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7.103.8

屏東科技大學環境工程與科學系所學位論文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高雄市政府環境保護局為提供市民便利及創新回收管道,於捷運美島站設置全國首創「ARM(Automatic Recycling Machine)自動資源回收機」,可供民眾將廢寶特瓶及廢鐵鋁罐容器投入自動資源回收機內回收,並可於一卡通內自動儲值。 本研究針對自動資源回收機功能、設置地點及回收加值金等進行分析比較,並將高雄市目前設置自動資源回收機之成效探討其優缺點,以做為高雄市或其他縣市設置自動資源回收機之參考。 研究發現高雄市自動資源回收機可回收任意形狀空瓶罐,較國外自動資源回收機更適合國內回收需求,但外部辨識系統易造成民眾未依規定使用,未來可將其辨識系統設置於機器內部,以避免民眾投擲其他回收物品。而自動資源回收機將瓶罐壓縮後除可以增加回收儲料桶容量外,也減少清潔隊員清運回收頻率及方便回收工作。但最攸關自動資源回收機能否持續營運下去的加值金,目前是由高雄市政府編列經費支付,現階段回收加值金單價仍高於回收商回收價格,若不進行調整或由環保署回收基金協助支付,將易造成地方政府財政缺口,進而影響民眾使用之意願。

  • 學位論文

高雄市為國內工業重鎮,轄內有石化、鋼鐵及電力等重工業集中,相對地空氣污染排放負荷也大,推動高雄地區空氣品質改善,一直以來都是環保單位努力的目標,實施策略亦從早期「行政管制」,陸續加入「經濟誘因」方式共同推動。尤其自民國84年7月開徵空污費以來,徵收方式係按實際排放量進行徵收,業者可以藉由減少污染物排放,達到經濟效益目的,進而使空氣品質獲得改善。 本研究旨在探討高雄市空氣污染改善措施成效及未來建議之需求差異情形,並藉由對民眾問卷調查蒐集資料,研究不同背景之民眾對高雄市空氣污染管制成效及未來建議之需求情形。本研究以高雄市20歲以上不同行業別之民眾做為受訪對象,以隨機抽樣進行調查,回收之有效問卷計 809 份。資料回收後,以獨立樣本 T 考驗、卡方檢定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及交叉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 研究結果顯示:有93.4%的民眾注意到大高雄地區空氣污染問題,並認為最常遇到之空氣污染情形為車輛(交通)黑煙或白煙。從不同類型區域探討污染情形發現,鄰近工業區之行政區民眾認為工廠排放煙黑煙狀況顯著高於市區,並認為空氣污染會造成呼吸系統疾病;市區之民眾認為應加強管制餐廳異味、柴油車、汽車、機車之排煙;鄉村型行政區民眾遇到露天燃燒稻(雜)草情形高於其他區域,上述結果皆能實際反映大高雄地區實際現況。進一步探討各項空氣品質改善措施推動成效,以管制露天燃燒改善顯示成效最佳,餐廳或攤販(夜市)排放油煙污染改善成效較差;在整體的大高雄空氣品質改善成效,以61歲以上民眾認為最有改善成效,從事服務業之民眾則對環保單位在空氣品質改善努力成果非常滿意。民眾對於未來建議,認為應加強管制柴油車、機車、汽車排煙為最多,並建議環保單位於各大網站宣導空氣品質改善措施。

  • 學位論文

許多研究指出內分泌干擾物質常分佈於河流環境中。然而,鮮少提及有關台灣河流中雌激素化學物質會誘導出雄魚體之卵黃前質 (VTG)之研究。本研究目的為探討內分泌干擾化學物質之濃度:從台灣南部溪流進行污水處理廠的上游(A站)、污水處理廠放流水 (B站),從污水處理廠放流水與溪流交匯後100公尺處(C站)及污水處理廠下游 (D站)中之雌酮 (E1)、雌二醇(E2)、雌三醇(E3)、乙炔基雌二醇(EE2)、己烯雌酚(DES)、壬基苯酚(NP)、辛基苯酚(OP)及雙酚A (BPA)的濃度測定。此外,也利用反轉錄聚合酶鏈反應 (RT-PCR)進行溪流中雄性尼羅口孵魚之VTG表現測定。研究結果顯示,從污水處理廠上游至下游四個測站中發現雄性尼羅口孵魚VTG呈陽性反應分別為26% (n=31)、0% (n=21)、6% (n=17)及50% (n=22)。污水處理廠上游及下游處之兩測站水體樣品的平均濃度分別為5.04 ± 3.79與4.60 ± 1.87 (E1)、41.3 ± 49.3與18.7 ± 29.1 (NP)、3.22 ± 1.30與7.83 ± 10.3 (OP)、5.04 ± 3.79與12.9 ± 24.2 (BPA) ng/L。推論溪流可能接受到工業廢水或當地蔬果市場之污水的排放,使得此兩站被檢出較多化合物濃度。B站僅檢出NP及BPA兩種化合物,其平均濃度分別為7.05 ± 10.3與3.88 ± 2.47 ng/L。C站也同樣檢測出26.1 ± 65.4 (NP)及4.53 ±3.00 (BPA)之濃度,另外還檢出4.04 ± 2.90 (OP) ng/L。本研究在四個測站的水體均未檢測出雌二醇(E2)、雌三醇(E3)、乙炔基雌二醇 (EE2)、己烯雌酚(DES)之濃度。 本研究結果證實,在溪流中檢出率高的內分泌干擾物質與採集之雄魚卵黃前質呈陽性反應有類似趨勢。結果顯示當魚體曝露在水體低濃度烷基酚類混合化學物質可能為相對之雌激素活性之來源。因此,常見物種的卵黃前質生成可以成為評斷環境中內分泌干擾物質效應的生物標記。

