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4.28.50

朝陽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碩士班學位論文

朝陽科技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本研究以HDT(Human Design Technology)設計方法為架構,目的為探討登山行為腰部護具使用性問題及提出設計規範加以改良。首先針對三款市售腰部護具,進行使用性的觀察及實驗,13位受測者分別以無穿戴與穿戴腰部護具兩種情形,模擬登山的動作:起立、前彎、放下、步行等動作做測試。發現在穿戴腰部護具上能降低整體腰部肌群的負荷,而腹斜外肌與背闊肌活動度比起無穿戴有減少趨勢,但對腹直肌影響較少。再透過HDT設計方法中的3P (3-Points)任務分析,彙整產品操作時的問題並予以架構化,經由專家權重配重後,將結果轉換為設計元素。初階發想設計:主要針對材料及結構組合來打樣第一款腰部護具,以參與式方法請受測者們試穿評估並修改。而最終修正後的第二款腰部護具,在比對前期試戴的問卷及評價調查中,腰帶設計緊度的增加和後背有支條撐起,有助於登山時腰部直腹肌、斜外腹肌、背闊肌等活動度的降低,達到支撐、舒適的效果。本研究建議腰部護具產品的研究,除了生物力學等實驗方式外,可藉由HDT的使用性設計程序歸納出,在設計腰部護具產品時的一套規範:1.整體構造的組成;2.舒適與支持性的取捨考量;3.實用與接受度來作為設計腰部護具的參考方向。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在臺灣多元的建築發展過程中,公共建築的產生多因於殖民者的規劃及因應當時環境本身因素而起。在特定的歷史脈絡及現實考慮之下,公共建築呈現出來的意義是一種複雜的權力意涵,其權力本身透過視覺表達,卻也隨著歷史轉換而結束。這其中的關係可能是建築材料本身所給予人的「華麗視覺觀感」,或殖民者本身的文化背景、政治或經濟等多方角度的影響而起。本研究針對臺灣於每個殖民政府期間所建造的公共建築與權力階級意涵進行討論,並在比較具權力意涵的東西方公共建築之相異與共通點,最後人類文明史的發展基礎,整理分析臺灣公共建築在每個時期背後所象徵的權力意涵。 本研究目的有以下四點: 1.從權力相關理論開始,分析設計如何支配空間權力。 2.依材料形制、風格逐一檢視公共建築權力生成原因。討論臺灣的公共建築權力之形塑,必先了解傳統中國建築的形制概念。藉此表達空間差異之技術及權力形塑關係的關係。 3.整理臺灣公共建築權力展現上的設計史。公共建築本身有其形成背景與特定的歷史意義,它代表著各時期臺灣的權力象徵文化,亦是臺灣的重要歷史寫照。權力建構下的建築其本體不只是重要的文化資產,更是臺灣近代空間變遷過程、文化、社會乃至政治轉換的最佳見證。本論文希望藉由分析事件史的解讀,整體探討臺灣公共建築與權力形成的原因與空間表徵意涵所導致歷史建構的過程。 4.從公共建築的發展彙整中,所得到之結論進一步解析提示設計教育哲學未來發展的可能性。 而本研究的成果為以下五點: 1.公共建築是階級相關的建築現象 上層階級以所認可的知識為規範,控制下層階級,並形成一種文化霸權。 其中最可怕的不是可見的公共建築進行國家機器(如學校、監獄)的有形教化,而是無形中已被意識形態塑造成「某個該具備的角色」特徵而不自知。 2.中西方公共建築的權力展現設計要點不同 東方公共建築的權力展現除特別強調形制的規定外,設計上會以婉轉、轉 化(關於符號學的象徵)、神話性質(特別是龍的傳說)等做法,來建立其建築的正當性,並區隔與平民之不同差異。西方王權中的公共建築權力特徵表現則是以視覺性、真實的、特別是物質性的昂貴材料進行拼貼裝飾,來做為權力的炫耀性差異,這些東西機能性不高,裝飾效果卻極為強烈。 3.