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3.59.34.87

大專體育學術專刊/Archives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and Sports

中華民國大專院校體育總會,停刊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本研究旨在探討融合式體育教學中師生互動情形。研究對象為一位男性高中體育教師,及其所任教之高中一年級一位輕度智能障礙學生。教學內容為接力與壘球各兩節課,教學過程全程錄音錄影,以CAFIAS師生互動觀察系統,分析師生互動行為。資料分析後得到以下結果:一、師生互動行為的比例分配情形:(一)教師的教學行為共佔了全體的57%,學生的學習行為佔全體的40%,而其他行為則佔了全體的3%;師生互動比例趨近於3:2,教師行為較高。(二)教師行為以口語表達為主,佔54.93%;學生行為以非口語表達為主,佔36.18%;學生在課堂期間主要是接受教師的訊息並實際操作練習。二、師生互動行為的類目分配情形:(一)教師教學行為類目依序為:口語提供訊息(41.10%)、口語提供指示(6.96%)、口語稱讚或鼓勵(3.50%)、口語批評或辯護權威(2.75%)、非口語稱讚或鼓勵(0.95%)與非口語提供訊息(0.95%)、口語接受採納學生意見(0.62%)、非口語接受採納學生意見(0.05%)。(二)學生學習行為類目依序為:非口語可預期性的反應(25.47%)、非口語自發性的行為(9.38%)、口語自發性的行為(2.37%)、口語可預期性的反應(1.56%)、非口語理解性的行為(1.33%)。(三)其他行為類目部分為:非口語的安靜或混淆(3.03%)。

  • 期刊

本研究之目的在於:一、瞭解全國公、私立高中職羽球代表隊學生在學校適應之現況。二、比較不同背景變項之公、私立高中職羽球代表隊學生在學校適應之差異情形。三、探討不同學生背景變項對學校適應之預測情形。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來收集所需資料,問卷包含:一、個人基本資料;二、學校適應量表。本研究之正式問卷對象採叢集取樣之方式進行,參加96學年度全國中等學校羽球賽之公、私立高中職隊伍為對象,每校依隊員人數全數發放施測問卷,共發放227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227份,回收率為100%。資料處理採敘述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多元逐步迴歸。本研究主要結果為:一、全國公、私立高中職羽球代表隊學生的學校適應情形並不理想。二、不同性別及學業成績學校適應上達顯著差異。三、學業成績及性別變項可以預測學校適應,但預測力並不強。

  • 期刊

本研究目的在於:一、瞭解目前高中職羽球代表隊選手課業壓力與學校適應之現況;二、比較不同背景變項之高中職羽球代表隊選手課業壓力與學校適應之差異情形;三、探討高中職羽球代表隊選手課業壓力對學校適應之預測情形。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來收集所需資料,問卷包含:一、個人基本資料;二、學生課業壓力量表;三、學校適應量表。本研究以全國高中職羽球代表隊選手為研究對象,進行立意取樣法,共計發放380人,回收問卷319份,回收有效率83.9%。所得資料處理採敘述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多元逐步迴歸。本研究結果顯示:一、高中職羽球代表隊選手之課業壓力得分與學校適應情形在中等程度。二、性別、訓練量、父母管教方式、教師管教方式、班級成績、是否住宿、參加校隊後成績與課業壓力達顯著差異。三、性別、教師管教方式、教練管教方式、班級成績與學校適應達顯著差異。四、課業壓力能有效預測學校適應。

  • 期刊

本研究目的主要在探討輔仁大學修游泳課學生之學習動機及背景變項現況。以輔仁大學97學年度第一學期選修游泳課之學生為研究對象,採用系統抽樣的方式進行問卷發放,共計發出400份問卷,剔除無效問卷後,有效問卷為386份,回收有效率為96.5%。經以描述性統計、因素分析、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構方程模式進行本研究各問項之考驗,所得結論如下:一、本研究之學生以男性最多;年級多分布在二年級;游泳喜好程度以喜歡佔最多;游泳參與頻率以一次(含以下)最多;游泳年數則是以五年以上最多;二、學習動機構面以「價值成分」得分最高、其次為「情感成分」,最低為「期望成分」;三、不同背景變項之學生在「價值成分」、「期望成分」、「情感成分」上皆有顯著差異存在。

