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8.166.98

亞洲大學長期照護研究所在職專班學位論文

亞洲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領導之目的在於影響員工,使之努力達成組織目標。本研究之目的在探討長期照護機構護理主管領導風格、護理人員個人屬性及工作因素、機構特性與護理人員工作滿意度之相關性。 研究對象為南投縣15家長期照護機構之護理主管及護理人員,自99年10月18日至12月31日進行問卷調查,共發出問卷護理主管15份,回收15份,回收率100﹪,護理人員問卷共發出84份,回收80份,回收率95.24﹪。研究工具採結構式問卷,資料以SPSS for Windows 12.0 軟體進行統計分析,包含描述性統計、變異數分析及羅吉斯迴歸分析。 研究結果顯示護理主管領導風格與護理人員工作滿意度未達統計上顯著差異,在個人屬性方面,薪資較高者,其工作滿意度較高,達統計上顯著差異(p<0.05)。而在機構性質與屬性方面,我們發現公立機構護理人員的工作滿意度低於私立機構 (p<0.05),而獨立型護理之家其護理人員之工作滿意度大於醫院附設護理之家的護理人員(p<0.05)。 本研究結果可提供長照機構護理主管參考,以針對薪資部分加以檢討改善,以期提高護理人員工作滿意度,減少離職率,提升照護品質。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由於長照機構存在需將臨終住民「送醫往生」的窘境,這與安寧療護達成善終的原則違背,因此本研究目的主要有四:(一)了解長期照護機構照護人員之「善終信念」;(二)探討長期照護機構照護人員對「照護臨終住民」的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三)探討長期照護機構照護人員「善終信念」對「照護臨終住民態度」的影響;(四)探討影響長期照護機構照護人員「是否支持住民可選擇在機構內死亡」之相關因素。結構式問卷中之「照護臨終住民態度量表」採Brent ( 1991) 之“ Attitude Scales Toward the Care of Dying Patient”進行翻譯修改及自擬「善終信念量表」,進行橫斷性調查研究。收案的對象是選取中部縣市(台中市、南投縣、彰化縣)長期照護機構之照護人員(包括護理人員及照顧服務員)共372位,共發出420份,回收384 份,有效問卷372 份(有效回收率達96.9%)。所得的資料以SPSS12.0中文版統計軟體為分析工具,主要的統計方法為描述性分析、獨立樣本t 檢定、單變量變異數分析( One-way ANOVA Analysis)、皮爾森相關分析( Pearson’s Correlation Analysis )、卡方檢定( Chi-square)、逐步迴歸分析(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 及 二元邏輯斯迴歸分析( 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研究結果顯示:(一)照護人員對於自己的「善終」,較著重「心理」與「靈性」的構面 ;(二)「善終信念」使得照護人員「個人的滿足」、「專業性挑戰」、「專業性收穫」等三個強調臨終照護成就感、正向情感滿足及專業態度的「臨終住民照護態度」構面更正向;(三)照護人員在臨終照護上,對於死亡仍有較負向的態度及缺乏談論死亡相關議題的能力;(四)使用逐步迴歸分析後,「照護臨終住民態度」之預測因子為:家人談論死亡或喪葬情形、自覺健康狀況、死亡或生命教育課程「時數」大於三天、年齡、曾協助或辦理喪葬儀式、曾瀕臨死亡的經驗,但只能解釋17.3%的變異;(五)照護人員不支持住民可選擇在機構內死亡的佔54.3%,使用邏輯式迴歸分析後,與照護人員「支持住民可選擇在機構內死亡」相關的因素中以「認為『工作的機構』支持『住民可選擇在照護機構內死亡』」(Odds Ratio=48.601)具最大勝算比,其餘為:無宗教信仰、曾「照顧」過臨終病人或臨終住民、曾照顧「臨終病人或住民『人數』大於(含)10人」。本研究針對未來研究、長照機構教育訓練、生命教育課程發展、長期照護政策及臨終照護實務提出建議,以提昇機構中照護人員臨終照護能力及培養正向的臨終照護態度,期望能有助於達成機構中臨終住民的善終。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於影響台中市社區老年人參加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狀況及生活滿意度之探討,最後就本研究結果,可以提供目前中部地區從事社區照顧據點之財團法人、社團法人與社區發展協會辦理健促進活動滿意度之參考。