與競爭。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文的研究背景著眼於新北市議員李翁月娥女士於2014年11月的選舉個案分析,該議員除1998年鄉鎮市長選舉未當選之外,其他所參與的選舉皆連任成功。在2000年台北縣升格為新北市之後,為延續政治跑道,李翁月娥女士以末代市長(蘆洲市長)之姿投入市議員選舉。   其在2010年的直轄市議員選舉中以第一高票當選新北市第三選區(三重、蘆洲)議員;而在2014年直轄市議員選舉中,李翁月娥女士在競爭激烈的選舉之中成為當選名單中得票數最少的議員。因此,筆者對這個有趣的落差產生興趣,進而想研究此落差發生的原因為何。   本論文的研究目的與設計,旨在探討是什麼原因改變了選民投票行為偏好,致使李翁月娥女士在民國99年以及民國103年的得票率出現極大的落差。本論文將以公民社會的觀點輔以(3+1)i模型來探討此現象。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摘要: 中國崛起之下,亞太區域呈現出高度競爭與合作的態勢,2009年美國宣布「重返亞太」後,美中兩強在亞太地區的競爭日趨激烈,台灣在亞太地區安全中的位置也備受矚目。本文先用權力轉移理論分析美中兩強消長的態勢,從國際層次探討臺灣戰略位置的升降,接著再從國內政治的角度,闡釋臺灣各界對臺灣戰略地位的解讀。本文主張,美中對抗的升溫提高了臺灣的戰略地位,而臺灣各界雖有意識型態上的歧異,但肯定臺灣戰略地位的重要性,均符合各自的論述邏輯。 關鍵字:中國崛起、重返亞太、權力轉移理論、層次分析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臺灣人口稠密,山區佔頗大之比例,沿海鄉鎮又常有海水倒灌的問題,且核電廠也成為臺灣災害發生時之隱憂,天然災害防救議題應為國家應加以高度重視之議題。軍隊投入救災有其必要性,但是,能否發揮最大的效果,則是救災工作中最感迫切需要檢討之事項。 若以結構現實主義之觀點來觀察我國現行災害防救的組織及參與者的地位,國軍所在的地位是整個災害防救體系的最下層。若以單元來看,國軍所在的地位完全是被動的,根本無法成為有力的單元,亦無法左右整個結構。目前國軍救災工作深受民意代表、媒體及利益團體左右,相對的軍人是否應該從事救災工作已經不是重點了。 若以3i決策模型分析,可以從理念Ideas、利益Interests、制度化Institutionalization找出國軍救災適切性的關鍵因素。但是,在現今的社會氛圍下,媒體以及資訊(訊息獲得)似乎又操控著所有的議題,若能好好運用,對救災工作會有很大的助益。所以將第4i新聞機制(資訊)information加入研究,將研究面向聚焦於國軍投入災害防救之適切性。並且從政策上實施分析,套用(3+1)i決策模型,期能透過本次研究來找出一個較適宜國軍投入救災工作的切入點及退場機制,而不是一昧的擴大人力及資源的浪費,讓國軍的戰力能夠發揮在最適宜的地方。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1978年中國實施改革開放政策之後,綜合國力快速成長,不論在政治穩定、經濟發展及軍事武力等各層面,均在國際社會具有相當影響力,所以,「中國威脅論」也相對應運而生。因此,中國為消弭世界對「中國威脅論」之疑慮,穩定周邊國家關係,便於2003年提出「和平崛起」之論述。雖然中國是否真的和平崛起尚待時間檢驗,但臺灣在這全球化的時代潮流下,如何因應中國和平崛起對我國家發展之影響至為重要。 本研究試從軍事面向來分析。中國一方面不願放棄武力犯臺,一方面又倡導和平統一,寄望臺灣人民放棄國家主權,如此軟硬兼施的兩手策略,在我對中國經貿依賴日深且兩岸經貿交流頻繁之際,如何確保我國家安全,是當前政府必須正視且嚴肅面對的重要課題。然而二次政黨輪替後的和解訊號,是否提供兩岸新的和平契機呢?本研究將透過歷史研究途徑,並採用文獻分析研究法,結合兩岸與國際現勢,透過「(3+1)i決策模型」與「層次分析」理論的融合來檢視、探討中國和平崛起中的臺灣國家安全,並著眼於兩岸推動建立軍事互信機制這件事上,並從中探究中國和平崛起對臺灣未來軍事發展之影響,並對臺灣未來軍事發展的做出建議。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經貿全球化開始後,國與國之間接觸更加頻繁,自1945年GATT成立,世界經濟快速增長,已開發國家為首的美國,為鞏固了全球霸權的地位,並試圖築構一套符合美國利益的國際經貿體系,開始建構國際制度,特別是智慧財產權下之專利權,美國等已開發國家挾其優勢,透過國際間談判並大舉推動智慧財產權的國際建制,再以“特別301條款”之國內立法,迫使其他貿易國家提升智慧財產權標準,並將智慧財產權納入1995年WTO《與貿易有關智慧財產權協定》(TRIPs)中,確立了各會員對智慧財產權保護的最低標準。 因智慧財產權下之專利權具有排他性,簡言之,他人未經專利權人同意下,不得製造販售,關於公共衛生人民健康之醫藥品亦是。