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本研究主要在探討十八年企業排球聯賽男子總冠軍賽屏東台電與台中連莊共3場14局,攻擊得分、發球得分、攔網得分以及對方失誤等技術表現之差異性。方法:本研究以屏東台電與台中連莊為研究對象,統計十八年企業排球聯賽男子總冠軍賽之各項數據,以SPSS 20.0統計套裝軟體進行比較平均數與獨立樣本t檢定進行分析。結果:兩隊主要得分手段有不同的差異性,依據總計得分平均值得知;屏東台電最佳技術為攔網技術,高於總計平均值11.67。而台中連莊最佳技術則是攻擊技術以及發球技術,高於總計平均值58.67。台中連莊最佳的得分方式皆為主動得分,如:攻擊得分技術為63.33.0%,發球得分技術6%,連莊兩項的主動得分皆較屏東台電高,所以才造成屏東台電本次失利的主要因素。這樣的研究結果得知,攔網對球隊的勝負是重要的,但若要贏得比賽,主動得分的能力才是決定比賽勝負的重要參考指標。結論:本研究可藉此了解屏東台電無論在各項技術中皆與台中連莊差異不大,若要改善比賽成績,組織進攻的有效性以及體能得加強,都會影響比賽中的勝負表現,提升整體攻擊的質量,也是屏東台電應該注重的課題之一。
排球運動的特點為比賽節奏快,球員需要根據實際情況瞬間反應並執行高頻率的水平和垂直方向的快速移動、跳躍與改變方向。目的:探討排球員在執行改變方向與反向跳下肢動態肌力表現之相關性。方法:20名男子排球運動員(年齡:20.05 ± 1.28歲;身高:184.57 ± 9.87公分;體重:76.33 ± 9.44公斤)依序進行反向跳(countermovement jump, CMJ)與反應敏捷改變方向(change of direction, COD)測驗。CMJ紀錄其動力學運動學參數;反應敏捷COD測驗,以5-10-5 Agility測驗進行並燈光反應與計時系統,指示隨機往左、右方向進行起跑,紀錄其分段折返與完成時間。結果:COD的完成時間與CMJ的相對平均力量(r = -.508, p < .05)與相對平均功率(r = -.494, p < .05)呈現中至高度顯著負相關性(p > .05)。討論:本研究顯示下肢動態動態指標的力量及功率對於排球運動員的改變方向能力有關,而下肢相對力量與功率對於排球運動員的敏捷性與COD能力是有其重要性。
目的:本研究旨在將多元化教學方法融入大專校院的桌球體育課程中,以探討這種多元化課程模式的適用性,並評估學生在學習內容、任務達成以及團隊合作方面的學習成效。方法:研究對象為大專校院體育興趣選項之學生,並採用分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實施為期18週的桌球多元化課程教學模式,包括發球機教學、多球教學、TBL/PBL教學、樂趣化教學以及多媒體影音教學等不同教學方法。研究運用問卷調查和量化統計分析的方法,以了解學生對課程的學習效果。結果:研究結果顯示,學生對學習內容、任務達成以及團隊合作等方面都給予了正面的評價。結論:本次課程對運動在體育教學的應用,能有效引導、深化學生對於自我學習與團隊合作。