本研究以面對面進行資料蒐集,以立意取樣方式調查台中市七個行政區域內有設置社區照顧關懷老年人參與活動後之情形,樣本計336份,有效問卷為314份(93.5%),蒐集後資料SPSS12.0套裝軟體,進行次數分佈、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相關分析及複迴歸分析,研究結果歸納分析如下: 一、探討不同人口學與健康促進活動滿意度,研究結果為社區老年人於「年齡」、「教育程度」達到統計顯著,其中,年齡以「65歲以下」、「66至75歲」之間所獲得健康促進活動滿意度最佳;教育程度方面,以「高等教育」所獲有健康促進活動滿意度為最佳。 二、健康狀況方面,自覺健康狀況愈不好,則健康促進滿意度相對愈不佳;ADL分數愈高者,所得到健康促進活動滿意度亦會相對提升;IADL評量愈低時,社區老年人所獲得健康促進活動滿意度亦會相對提升。 三、探討自覺健康狀況與健康促進活動滿意度方面,在身體機能、靜態活動活動滿意度方面,自覺健康狀況良好與普通者所獲得健康促進活動滿意度明顯高於健康狀況不太好。在節慶活動中,自覺健康狀況良好所獲得健康促進活動滿意度明顯高於自覺健康狀況不太好者。 四、社區老年人就前往據點使用交通方式而言,社區老年人騎乘機車所獲得健康促進活動滿意度,明顯高於使用其它交通方式,其它交通方式通常有交通車接送、親人接送等。 五、社區老年人參加不同服務單位提供據點活動而言,社區老年人參加以社團法人主辦的據點活動所獲得的健康促進活動滿意度明顯高於財團法人,換句話說,社區老年人較喜愛參加社團法人所辦理的據點活動。 六、本研究結果顯示,解釋影響健康促進活動滿意度之變項有人口學之「女性」與「社團法人」、「每週參加4次以上」等變項對於社區老年人增進健康促進活動滿意度比較具有解釋力,其中,以「社團法人」的解釋力最高,對於健康促進活動滿意度影響最大,其它變項則都未能預測健康促進活動滿意度。 七、研究結果顯示,影響生活滿意度之變項,有「健康促進活動滿意度總分」、「機車」、「女性」、「已婚配偶健在」等變項對於社區老年人增進生活滿意度比較具有解釋力,其中,以「健康促進活動滿意度總分」解釋力最高,對於生活滿意度影響亦是最顯著,其它變項都未能有效預測生活滿意度。換句話說,社區老年人參與據點活動所獲得健康促進活動滿意度,確實可以增進與提升生活滿意度。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背景與目的:近年來國人平均餘命延長,人口老化導致照護需求升高;家庭結構的變遷已使家庭人力無法負荷老人照護需求。為因應現況,國家長照政策積極規劃,使照護服務方式多元。本研究目的在於探討臺灣老人使用照護服務的情形及決定因子。 方法:本研究以國民健康局2007年「臺灣地區中老年身心社會生活狀況長期追蹤調查」為研究資料。分析第一樣本群(皆≥78歲)的資料。以二元邏吉斯迴歸(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分析使用照護服務的決定因子。以α=0.05界定顯著意義。 結果:1268名個案中,於過去一年,24名曾使用居家服務、109名雇用居家看護、92名使用照護機構。使用居家服務的決定因子為高齢及ADL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輕/中度障礙OR=3.16, 95%CI=0.96-10.48, p=0.06)。雇用居家看護的主要決定因子為ADL障礙(輕/中度=7.59, 3.94-14.61, p<0.001及重/極重度障礙=14.23, 6.18-32.8, p<0.001);高齡、女性、受較高教育、有≥3子女及有偶亦為顯著因子。進住機構的主要決定因子為ADL障礙(輕/中度=7.56, 2.46-23.27, p<0.001;及重/極重度障礙=43.36, 11.97-157, p<0.001);男性、有≤2子女、無偶、後期移民、過去一年曾住院、小便失禁、低社會支持、為家庭經濟主要負擔者亦為顯著因子;過去一年曾跌倒、曾急診亦呈負關聯。 結論:「ADL障礙程度」為老人使用照顧服務方式最主要的決定因子。且隨功能障礙的惡化,所需的照護服務時間與方式就越趨全面性,越可能進住機構。因此推遲ADL功能障礙的發生或惡化,為減緩老人進住機構式照護的策略。本研究為首次在同狀況下分析三種照顧服務,可方便比較其顯著關聯或影響因子。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目的: 探討國內中老年人保健食品使用情形與影響其使用以及開始使用的相關因素。 方法: 利用衛生署國民健康局之於1999年與2007進行之兩次「台灣地區中老年身心社會生活狀況長期追蹤調查」資料,連結兩次皆受訪之有效問卷樣本2506人。我們使用問卷中之人口學變項、經濟能力、健康情形、健康生活型態等變項,以描述性統計分析保健食品使用情形,並使用邏輯斯迴歸分析以找出使用及原來沒有使用但後來開始使用保健食品之相關因子。 結果: 任一種保健食品使用比率由1999年時28.7%,至2007年服用比率增加至38.1%。綜合維他命、鈣片、魚油等服用比率增加,維他命E的服用比例降低。女性比男性較易開始使用保健食品的(Odds Ratio=1.94, p<0.001),較年輕之老人(OR=0.58, p<0.05)、教育程度高者(OR=1.78, p<0.001)、居住在城市者(OR=0.58, p<0.001)、沒有吃檳榔者(OR=0.41, p<0.01)、及過去一年會安排健康檢查者(OR=1.38, p<0.001)等,比較會開始服用保健食品。 