  • 學位論文

本研究主要目的為了解普遍存在之包含烷酚類物質(壬基苯酚(NP)、抗菌劑(三氯沙(TCS))、防曬劑(二苯甲酮-3(BP-3))及非處方藥物(咖啡因(Caffeine))等四種化合物於三座污水處理廠(A、B、C)生物活性污泥之分佈,係針對四大種類目標化合物經不同壓力輔助臭氧參數對消化污泥及活性污泥之去除率之濃度分佈探討並以毒性測試結果了解處理前後毒性效應之差異。結果顯示,三座污水廠污泥中NP、TCS及BP-3檢出率均高達100 %,其中以污水處理A 廠之消化污泥中NP檢出率最高,其濃度高達17.19 ± 4.10 mg/kg;污水處理B廠之脫水污泥中TCS(13.29 ± 6.36 mg/kg)濃度較高;污水處理C廠平均檢測濃度以脫水污泥中TCS的4.74 ± 5.59 mg/kg最高。在不同壓力輔助臭氧參數條件之去除效率比較可得知,使用高壓150 psi、循環次數40 cycle、臭氧反應時間5 min、土水比重1:20和臭氧濃度2 %下,NP與TCS之去除率可達七成,BP-3之去除率可高達九成以上。另外,為了解這些標的化合物所可能造成的生物效應,本研究使用H. azteca在暴露於不同污染物的目標化合物進行分析,再利用所得LC50 搭配化學分析預估目標化合物之環境生態風險。其結果顯示,NP、TCS及BP-3普遍存在於環境污泥中且生態風險RQ大多>10,顯示對水生生態存在中度到高度危害之風險,Caffeine低於檢測極限則不列入計算。以H. azteca測試臭氧處理前後之污泥毒性未能有明顯之趨勢,未來可加長天數進行生物探討。目標化合物於污泥中之高檢出率可確定污水處理廠經過處理後仍有高濃度之新興污染物,未來針對污泥之處理方法不容忽視。

  • 學位論文

含氯有機化合物一般多屬於重質非水相液體(dense non-aqueous phase liquids; DNAPLs),如四氯乙烯(tetrachloroethylene; PCE),其性質難溶於水、比重較水大、具有低黏滯性、低可燃性、高揮發性以及化學性質安定等特性,因此在工業上廣泛被應用,其用途多做為溶劑或合成製造產品的原料使用。含氯溶劑大多具有毒性或致癌性等危害性質,由於此類化合物具有脂溶性及易揮發等性質,與人體接觸可經由皮膚、呼吸道及消化道進入體內,引起健康危害,世界各國多已將其列為毒性污染物質,依據其危害性質加以管制。 本研究之主要目的是希望利用複合金屬反應牆還原脫氯整治方法發展出一套令人滿意的地下水中含氯有機污染物整治復育系統。在本研究中自行合成奈米鈀鐵(Pd/Fe)微粒,並利用羧甲基纖維素 (carboxymethyl cellulose; CMC)作為分散劑,以兩種不同方法配置分散性奈米Pd/Fe懸浮劑,用以進行PCE之批次及砂箱降解試驗。批次試驗在一容量為1 L之反應瓶內進行,依批次試驗結果顯示奈米Pd/Fe可以有效地降解水中PCE,添加越多量Pd/Fe之批次試驗,其PCE被降解的時間越快,而其kobs也越大。不同反應溫度降解批次試驗結果顯示,反應溫度越高,PCE被降解的速率也越快,且反應溫度越高時,其kobs與kSA值也越大。由添加CMC作為奈米Pd/Fe之分散劑降解試驗的結果顯示,當加入1 g分散性奈米Pd/Fe即可與加入5 g 非分散性奈米Pd/Fe有相當之降解效能,且添加分散劑之奈米Pd/Fe實驗所得之kSA值為非分散性奈米Pd/Fe實驗之4倍。砂箱試驗在一長130 cm 、寬10 cm、高20 cm 之玻璃材質箱內進行,由砂箱降解試驗結果顯示,二種分散性奈米Pd/Fe懸浮液反應牆都可有效降解地下水中的PCE,其中以第一種方法備製(在奈米Pd/Fe合成過程加入分散劑)之分散性奈米Pd/Fe懸浮液降解效能較第二種方法(奈米Pd/Fe合成後再加入分散劑)為佳。而結合電解反應則可以有效地延長Pd/Fe的反應活性時間,並可將已失去反應活性的Pd/Fe再度活化。在批次及砂箱降解試驗過程中皆未發現PCE降解可能產生的含氯副產物,因在批次試驗中可以得到很高的氯離子回收率,說明PCE應是被Pd/Fe完全脫氯降解。本研究所獲得之成果可提供受含氯有機化合物污染場址復育之參考及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