公共建築為臺灣與原殖民國的設計融合物 臺灣的公共建築是不同民族所各自留下,這歷史見證產生於殖民母國,也適合臺灣。所以會看見荷蘭的堡壘建築配合臺南大員的離島地形進行建築發展;日本的巴洛克豪宅建築雖然舒適,卻必須考量臺灣的通風及衛生問題。此外,國民政府時期的大中國建築語彙形式是到今天仍爭論不休的一個問題,臺灣建築與中國建築的關聯為何?是樣式?色彩或是形制?這個答案想必在臺灣出現移民後就已經有了解答。因此,臺灣的公共建築因殖民者而有不同變化,並使其成為統治者一種意識型態上的設計展現物。 4.公共建築變為權力曲解下的產物 公共建築是人類形塑階級時的最大造形物。其思維動機是基於地理環境、資源搶奪及形成社群狀態後,為求統治者管理方便,以及區隔跟平民差異上的一種手段。如此手法東西方皆類似,上層階級利用百姓對天神的敬畏心態,以神之名,將虛擬神格思維的元素,設計套用在自己及公共建築上,並於儀式中大為宣達,迫使大眾遵循有形或無形的潛在規則。但本應為大眾使用的公共建築卻被殖民者(權力階級者)為謀取自身利益,以及滿足炫耀性的需求心態所改變,使之變為一種形式、紀念下的象徵曲解結果。 5.對設計教育課程中所出現的權力感進行反思 在設計的教育課程規劃中,關於技術訓練與學生個人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比例似乎相當懸殊。常見情況是學生的技能不差,卻常常在設計表現上流於形式。例如學生會以精緻的模型或素描表現為最後的結果,卻不知真正要透過模型與素描要表達的是為什麼?而在這當中,其實學生也被教育形塑成「本來就該那樣設計」或者「其所認知的空間」的一種既成刻板印象思維,自己卻渾然不知。因此如何「加重、加深」此類課程,或許值得再仔細討論。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對於現代人來說,因為醫療衛生的發達、生活環境的改善,想要長壽並非遙不可及之事。銀髮族在退休後必須面臨閒暇時間驟增、身體機能逐漸退化、子女無法隨身照料、沒有特定的嗜好以及親友逐漸凋零等窘境,將容易導致在生理與心理健康層面產生危機。在人口迅速老化比我國更早、程度更甚的日本社會,為了幫助越來越多的老年人能夠有效獲得保持活力和機靈的方法,使得銀髮族專用的電子寵物早在十餘年前即已應運而生。 本研究將我國目前55歲至64歲、即將進入或者是剛進入退休生活的這群銀髮族定義為「新世代銀髮族」,並且希望藉由適當電子寵物的研發,而得以有效把握這段身心狀態與適應能力仍屬極佳的黃金時期,以提昇其後老年生活的整體品質。為了瞭解台灣新世代銀髮族對於電子寵物的偏好與需求,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進行研究,歸納出適合台灣新世代銀髮族的電子寵物設計原則。分析結論顯示台灣新世代銀髮族最偏好「動物擬態型造型」的電子寵物,最偏好的外觀色彩是「白色」。男性最偏好的配色方式是「模擬真實生物配色」,而女性最偏好的則是「繽紛活潑的卡通配色」。在外觀材質偏好方面,男性最偏好的是「有彈性的軟塑膠」,而女性最偏好的則是「柔軟的絨毛」。至於在電子寵物的體型大小方面,則是一致都偏好「中型」的體型大小。此項研究結論希望能提供業者作為擬訂台灣新世代銀髮族專用電子寵物研發策略時作為參考。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生活中每天充斥大量的圖像與影像,透過視覺的接收,比起文字可能有國界以及釋義上的隔閡,圖像與影像更能直接的表達使人更容易留下印象。電影在開拍前依照劇本所繪製的分鏡表就是由許多張插畫所組成,電影本身比插畫多了時間與空間的元素,因此更能使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而空間感的營造必須仰賴鏡頭語言的相互搭配來完成。吉本芭娜娜的小說擅長用各種不同的空間對應出角色內心的情緒狀態,〈廚房〉就是個藉由轉換不同空間達到修復內心創傷的故事。