結論 女性、教育程度高者、經濟滿意度高者與健康生活型態佳者(會運動、無抽菸、沒有吃檳榔者、會進行健康檢查者)服用保健食品情形較高,另外會喝酒者使用情形較高,但與健康情形者無顯著關係。女性、教育程度高者、較年輕的老人、居住在城市者、沒有吃檳榔者及過去一年會安排健康檢查者等比較會開始服用保健食品。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主要研究護生個人基本變項、死亡態度、不施行心肺復甦術認知、感受、行為意向,並探討其相關性。研究對象為台中市某科技大學四技進修部131名護生。以問卷調查法進行研究。以SPSS for window 18.0套裝軟體來進行分析,研究結果發現護生的死亡態度以「中性死亡接受」得分最高;在認知的部份有五成的護生認為安寧緩和醫療條例等於不施行心肺復甦術就是放棄積極治療;感受部份,得分最高分為能感受「插管/氣管內管」對病人造成痛苦;五等量表行為意向的部份,願意簽署不施行心肺復甦的同意書得分為3.56,但在做決定是容易的得分為2.31。死亡態度與不施行心肺復甦術行為意向有顯著相關。 宗教、自覺身心健康狀況、曾經歷親朋好友死亡、選修緩和療護課程,可解釋不施行心肺復甦術行為意向調整後的總變異量為18%。 建議全面普通性提供護生加強宗教議題及親朋好友死亡體驗之緩和療護課程、提升自覺健康狀態之健康體能課程,期以提升對不施行心肺復甦術行為意向。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了解國中學生急救知能的現況,並以問題本位學習介入九年一貫課程國中健康與體育領域安全生活教育的急救教育訓練課程,探討此教學方法對於國中學生急救知識、急救態度、急救效能及急救行為意向的成效。本研究採實驗組控制組前後測準實驗設計,以台中市某國中四個班的八年級130位學生為研究對象,實驗組63人施予八週問題本位學習介入急救教育訓練課程,控制組67人則無。對兩組均施予「國中學生急救知能問卷」前、後測,以SPSS 12.0版進行量化資料分析。並輔以單元回饋單、學生自評量表、學生互評量表等質性資料分析,探討學生急救知能的改變的情形及對問題本位學習的教學評價。經共變數及t 檢定結果顯示,在後測與追蹤測實驗組比控制組在急救知識、態度、自我效能及行為意向均有顯著的增進效果,大多數實驗組學生對本課程活動持正面的評價。建議:學校可以推廣本研究之課程,以提升學生急救之知能。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目的: 以人體測量學、人口學及臨床變項來建立台灣地區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風險及嚴重程度之預測模式。 方法: 於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期間,蒐集台灣台中六家睡眠檢查中心因疑似睡眠呼吸中止症就診之病患,共有4027名病患納入本研究。在進行多重睡眠生理檢查前,先記錄其性別、年齡、身高、體重、頸圍、血壓、Friedman舌位分類(Friedman tongue position, FTP)及嗜睡量表(Epworth sleepiness scale, ESS)。建立羅吉斯迴歸來判別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並透過複迴歸尋找睡眠暫停-低息指數(apnea-hypopnea index, AHI)之預測因子及發展AHI之預測公式。 結果: Friedman舌位分類、頸圍、年齡、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性別、嗜睡量表及血壓為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之預測因子。利用此預測因子所建立的診斷模式,其正確率可達 92%,其敏感度和特異度分別為83.4%和88.8%。利用相同預測因子建立出AHI之預測公式: lnAHI = -0.982+ FTP分數 ( FTP I: 0, FTP II: 1.171, FTP III: 1.989, FTP IV 2.419) + 0.024×頸圍 + 0.008×年齡 + 0.029×身體質量指數 + 0.269×性別 + 0.010×嗜睡量表 + 血壓分數 (正常: 0,高血壓前期: 0.108,高血壓: 0.158)。以AHI ≥ 5為切點,來判斷患者是否罹患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有84.7%的病患可以被正確判斷,模式敏感度和特異度分別為86.7%和82.7%。 結論: FTP、頸圍、年齡、身體質量指數、男性、嗜睡量表及血壓為台灣地區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風險性之預測因子。