導致部分開發中國家與低度開發國家反彈,醫藥品在專利權保護下,價格昂貴,因各國發展程度不同,其中開發中與低度開發國家難以負擔,只能透過強制授權或學名藥緩和國內之疫情,但難為長久之計。故為探究智慧財產權下之專利權制度之保護,在美國為首的已開發國家下,醫藥品專利權寡佔之發展與困境,本文爰採用國際政治經濟作探討,並以二個案作為例外之探討,研究醫藥品專利雖有例外之案例,敘述大部分之已開發國家仍掌握醫藥品專利,且難以下放技術與資源,以維持自國內發展之需。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文研究旨在利用歷史研究法、文獻分析法,瞭解馬總統在內部民調屢創新低,而對外大陸對臺灣將加大政治促談壓力之下,如何延續發展目前兩岸氛圍,以及如何在對臺灣最有利的方式、最恰當的機會完成簽署兩岸和平協議。另外藉由研究SWOT理論,將臺灣當成是一企業,就臺灣簽署兩岸和平協議之內外條件等內容進行綜合和概括;同時試應用「SWOT」分析方式,以探討影響兩岸和平協議之諸多可能變項,以利從中追求真正適合兩岸現今國情之最佳選擇。 本文研究時間範圍,主要以馬政府執政期間(2008年5月至2015年12月)為範疇,並佐證兩岸第3、4、5代領導人相關言論;對象範圍要考慮中共(胡錦濤、習近平)、臺灣(馬英九、民進黨)因素外,並考慮美、日因素。 本文主要發現「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之下,臺灣已無法對應中國政經崛起後的形勢。而兩德統一前的政治協商模式,是現代國際政治解決兩岸政治整合的較佳模式,亦是兩岸未來的政治整合的方向。兩岸有義務與責任營造臺海安全的政治環境,而未來兩岸建構和平協議可作為一項政策宣示,亦可簽署協議達成具有法律約束的有效文件。其次,經由「SWOT」策略理論解析後馬英九時代兩岸簽署和平協議之相關因素及我國最佳因應對策,在比較諸面向後,分析臺灣就簽署和平協議的優勢(Strengths)、弱點(Weaknesses)、機會(Opportunity) 、威脅(Threat),且完成臺灣國家安全的SO、WO、ST、WT等四大策略研析。 本文最後肯定馬政府任內對於兩岸和平貢獻。至於兩岸面對未來的政治統合問題,應該兩岸應以正視問題,減少惡意干涉;積極思考,探尋解決方式;先易後難,逐步累積共識等面向進行。其次,兩岸可從NGO、NPO等民間組織開始著手合作,且在不涉及國家主權的範疇,以更靈活的行動力,進行救災濟助,為兩岸互信開創更大願景,共同成就和平目標。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目前,中國與日本均為石油淨進口國家,且中國的石油供需缺口逐年擴大;日本的能源消費比重中,石油仍居於之首位,因此對中日兩國而言,如何確保其石油供應安全則顯得相當重要。然而,中國的石油供需缺口在其經濟的迅速發展下日益劇增,加上在東亞區域有著以美國和日本為首的戰略同盟體系,使中國認為其石油供應安全上存在著脆弱性,並威脅著其國家安全。另一方面,中國對石油需求的逐年擴大,反映著其經濟實力甚至國家總體實力的上升,對於同處東亞區域結構的日本而言,中國的國家實力上升則勢必會威脅到日本的東亞區域大國地位,甚至中國若邁向霸權則是日本不願樂見的,因為不會有國家希望比自己強大的國家來主宰自己的未來,甚至威脅到自身的生存安全。 本文基於結構現實主義的角度,認為中國的崛起勢必會造成東亞權力結構的變化,使日本身為該區域大國須對此做出回應。另一方面,中國在東亞地區面對美國與日本同盟關係,加上其石油供應來源大多倚賴海上航道運輸,一旦以美國和日本為首的聯盟將航道進行封鎖,將對中國造成巨大的衝擊,致使中國須對此一可能情形有所作為。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無情的災害總是來的又急又快,常造成人命傷亡與重大之財產損失。除提昇全民之防災意識,各災害防救權責單位於平時落實執行減災與整備之工作,以於災害發生時能有效執行災害應變與災害復原之工作。 從近年來國內發生的重大災害來看,前往災害現場參與救災的單位眾多,但各個單位之間缺乏共同的用語、默契及組織架構觀念,致使現場多頭馬車,均曝露出現場指揮系統混亂、災害現場資源整合不易、後勤補給不足…等問題,因而延宕救災處理時程。 而雲林縣更具有國內最大之石化工業園區-台塑六輕工業區,從2010年起迄今,總共發生超過10起以上之火災案件;本研究以事故指揮系統(Incident Command System, ICS)之架構、觀念為原則,擬定出一套適合雲林縣消防局於面對台塑六輕所發生之重大事故時所能應用之事故指揮系統,並釐清相關災害之主管機關及其他支援救災機關之間所應扮演之角色。 本文之研究目的包括釐清事故應變體系之理論架構,並從近年來國內所發生之重大災害,將其現場之指揮應變予以分析,當成案例教育,並將其應用於雲林縣消防局之救災上,以確保各參與救災之效能,能發揮最大之功效。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