本文採用文獻分析針對體育運動發展與環境永續的互動進行探究。2015年聯合國宣布「2030永續發展目標」(SDGs),規劃17項次的架構,其中涵蓋了氣候行動、環境汙染、教育等問題,作為各國、各領域永續發展的目標方向,並且承認「運動為永續發展的推動力量」。運動作為今日人類活動主流之一,無法避免在「運動發展」過程中所消耗的資源,無論何種形式的運動,都直接或間接地對環境造成一定的影響,從奧運的永續模式催生的一連串的運動環保作為;聯合國提出的永續發展目標(SDGs)亦提供體育運動建構新的運動參與模式。運動領域在SDGs的11至15目標中,有明顯程度的貢獻,其中包含了節能的運動場館、因運動及休閒活動發展而再創生的城鎮、使用可回收材及廢棄物製造的運動產品、減少碳排放量的綠色運動賽事以及降低對環境影響的休閒運動行為等。本研究認為在永續主題的框架下,體育運動有了更多參與形式的想像,使運動成為達到永續發展的工具及載體;另外臺灣的體育運動應利用本身良好的自然環境基礎和產業科技優勢,持續推展,並建議以「智慧永續」及「綠色橋梁」兩面向為主軸,第一「智慧永續」是指透由在國內優秀的科技、半導體等相關產業優勢,創造、建立使用更少資源、耗能,並可獲得、滿足運動需求的永續產品;「綠色橋梁」意即利用藉由前項優勢,讓「運動和永續發展」與不同國家、不同文化、不同研究領域做溝通、合作;提升臺灣在國際的能見度,掌握更多話語權及外交機會。
目的:本文分析亞洲桌球男子選手在單打比賽中發球戰術運用表現主要情形。方法:本研究以樊振東與張本智和兩位選手為研究對象,採用比賽影片觀察法記錄發球型態、手法、發球旋轉及落點,所得數據以描述性統計進行分析。結果:一、樊振東選手在主要發球使用最高是中高拋-正手順旋發下旋正手位短球,其次有三項使用相同為中高拋-正手順旋發不轉正手位短球、中高拋-正手順旋發側上正手位短球、中高拋-正手順旋發側下正手位短球。二、張本智和選手主要發球使用依序為中高拋正手順旋發-下旋正手位短球、中高拋正手順旋發-側下中路短球、中高拋正手順旋發-側下中路短球。三、兩位選手主要發球使用率同異之處為中高拋正手順旋發-下旋正手位短球。結論:亞洲頂尖選手最多次發球落點都是正手位短球。未來國內選手訓練可強化正手位短球的接發球技術。
目的:在瞭解大專排球運動員的生涯發展,以及他們在大學期間的職場就業能力,並進一步探討他們的生涯發展與職場就業力之關係。方法:以問卷方式進行調查,研究對象為參加109學年度大專排球聯賽公開一級選手為研究參與者,共得231份有效問卷。統計方法包括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多元迴歸分析。結果:生涯發展各構面和就業能力各構面皆達顯著中度相關;個人背景變項在研究變項的差異:性別除了在生涯發展之生涯定向與就業能力之工作態度面向,無顯著差異之外,在生涯發展之生涯探索及就業能力之一般能力、專業知能、職涯規劃各面向上,具有顯著差異;不同球齡在生涯發展與就業能力上,具有顯著差異;在就讀科系呈現,無顯著差異;在不同就讀學校地點僅有生涯發展之生涯探索面向,具有顯著差異;工讀方面:在生涯發展之生涯探索,就業能力之工作態度,具有顯著差異。生涯發展對就業力的預測:各構面皆為有效之預測模式,同時具有顯著正向預測力。結論:本研究發現大專排球運動員,生涯發展對於就業能力具有正向預測力,建議排球運動員可透過生涯探索培養自己的技能與工作態度,如:職涯講座、職業性向測驗、實務實習等等,來培養他們的就業能力,提升生涯定向並關注未來就業趨勢,有助未來職涯之選擇與發展。
目的:近年世界田徑賽事中400公尺跨欄世界紀錄屢屢創新,本研究旨在探討世界優秀運動員Sydney McLaughlin如何再次突破最佳成績,並找出適合我國400公尺跨欄選手設計訓練計畫之運用。方法:以Sydney McLaughlin於2021-2022年間4次打破400公尺跨欄世界紀錄賽事為研究對象,採用觀察性分析針對國際田徑(World Athletics)所提供正式比賽影片進行資料蒐集,並以描述性統計來分析400公尺跨欄全程跑比賽過程中,各欄間秒數、步數與成績關係之情況。結果:一、400公尺跨欄要突破成績,欄間節奏的步數為首先要減少的關鍵,其次在轉換欄間節奏前的步數設定,建議以能維持速度且穩定的步數跨越6個欄架以上再做步數調整。二、400公尺跨欄有效率控制不同區間速度,使欄間秒數遞增情況成為一種模式,穩定節奏,可影響最終成績表現。結論:欄間速度的提升來自步幅與步頻的交互組成,還有欄架過欄技術,因此建議在訓練上,可安排事前設定的欄間步數,增快速度節奏,高速過欄之訓練方式。
