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23.101.60

大專體育學術專刊/Archives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and Sports

中華民國大專院校體育總會,停刊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本研究從國際教育思潮、台灣教育思潮、台灣加入WTO、大學教育政策白皮書、大學法的修正案、大學「公法人」化、及網路科技等七方面,來分析影響台灣大專體育發展的外在因素。並以法蘭克福學派批判思想的精神,針對社會面、經濟面及政治面等三方面的因素加以批判。從批判中掌握各項影響因素的要點,並指出大專體育在這些外在因素影響之下,如何導正使其朝向改革、成長發展之路。

  • 期刊

二十一世紀媒體市場為運動建立了一個全球性擴展策略,致使運動掀起一股規則、推展計畫的大改革風潮,排球運動也在全球商業化的趨勢下,進行了使組織能朝科學管理及受媒體青睞的排球運動方向發展。馬克思韋伯(Max Weber)認為以獲利為目的的資本主義的經濟活動是具有一種獨特的社會勞動組織所形成,它具有本身動因的價值體系存在,且充斥於不同領域,朝合理的、嚴密計算的方法為手段這方向前進,韋伯將此稱為「理性化」(rationalization)的經濟活動。有鑑於此,本文將以文獻分析法依據韋伯的理性化理論來剖析排球運動發展的理性化過程,研究結果發現排球運動發展具有行使理性化過程,其著重於對理性化的四個特點為手段,當中視規則的修改為最有效率原則來提升各程序的效率化,以抽象的規則體系,去除個人主義色彩使組織運作能達到可控制性,對分數的修訂,量化的要求,以可計算性原則為達到目的的有效手段,並以一種劇本式的互動,作為對選手行為規範的例行公事,以期待對球賽在可預測的情況下的完成。在強調手段的適當性及有效性的排球運動發展的理性化過程中,FIVB期待排球運動能有科學管理的新面貌,及使排球運動在規則的改革後,比賽的運作能更加緊湊、有效率、可控制、專業分工的進行,來增加排球運動的刺激、魅力與商業價值。然而,行使目標的手段是否正確,是否適當,對其理性化發展趨勢所造成的衝擊是不容置疑的,有待我們深入去探討。

  • 期刊

本研究主旨在探討職業桌球發展之可行作法,採質化研究設計,應用深度訪談方式進行資料蒐集。以學者專家、桌球運動推動者是國際桌球名人為對象,進行研究。研究結果發現提高球賽觀賞性、建立運作組織、擴大經費來源、政府政策配合等四項構面,是為可行改善重點。研究結果提供未來桌球運動職業化推展之參照,及後續研究的方向。

  • 期刊

教育部於民國87年進行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之改革,其改革的重心以學生為主體,以生活經驗為重心,站以培養現代國民所需之基本能力,並打破過去學科導向,採統整(integration)及協同教學(team teaching)之教學型態,進行學習領域之教學,而「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之結合,皆在培養健全之國民,以因應時代之需求,應可有效地解決國民中學、國民小學體適能低落的問題;美國健康與人類服務部門(United State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USHHS)曾指出造成體適能低落的原因大致有,缺乏運動、體育課時數減少、活動內容減少及飲食不良等問題,其中體育課時數的多寡,也是「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的問題之一,「健康教育」與「體育課」之時數,應如何合理的被分配?因此,本研究透過內容分析(content analysis)的方式,去瞭解國民中、小學學生之體適能現況?並探討「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之學習節數是否合理?研究結果指出:一、國民小學至大專學生體適能水準普通低落,不及美國、日本、新加坡及中國大陸等國,其造成體適能低落的可能原因有:(一)生活形態的改變。(二)教育當局及家長忽略體育的重要性。(三)體育課淪落為次級課程。(四)體育課時數的減少。二、「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學習節數佔領域節數之10-15%,國小一、二年級體育課為1.455-2.182節,健康教育課為0.545-0.818節;三、四年級體育課為1.819-2.728節,健康教育課為0.681-1.022節;五、六年級體育課為1.964-2.946節,健康教育課為0.736-1.104節;七、八年級體育課為2.1-3.075節,健康教育課為0.7-1.025節,九年級體育課為2.25-3.375節,健康教育課為0.75-1.125節,僅有七、八、九年級之體育課有可能超過3節以上。因此,建議教育當局提昇「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之體育課時數至每週3節課以上,藉以提昇學生體適能之水準。

  • 期刊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於歸納分析1988-2002年之間,與體育教師價值取向、課程決定相關之文獻,期由國內外十多年來發表之體育課程價值取向文獻研究發現歸納一個具體的方向以供後續研究或教學參考。經由文獻分析歸納之後所得的結論如下:一、研究對象:就課程專家學者、大學、高中、國中、國小體育教師或實習教師而言,教師的價值取向、課程設計、課程決定、教師思考等,皆有些許的不同影響程度,傾向各取向的教師在學生的回應表現是否成一致性相關,實有必要設計課程加以驗證。二、研究方法:問卷調查、質性研究方法(如訪談、刺激回憶、資料分析)、輔以教室觀察和系統觀察工具探討教師價值取向,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間有何差異則有待探討。三、研究方向:由理論的建立到架構雛型完成,工具研發及修訂過程,豐富了測量工具在台灣的適用性。近年來教師的價值取向重要性一直被廣泛的討論著,歷經近15年從描述性分析到驗證性分析以及系統觀察工具的應用,發現體育課程價值取向理論的完整性在國內已經慢慢影響著教師的教學與學生的學習,在在都顯示教育的核心價值包含了這五大價值取向。最後研究者提出三項建議:一、參考研究發現協助教師改進教學以及教學計畫內容為目標。二、相關研究方面:體育教師價值取向的定位、教學行為及學生學習目標等影響師生互動的差異,有關體育課程與教學發展的相關議題,期待有心者開發與實際投入研究工作。三、透過相關研究結果應用在實際的體育教學情境或所擬定的體育課程設計上,使之合乎體育課程價值取向理論的特色。