本創作以電影所使用的鏡頭語言元素,思考其運用於插畫創作之可能性,將電影的鏡頭、角度、景框三種鏡頭語言元素整理歸納後導入空間觀感作分析,與被攝物距離越遠的鏡頭因畫面所容納的背景面積增加而越能展現完整的空間感,角度與景框則傾向於輔助鏡頭,有使鏡頭增添力道的作用。將分析結果配合〈廚房〉文本,選用合適的鏡頭語言,導出以空蕩、孤獨的空間觀感為主的創作架構,以實際創作探討鏡頭語言應用在插畫上的可行性,試圖透過鏡頭語言帶領觀者進入插畫的圖面中。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漢字圖地反轉是一種將文字間的筆劃關係產生聯結,進而使其虛實的空間產生反轉的現象,同時又能傳達文字的內容意涵,在視覺感受上不僅增添吸引力,更發現原本純視覺欣賞的圖地反轉因漢字富有的字義特色而顯得更具玩味性。本研究從相關文獻當中,探索漢字與圖地反轉的發展與相關案例,尋求兩者間的結合性,並將案例進行分類,再歸納適用於漢字圖地反轉的組合方法。 本研究透過文字與漢字圖地反轉的案例分析後,認為「漢字筆劃」及「字形組合」是構成圖地反轉的兩大要素,藉由這兩大要素歸納出四種組合方法:漢字筆劃間的連字編排組合、漢字筆劃間的解字包圍組合、漢字筆劃間的共享反轉組合、漢字筆劃輪廓線的透視反轉組合,並以此做為設計創作基本手法,應用於海報、識別應用品、T-shirt等設計上。 創作的過程中發現,漢字的構成與圖地反轉的原理在實際創作中面臨許多問題與限制,因此,需取樣適當的字文來表現設計主題,圖形的添加不能過度複雜而影響文字的表現,需兼顧漢字結構的完整性與圖地反轉的表現。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近年來產品發展的週期性越來越短,趨勢也為多樣化產品,在漆彈槍領域開發設計時,大部分的研發人員主要憑經驗與誤試而達成,此種方式設計不僅會延遲開發的時效性,也會因為流程中人員的經驗不足與失策而耗費許多人力及成本。產品開發時程的掌握度困難讓新產品常是無法拔得頭籌的慢一步推上市場,良好的產品設計流程對於產品開發專案成功與否有著決定性的影響,而要達成「最佳化」更是困難。 本研究藉由電腦輔助設計、電腦輔助製造、模擬分析與實驗驗證,而提升設計時效性及縮短流程提高品質良率;改善漆彈槍設計程序所面臨迭代及反覆重工的問題,以達到縮短產品設計開發週期有及降低成本,提升漆彈槍效能;提供更嚴謹的製造流程與測試條件並作為未來工業設計師進行產品設計時之參考依據。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一張好的海報形成要素中必須具有某種視覺張力,吸引大眾目光並準確地傳達訊息,透過海報的呈現能有效地把複雜的想法用清晰的圖像表現出來,進而觸發人們對於生態環境議題的思考。   對於目前海報中視覺張力的論點多偏重於畫面中的形式理論,本研究聚焦於海報中「版面元素構成」及「概念傳達」之間的內在張力結構,統整歸納前人所提出相關視覺張力理論,建構出一套結構模型解析各種張力的呈現,進行結構模型的分析探討並運用於生態環境海報創作。研究中發現,從概念元素出發,依循著概念矩陣、概念張力結構、形的方向性強化,便可找出各種強化張力的概念。其中視覺張力的呈現可藉由各種不同的對立、緊張、矛盾置於形的結構及概念的結構中強化張力效果。然而,概念矩陣的元素意義產製影響著張力結構的運用,如果沒有所要傳達的核心概念,整個作品便會失去了重心。本研究期望透過張力的結構模型讓創作者在發想過程中檢視其作品元素間的張力呈現,並幫助提昇作品張力的效果。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臺灣近年來在政策的推動下,觀光工廠林立風潮興盛,逐漸沒落的傳統產業力拼觀光化,尋求轉型觀光服務業的新契機,這將驅使過去的傳統行銷導向體驗行銷,觀光工廠在整體營運中藉此落實「體驗經濟」。