  • 期刊

本研究旨在探討瞭解臺北市國中體育教師領導類型,學生班級氣氛與學生學習態度的實際情形。本研究探討臺北市國中體育教師領導型態、學生班級氣氛與學生學習態度之間的關係及相互影響性。本研究採文獻探討及問卷調查進行探究,以臺北市公私立國民中學學生及老師為研究對象,採叢集抽樣方式取樣。主要研究工具有三︰一、教師領導類型問卷;二、學生班級氣氛問卷;三、學生學習態度問卷;問卷內容係依據文獻探討及相關研究。本研究共發出學生正式問卷1,200份,回收有效問卷1,189份,剔除資料填答不全者,合計有效樣本為1,000份,有效回收率為83%。教師正式問卷200份,回收有效問卷196份,剔除資料填答不全者,合計有效樣本為175份,有效回收率為87%。問卷資料以SPSS 10.0版統計套裝軟體程式進行描述性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分析。經實證分析,本研究綜合發現如下:一、臺北市國中體育教師領導類型之現況,就整體領導類型而言,每題平均得分3.89,屬中上程度。二、臺北市國中體育學生班級氣氛之現況,就整體班級氣氛而言,每題平均得分3.85,屬中等程度。三、臺北市國中體育學生學習態度之現況,就整體班級氣氛而言,每題平均得分3.73,屬中上程度。四、臺北市國中體育教師之教師領導類型愈高,則學生的班級氣氛也愈高,兩變項間呈現顯著的正向相關性及影響性。五、臺北市國中學生之班級氣氛愈高,則學生的學習態度也愈高,兩變項間呈現顯著的正向相關性及影響性。六、臺北市國中體育教師之教師領導類型愈高,則學生的學習態度也愈高,兩變項間呈現顯著的正向相關性及影響性。根據研究結論,本研究提出建議供行政機關、學校單位、國中體育教師進一步研究與參考。

  • 期刊

本研究旨在瞭解並探討龍華科技大學學生體育態度與學習滿意度現況及此兩者之相關情形,研究工具為自編之「龍華科技大學學生體育態度問卷」和「龍華科技大學學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問卷」,針對全校選修體育課之學生進行抽樣調查,共計發放問卷1,100份,回收1,027份,有效問卷951份。回收之資料以典型相關進行統計分析,研究之結果為:一、龍華科技大學學生之體育態度,以「認知」構面最高,其次依序為「情感」構面和「行為」構面,整體而言,學生體育態度呈現中等以上程度,顯示學生擁有正向之體育態度;二、龍華科技大學學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各構面以「體育教學」構面最高,其次依序為「器材安全」構面、「比賽活動」構面、「行政服務」構面、「場地設施」構面,整體而言,學生在體育課學習滿意度傾向於中等以上程度,顯示學生在體育課學習之過程中,其結果大致符合其期望;三、學生體育態度各因素構面與學習滿意度各因素構面之間,具有顯著關聯。

  • 期刊

本研究主要的目的在於瞭解大專學生在體育教學中,不同知覺體育課程度的學生對體育教學滿意度是否有顯著差異存在。本研究以97學年度第一學期末,國內三所大專院校:龍華科技大學、黎明技術學院、東方技術學院等大專學生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問卷調查,問卷調查人數:共發出1,500份回收份有效問卷1,378份回收比率為95%。有效樣本資料經統計分析與討論,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結果如下:不同知覺體育課程度對體育教學滿意度之教師能力、運動學習、場地設施、體育行政等四個層面有顯著差異存在;「低知覺」的體育教學滿意度高於「中知覺」及「高知覺」,「中知覺」的體育教學滿意度高「高知覺」。較低的知覺體育課程的學生在體育教學中較不受其他因素干擾影響,因此較能感受體育教學滿意度。大專學生在知覺體育中,整體知覺體育課平均數為(1.62),各因素的知覺體育課依序為不遵守教學規定,引人注意,逃避參與教學活動,缺乏運動員精神。在體育滿意度中,整體滿意度平均數為(3.83),各因素的滿意度依序為教師能力、運動學習、體育行政及最低場地設施。