我們利用此研究發展出來的模式可以運用於台灣地區做為篩檢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之工具。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研究背景: 認知功能受損是造成精神分裂症患者長期失能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在動物實驗中,運動可以保護神經元避免受損、活化神經細胞、促進神經增生及改善學習能力等表現,但運動對於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認知功能影響則還待釐清。另外,睡眠紊亂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常見的臨床症狀,研究顯示與正性症狀、負性症狀、疾病預後及認知功能缺失有顯著相關性;而患者長期服用抗精神病藥物,可能產生的肥胖負作用,間接造成的睡眠呼吸障礙(Sleep-Disordered Breathing)則尚未有定論。 研究目的: 此研究有二目的--第一部份探討精神分裂症之精神症狀嚴重度與睡眠狀態、認知功能、血液生化指標及體適能的相關性;第二部分欲了解運動是否可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狀、體適能狀況及認知功能。 研究方法: 第一部分--以精神症狀量表(PANSS)之正性症狀、負性症狀、一般病理三項的分數高低,做為症狀嚴重度分組依據,各自分析與體適能、生化指標、睡眠狀態、認知功能的相關性;第二部分--以20週運動(快走)介入的有無,分析有氧運動對於精神症狀、體適能、血液生化指標與認知功能的影響。 研究結果:第一部分-- 體適能:正性症狀較嚴重者,體重較重、頸圍較大;ㄧ般精神病理較明顯者,體重較重、腰圍較大、腰臀比較高。認知功能:負性症狀較嚴重者,其圖形區辨(視覺學習)能力較高。血液生化檢查:負性症狀較嚴重者,T4濃度較高。睡眠生理檢查:正性症狀較嚴重者,其總睡眠時數較長、睡眠效率較低、stage2及stage3比例較低、緩波睡眠(熟睡期)比例較低、平均血中含氧量比例較低,ㄧ般精神病理較明顯者,其stage2及stage3比例較低。第二部分--相依樣本T檢定分析發現,運動組的臀圍減少,心肺適能增加;整體精神症狀量表分數與負性症狀分數減少;認知功能的語文流暢度增加與立即聽覺學習能力進步;生化檢驗項目中三酸甘油脂(triglyceride)指數下降;以共變數分析(ANCOVA),則發現運動介入能有效減少臀圍及體重,且認知功能中視覺學習的能力增加。 討論:第一部分--正性症狀較嚴重者,睡眠效率明顯較低,緩波睡眠(stage3+4)較短,顯示睡眠紊亂可能是精神分裂症的前驅指標之一;第二部分--運動介入對於視覺學習能力有顯著影響,即視覺化的學習記憶可能因運動介入而改善,且建議運動可作為輔助療法改善精神分裂症的負性症狀,但此研究樣本數較少,仍需進一步研究佐證結果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研究背景:兒童主要照顧者肩負了工作壓力、家庭責任、社會期待等多重生活壓力,若不適時減壓,可能造成其親職壓力甚至影響生活品質。中低收入戶家庭因處於經濟弱勢、社經地位低落,在照顧學齡前兒童可能承受更高的壓力,所以,中低收入戶家庭主要照顧者親職壓力及生活品質是不容忽視的問題。 研究目的:探討中低收入戶主要照顧者親職壓力與健康生活品質及相關影響因素。 研究方法:以彰化縣列冊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學齡前兒童之主要照顧者(父母、祖父母)為研究對象使用結構式問卷訪談,內容包括研究對象之基本屬性資料、短型親職壓力量表、中文版SF-36健康生活品質量表、高風險家庭評估表。研究共回收有效問卷420份,所收集資料經編譯建檔後,以套裝軟體SPSS 12.0 for windows進行資料分析。 結果:中低收入戶家庭兒童主要照顧者為父或母約佔69%、女性約佔79%、年齡多為26-35歲、其次為36-45歲;學齡前兒童排行老大者約佔43%、3歲(含)以上約佔78%、女童約佔51%。相較於非高風險家庭組,高風險家庭組患有特殊疾病之兒童比例較高(P=0.003),「困難兒童」(P=0.009)、「親職愁苦」(P=0.024)的親職壓力較大,心理(MCS)及生理面向(PCS)之生活品質均較差(P<0.001, P<0.001)。多元迴歸分析發現,主要照顧者身分為祖父母(P<0.001)、身心障礙者(P<0.001)、自覺健康差(P<0.001),其生理面向生活品質較差。主要照顧者為身心障礙者(P=0.008)、自覺健康差(P<0.001)、親職愁苦之親職壓力較大(P<0.001)者,其心理面向生活品質較差。 結論:建議政府相關單位可多辦理親職教育、育兒技巧等實務課程,並整合相關資源、社會福利、專業諮詢和協助,輔導中低收入戶家庭的兒童主要照顧者。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