因此,本研究藉由文獻探討與統整,歸納體驗經濟相關理論,瞭解體驗活動策畫的標準及法則,並透過焦點訪談以及參與式觀察,探討企業轉型為觀光工廠的營運現況以及體驗行銷投入的契機,用以建構研究設計的理論基礎。   研究對象選定臺灣首座推廣在地織襪產業的社頭鄉「樂活觀光襪廠」,以織襪產業為體驗主題,探討體驗經濟架構下的文創商品設計模式。根據文獻探討結果以及產業的經驗建議做為研究規範,建構出一套體驗模型架構,透過體驗模型實際操弄,產出織襪體驗活動以及體驗媒介的設計。藉由以上兩項體驗行銷之文創商品設計,協助樂活觀光襪廠具體呈現產業文化,並提供一個滿足顧客心理層面需求的體驗平台。   在實證研究的部分,以樂活觀光襪廠的顧客為主要問卷調查受訪者,透過體驗研究工具實施織襪體驗測試,並以問卷調查方式進行設計評價,驗證樂活觀光襪廠注入體驗行銷之文創商品設計後,顧客的滿意程度。實證調查的結果顯示,在體驗行銷活動的「感官」、「情感」、「思考」、「行動」、「關聯」等五個體驗向度中,以「關聯體驗向度」表現較為顯著,表示受訪者認同體驗行銷之文創商品設計是一個具社會文化意義的活動,能夠透過體驗與顧客的互動,產生文化連結,進而推廣社頭鄉織襪產業的文化價值。   策劃者透過體驗模型架構所完成的體驗活動設計能夠藉由體驗組合調整檢視表,回頭檢核體驗活動中各項策略體驗模組需要改進的部分,進行體驗媒介及體驗價值特性的調整,方能完整呈現企業所要表現的主題風格。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近年來台灣選舉活動頻繁,大量的平面競選廣告隨之產生。隨著商品化的概念形成,候選人開始以個人視覺形象來宣傳,且逐漸重視手勢與肢體動作的運用。本研究以「提升平面競選廣告之視覺設計品質」為研究目的,藉由廣告中候選人圖像的肢體語言進行訊息表現分析,歸納檢討現有文宣品的設計問題;針對問題提出設計方法,並透過「相同主題之案例重製」的設計實驗方式,驗證候選人圖像與廣告訊息內容之間的關係,並總結建議平面競選廣告的傳達設計重點。 本研究主要內容分為三個部分: (1)知識系統的建立:以肢體語言與廣告代言人的角度來切入主題,分析肢體語言在人物圖像訊息表現上的應用。 (2)案例分析與歸納:透過學理基礎的歸納,以肢體語言與廣告訊息分析現有作品案例,透過來瞭解候選人圖像的實際運用效果,並提出設計參考的概念與方向。 (3)設計實作與結論:藉由創作作品與案例作品的比對與分析,以肢體語言表現廣告主題時的四項操作重點,分別為:圖像與標語的協調性、肢體語言的差異性、手勢的完整性與環境空間的真實性。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摘 要 東豐綠色走廊與后豐鐵馬道橫跨后里、豐原、石岡、以及東勢四鄉鎮且互相連接,這裡是中部地區頗富盛名的自行車專用道,遊客相當多,延途之據點有許多藝品店,可惜的是,幾乎沒有具地方景點內涵的紀念品,不過這亦是很好的商業機會,因而欲進行此景點之文化紀念品之設計,本論文即是這設計過程的報告。 騎乘自行車是除了增進身心健康,亦是體驗地方文化的絕佳方式,而記錄及標示一個人的騎乘經驗,以及表徵一個人對景點的喜好及情感,則有待地方景點文化紀念品這一媒介,而如何將地方文化元素融入文化紀念品,並使之能獲得到騎乘旅遊者的青睞,將是設計者的大考驗。 本研究設計首先探討旅遊紀念品的意義、調查及分析地方文化內容,接著採用文化意象的設計轉換方法,包括意象轉化法、六書及符號學方法,進行設計工作。在設計過程中,設計原型的尋找及開展是設計工作的核心,這是文化商品設計之成敗的關鍵,本研究設計的重大發現是,地方文化商品需表徵特殊的地方文化之外,還得兼顧歷史時空下的人類一般心靈及需求,本設計的原型是時來運轉,即是在這樣的考量之下開展。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