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急性冠心症(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包括急性ST段上升心肌梗塞、非ST段上升心肌梗塞、不穩定心絞痛等三種類型,根據實證醫學研究結果,抗凝血劑及抗血小板治療能夠顯著降低急性冠心症病人的死亡和併發症的發生率,但同時也可能導致腸胃道出血(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之併發症,本研究為針對急性冠心症病人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研究其發生腸胃道出血之危險因素及分析其對預後影響。方法:藉由此一回顧性研究,我們將分析在加護病房中急性冠心症病人發生腸胃道出血的臨床特點及其危險因素,與其對臨床預後之影響。結果:本研究共收入213例符合急性冠心症收案條件(男性159例、女性54例),其中有36位病人發生腸胃道出血(男性28例、女性8例),平均年齡78.7±12.9歲,急性冠心症病人發生腸胃道出血發生率為17%。根據此臨床研究,我們清楚的發現腸胃道出血之高危險群包括:年齡大於75歲之老年患者(72%發生腸胃道出血),或在住院期間發生心因性休克、心臟衰竭、呼吸衰竭、腎衰竭、敗血症等併發症時。多變項分析顯示,大於75歲、呼吸衰竭以及敗血症為預測急性冠心症病人腸胃道出血的獨立危險因子。此外,發生腸胃道出血會明顯增加急性冠心症病人之總死亡率與心血管相關死亡率。結論:根據此臨床研究結果可以清楚發現急性冠心症患者發生腸胃道出血之高風險族群,同時了解其對病患預後之影響。因此考慮預防性地給予腸胃道出血之預防用藥,或適當減少抗凝血劑之使用,可能可以減少急性冠心症病人發生腸胃道出血機率。本研究對於台灣臨床上治療急性冠心症患者將有非常重要之參考價值。
目的:生活品質的改變與自殺或自傷等相關危險息息相關;然而,台灣為一個徵兵制國家,年滿18歲的男性都必須服兵役,當他們從孰悉的生活環境轉換到一個較為權威的軍事化管理,顯示他們得接受正在轉變的生活環境。因此,改善新兵生活品質理應可以作為軍中自殺防治的一環;然而實際的效用仍未明。方法:作者在2013年3月至6月於北區新訓中心檢視新兵自殺相關問題,並研究其與生活品質之間的相關性,樣本數為688人,取樣時機是新兵入伍受訓後一至二週之間。受試者在接受新兵正常教育課程並經過醫師解釋後,依其意願填寫“成人自填量表”(Adult Self-Report Scale Inventory; ASRI)及台灣簡明版世界衛生組織生活品質問卷(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s WHO Quality of Life-BREF; WHOQOL-BREF)且由受試者自由選擇是否提供自身相關內外科與精神科過去病史。結果:在校正過年齡、教育程度、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病史、意外事件後,所有的生活品質(包含身體、心理、社會及環境方面)都與自殺有負相關,如可能自殺企圖、可能自我傷害及可能自殺意念。可能自殺意念與可能自殺企圖組的生活品質都表現出較差的生理及心理狀態。可能自我傷害組則在心理與社會關係分數上較差。結論:整體而言,改善新兵特定的生活品質項目,可能可以有效的減少自殺風險,包括可能自殺意念、可能自我傷害、可能自殺企圖等,而針對不同自殺類型所應重視之生活品質類型也應有不同。
恢復室護理師最主要的功能是協助術後病人自麻醉中安全清醒以及預防手術和麻醉合併症的發生,因此照護處置及重症評估能力十分重要。在臨床照護經驗中,發現單位護理人員重症評估能力與執行紀錄缺乏一致性且不完整,以致病人照護時間長而延遲返室時間或是針對特殊異常狀況未及時發現造成再次手術時機延遲,影響手術預後情形。因此透過改善擬定四項解決辦法:舉辦急重症進階課程、修訂查核紀錄單、護理評估案例分析及護理紀錄查核。護理人員對術後麻醉恢復期病人照護認知正確率由71.9%提昇至85%,護理人員執行照護正確率及完整率各由83%、78%提昇至95%,已達專案目標。進而提升護理護理師重症評估能力及術後照護品質。
目的:本專案是透過自我重新檢視手術單位安全相關作業程序,整合共識建立手術安全標準化查檢流程,達到手術團隊共同嚴格把關每個查核點環節。方法:建立手術室醫療人員實施手術病人身分、部位及程序之手術查檢表;評值手術室醫療人員使用「手術室安全查檢表」的臨床成效。結果:制定手術室病人安全標準化,建置醫療資訊系統整合之術式訊息傳遞流程,手術查檢表執行率由45.0%提升至100%,且於前段術前查核作業即時發現查檢表錯誤率由3.3%下降0%。結論:整體而言,對每一道程序及交接作業都能謹慎、確實執行,爲手術病人「安全」把關,提供完善的作業程序將醫療風險降至最低保障患者安全,杜絕其錯誤發生,將查檢結果成效提供他院參考,作為醫療品質改進參考。
目的:近兩年國內食安問題屢現危機,益發引起社會大眾對於日常生活飲食行為與健康意識的關注與重視。健康的維持雖然一直為現代人所關注,但似乎不一定能在日常生活中身體力行。此一現象引發本研究探討中部某地區民眾健康意識、生活型態與飲食行為之間的相關情形與影響因素。方法:本研究以活動於中部某地區民眾為對象,採問卷調查法及便利取樣抽樣方式進行資料蒐集;共發放1,000份問卷,有效問卷回收率為97.9%。蒐集完成之資料利用SPSS統計套裝軟體,進行描述性統計、推論性統計、直線複迴歸等統計分析,以了解研究對象的認知情形。結果:受訪民眾之健康意識、生活型態及健康飲食行為的認知,均會因為「年齡」、「職業」、「婚姻」及「每月可支配所得」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但「家庭結構」的差異則完全不會影響受訪者對各構面的認知。結論:18歲以下民眾在各構面的平均得分均為最低,此年齡層多數為在學學生,建議教育主管機關及學校應增加健體相關課程、講座、文宣及舉辦動態活動等,提升青年學子對健康意識、生活作息及飲食行為的關注。受訪民眾在飲食行為構面的平均得分偏低,顯示受訪民眾的日常飲食行為與國健署「少糖、少鹽、少油」的飲食建議多有不符。建議國健署在協助國民改善飲食行為方面,能有更為積極、有效的作為。
In order to continuously optimize website functionality and user experience, 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 analysis technology for website operation, analysis, and personalized services.
If you continue to browse this website, it means you agree to the use of cookies on this web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