  • 期刊

本研究之目的在比較命令式與傳統式教學介入對軍校生學習情境知覺與學習滿意、技能學習認知及動作技能等教學目標之學習成效差異。本研究是以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四年級60員軍校生為研究對象。研究對象採隨機取樣,分成命令式與傳統式二教學組。並實施為期4週,每週2次,每次50分鐘的手榴彈野戰投擲教學。教學前與教學後分則別實施對問卷填答及投擲技能測驗。本研究經結果整理分析後,獲得以下結論:教學後,命令式教學與傳統式教學介入對軍校生在挑戰性、競爭性及恐懼性之學習情境知覺、學習滿意之感覺享受知覺與感覺無聊知覺、技能學習認知及投擲技能等變項之學習成效顯著優於教學前。研究同時發現,傳統式教學在恐懼性學習情境知覺、學習無聊知覺及技能學習認知等變項所獲得的學習成效顯著優於命令式教學。

  • 期刊

從事規律的身體活動在健康上有許多的益處,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每日一萬步,每週七萬步」課程中,不同主題的身體活動介入對大學生的課後身體活動量變化有何不同,以35名北部地區某國立大學選修健康促進課的學生為研究對象,男生19名,女生16名,平均年齡為20.11±1.84歲。「每日一萬步,每週七萬步」的課程共實施五週,每週進行不同的主題課程,詳實記錄每天的課後身體活動量。研究工具採用Yamax Digi-walker YX701計步器作為計算每天課後身體活動量步數的工具。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相依樣本t檢定、獨立樣本t檢定與混合設計二因子變異數進行分析,顯著水準定為α=.05。研究結果發現:一、「每日一萬步,每週七萬步」課程能提升大學生課後身體活動量且第四週的活動量為最大。二、「每日一萬步,每週七萬步」課程對大學男、女生在五週介入課程之課後身體活動量變化未達顯著。三、「每日一萬步,每週七萬步」課程對身體質量指數在標準範圍與未達標準範圍內之大學生在第二週介入課程之課後身體活動量變化達顯著水準。四、本研究僅以Digi-Walker計步器探究課後身體活動量之意義可能是不足夠的,雖然Digi-Walker計步器假說在解釋課後身體活動量在理論上是合理性,但是這種假說應用在課後身體活動量為檢驗工具關係上可能相當複雜。

  • 期刊

教師應具備利用有效策略去促使學生從事規律身體活動的教育技巧,如此才能增加身體活動量,達到教授體育課程的目的。本研究主要目的旨在探討問題導向模式教學與直接教學對於高中生身體活動量的影響。以北部地區某所國立高中二年級兩個班共88位學生為研究對象,一班施以問題導向模式教學,人數46人;另一班施以直接教學,人數42人。本實驗教學為每週兩節課,每節50分鐘,共安排10週的教學實驗介入。本研究採用電子計步器做為檢測身體活動量的工具,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與趨向分析進行分析。本研究結果發現:一、問題導向模式教學在10週體育課程中能有效提升高中生身體活動量且達到顯著水準。二、直接教學在10週體育課程中能有效提升高中生身體活動量且達到顯著水準。三、經過10週的課程介入後,實施問題導向模式教學的學生身體活動量高於直接教學的學生。在體育教學中,問題導向模式教學與直接教學皆能提升學生身體活動量,而問題導向模式教學比直接教學更能有效提升學生身體活動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