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ve library access?
IP:18.97.9.173

通識教育與多元文化學報

世新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正常發行

Choose issue


0 selected
  • Journals

《論語》是儒家重要經典,宋代趙普謂半部《論語》治天下,是必存有修身治國,內聖外王的管理思維。本文試就《論語》推求孔子的處世智慧與管理思維,實源自周代德治思想與民本理念。孔子的處世智慧,歸納為五項。一、要知禮守分、自制自律。躬自厚而薄責於人;言忠信,行篤敬。二、明辨義利擇善而行。指出過猶不及,凡事不偏,依從義理。三、無道之世要低調謙遜。維持「危行言孫」的身段。四、對孤苦弱勢者悲憫同情。發揚仁心仁道精神。五、以誠信待人並保持美感距離。對方有過,「忠告而善道之,不能則止」;工作上「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推求孔子的管理思維:其一、管理目的在安民;要舉賢才,齊之以禮。其二、提倡品德領導;其身正不令而行,有分歧則「齊之以禮」,協調和諧。其三、要具備觀察與考驗的管理模式;「觀其所由,察其所安」。其四、在策略管理上要有前瞻思維;效法堯舜「無為而治」,分層授權,降低干預。

  • Journals

為培養學生文本解讀與思辨能力,在大一國文的教學活動中,老師會透過問題設計,引導學生思考與回答,然而,學生關注的問題及文本細節不盡相同,如果可以角色互換,由學生設計問題,再進行課堂討論,除了適性發展,老師也能拓展不同的思考模式與途徑,並了解學生對同一文本的閱讀主軸,以及理解和思考有何不同,隨時調整討論的步調和方向,最後再由老師進行統整,回歸文本討論的主要議題,或補充學生沒有發現和提出的問題,教學成效便能有所不同。本篇論文即以黃春明〈溺死一隻老貓〉為例,說明這種引導式提問法融入大一國文教學的進行方式及流程,檢視並分析這種教學方式的成效,提供教學參考。

  • Journals

臺灣的布袋戲自1970年代電視普及以及休閒活動多元化後,表演機會不斷減少,表演場域也逐漸萎縮。因此如何增加布袋戲演出機會,拓展表演場域,讓布袋戲繼續傳承、發展,成為布袋戲業界的重要課題。本文針對成功將表演場域拓展至校園演出的「臺中木偶劇團」做個案研究,發現臺灣教育改革無形中提供布袋戲劇團一種「新」型態表演場域。過去校園演出以「薪傳」與「保存」為主軸,臺灣教改開放教師自主選用教科書,出版社為求教科書得到教師採用,額外提供許多服務,例如課外活動、民俗演出等,以吸引教師目光,布袋戲教學活動則是這些活動選項之一。故校園對布袋戲劇團而言,除作為傳統薪傳表演外,已成為具商業性質的「新」表演場域。做為出版商提供的活動之一,臺中木偶劇團如何成為出版商選項,延請其至校園演出?透過本文分析研究發現,臺中木偶劇團運用傳統技法與創新表演方式,在過去與父兄建立的校園演出基礎上做調整,建立其在校園場域表演的「布袋戲學堂」演出模式,並獲得學校師生喜愛,進而獲得教科書出版商青睞,延請其持續演出。臺中木偶劇團兼具創新與傳承的「文創表演型態」成功跨足校園場域的經驗,可做為布袋戲產業界經驗傳承與借鏡。

  • Journals

本文主要針對古代律法中「大不敬」之罪名進行分析,由於「大不敬」並無明確的犯行,因此西方學者認為此為皇權可任意掠奪人民性命之證據,故本文欲由秦漢以來,正史所記載之相關案例進行探討,針對大不敬的案例進行分析,希冀歸納出隋唐之前大不敬的具體內容,由於本文探討大不敬是以皇帝為主體,案例將由秦漢開始,由史書中可見之相關大不敬之案例進行整理,進而分析哪種行為、言論屬於大不敬,以祈得出隋唐之前何種行為、言論屬於大不敬之範圍。而就所探得之案例進行分析後,筆者不敢言古代大不敬僅為具文,但或許亦不如西方學者所言,大不敬成為皇帝操控臣下生殺大權的工具。

  • Journals

本研究之目標在創新課程設計與教學方法。手機世代的大學生對於紙本閱讀興趣低落以並且平日較少閱讀國際新聞,以至於欠缺國際關係常識也對國際局勢漠不關心。本研究是基於近五年(2014-2018)同時在臺灣藝術大學與北二區夏季學院開設通識課程國際關係之教學實務經驗。有別於看電影學國際關係之教學方法,本研究主持人兼具國際關係博士以及多年國際新聞採訪經驗(其中1996-2001外派美國華府並且加入白宮記者團),近年來嘗試運用普立茲攝影獎作品,以得獎年序為橫軸,以該年的國際關係時空背景為縱軸,循序進導入對應之現實主義等國際關係理論。本研究之方法分為ABC三組,進行教學之實驗與對照,以驗證改變課程設計與改變教學方法對於學習效果之影響。研究成果一則運用普立茲攝影獎與國際關係多元教材,達到課程設計之創新,其次鼓勵同儕以DISK(討論-互動-小組本位-知識)教學方法之精進,進而深化學習成效。本研究發現教師風格與教學方法(運用DISK小組互動討論)均為影響學生學習成效之兩項重要變數。本研究於107學年度第二學期施教之觀察與比較,ABC三組學生對於同一教師進行相同主題之國際關係教學滿意度大同小異,各班滿意度均高,鮮少有普通或不滿意者。但是當比較教學方法時,實施DISK互動方法並且要求期末進行小組海報型反思的C組(週三3,4節),對於學習成效顯然相對滿意。其他兩組學生(A與B組)施以傳統教學方法(講授而不分組討論互動)之期末回饋顯示滿意教師教學風格但是對於教學方法的評價分歧。本研究具可複製性,國際關係教師們可運用互動式教學方法,適才適時的調整授課內容與進度,達到開拓國際視野與培養跨國移動力之教學目標。亦密切配合臺藝大深耕計畫之創新教學行動方案,提升學習動機與強化學習成效。惟教師個人教學風格各異,這是難以模仿複製之處,只能靠教學方法之精進與創新彌補之。