  • 期刊

本研究旨在瞭解光武技術學院學生,對體育課興趣選項教學滿意度情況,以作為教學與行政改進的依據。以自編「光武技術學院體育課興趣選項教學滿意度量表」為研究工具,研究對象為本校91學年度第一學期體育課興趣選項修課之學生,經隨機抽樣之有效問卷共266名受試者。採用描述統計處理各項平均數、標準差;性別以獨立樣本t考驗分析;不同學制、科系、選項組別學生各因素滿意度差異,以單因子變異分析及Scheffe事後差異比較。結果發現:一、全體學生在「教師教學」因素的滿意度最高;「教學行政」因素的滿意度最低。二、不同性別之學生在「教師教學」、「教學行政」二項因素滿意度差異達顯著,女生高於男生。三、不同學制之學生在「場地器材」「學習效果」「身體技能」「教學行政」四項因素滿意度差異達顯著。四、不同科系學生在「場地器材」因素滿意度差異達顯著。五、不同選項組別學生在「教師教學」「場地器材」「身體技能」三項因素滿意度差異達顯著。

  • 期刊

本研究之目的,在瞭解桃園縣國小教師對九年一貫課程「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課程與教學之滿意度情形,並瞭解不同的性別、現職與任教年資之教師對「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課程與教學滿意度的差異情形。研究對象採隨機抽樣,共抽取90所學校,共寄出50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440份,有效回收率為88%。研究方法以自編之「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課程與教學滿意度調查表」為調查問卷,經描述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薛費法事後比較等分析後,獲得以下結果:一、桃園縣國小教師對「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課程滿意度」的平均值為3.30,表示對課程滿意度傾向滿意。二、桃園縣國小教師對「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教學滿意度」的平均值為3.63,表示對教學滿意度傾向滿意。三、桃園縣國小教師對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課程、教學及整體之滿意度,「不同性別」、「不同現職」差異達顯著水準,「不同教學年資」沒有差異存在。

  • 期刊

本研究皆在探討影響大學生參與體育課的滿意度因素,以參考楊志顯等所編製的滿意度量表項目,合編為57題之「影響體育課滿意度因素項目表」,測量對象為五所大學457名參與必修體育課興趣選組學生。資料經探索性因素分析,結果發現學生在評量體育課的滿意度所考量的影響因素,包括「場地與器材」、「身體技能發展」、「教師能力素養」、「同學關係」、「樂趣因素」、「設備與行政」、「成績評量」等七個因素,共31個項目,總累積解釋變異量達70.46%。此結果可做為體育課教學的參考,及將來進一步編製適合大學院校體育課程滿意度量表之依據。

  • 期刊

本研究主要目的:探討大學院校體育教師對體育室組織的承諾。本研究受試對象為我國大學院校體育教師,計寄發問卷405份,回收有效問卷250份,並以t考驗及單因子變異數分析(ANOVA)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本研究結果如下所述:一、不同性別體育教師對組織承諾有差異存在。在「留職傾向」的層面女性體育教師高於男性體育教師。二、不同學歷體育教師對「組織承諾」無差異存在。三、不同職級大學院校體育教師對「組織承諾」有差異存在。在「組織認同」層面,以職級為「副教授」的體育教師高於職級為「講師」的體育教師。四、不同教學年資體育教師對「組織承諾」有差異存。在「組織認同」層面以教學年資「16年以上」體育教師對「組織認同」高於教學年資「11~15年」體育教師的認同程度。五、不同學校體育教師對組織承諾有差異存在。公私立學校體育教師在「組織認同」層面高於「私立學校體育教師」的認同程度。本研究所得結果可提供大學院校體育教師與體育室主任參考。並根據研究所發現的問題做適時的修正,以提高體育教師對體育室組織的承諾。

  • 期刊

本研究以台東師院男女體操選手共9名為對象,進行身心動作教育之應用研究,以瞭解身心覺察(soma awareness)的開發對其身體調整、疲勞的消除和運動傷害之改善為主要的目的。身心學(Somaitcs)是一個強調身心合一,重視個人內在經驗的體會和反省,以探索人體身心覺察、生物功能和外在環境這三者間之互動關係為主要的方向。以其理念所設計一系列身心調整之動作教育課程,期能提高選手對自我身體的認知與控制、開發覺察能力、調整身體不良的使用方式,進而減低疲勞、改善運動傷害。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的方法來進行,透過各種身心技巧(somatic techniques)的實施,瞭解體操選手接受身心調整與動作教育課程後,對運動傷害的自我調整與改善情形。分別於課程實施的過程中,藉由參與觀察、深度訪談、日誌記錄、回饋、身體自覺記錄表等資料,來瞭解選手接受此課程後,在身心覺知能力的開發、消除疲勞和運動傷害之改善的故果。研究結果發現: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的實施後,9位體操選手都自覺到身體覺察能力有明顯的增進,對於疲勞的消除、疼痛的減緩,以及身體的放鬆也有很大的幫助,同時選手的成績及表現也獲得進步。但對於長年舊有的運動傷害,無法在短時間內獲得根治的效果,並無明顯的改善。由選手的體會與回饋所得的資料,可以提供運動教練、訓練員、復健師做為另類身體教育、訓練與調整運動傷害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