目的:探討排球運動各項體能指標與垂直跳躍的關係。方法:招募師範大學體育學院128位男性參與者,並在體育專業課程方面,已修畢排球必修課程,且已通過排球技評考核,其平均身高177.98 ± 5.46公分,體重70.30 ± 9.13公斤,年齡21.04 ± 1.43歲。分析身體組成、速度、敏捷性、耐力、柔軟度、爆發力與垂直跳躍的相關性。以描述性統計考驗資料之平均數、標準差;以皮爾森相關分析考驗垂直跳躍與體能測驗之間的相關性;以迴歸分析考驗變項間的量化關係。顯著水準訂為α = 0.05。結果:垂直跳躍與敏捷性間呈現顯著負相關(r= -0.219;P= 0.013),標準化迴歸方程式為,垂直跳躍表現= -0.219 x敏捷性。時間越少表示敏捷越高,故研究結果得知,敏捷性越高時,垂直跳躍的表現越好,而其他體能變項則與垂直跳躍皆無顯著相關。結論:垂直跳躍需要適當的肌肉力量、動作協調和快速反應能力才能完成,因此與敏捷性有密切關聯。敏捷性較佳,通常有較好的神經系統反應速度和心理注意力控制能力,可以更迅速地做出反應並保持良好的姿勢穩定性,在排球跳躍時也能更有效地發揮肌肉力量。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討兩種不同震動頻率與相同刺激振幅下,對彈跳能力的增進程度之影響。方法:本研究對象為18位優秀大專女子排球選手(平均年齡20歲、身高170cm、體重63kg)為受試者,並將選手隨機分派為每組9人,分為兩組(30-30Hz、20-40Hz組)。利用雙平台震動訓練及Kisler測力板為實驗器材,在不同震動頻率(本研究訂為第一組30-30Hz及第二組20-40Hz),震動振幅相同為2mm,並於震動式訓練前、後進行「單次反向跳、半蹲跳測驗」,兩種動作各進行兩次,並以獨立樣本t考驗進行比較(α=.05)。結果:研究結果顯示:一、單次反向跳在接受雙平台震動訓練後,只有在30-30Hz訓練組下有顯著性的增強效果,在統計上達顯著的差異(p<.05)。二、半蹲跳在接受四週訓練後,其考驗的增強效果差異都未達顯著水準(p>.05)。結論:經過四週不同震動式訓練,結果並非如預期有達到最佳的效果,如何尋找出這中間的平衡點為重要關鍵之一,未來可再針對增加訓練時間或研究對象的設定再進一步探討。
身為選手,面對威權的教練,相信許多人都曾經驗到憤怒的負面情緒。然而,威權領導只讓選手有憤怒的負面情緒,可能有正面情緒嗎?尤其是近來威權領導已經區分為專權與尚嚴的二元威權內涵,這使得在專權與尚嚴教練的領導下,選手可能的情緒與行為反應,成為一項重要且有意義的研究課題。本研究的目的是結合威權領導與情緒理論,探討教練威權領導與選手的情緒及行為傾向。本研究首先從家長式領導的威權概念出發,分析教練威權與選手情緒與行為之可能關係。其次從Lazarus的情緒理論說明選手面對教練的威權領導的情緒機轉。接著從近期二元威權領導的專權及尚嚴的研究結果,討論選手情緒的認知評估及因應,在面對不同的威權領導時,選手可能的情緒反應。本研究共推論有七個命題,可以總結出概念架構及可能的過程,以此來說明教練的威權領導與選手的情緒及行為傾向的可能過程,並描繪出面對教練的威權領導,選手有正面的情緒反應的輪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